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三维”视阈下电影字幕翻译探析——以电影《满江红》为例论文

2024-05-18 11:45:17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中国影片外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题材影片《满江红》在国内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影片除了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和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元素之外,字幕翻译也是一大亮点。本文从生态翻译学入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探析《满江红》的字幕翻译。研究发现,《满江红》字幕翻译在“三维”视角下适应性选择整合度高,较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生态翻译学之“帆”助力我国电影外译“出海”属实可行,有助于为讲好中国故事夯实基础,为传播好中国声音注入不竭动力。
[摘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中国影片外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题材影片《满江红》在国内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影片除了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和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元素之外,字幕翻译也是一大亮点。本文从生态翻译学入手,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探析《满江红》的字幕翻译。研究发现,《满江红》字幕翻译在“三维”视角下适应性选择整合度高,较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生态翻译学之“帆”助力我国电影外译“出海”属实可行,有助于为讲好中国故事夯实基础,为传播好中国声音注入不竭动力。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满江红》;电影字幕翻译
1研究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治、经济等方面皆迅速发展。当下中国对外宣传主旋律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要求翻译内容与活动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目标,翻译活动要能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塑造生动形象的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听觉载体,在文化传播效果上的优势得天独厚,电影《满江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属于极佳的推介对象。为了将影视作品内涵真正传递给观众,译者可以以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为指导进行翻译。
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相关研究,着眼于“三维”转换,通过架构翻译生态环境来探究2023年中国贺岁历史悬疑电影《满江红》字幕翻译所体现的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2电影背景与理论框架
2.1电影《满江红》的历史背景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在元祐皇后孟氏的指定下登基,建立南宋。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请愿一雪前耻,挥师北上,收复疆土。但宋高宗、秦桧等人一意委屈求和。在宋金议和的过程中,岳飞遭受奸佞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而下狱,因“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杀害。电影《满江红》正是基于这一历史背景,以小人物张大为第一视角,讲述了岳飞死后四年,秦桧率兵与金国会谈时发生的一段故事。金国使者死在宰相驻地,所携密信不翼而飞。宰相秦桧命小兵张大与亲兵营副统领孙均在一个时辰之内找到凶手。查案过程危机四伏,案件背后似乎隐藏着一场更大的阴谋,局中有局,各方势力暗流涌动。
2.2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肇始于2001年,由我国译界学者胡庚申首创。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活动是一个动态文本移植过程,文本离开原文生态环境被转移到译文生态环境,译者通过“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出最佳译文。“生态翻译环境”(胡庚申,2008:13)就是“原文、源语以及译语所呈现的世界”。
译者在选择译文时需要适应生态环境中的宏观生态理念、中观本体理论和微观文本操作方法。其中,微观文本操作方法——“三维”转换就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的“适应”与“选择”的概念,即译者聚焦于语言、文化、交际维度,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胡庚申(2010:62)认为,“这打开了翻译研究从‘翻译生态’视角综观翻译活动的视野和思路,形成了生态翻译学研究路径。”
生态翻译学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翻译理论,推动了中国译界理论“走出去”,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式,也为平衡东西方翻译理论格局做出了一定贡献,“为我国生态文明新时代翻译研究的新作为提供一种可行的途径,也为相关领域的其他理论体系创新和国际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孟凡君,2019:49)。
3电影《满江红》字幕翻译中的“三维”转换
纵观国内外各种经典影片,源语台词或目标语字幕都是经过精雕细琢而得,表达简明扼要,意味深长。《满江红》能在非本土文化区得到认可的原因除了剧情、演员之外,有效的电影字幕翻译功不可没,尤其是中国电影外译过程中各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影视语言的特点在于其“聆听性、瞬时性、通俗性、综合性和无注性”(钱绍昌,2000:61—62)。译者结合影视语言特点以及源语和目标语的特点,着眼于微观文本翻译方法,产出合适的译文。而对于微观层面字幕翻译的适应与选择,笔者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方面展开分析。
3.1语言维
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修辞和语言特征方面有很多差异。译者在语言维度选择合适译文时,要顾及源语与目标语的语言习惯,表达出原文的核心要点,既不拘泥于原文句法,又不使译文佶屈聱牙。
例1:你们这些大人物,心里都打着小算盘。译文:You big shots,all have your ownsmall plans.
“大人物”指身居高位之人。在词汇层面上,译者将其翻译成为big shots。在英文中,big shots属于非正式表达,符合影片中的人物特质以及语体环境,同时其地道性也符合影视字幕翻译的要求,让观众更容易理解。
例2:你不是金人的走狗,秦桧的鹰犬。
译文:You are not a flunky of the Jin men and a lackey for Qin Hui.
原字幕中出现了两个动物意象“走狗”“鹰犬”。译者没有将其直译为walking dog和eagle and dog,而是选择了两个实意名词flunky和lackey。flunky指“奴才”“马屁精”;lackey指的是“跟班”,这两个词在含义上更贴切,译文符合目标语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
例3:凡此诬陷与偏见,本相最为在意,而务要澄清。
译文:What I care most is to clarify these accusations and prejudices.
