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文化翻译理论视域下怀古词的翻译——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为例论文

文化翻译理论视域下怀古词的翻译——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为例论文

10

2024-05-21 15:36:18    来源:    作者:huangyuying

摘要:[摘 要] 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宋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应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因为汉 语与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宋词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并不好理解。本文以许渊冲的《念奴娇 · 赤 壁怀古

  [摘 要] 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宋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应当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是因为汉 语与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宋词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并不好理解。本文以许渊冲的《念奴娇 · 赤 壁怀古》英译本为例,结合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从历史典故和文体风格这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探讨怀古词的翻译方法以及文化传播意义。

  [关键词] 宋词;文化翻译理论;怀古词

  1 研究背景

  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唐诗、宋词、元 曲、明清小说因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古 代文学的最高成就,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译者的关注。宋词始于南朝,形成于唐代, 盛于宋朝,作为一种古代文学体裁,在形式 上没有唐诗那么整齐划一,但是给了作者更 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宋词被译为不同语言的 译本并传播到全世界,这些译本成为国内外 学者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媒介。

  怀古词作为宋词的一部分, 一般有着深 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 物、历史事迹等。如果说宋词难翻译,那么怀 古词的翻译可谓是难上加难。怀古词的翻译涉 及复杂而又烦琐的文化因素,成功传递这些文 化因素是优秀的对外翻译实践必须要做到的。 因此,本文以许渊冲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英译本为例,结合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 对怀古词的翻译进行探讨。

  2 怀古词

  怀古是宋词的一大主题,主要内容是回 忆过往,词人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 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感叹自己怀才不遇, 或感慨昔盛今衰。怀古的“古”字,指的是古 人古事,具体来说,是词人在登临旧地或游览 古迹时,抒发跟特定的古人古事相关的思绪。 所以怀古词往往结合登临这个主题,在艺术表 现上往往要描写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念奴娇 ·赤壁怀古》为苏轼47岁时在黄 州游赤壁时所作。苏轼通过描写赤壁旖旎雄伟 的风光,以及叙述三国时期周瑜谈笑中破敌的 故事,感叹自己白发苍苍却仍功业无成。笔者 之所以选择这首词作为源语文本,是因为这首 词作为怀古词的代表作涉及了许多历史文化因 素,如历史人物、历史场景、历史事迹等。

  许渊冲先生是我国翻译界泰斗,在从事 文学翻译的几十年间,他形成了韵体译诗的方 法与理论,把一些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法语,并介绍到国外。其已出版的译著 超过120部,包括《诗经》《楚辞》《论语》 《老子》《李白诗选》《西厢记》《牡丹亭》 等的英译本。许渊冲在1991年出版了作品《唐 宋诗词100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就收 录于其中。

E8704EC0-A17C-40aa-839D-43F763EEDBB4.png

  3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

  3.1 翻译的文化转向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翻 译是一种高度机械化和非人格化的活动。它只 注重单词、句子和篇章这种语言结构层面。传 统的翻译理论家倾向于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翻 译研究。他们认为翻译只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 种语言的转换。然而,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 人们意识到翻译不是一个孤立的语言转换过 程,而是一种文化协商过程。文化与翻译的关 系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学者们在翻译 研究中越来越多地关注文化迁移问题。

  1976年,一群学者在鲁汶大学组织了一 系列研讨会来讨论文学翻译问题。在该会议的 《文学与翻译》文集中,安德烈 ·勒菲弗尔探 讨了翻译研究中的文学、语言学和文化部分。 后来,苏珊 · 巴斯奈特(Basnett ,1980)发表 了《翻译研究》,从历史的角度调查了翻译理 论的发展并且就不可译性和对等这两个议题提 出了看法。

  20世纪90年代,《翻译、历史与文化》 一书的出版意味着翻译研究又到达了一个新的 里程碑。苏珊 · 巴斯奈特(Basnett ,1980)在 这本书中提出了文化翻译理论,强调翻译除了 涉及词汇、语言结构和翻译技术外,还包含目 标语言和源语言的文化背景。翻译研究不应仅 仅局限于文本内容,还要考虑语境、历史和文 化传统。由此,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即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审视翻译活动,这是一种 在翻译实践中研究文化问题的新趋势。

