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纽马克文本理论视角下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翻译策略论文

纽马克文本理论视角下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翻译策略论文

31

2024-05-18 11:17:34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本文以重庆城市形象宣传视频中的中英字幕为研究对象,在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视角下分析文本功能及其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译者对于不同功能的文本有不同的翻译侧重:对于呼吁功能,译者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尽量贴近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其获得与源语读者相近的阅读体验;对于信息功能,译者主要注重信息表达的准确和简洁;对于表达功能,译者主要采取意译的翻译策略并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研究认为,宣传城市形象的外译文本,不仅要具备呼吁功能与信息功能,还要具备富含文化特性与情感表达的表达功能。

  [摘要]本文以重庆城市形象宣传视频中的中英字幕为研究对象,在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视角下分析文本功能及其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译者对于不同功能的文本有不同的翻译侧重:对于呼吁功能,译者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尽量贴近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其获得与源语读者相近的阅读体验;对于信息功能,译者主要注重信息表达的准确和简洁;对于表达功能,译者主要采取意译的翻译策略并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研究认为,宣传城市形象的外译文本,不仅要具备呼吁功能与信息功能,还要具备富含文化特性与情感表达的表达功能。

  [关键词]外译策略;纽马克;文本功能理论;重庆;城市形象建设

  自1997年成为直辖市以来,重庆飞速发展,从曾经的石梯山城发展为如今的现代化都市。而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入开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近几年,重庆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方面也做出了诸多努力。翻译在重庆走向世界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城市宣传视频作为一种新媒体资源,其字幕的翻译尤为重要。

  本文选用的材料为重庆市的宣传视频——《2018年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总时长为9分16秒,配有中英双语字幕。该视频介绍了重庆的历史、重庆名称的由来、重庆的发展方向和重庆的特色。该城市宣传视频采用了大量配音文字介绍,文本风格既具有正式感,又融入了对重庆城市风貌的宣传,同时还运用了一些中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文化负载词。本文以纽马克的文本理论为指导,从城市形象建设的角度对该文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1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与文本定位

  语言功能的“工具论模式”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布勒(Karl Buhler)于1 93 4年提出。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讨,在《翻译教程》(A Textbook for Translation)中提出了文本功能理论。他认为语言可以分为三种功能,分别是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呼吁功能(vocative function),这三种功能又分别有对应的文本类型,即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吁型文本。

  表达型文本主要有严肃文学、官方发言、自传、报道等类型,该类文本的重心为作者,译者在翻译时应准确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信息型文本主要包括教材、报告、论文、期刊、信函、会议记录等类型的文本,其主题通常围绕科学技术、商业、产业发展等内容。该类文本的重点在于传达其真实性,译者应尽量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能过分强调作者的存在,又不能凸显译者的存在。最后一类呼吁型文本主要包括告示、指示、宣传、公共演讲、通俗小说等类型的文本。译者应注重读者的体验,将读者的阅读感受放在翻译的第一位。

  本文所选取的材料虽然目的在于城市宣传,理应属于呼吁型文本,但仔细读文本内容会发现,该文本是宣传视频的配文,其中包含的文字既有信息功能,如对重庆历史的描述、对重庆发展现状的概述等,又具有表达功能,如诗句、谚语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语句。可见,该文本其实更接近于纽马克所说的“表达型文本”,并且同时具有表达、信息和呼吁的三种功能。考虑到我国经济文化对外“走出去”的战略,城市形象的外译不单是一味地吸引、迎合译入语读者,而是要通过宣传的手段展现自己的特色,达到文化输出与树立城市形象的效果。本文针对该文本的三种功能探究其具体的翻译策略。

  2翻译策略分析

  本文选取《2018年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中英字幕作为研究对象,该文本包含1100个汉字和1100个英文单词。宣传片一开始就对重庆的地理特征进行了介绍,随后顺势介绍了重庆的历史与城市名称的由来。片中提到,从定名到抗日战争再到建立直辖市,厚重的历史为重庆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作为“一dai*路”倡议中重要的联结点,重庆遵循发展方针,在多个方面努力协调发展,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走向国际化。生态发展、创新产业、宜居城市,都是重庆的时代标签。为了平衡好一个文本内的多种功能并更好地塑造重庆的城市形象,译者也采取了多样的翻译策略。