英语是主语突出型语言,而汉语是主题突出型语言。“诬陷与偏见”是“在意”与“澄清”的宾语,原字幕将其置于句首,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译者选择利用主语从句来再现原字幕的语言效果。可见,译者注意到了语言结构差异,进行了恰当的句式转换。
3.2文化维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流(胡庚申,2006:51)。译者要洞悉原文文化内核,传递真实信息。电影《满江红》隶属历史类题材,字幕中有大量文化负载词,小到各种官职、成语类词汇,大到古诗词,因此译者在翻译影片中各类文化元素时,须对目标语观众的文化背景予以充分考虑,减少“文化折扣”现象,让受众理解、认同中国文化,达到两种语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例4:《满江红》
译文:Full River Red
《满江红》本为词牌名,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幸福和吉祥,但是在许多英语国家却代表着危险与暴力,因为红色是血液的颜色,自然与“流血、暴力”联系在一起。观众联想到电影情节中一群爱国将士在奸人陷害下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就可以理解Full River Red指“血流成河”,这也正是导演所要表达的内涵。
例5:有些事,比生死还重要,所以他们前赴后继,舍生取义。
译文:Some thing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life and death.So,they sacrificed their lives one after another.
历史类电影字幕最大特点就是常出现各种成语、典故。“前赴后继”的意思是“前面的人冲上去,后面的人跟上来”,形容“人们勇往直前,接连不断”;“舍生取义”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从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关注到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采取合译法,让译文受众能顺利理解字幕含义。
例6:本相是个饮茶作诗之文人。心不在庙堂,只在乎个名节。
译文:I am a scholar who loves tea and poetry.I do not care about position,but reputation.
“庙堂”可指代“太庙明堂”,也可指代“朝廷”。译者未直接将该意象翻译出来,而是结合中英文化差异,用position来表示,使译文更易为目标语观众理解。这表明译者注重语言文化差异的化解,以目标语观众为中心,译出原字幕的实际含义,而不拘泥于字面意思。
例7: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译文:When can I go home to wash my robe to play myflute and burn the incense?Time isflying.Cherries turn red,and banana leaves turn green.
电影中,歌女瑶琴即将与自己心爱之人小兵张大分别,舍身赴死,她在最后一刻唱出了这首词。这首词出自南宋时期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电影人物借用这首词表达内心的思乡伤国之情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怅惘和感叹。“客袍”指的是“旅途中穿的衣服”,译者将其译为my robe,舍形取意,让目标语读者直观感受词句所要表达的内涵。“银字笙调”指的是笙管上刻有表示音调高低的银字,属于借代手法,指“弹琴、奏乐”,而“心字香烧”则指燃烧香炉中的心字形香。译者将这两者分别译为play myflute和burn the incense,译出原文核心信息。中文古诗词最难译介,译文如果过于简化,则表达不出原文内涵,读者难免感到疑惑,译文如果过于复杂,则显得膨胀臃肿,附加信息过多,不利于读者理解。“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借用“樱桃”和“芭蕉”两种意象表达时光易逝,译者将其直译为cherries turn red,and banana leaves turn green,让目标语观众了解到中国人喜爱借用事物变化来形容时光流逝,这样就在文化维上达到了翻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3.3交际维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与转换指译者除了传递语言信息以及文化内涵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11:8)。影视字幕翻译要全面考察交际目的以及效果达成与否,力求再现真实交际意图。
例8: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把火烧到我这里了。
译文:A new broom sweeps clean.You swept here.
例8中“新官上任三把火”指的是“新上任的官员总要做几件有影响力的事,以树立威信,彰显胆识”。但是对于目标语观众而言,这句习语非常陌生,起不到很好的交际效果。译者选用broom这个意象,借用习语“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来替换原字幕中的表达。这句话在英文中属于耳熟能详的一句习语,其中a new broom也指“新上任的官员”。
中国人性格内敛,说话含蓄,听众往往需要结合语境推理说话者话语背后的真实意图。如例8中的“这把火烧到我这里了”实际上指官员采用的举措波及到了自己。译者联系前面所采用的broom这个意象,用swept来指代“波及”,完美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译者综合考虑了翻译生态环境的各类因素,结合了文本、文本语境、影视画面和目标语受众,选择出了最合适的译文,在交际层面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
例9:传军令,全军跟着宰相复诵。
译文:Take the order,recite after the prime minister.
例9中的字幕出现时,剧情已经发展到高潮,全军跟着宰相复诵岳飞遗言。例9译文与原文完美契合,直译出了核心意思,既符合影视翻译的综合性特点,又突出了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充分适应。在交际层面,译文表达清晰,目标语观众一看便能明白。
例10:我啥都不知道,我刺个鸟啊?
译文:I know nothing.How can I be the killer?
例10原文包含一句粗话,若直译出来不甚雅观,但是译者又需要传达原文的交际意图,因此,译者将原文中的动宾结构翻译为名词结构。这样的处理方法除了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之外,更传达了原文的交际目的,避免观众由于信息不对等而产生误解。
4结语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下,历史类文艺作品的外译十分重要。通过对历史悬疑类电影《满江红》字幕翻译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译者适应了影视作品翻译生态环境,同时,该电影的字幕翻译达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基本要求。由此可知,借生态翻译学之“帆”助力我国电影外译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陈志萍.浅论英语电影台词的特征及其翻译[J].电影文学,2008,467(14):116-117.
[2]方梦之.再论翻译生态环境[J].中国翻译,2020(5):20-27+190.
[3]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49-52+65.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6):11-15+92.
[5]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4):62-67+112.
[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生态理性特征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中国外语,2011,8(6):96-99+109.
[7]胡庚申,王园.生态翻译学研究范式:定位、内涵与特征[J].外语教学,2021,42(6):1-6.
[8]霍斯金斯,迈克法蒂耶,费恩.全球电视与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9]李亦中.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工程解方程[J].当代电影,2011,181(4):117-121.
[10]孟凡君.论生态翻译学在中西翻译研究中的学术定位[J].中国翻译,2019,40(4):42-49.
[11]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61-65.
[12]申丹.电影台词的翻译策略与文化认同[J].电影评介,2018,601(23):59-61.
[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22(11):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