  3.2 文化翻译理论的内涵

  文化翻译理论的核心是文化功能对等 (cultural functional equivalence),要实现文 化功能对等,译者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巴斯 奈特(Bassnett ,1980)指出,译者作为文化 解释者的任务远远不只是语言表述,他们还要 努力推测并表达言外之意。

  罗承丽( 2009 )讨论了文化翻译理论包 含的三种意义:第一,任何语言都与其背后的 社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译者在翻 译过程中要考虑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第二, “对等”并不意味着“同一”,而是包含不 同的层次,例如词汇对等、语法结构对等、功 能对等。第三,由于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功 能要和原文在源语文化中的功能相同,所以文 化转换这一过程不可或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存在差异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些差异常常引起 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翻译障碍。在翻译过程 中,对文化的正确理解和对语言的准确理解同 样重要。

  4 怀古词的翻译

  本文以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为基 础,从历史典故和文体风格这两个层面对怀古 词的翻译进行分析。

  4.1 历史典故

  怀古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含有丰富的历史典 故,这些典故的出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儒学经 典、历代正史和诗赋、诸子百家等文献;另一类 是集部文献中的诗文(贾立平等,2019)。译者 在进行翻译实践时,既要表达历史典故的深刻内 涵,又要保留其所具有的文化独特性,同时还要 关照诗词的篇幅限制。可见,怀古词翻译对译者 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念奴娇 · 赤壁怀古》描写的历史事件 是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历史场景在赤壁,涉 及的主要历史人物有周瑜、小乔。

  例1:《念奴娇 · 赤壁怀古》

  译文:Tune: “Charm of a Maiden Singer”

  Memories of the Past at Red Cliff

  对于任何一首词来说,首先映入读者眼 帘的便是词牌名,许渊冲将词牌名“念奴娇” 翻译为Tune: “Charm of a Maiden Singer”。中 国古典诗歌中的词本来是配曲来唱的,曲子有 一定的旋律和节奏,这些旋律和节奏便统称为 曲调。词牌是填词时所用的曲调的名称。英译 本中的tune说明译者充分考虑到了词牌背后的 文化渊源。

  “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后 来泛指歌女。唐代元稹在《连昌宫词》中记载 念奴擅高音。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 中记载:“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尝一 日离帝左右。”玄宗夸奖她“此女妖丽,眼色 媚人”,是“宫妓中帝之钟爱也”。李清照在 《词论》一文中也提到了“念奴”:“既酒行 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 众皆咨嗟称赏。”所以,许渊冲对“念奴娇” 的翻译是比较准确的(王洁,2020 )。

  例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译文:I fancy General Zhou at the height Of his success, with a plume fan in hand, In a silk hood, so brave and bright,Laughing and jesting with his bride so fair,While enemy ships were destroyed as planned Like shadowy castles in the air.

  译者如果将“公瑾”直译为Gongjin, 目 标语读者可能会感到一头雾水。周瑜是东汉末 年名将,字公瑾。这首词的开篇部分也提到了 周瑜,即“三国周郎赤壁”,但这两处都未直 言周瑜的名字。许渊冲将“周郎”和“公瑾” 都替换为General Zhou (周将军),点明周瑜 的身份,弥补了目标语读者在三国背景知识方 面的空缺。另外,许渊冲在翻译“三国周郎赤壁”时增译了won his early fame,让读者明白 正是赤壁一战让周瑜声名鹊起,这一增译考 虑到了这首词背后的历史典故,也有助于读 者理解苏轼为什么在此处怀念周瑜。在翻译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这一句时,许渊冲增译了at the height和of his success,与前文的won his early fame呼应,解 释了“当年”这一较为模糊的历史时间。

  在翻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 许渊冲依然采用了增译,用了三行诗句来解释 其背后的历史典故。赤壁之战发生在江上,有 很多相关的典故流传至今,譬如火烧赤壁、草 船借箭,这些典故都跟船有关。许渊冲将“樯 橹灰飞烟灭”增译为“While enemy ships were destroyed as planned/Like shadowy castles in the air”,表明灰飞烟灭的是enemy ships,而as planned点明这是周瑜早已计划好的安排,突 出了周瑜指挥若定、胆略非凡的形象。译文看 似与原文结构并不完全对等,但却传达出了原 文背后的历史典故以及文化内涵,这符合巴斯 奈特文化翻译理论中的文化功能对等。

