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顺应论视角下医学气象文本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以《全球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节选)为例论文

顺应论视角下医学气象文本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以《全球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节选)为例论文

9

2024-05-18 14:13:2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本文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作为理论指导,选取《全球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第六至七章为研究材料,从词汇和短语两个层面分析了材料中的名词化结构翻译难点,并提出了转换法、顺译法、增译法和省译法等翻译方法,以期为科普类文本翻译提供些许参考。

  [摘要]本文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作为理论指导,选取《全球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第六至七章为研究材料,从词汇和短语两个层面分析了材料中的名词化结构翻译难点,并提出了转换法、顺译法、增译法和省译法等翻译方法,以期为科普类文本翻译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顺应论;医学气象;名词化结构;科普类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关乎人类健康的问题。目前,全球变暖问题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国引进海外医学气象学方面的著作,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从而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医学气象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天气和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这一领域的研究容易引起社会共鸣,并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近年来,许多学者在顺应论的指导下研究翻译,为翻译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国内学者对于顺应论在科普类文本中的应用关注较少,特别是运用该理论指导科普文本中的名词化结构翻译。鉴于此,本文基于顺应论分析科普类文本中的名词化结构及其翻译方法,以期为科普文本的翻译提供一些指导思路。

  1《全球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简介

  《全球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Public Health)是由Kent E.Pinkerton和William N.Rom主编,于2014年出版的一本论文集。该书共分为22章,从多角度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公共卫生的影响。该书讨论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卫生策略和政策,对于加深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之间关系的认识,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应对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顺应论概述

  顺应论是属于语用学范畴的语言学概念。其最初是一个关于生物进化的概念,后来瑞士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将顺应论引入语言学研究,创立了语言顺应论。Verschueren(1999:62)在《语用学新解》一书中系统地对该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顺应性指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选择以满足交际需要的行为过程。“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是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1999:55—56)根据Verschueren的观点,人们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中不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性,即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语言的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构成了语言运用的基本要素。本文以顺应论为指导,分别从词汇和短语两个层面对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

005XpTbZly1hoypumf6aqj30u00u0h08.jpg

  3《全球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

  3.1词汇层面

  3.1.1转换法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名词化结构在表层结构上虽然是名词的形式,但可以起着动词或形容词的作用,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到源语言与目的语言结构的顺应。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译者通篇直接将英文词性原封不动地翻译出来,那么译文的欧化现象将会十分明显,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运用转换法进行翻译。转换法是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把某一个词类转换为另一个词类。叶子南(2001:74)认为:“词性概念都是建立在语言的表层结构上,而英汉两种语言在表层结构上的差别很大。在英语里可以用一个名词表达的概念,在汉语里也许可以用一个动词来表达;汉语里的副词在英语表达时可能转换成形容词,这类例子比比皆是。”

  例1:It then presents a conceptual approach for thinking about assessing health risks,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 process used by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to conduct their assessments.

  译文:本章就这一点展开讨论,提出一个评估健康风险的概念性策略,并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过程展开论述。

  例2:Therefore,weather and climate may not be the primary drivers of a health outcome,which is not to discount their importance,but to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health outcomes using systems-based approaches that include the social,economic,and polit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disease risk.

  译文:因此天气和气候不足以成为健康结果的主要诱因。这并不是说气候原因不重要,而是要考虑到影响疾病风险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等,用系统的方法研究健康结果。

  在英语中,动词常用于表达动作和行为,而名词则常用于表达事物的概念。英语结构严谨,谓语动词个数有限,所以人们常常使用动名词及有动作意味的词来代替动词本身。例1中,discussion原意为名词“讨论、谈论、论述”,此处被译为动词“展开论述”,译者将派生名词翻译为动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原文中的动作和行为含义。同时,有些英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可能需要借助形容词来进行转换以达到更加自然、恰当的表达效果。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规则和表达习惯,通过转变词性等手段进行合理调整,以更好地传达原文信息。如例2中,which is not to discount their importance应直译为“这并不是贬低他们的重要性”,但这种翻译并不符合中文读者的表达习惯,读起来不够通顺自然。在顺应论的指导下,译者综合考虑上下文和语境等因素,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自然度,将名词importance转译为形容词“重要”,在顺应原文语义的同时增加译文的可读性。

  3.1.2增译法

  增译法是指译者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杨俊峰(2012)认为:“语言顺应论的核心是顺应的动态性,即在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与语言结构互动从而动态地生成话语意义。”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对译文进行调整,如增加范畴词或适当扩展词义,以此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

  例3:IPCC CLAs and LAs are not only experts in theirfield,they also willingly donate

  considerable time and intellect to an IPCC assessment.

  译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协同主要作者和主要作者不仅是其领域的专家,还愿意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工作贡献大量时间和才智。

  例4:In general,administrative morbidity data(e.g.,emergency department contacts,hospitalizations)are less readily available(especially for research)and there can be wide variation in quality and content.

