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域下的《隐入尘烟》字幕翻译研究论文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域下的《隐入尘烟》字幕翻译研究论文

29

2024-05-18 13:45:07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电影《隐入尘烟》是一部歌颂农民与生命的电影,也是一部入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随着影视业的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优秀电影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契机,此时电影字幕翻译就非常关键。《隐入尘烟》自上映后好评如潮,受到了国内外的巨大关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该电影字幕翻译的个例分析,探讨字幕翻译技巧,以促进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出去”。

  [摘要]电影《隐入尘烟》是一部歌颂农民与生命的电影,也是一部入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华语电影。随着影视业的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优秀电影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契机,此时电影字幕翻译就非常关键。《隐入尘烟》自上映后好评如潮,受到了国内外的巨大关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该电影字幕翻译的个例分析,探讨字幕翻译技巧,以促进中国电影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字幕翻译;《隐入尘烟》

  1研究背景

  电影《隐入尘烟》是由李睿珺执导,武仁林、海清领衔主演的剧情片。该片故事背景设定在2011年的甘肃农村,讲述了一对农村夫妇马有铁和曹贵英艰苦而温馨的一段生命旅程。生长在黄土之上的李睿珺用电影的语言讲述这片土地上的故事。他是土地之子,更是一位行走于故乡的游吟诗人,他的目光沉默而热忱,他的诗意来自对故土的情分。除了《隐入尘烟》诗意般的画面、丰满的角色人物外,观众还被其中质朴而平实的台词所感动。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角度来分析《隐入尘烟》的字幕翻译。

  2生态翻译学简述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三维转换可以帮助译者产生最佳的译文,维持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生态的平衡与和谐。语言维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文化维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交际维是指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关注交际意图的传达。

  3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及《隐入尘烟》的字幕翻译难点

  3.1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

  一般来说,电影台词语言以人物对白为主,而对白又以口头语言为主,言简意深。字幕通常是以文字呈现的影片中的对话和旁白。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转换类型,受技术和语境等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影视屏幕只有很小一部分用于字幕显示,字幕如果太长、字数过多,会影响观众的观影体验。另一方面,字幕只能在屏幕上停留一段时间。因此,字幕翻译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从简从易,即在有限的字数内把原字幕的完整意思表达出来,让观众能在短时间内领会原字幕的意思。

  3.2《隐入尘烟》的字幕翻译难点

  《隐入尘烟》以西北甘肃为背景,讲述的是两个底层农民同甘共苦的故事,因此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最明显之处就是甘肃方言和口语习语,如“暄暄呢”“冷哇哇的”“那厮”“黑咕隆咚的”“连哭带笑鼻涕搅尿”“杂娃蛋子”等是典型的方言词汇。有的方言连中国观众都听不懂,更别说外国观众了。本片中大量的方言对译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电影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它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传达电影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同时考虑目标语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喜好。译者需要综合考虑电影的主题、风格和特色,以及外国和中国观众的文化背景知识、期待和交际要求,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和交际方式来传达信息。

005XpTbZly1hi309xttjaj30j60j50u4.jpg

  4《隐入尘烟》字幕翻译中的“三维转换”

  4.1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语言维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例如词汇、句法、修辞等,其目的是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语言规范和表达习惯,同时保留源语的语言特色和风格。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要求译者充分考虑遣词造句是否恰当,针对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采用增补、替换或者舍弃等策略,以使读者准确理解。

  例1:《隐入尘烟》译文:Return to Dust

  dust的意思是“尘土、灰尘”,return to dust的字面意思就是“归于尘土”。译者将电影名《隐入尘烟》译为Return to Dust,指电影主人公逝去后归于尘土,他们在农村土地上出生,最终回归土地,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圣经》里面有一句话“For dust you are,and to dust you shall return.(你是尘土而成,并将回归尘土。)”,上帝用dust创造了Adam,Adam偷食禁果,在离开伊甸园时,上帝对他说出了《圣经》里的这句话。由此,外国观众是能够理解Return to Dust所表达的含义的,在某种程度上,东西方文化实现了一种共通,这个译名能帮助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含义。

  例2:把采血车开到我们家楼下。

  译文:I’ll ask him to drive the blood collection van to our place.

  例2是张永福儿子劝说马有铁给他父亲献血时说的话。汉英语言的差异之一就是汉语中存在大量无主句,而英语的主语具有重要的语法功能,英语句子一般都有主语。因此,在翻译汉语无主句时,译者通常要添加主语。为了符合目标语观众的表达习惯和需要,译者在语言维做出了适应性选择,使用增译策略,添加了主语I,让句子结构更加完整。

  例3:等秋天粮食收下来卖了钱了,卖了钱了一起给你开销吧。

  译文:When the autumn grain is sold,I’ll settle the account.

  例3是马有铁让小卖部老板记账时说的一句话。汉语与英语在被动句的使用方面有许多差异。汉语属于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没有复数、词性、时态、语态等曲折变化。汉语强调主体意识,构句时惯用主动句,在不给读者造成困扰的前提下,往往省去“被”“让”等被动标记,用主动的表达形式,如“粮食收下来卖了钱了”。而英语是一种屈折语言,其动词可依照构形规则发生相应的形态变化而构成被动语态,促成了英语的被动表达优势。译者将“粮食卖了钱了”译为the autumn grain is sold,在语言维度上进行了适当的语态转换。

  4.2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文化维是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中的另一个方面,它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内涵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例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信仰等。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目的是使译文能够传达源语的文化信息,同时兼顾目标语受众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期待。字幕翻译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译者要发挥译者主体性,挖掘原文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保证目标语受众能准确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源语文化面貌,从而实现文化之间平等、有效的交流。

  例4:后人不吃,先人不得

  译文:If the living don’t eat,the dead won’t receive.

