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图式理论的旅游文本文化负载词翻译——以沂蒙山旅游区为例论文

2024-05-17 11:37:2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在过去,受制于以归化为主的翻译观念,旅游文本翻译往往关注其目的和功能,采用“西化”或删减部分文化负载词的方法,这致使旅游文本的文化内涵大幅度降低。本文从文化图式理论角度出发,以沂蒙山旅游区的相关文本为例,分析旅游文本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而实现文化图式的重建与融合,为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提供启示,助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摘要]在过去,受制于以归化为主的翻译观念,旅游文本翻译往往关注其目的和功能,采用“西化”或删减部分文化负载词的方法,这致使旅游文本的文化内涵大幅度降低。本文从文化图式理论角度出发,以沂蒙山旅游区的相关文本为例,分析旅游文本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而实现文化图式的重建与融合,为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提供启示,助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文化图式理论;旅游翻译;文化负载词
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旅游业也开始进入了全球化时代。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旅游活动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作为旅游文本的翻译重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广受关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译者对原文理解不到位,文化负载词的深层含义未能得到准确表达,从而影响译文的质量。
为了成功完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尽可能避免误译和漏译,尽可能地优化译文表达。本文基于文化图式理论,对旅游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为国内旅游业走向世界添砖加瓦,促进文化传播与交流。
2文化图式
2.1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起源于希腊语,最早用于讨论先验认知问题。英国认知心理学家Bartlett(1995)将“图式”的概念引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他认为“图式”是“大脑中人们对于过去经验的动态结构”。基于此,许多学者也相继对图式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如Cook(1999)认为图式是一种已经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国内学者对图式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末,最早是将其应用于语言学领域。如王立弟(2001)以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脚本为研究对象,研究知识图式对口译实践的意义和作用。潘卫民(2001)把图式分解为内容图式、形式图式和语法图式等三大类,同时提出文化图式包括文化心理图式和文化行为图式。图式从本质上讲是对文本的一种解码和编码过程,而这与翻译过程不谋而合。译者在翻译时会受到图式的影响。
2.2文化图式翻译研究
作为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文化图式”主要指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是人脑中基于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有关文化的知识结构,并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文化现象。刘明东(2003)较早关注文化图式的研究,认为文化图式具有可译性,并可以通过“A-A”“A-B”“A-Zero”三种方式来实现。彭云鹏(2011)讨论了文化图式与跨文化交际的关联以及文化图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行机制,他认为文化图式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总的来说,在翻译中,文化图式的可译性与原文、译者和读者三方密切相关。首先,源语文化可理解,即源语文化图式可以被译者解码,这是跨文化交流能够实现的前提。其次,译者要充分理解源语文化图式,激活自身与之相关的文化图式,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认知图式也面临重建与更新。最后,译者要将源语文化图式转化为目的语读者可以接受的文化图式,在准确传递文化信息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原文中文化信息的表达方式,必要时可对其进行调整。
3文化负载词
语言不仅在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负载词又称为文化特有词,是指表达一个民族特定文化内涵的词、短语和成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0:232)。这些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的词语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由于文化障碍,有时候会出现部分对等或不对等的情况。
文化负载词包含很多种类。孙琳等(2021)将《北京折扇》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生态、物质、社会和语言四类。高文成等(2021)在研究《离骚》中的文化负载词时,将其分为生态、社会、物质和宗教四类,分析了认知层面不同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由此可见,文化负载词涵盖范围广大,内容复杂,落实到具体文本中,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译者更好地进行翻译。
4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从民族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往往选择异化策略。考虑到旅游文本的特性,译者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增译或添加注释等翻译方法和技巧,帮助译语读者构建新的文化图式,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4.1生态文化负载词
生态文化负载词主要用于表示某地区文化所特有的地理环境及自然特点。沂蒙山位于郯庐断裂带,是我国早期寒武纪地质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悠久,植被茂盛。地质构造活动造就了高耸入云的沂山和蒙山,也使得此地多峡谷、瀑布。古往今来,居住于此的人们敬畏自然,他们吟诗作画,歌颂此地的山水风景,由此衍生出了许多神话传说。由此可见,人与自然密切相关,自然生态的影响会体现在语言和文化上。译者在英译生态文化负载词时,应灵活运用“音译+增译”“音译+意译”等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生态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文化特色。
例1:沂山古称“海岳”,有“东泰山”之称,居中国五大镇山之首,史称东镇沂山。
“海岳”的本意是大海和高山,寓意海之深,山之高,形容极为高深。“山”和“海”在汉语文化中有着相似的寓意和表征,例如神话传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中“山”和“海”都象征着艰难险阻,人们对于“山”“海”多存有敬畏之心;而在英语文化中,“山”和“海”多体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更强调人类的主体意识。东西方人对“山”与“海”的认知不同,就会出现认知图式的空白,反映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就会导致文化内涵的空缺。如果单纯音译,恐怕难以让国外游客体验到其文化内涵,因而译者可以采取补充意译的方式,既能让国外读者了解其汉语名称,又能让他们对沂山的自然地理特点有所了解。
“东泰山”在这里表示沂山的山势之峻拔不亚于泰山之意,又因其所属山系是泰鲁沂山地,且位于泰山之东,因此而得名。如若不对其进行解释,读者可能会产生理解偏差。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兼顾理解层面上的文化信息的传达,凸显沂山与泰山的相似之处。
试译:Mount Yi,also known as“Haiyue(a deep and treacherous terrain)”and“Little Mount Tai”in ancient China,is the first of the five major mountains where ancient emperors performed rituals in China,which is called East Major Mount Yi.