  2.1与表达功能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该文本的遣词造句并不单调,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如四字词语、谚语、古诗句等,表达了作者对重庆这座城市深厚的感情,刻画了丰富而美好的重庆形象。对于这部分词句,译者主要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并对语序、词性等进行了调整。如:

  例1:沐着山色,映着水光,重庆是一座山城、江城。

  绿色是大山大水演奏的交响。

  译文:Surrounded by tree covered mountains and rivers,

  Chongqing is a city of green trees and clear water.

  Its color of green is in harmony with the tunes the mountainous city sings.

  例1构成了讲述重庆绿色发展进程这一段内容的开头。仅从文字来看,这几句话之间并无逻辑连词,但懂中文的人可以读出其中隐含的逻辑联系。为了厘清此间的逻辑,译者可以对这三句话进行中文改写:“沐着山色、映着水光的重庆是一座山城,也是一座江城。绿色是这座城市中的山水共同演奏出的交响曲。”由此可见,第一句略有对偶意味的句子是在形容重庆的自然状况,所以译者将状语前置以形容这种状态,同时自然地将中心词Chongqing作为主句的主语。同时,“沐着”“映着”这两个动词意在表达重庆被这种山光水色所包绕的美好自然环境,译者用了surrounded来表达这种被动的状态,同时surrounded也能表达环绕的意思,符合原句的意境。

005XpTbZly1hdvz6oq232j30u00u076u.jpg

  原文的第三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山大水”比作“人”,将“绿色”比作“大山大水”演奏出的“交响曲”。实际上,“绿色”在此处不单是指重庆山多树多又地处中低纬度地区所以常年绿意盎然,更是在为后文提到的“生态发展”作铺垫。另外,译者在此处并未直接将“交响”译为symphony,而是选择了be in harmony with这样一个短语,突出了该句的重点在于交响曲的和谐感。该短语后面接的是the tunes(that)the mountainous city sings,中心词the tunes与“交响”之意相合。同时,译者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the mountainous city来替换“大山大水”,在明确主语的同时保留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译文与原文非常贴合。

  例2:重庆,正在变得更加美好。近者悦,远者来。

  译文:This is Chongqing,a city that is becoming better,

  where the locals are happy and visitors are eager to come.

  例2中,第一个句子是主谓宾结构,且意思比较容易理解;第二个句子出自《论语·子路》,其背后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沈诸梁因封地于叶被称为“叶公”,孔子周游列国,来到楚国的叶邑,叶公向他请教怎样治理地方。孔子回答:“近者悦,远者来。”孔子告诉他要先让境内的人民欢悦无怨,然后远处的人就会慕名而来。由此还产生了一个成语“近悦远来”。对于这个富有特别文化意义的句子,译者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同时,译者将两个句子合为一句,使得译文更加简短直接。

  2.2与信息功能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该文本的信息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重庆历史、政策、发展状况的一些描述上,译者翻译的重点在于确保文本的真实性。即便是在宣传的过程中,作者和译者也有必要保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例3:1997年,中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

  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38个区县(自治县),常住人口3000余万。

  译文:In 1997 it was approved to be a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th an area of 82,400 km2.

  Chongqing now has 38 districts,counties or autonomous counties,

  with a population of over 30 million.

  例3主要传递了一些与重庆有关的信息与数据。译者将原文分为了两个句子,并且在分句后注意到了动词时态的变化。重庆成为直辖市发生在过去,所以译文应该用过去式;而后面两句是对重庆区域及人口的描述性文本,其译文应该用一般现在时。同时,译者也对数字进行了处理。译者在将“8.24万平方公里”转换成英文时采用了阿拉伯数字的形式。同样,译者在翻译“常住人口3000余万”时也采用了符合译入语读者表达习惯的方式,即over 30 million。此外,译者在翻译“中央”时也补充了其正确的含义,即the Central Government(中央政府)。

  2.3与呼吁功能相对应的翻译策略

  呼吁功能是外宣文本最核心的功能,虽然该文本中少有直接对话读者或振臂高呼式的激昂陈词,但是该宣传片的目的确实是向观众宣传重庆的城市形象与文化。对于具有呼吁功能的文本,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4:自然的造化,

  历史的沉淀,

  孕育了西部的明珠。

  译文:The blessing of the nature

  and the nourishment of a long history

  have nurtured in the West a shining pearl.