  马有铁带曹贵英给父母烧纸钱,在给父母介绍完贵英之后,镜头一转,马有铁递给贵英一个苹果还有麻花,贵英不舍得吃,有铁劝贵英快吃,并给了个必须吃的理由“后人不吃,先人不得”。“先人”在中国文化中多指“已故长辈或同一宗族的祖先”,“后人”指“子孙、后裔、后世的人”。中国观众看到这里能够理解字幕的意思,但是缺乏相应文化背景的目标语观众却难以理解。为了消除文化差异给目标语观众造成的理解障碍,译者将“后人”和“先人”分别译为the living和the dead,不仅准确传达了源语的文化内涵,而且消除了源语与目标语的文化隔阂。

  例5:谁让我今天还没开张呢?

  译文:Only because you are my first customer today.

  例5是张永福儿子和卖衣服的大姐讨价还价时说的话,“开张”是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在此语境中指“经商的人一天中的第一次成交”,但英语里没有类似表达。译者关注翻译生态环境,进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和转换,将其意译为you are my first customer today,使译文表意准确简洁,有利于目标语观众更好地理解。

  例6:能睡在自己的炕上

  译文:sleep on my own kang(heated brick bed)

  例6是曹贵英趴在炕上对马有铁说的话。“炕”是北方人用土坯或砖砌成的一种床,底下有洞,与厨房的灶台联通,可生火取暖。译者如果将“炕”音译为kang,目标语观众很难理解其内涵,所以译者通过加注的方式解释了“炕”是heated brick bed,观众结合电影画面便能够很好地理解“炕”的含义。

  例7:我就是个贱骨头。

  译文:I’m so unlucky.

  例7是曹贵英的自嘲,生活处境变好了但她的身子却不如从前。源语中的“贱骨头”出自著名小说《红楼梦》第69回:“凤丫头倒好意待他,他倒这样争风吃醋的。可是个贱骨头。”如今在中文语境中该词多意为“人不知自重或不知好歹;也指有福不会享而甘愿受苦”。译者采用意译,将“贱骨头”译为unlucky,消除了文化障碍,也让观众更加同情曹贵英的遭遇。

  4.3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交际方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同样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如语气、态度、礼貌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目的是使译文能够实现源语的交际目的,同时满足目标语受众的交际要求和喜好。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域下,译者除了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还应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例8:他的宝马还不如我的宝驴。

  译文:My gold donkey cart beats his gold

  car.

  马有铁牵着驴带着曹贵英去拉苞谷种子,村里人在他身后打趣:“不让他(张永福)用宝马车拉上给你送到屋里去,你还套个驴车拉来了。”马有铁扭过头去,一脸骄傲地回答:“你要说干活拉东西,他的宝马还不如我的宝驴。”观众结合电影画面就能理解“宝马”在这指张永福的车子(BMW),“宝马”对应后面的“宝驴”,但一个指车,一个指动物。译者将“宝马”和“宝驴”分别译为gold donkey cart和gold car,cart和car只有一个字母的差别,还原了台词押韵的特点,使原文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例9:现在土都埋到半截腰了。

  译文:It’s only now that I’m halfway to the grave.

  例10:牙长的一截路嘛。译文:It’s not that far.

  “土都埋到了半截腰了”是一句中国习语,出自萧乾《皈依》:“别瞧我土埋半截儿,我还稀罕我这条老命呢。”该习语比喻人已年过半百。“牙长的一截路”是夸张化的口语表达,形容路程短。译者采用意译,将这两个习语分别译为halfway to the grave和not far,让目标语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所表达的意思,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意图。

  例11:市场上的苞谷是8毛钱一斤。

  译文:The market price for corn is 80 cents per 500 grams.

  由于“毛”和“斤”是中国特有的货币单位和计量单位,为了符合目标语观众的语言习惯,译者采用归化策略,将“八毛钱”“一斤”译为外国人熟知的80 cents和500 grams,忠实传递文本信息,令目标语观众有亲切感,并且让他们能够对“毛”和“斤”有个准确的概念,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维的转换,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例12:谁的女人谁疼嘛。

  译文:Men always spoil their women.

  译者将源语疑问句译为肯定句,“疼”在此情景语境中指“疼爱”,译者采用增译,将其译为spoil,有效地传递信息,实现交际意图。如果译者将其直译为“Whose woman,who hurts.”,那译文与源语表达的意思就差之千里,观众可能会看得一头雾水,无法理解原文的意思。

  5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在经济和政治领域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文化软实力也成了国际竞争的关键领域之一。文化产品输出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之一,也是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之一。中国电影出口情况不乐观不仅归因于电影本身的质量,还归因于字幕翻译的质量不佳。因此,当务之急是培养优秀的电影字幕翻译人才。对《隐入尘烟》字幕翻译的分析有助于梳理字幕翻译策略,确定字幕翻译标准。

 

  参考文献

  [1]鲍涛.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以《隐入尘烟》字幕翻译为例[J].Modern linguistics,2023,11(2):407-411.

  [2]何琦.从生态翻译学看《你好,李焕英》的字幕翻译[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24(4):80-83.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2):5-9+95.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与国际发展[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51(1):17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