  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译者在必要时应 努力摆脱原始意象的枷锁,适应性地选择意象 并重新组合意境。除了增译之外,许渊冲对一 些在原词中不太重要的文化意象进行了模糊处 理。例如,许渊冲将“小乔”译为his bride 。 Bassnett( 1990)指出,不可译性分为两种: 一是语言的不可译性,二是文化的不可译性。 语言的不可译性主要是指由于源语和目标语的 差异,译者在目标语中找不到源语的对应表 达。文化的不可译性是指因为文化差异,负载 了一定文化内涵的源语在被转换成目标语后, 便失去了其文化内涵。小乔是中国特有的历史 人物,具有文化上的不可译性,考虑到整首词 的主题和想要表达的重点,许渊冲对小乔这一 意象的取舍是合适的。

  4.2 文体风格层面

  例3: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译文:Jagged rocks tower in the air,

  Swashing waves beat on the shore,

  Rolling up a thousand heaps of snow.

  To match the hills and the river so fair,

  How many heroes brave of yore.

  Made a great show!

  苏轼用了“穿”“拍”“卷”这一系列 动词,原词十分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 觉冲击。许渊冲在译文里也使用了一系列动 词,如用tower来表示绝壁高耸入云;用beat on the shore来描写浪花拍打河岸;用rolling up a thousand heaps of snow再现原词的比喻手法, 将“浪花”比作“雪花”。此外,许渊冲用 jagged和swashing分别修饰rocks和waves,再 现了“乱石”和“惊涛”的形象。在翻译例3 的第二句时,许渊冲巧妙地使用了match,把 对众多英雄的赞叹和对锦绣江山的赞美融为一 体,再现了原词情景交融的特点。

  例4: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Should their souls revisit this land,

  Sentimental, his wife would laugh to say,

  Younger than they,

  I have my hair all turned gray.

  Life is but like a passing dream,

  I’d drink to the moon which once saw them on the stream.

  许渊冲将“故国神游”译为should their souls revisit this land,译文颇具浪漫主义气 息,让读者觉得周瑜、小乔等古人仿佛在与诗 人共游古战场赤壁。

  5 结语

  在跨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 中国古代诗词的外译迫在眉睫。诗词翻译研究 和实践要放在文化背景下进行,译者不能为了迎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而随意舍弃源语文 本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中国古代诗 歌意蕴丰富,译者在翻译中国古代诗歌时, “对源语要能‘尽窥其妙’,对译语要能‘运 用自如’”(孙敬礼,1999)。巴斯奈特认为 要实现文化功能对等,就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 动性。许渊冲先生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英 译本充分考虑到了怀古词背后的文化因素,值 得借鉴。 

BAAF0C28-95B2-482f-9319-CBCC6A3B34A6.png

  参考文献

  [1] BASSNETT S. Translation studies[M] . London: Methuen,1980.

  [2] BASSNETT S,LEFEVERE A.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 London:Pinter,1990.

  [3] VENUTI L. 译者的隐形——翻译史论[M]. 北京: 外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2009.

  [4]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C]//郭建 中,编 . 文化与翻译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0.

  [5] 贾立平,陈会彬. 宋词用典认知转喻分析及其英译 策略——以许渊冲英译《宋词三百首》为例[J]. 洛 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1):82-85.

  [6] 罗承丽 . 操纵与构建:苏珊 · 巴斯奈特“文化翻 译”思想研究[D].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9.

  [7] 渠慧 . 对中国典籍外译的思考与看法[J] . 青年文学 家,2019(36):58-59.

  [8] 孙致礼. 文化与翻译[J]. 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 与外语教学,1999.11:41-46.

  [9] 王洁. 词牌名英译探讨[J]. 国际汉学,2020(4):167-173+203.

  [10] 许渊冲. 汉英对照唐宋词三百首[M]. 石家庄:河北 人民出版社,2003.

  [11] 郑恩岳.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J]. 浙江教育学 院学报,200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