例2:狮子崮原名扁崮或青崖,因为从一侧望去颇像一头俯卧的雄狮而得名。
“崮”是沂蒙山区较为常见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现象,是我国著名的岩石地貌之一。这种山顶部呈圆形,山顶平展开阔,峰顶四周峭壁陡立像斧劈刀削一般,因此这种山又被地貌学家命名为“桌状山”。mesa的定义为an isolated,flat-topped elevation,ridge or hill,which is bounded from all sides by steep escarpments and stands distinctly above a surrounding plain。这与该地区的地貌有相似之处,但在造型上还存在差别。沂蒙山区的“崮”较之世界其他地区的平顶山更为陡峭,平台更为窄小,更像是给山“戴了一顶小帽子”。
除此之外,在沂蒙山区,几乎每个崮都有一些饶有趣味的古老传说,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当奇异的“崮文化”,崮的命名也独具特色,千奇百怪。因此,笔者认为此处采用“音译+增译”更能体现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将源语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另一方面通过增译进行说明帮助译语读者构建新的文化图示。
试译:The Lion Gu(a local name that is similar to mesa),originally called the Flat Gu or the Green Cliff,was named after the fact that it looks like a prone lion from one side.
4.2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负载词是指与社会习俗、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方式等相关的词汇,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数千年来诞生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社会文化。这些文化往往根植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构建了人们的文化图式,但是对于身处异语文化的人来说可能会造成文化图式上的缺省甚至是冲突。译者在翻译此类文化负载词时,可以选择意译、“音译+注释”以及“音译+增译”的翻译方法。
例3:东镇庙和泰山岱庙的功用一样,集聚了沂山悠久的镇山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皇家御祭、官府祭祀、民间供奉和谒拜等活动在庙内及周边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
“镇山文化”简单说就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祈福”文化,即祈求天道(风调雨顺)、国道(国泰民安)、人道(健康和睦)。此处可以意译为culture of praying for good fortune。“皇家御祭”表示由皇帝主持的祭祀,可以理解为皇室祭祀。“官府祭祀”表示中央王朝和地方官员倡导和主持的公共性祭神祭祖行为和仪式。“民间供奉和谒拜”则表示个人崇拜神灵和祭祀祖先的活动。
祭祀活动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人相信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会时时刻刻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们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而这种“向天祈福”的文化在英语文化之中较为少见,因此译者可以意译文化负载词,这样既有利于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同时也便于读者理解。
试译:Like the function of Dai Temple in Mount Tai,Dongzhen Temple gathers the long-standing culture of praying for good fortune.In ancient times,the emperors,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individuals would conduct rituals at the temple to remember and learn the moral character,noble sentiments and great achievements of ancient sages and sharpen their future endeavors,thus leaving large numbers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in this area.
例4:这里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一,发源于山东鲁中地区,覆盖范围包括山东全境及其毗邻的广大地区。东夷文化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亚洲古文化的发源与交流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针对图式空缺,译者在翻译时就需要采用“音译+注释”的方式,帮助目的语读者构建新的认知图式。
试译:This is one of the birthplaces of the“Dongyi Culture”.
