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2024-05-18 14:47:5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匠心育匠才,助力学生提升实践技能,加强英语知识学习。本文阐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挖掘了在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通过分析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困境,提出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路径和措施,以促进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匠心育匠才,助力学生提升实践技能,加强英语知识学习。本文阐释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挖掘了在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通过分析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困境,提出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路径和措施,以促进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教学
1研究背景
2021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发布,工匠精神被纳入其中。当前,国家提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培养不仅是大学思政课堂的教育内容,而且不同课程的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特点整合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因此,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应用型高校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更好地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将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推动应用型高校实践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2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内涵丰富,从古至今,人们对工匠精神从不同角度、不同实体和不同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阐释。对于工匠精神的定义简言之即“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遗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李宏伟等,2015)。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工匠精神的阐释又添加了更多新时代的元素,新时代工匠精神也被看作是一种职业精神。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指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并用恭敬的态度和奉献精神对待自己的工作。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不断钻研业务。而作为学生,应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兢兢业业,专注于技能的提升,爱岗敬业也是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基础。
第二,精益求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理论知识扎实且实践应用能力过硬的人才。学生要始终本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干一行,钻一行,拥有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勇于挑战,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第三,团结协作。新时代的工匠需要有合作精神、大局意识和服务精神。在学生培育的过程中,应该使学生意识到发挥团队共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目标。团队成员应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精诚合作,才能发挥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作用。
第四,追求卓越。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新时代工匠精神要体现追求卓越的理念,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创造出新的成果。
总体而言,新时代工匠精神不仅要包含精湛高超的职业技能,还应该拥有合作创新的职业精神以及爱岗敬业、终身奉献的职业理想。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与新时代精神谱系的补充。
3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意义
3.1有助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本科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由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社会需要制订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宏观上来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素养,并能很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王媛,2023)。因此,可以总结得出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还要有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然而,工匠精神萌芽于教育,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培育工匠精神,可以帮助实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3.2有助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发挥思政育人作用
通识教育的内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就是进行立德树人教育(蔡基刚,2021)。而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具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兼具跨学科性,其公共性也加大了思政育人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曾艺等,2022)。其次,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因此,在教学中,深挖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内涵,并将工匠精神自然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可以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丰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容,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也帮助其发挥思政育人的功能。
4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困境
4.1教材内容滞后
党的***报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所以,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英语课程及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高校英语教材主要存在讲好中国文化故事的英文文章缺乏、课程思政元素缺乏、中西文化对比缺乏等问题(张虹等,2021)。尤其是高校英语教材中关于讲述工匠故事的文章及发扬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因此,工匠精神在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困境之一是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未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精神,未能充分满足英语教师开展工匠精神融入课堂的实践要求。教材内容多以基础性英语知识为主,缺乏与职业英语相关的内容,导致教学内容结构与工匠精神培育不相符。大学英语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更是工匠精神传播的重要手段。所以,选取合适地道的关于职业素养的英语文章并将中外工匠精神和文化对比内容融入大学英语教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2教师与学生的认识不足
在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认识和理解不足,进而导致工匠精神没有有效地渗透进教学内容中,工匠精神的传播只停留在表面,未能将工匠精神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教学效果不佳。同时,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多倾向于英语知识的传授,英语课堂教学的职业倾向性和技能实践的内容不够,课程设计未能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容融入其中(李莹,2020)。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他们更关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学生不仅对于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对于英语语言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理解也不够深入,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运用英语学习创新思维和方法(黄路路,2019)。然而创新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忽视,限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使得学生未能更好地在英语课堂汲取工匠精神的实质,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过于浅层化。
4.3评价机制不完善
当前的考核评价标准仍旧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为中心,尤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过程性考核还是期末考核都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英语综合知识的应用,缺少对于学生的素质、素养及创新意识方面的考查,尤其在评价机制中缺少与工匠精神相关的考核指标,导致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效果未能有相关数据的支撑。由于缺少直观的、实时的考核数据,所以教师难以确认新时代工匠精神是否有效地融入了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其次,也无法掌握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情况以及学生是否切实地在实践中践行了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课堂离不开有效教学评价机制的帮助。因此,大学英语课堂融入工匠精神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对于评价机制的重塑和完善。
5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路径
5.1构建“以匠心育匠人,以语言融文化”的教学理念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路径之一是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思路,更新教学理念。由于应用型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因此学生不仅要拥有过硬的技术技能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应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英文术语,具备一定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关键是要拥有专注细心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应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对大学英语课程中的育人目标及教材的育人内容加以提炼,不断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同时,教师要树立匠心教育理念,潜心立德树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工匠精神,才能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的匠人。
其次,大学英语课程是融语言服务、专业渗透、文化浸润为一体的。教师还应构建以语言融文化的教学理念,利用英语语言的人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人文素养,让学生能用英语传播和讲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以此来体现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思想。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持续创新教学思路,使教学目标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大学英语课堂,树立“以匠心育匠人,以语言融文化”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水平,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5.2探索以工匠精神为驱动的“五维三阶二融合”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强调教师给学生灌输知识,并且课堂上教师更注重英语技能的训练,这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和工匠精神都未能紧密融合,所以学生无法运用语言有针对性地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对于工匠精神的了解也不够深刻。因此,教师应该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这为应用英语技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工匠精神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针对工匠精神并未很好地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现状,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可以以工匠精神为驱动,从英语技能、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学习态度、创新实践五个维度进行教学评价,按照课前(线上自主学习平台)、课中(线下课堂)、课后(线上学习平台)三个阶段进行教学设计,融合情境模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构建“五维三阶二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情境模拟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这可以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帮助提升教学效果,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在课上拥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另外,分阶段设计教学内容可以将工匠精神的内容渗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每个阶段。课前和课后阶段可以利用线上学习软件作为辅助,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充实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课中阶段也可以采用混合式教学手段,在课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5.3健全基于工匠精神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探索工匠精神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健全基于工匠精神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掌握情况。因此,基于工匠精神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可以将工匠精神指标进行细化,从语言技能、专业知识、学习态度、职业素养、创新实践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将对工匠精神的考核贯穿于课程评价体系的全过程。并且可以利用智慧教学手段,如“超星”或者“雨课堂”等软件,记录学生课堂表现的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多元化评价方式记录学生的过程性努力,又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同时,工匠精神强调改进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课后反思和软件数据反馈等方式了解教学效果,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将学生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纳入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挑战高阶实践。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环节之一是督促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英语技能比赛。因为通过英语竞赛,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意识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英语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英语语言的提高更离不开专注细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学生在准备竞赛的过程中,需要刻苦练习和不断钻研,这些都是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过程。
最后,在结果性评价中,教师可以在考核内容中加入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思政元素。比如将讲述工匠精神的故事变成英语阅读文章的考查,或者把英语写作主题与工匠精神相关联。所以,只有将工匠精神的考核纳入评价体系,学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工匠精神的本质。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基于工匠精神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于教师和学生都能起到引导作用。
6结语
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学英语课堂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和课程思政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探索以工匠精神为驱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深化教学理念和拓展教学思路,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英语课堂还能助力学生拓展国际视野,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四个转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年版)》内涵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21(1):27-31+4.
[2]黄路路.工匠精神引领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9(11):153-155.
[3]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31(8):54-59.
[4]李莹.基于工匠精神的“双创型”英语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20):165-166.
[5]王媛.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价值向度[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3(4):28-31+37.
[6]张虹,李会钦,何晓燕.我国高校本科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调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1):65-75+147.
[7]曾艺,黄婉彧.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优化[J].校园英语,2022(18):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