  译文:在一般情况下,发病率的行政数据(如急诊科病例,住院情况)不太容易获得(特别是研究数据),在质量和内容上会有很大差异。

  连淑能(2010:159)指出,英语中的名词化往往使英语表达更加抽象,而汉语更注重具体和精确的含义。因此,在词汇层面翻译英语名词化时,译者往往需要通过添加额外的范畴词来完成语义传达。朱英丽(2021)认为:“微观层面的增译表现为语言单位的增加,目的是使语句结构完整,语义明确,符合译语表达规范。”例3和例4中的assessment和hospitalizations分别为“评估,评价”和“住院治疗;医院收容;住院保险”的意思,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单词本身的意思,而是要考虑到原文的整体语篇结构。因此,根据语境翻译名词化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例3中assessment是动词assess的派生词,意思是“评估”,如果此处译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评估”,读者可能就会产生困惑。从顺应论的交际角度看,如果译文不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读者就不能完全理解译文,翻译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因此,译者在翻译例3时有必要进行适当增译,这不仅能够增强文本的可读性,还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同理,例4中的hospitalizations更适合翻译成“住院情况”,让译文具有顺应性。

  3.1.3省译法

  省译法即译者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删去不必要的词汇,避免出现累赘的译文。特别是在同义词或同一意思的句子重复出现时,译者应该从语义和修辞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省译,避免出现冗余的表述。这样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并满足译文读者的修辞心理需求。

  例5:A large number of factors determine vulnerability,including poverty(although all poor people are not equally at risk),demographics(although not all population groups are equally vulnerable to each outcome).

  译文:人类脆弱性由多方因素造成,包括贫困(尽管穷人的风险不尽相同)、人口因素(尽管并非所有人口都易受到一种健康结果的伤害)。

  “在汉英、英汉互译过程中,各自系统会产生或缺少各种冗余信息,造成理解困难,降低交际效率。因此,翻译时我们有时需要删除冗余信息,有时则需要添加冗余信息,以提高交际效率。”(田艳,2001)例5中的population意为“人口”,group意为“集体、团体”,译者若把原句中的population groups译为“人口群体”,会使得译文重复、冗杂,表述不够鲜明快畅。于是译者选用省译的翻译方法,通过省略groups的翻译,使译文更加言简意赅。

  3.2短语层面

  3.2.1顺译法

  顺译法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表达方式进行翻译,尽量保留原文的篇章结构、语言风格、修辞特点和节奏感。这种翻译策略通常用于长句的翻译,也可用于短语层面的名词化结构翻译。

  例6:A changing climate can result in key weather variables crossing thresholds that result in large changes in the geographic range or incidence of a health outcome.

  译文:不断变化的气候可能导致关键天气变量跨越阈值,从而让健康结果的发病范围或发病率发生巨变。

  例7:For example,Thomson found a

  geographically complex association between malaria incidence and the timing of the onset and retreat of seasonal rains in Nigeria,with rainfall onset related to the El Niño Southern Oscillation and the Northern Annular Mode,and retreat related to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and the East Pacific or West Pacific circulation index.

  译文:例如,汤姆森发现,在尼日利亚,疟疾发病率与季节性降雨的开始及结束时间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地理关系:降雨的开始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北方环流模式有关;而降雨结束与北大西洋涛动和东太平洋或西太平洋环流指数有关。

  简单名词化结构是指一个或多个名词修饰一个中心名词,复合名词化结构是指一个中心名词加上形容词、名词、副词、分词或介词短语等前置或后置修饰语。本文中的一些短语就是按照这两个原则构建的。例如,例6中的名词短语key weather variables是由形容词和名词组成的复合名词化结构,译者通常会按照顺序进行翻译,即“关键天气变量”。例7中由三个名词组成的简单名词短语West Pacific circulation index也可按顺序译为“西太平洋环流指数”。

  3.2.2转换法

  短语层面的转换主要是指译者对句子结构进行转换。许多名词化结构是由动词派生的中心名词与介词短语搭配而成的。根据顺应论,其翻译应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8:There must be a careful balance between informing and overwhelming(and desensitizing)the public with information on risk and prevention of HRMM across the full range of ambient heat exposures.

  译文:在向公众提供有关环境高温暴露的风险和预防高温相关疾病及死亡的信息和严重的(和不敏感的)信息之间,必须有一个谨慎的平衡。

  例9:The global interconnectedness of economies and of the health and welfare of populations creates an imperative for nations to work together to prevent and/or respond to all of those challenge.

  译文:鉴于全球经济相互联系,全世界人口的健康和幸福息息相关,各国必须携手努力,努力预防、积极应对这些挑战。

  顺应论认为,翻译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而名词化结构的翻译,需要译者在语境、语言和交际等多个维度上不断做出选择。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译者在翻译时必须顺应语境关系,而对于语言结构的顺应往往指导着翻译策略的选择。例8中的prevention of HRMM和例9中的the global interconnectedness of economies and of the health and welfare of populations均为“名词+of+名词”的结构。译者在翻译前者时,将原文结构转化为“动词+宾语”,译为“预防高温相关疾病及死亡”。英语中的名词化结构通常会包含大量信息,名词或名词短语在语义上常常等同于一个句子,所以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分析出原文真正想要传达的信息,让译文形式更加完整。如译者在翻译后者时将原文结构转化状语从句中的“主语+谓语”,译为“鉴于全球经济相互联系,全世界人口的健康和幸福息息相关”,既顺应了原文语义,又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4结语

  本文在顺应论的指导下,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公共健康》中的词汇和短语进行研究与分析,致力于探究顺应论视角下名词化结构的翻译方法。顺应论主张翻译是一种动态的、顺应原文的过程,译者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语言结构、语境关系、语言规范等,以实现英汉之间的顺利转换,保持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又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言规范,以便更好地实现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PINKERTON K E,ROM WN.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public health[M].New York:Humana Press,2014.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1999.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田艳.冗余信息与增译和省译[J].中国翻译,2001(5):31-33.

  [5]杨俊峰.动态等值理论的顺应论解读[J].外语学刊,2012(3):100-103.

  [6]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朱英丽.增译研究述评:名实之辨[J].社会科学战线,2021(9):26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