Note:Dongyi Culture,which originated in the central of Shandong and can date back to the Neolithic period in China(about 9000~8000 B.C.),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4.3历史文化负载词
历史文化负载词往往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独特的历史文化。笔者在翻译沂蒙山旅游区文本的过程中发现,代表红色革命精神的沂蒙精神根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争时期发生在当地的英雄事迹。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精神,这些文化负载词诞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不适合归属于一般的社会文化,因而根据其类别,笔者将其划分为历史文化负载词。针对历史文化负载词,译者要注意中外历史概念认知的差异,采用“直译+增译”的翻译方法,重点在于传播民族精神。
例5:这里是沂蒙山革命老区的象征。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在蒙山脚下拉开了解**争进攻的序幕。
解**争又称为中国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为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对于国外读者来说,他们可能对中国的近代史并不清楚。而作为段落信息的中心,这些文化负载词不可或缺,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可选择“直译+增译”的方法,对原文进一步解释,方便读者理解。
试译:It is the symbol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area in the Yimeng areas.The battle of Mengliang Gu,which surprised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kicked off the counterattack of the Liberation War(China’s Third Revolutionary Civil War from 1946 to 1949).
例6:这里涌现出了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英模人物,铸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成为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沂蒙红嫂”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伟大的女性群体,她们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长嫂如母”的说法,因此这里所说的“嫂”并不等同于英语文化中的aunt,而是沂蒙山区女性群体对将士们的关怀和照顾的体现;在中国抗战时期,“红”往往传达着一种伟大的革命精神,如果简单粗暴将其翻译为red,不但折损了其中的文化内涵,还会让译语读者产生误解。要想在译文中正确传达文化深意,译者先要对原文进行正确的解读。
例6中,“红嫂”代表了在革命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们。笔者在理解这个概念时,不由联想到英美文化中同样出名的“提灯女神”南丁格尔,这便是认知图式对于两种语言文化交流的作用。由此,译者在翻译时可以选择heroic women来诠释这种革命精神。
“沂蒙六姐妹”是在解**争时期在沂蒙革命老区涌现出的一批年轻的女英雄群体,她们为士兵提供物资,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以六位妇女的事迹为典型代表,由此“沂蒙六姐妹”可译为Six Heroic Sisters of Yimeng。由于原文并没有对六姐妹进行介绍,如果译者只翻译这个称谓可能会让译文读者感到困惑,笔者认为在Six Heroic Sisters of Yimeng后增加说明性文字来介绍这些模范妇女,能帮助英语读者形成更为清楚的认知。
试译:A large number of heroic figures emerged here,such as Heroic Woman of Yimeng who saved the wounded with her breast milk during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and Six Heroic Sisters of Yimeng who provided soldiers with supplies and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victory of the Liberation War.All has forged the Yimeng spirit of“loving the Party and the army,pioneering,hard-working and being selfless”,which has become a valuable treasure of the Party and our country.
5结语
从中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异化必然是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第一选择。译者只有将中华文化呈现在英文读者面前,才能对其认知形成冲击,从而帮助构建新的文化图式,实现文化交流。本文基于文化图式理论,以沂蒙山旅游区文本为例,对其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研究。研究发现,生态环境是沂蒙文化诞生的基础,因客观自然地理环境差异,针对此类文化负载词译者多采用“音译+增译”“音译+意译”的方法以帮助读者进行认知构建;社会文化负载词是文化交流的重点,涉及社会风俗、社会文化的差异,译者选择意译、“音译+增译”以及“音译+注释”的翻译方法帮助译语读者构建文化图式,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历史文化负载词是沂蒙山旅游区的历史文化产物,蕴含了独特的民族精神,译者采用“直译+增译”的方式,一方面确保历史概念的严谨性,另一方面向国外读者介绍相关历史事迹,丰富文化图式,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促进交流。这样的译文既能将中华文化展示出来,又能更好地吸引西方受众。
参考文献
[1]BARTLETT F 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COOK G.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3]高文成,吴超异.体认语言学视野下《离骚》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J].语言与翻译,2021(2):42-50.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30-33.
[6]潘卫民.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期待图式[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70-73.
[7]彭云鹏.文化图式与跨文化交际[J].河北学刊,2011,31(3):241-243.
[8]孙琳,韩彩虹.《北京折叠》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生态翻译学视角[J].上海翻译,2021(4):90-94.
[9]王立弟.翻译中的知识图式[J].中国翻译,2001(2):1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