  从例4原文来看,这三句话可以理解为“自然的造化和历史的沉淀孕育了西部的明珠。”“自然的造化”和“历史的沉淀”是非常对称的五字组合。但二者的中心词“造化”和“沉淀”要如何与英文相对应?“造化”一词出自《庄子·大宗师》:“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与道相系,难免与玄相系,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特色。译者用了blessing一词,很巧妙地将“玄”的感觉直接移植到了英文中,“自然的造化”确实也可以说是“上天的庇佑”。同时,“沉淀”一词在英文中虽然能找到完全对应的词语precipitation,但在英文语义中,precipitation是指“(物理意义上的)沉淀;降水”。这显然和“历史的沉淀”不沾边。因此,译者采用nourishment一词表现出了重庆这座城市从历史中汲取养分的意思,使得译文符合读者的思考习惯。

  例5:这就是重庆,

  山水之城,美丽之地。

  在这里“行千里”可以“致广大”。译文:This is Chongqing,

  a land of natural beauty,a city with cultural appeal.

  A tour in Chongqing Again in vision.

  例5这三句话位于整个视频的结尾,对重庆再一次进行了总结,试图让重庆的城市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第二句采用了中文中常见的以名词短语成句的形式,而且是对第一句的补充说明。译者依照原句的形式,将其翻译为两个名词短语,以加深读者的印象。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感受,译者没有再添加多余的连接词,甚至没有用and连接这两个处于并列关系的名词词组。而对于第三句,译者则采用了删译的方式,将其译为“A tour in Chongqing(can bring you)a gain in vision.”,目的在于加深读者对“行千里,致广大”这一重庆宣传标语的印象。

  3结语

  通过对《2018年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的中英字幕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外译策略的启发。在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形象的宣传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呼吁型文本或信息型文本,除了信息的传达,中文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情感也应当被合理地传递出去。对于这类以宣传为目的,但实际文本功能与表达型文本重合,具有复合功能的文本,译者可以对其具有的功能进行考量并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针对文本的表达功能,考虑到原文具有较强的文化特性,译者主要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运用词性转换、句式拆解重组等方法来进行翻译。同时,考虑到作者在原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蕴含的深层含义,译者应尽量保留原文特色,表达出原文的内涵。针对文本的信息功能,译者则重点确保翻译的准确性,通过对时态的把握以及对特定名词的补充,将原文的信息准确地传达出来。针对文本的呼吁功能,译者则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尽量选择符合译入语读者习惯的词语。同时,通过适当的删译和特殊句式的使用,译者让读者能够获得同源语读者一样的感受。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曾静娴.城市形象外宣翻译规范建构——以福建石狮市为例[J].文化学刊,2021(12):36-39.

  [3]程丹妮.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济源外宣文本英译研究[J].校园英语,2021(5):255-256.

  [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9-30.

  [5]贾和平.论纽马克与赖斯的文本分类比较研究[J].语文建设,2015(20):82-83.

  [6]焦艳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陕西沿黄红色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研究[J].作家天地,2021(36):120-121.

  [7]罗海燕,邓海静.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外宣资料英译[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4):567-569.

  [8]王华树,李莹.字幕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及建议[J].外语电化教学,2020(6):80-85+6.

  [9]王楠,姚爽,何晓茵.新媒体时代天津外宣翻译研究的新思路——以《天津对外宣传创新研究》为例[J].出版广角,2021(9):91-93.

  [10]朱义华,张健.学科视野下的外宣翻译之“名”与“实”探究[J].上海翻译,2021(5):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