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机器翻译的失误与正误之间——以《武汉,你好!》 为例论文

机器翻译的失误与正误之间——以《武汉,你好!》 为例论文

13

2024-05-17 10:16:2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本文以颇具伤痕文学色彩的散文诗《武汉,你好!》为例,比较分析Trados软件产生的英译文和译后编辑及校对后的人工译文。研究发现,机器翻译在进行诗学特色鲜明的语篇翻译时,在文化信息的传达、语言修辞表达、习语以及情感再现等方面出现明显失误。与人工译文相比较,机译在词汇意义层面,往往局限于概念意义的选择,在句子层面,则局限于表层结构的理解判断。这些发现一方面说明机器翻译仍然依赖于人工编辑与校对,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机器翻译亟待改进。

  [摘要]本文以颇具伤痕文学色彩的散文诗《武汉,你好!》为例,比较分析Trados软件产生的英译文和译后编辑及校对后的人工译文。研究发现,机器翻译在进行诗学特色鲜明的语篇翻译时,在文化信息的传达、语言修辞表达、习语以及情感再现等方面出现明显失误。与人工译文相比较,机译在词汇意义层面,往往局限于概念意义的选择,在句子层面,则局限于表层结构的理解判断。这些发现一方面说明机器翻译仍然依赖于人工编辑与校对,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机器翻译亟待改进。

  [关键词]《武汉,你好!》;机器翻译;比较

  1研究背景

  机器翻译是指利用计算机将一种语言符号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符号(胡开宝等,2016)。目前国内关于机器翻译的研究多集中于科技、政治、新闻等语篇,关于机器翻译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探讨较少(翁义明等,2020)。即使在日常对话和新闻文本上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在专业翻译和文学作品的翻译方面,机器翻译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冯志伟,2018)。李英军(2014)研究发现,机器翻译和翻译技术主要应用于科技文本或内容重复比较高的文本。少数译者将其用于文学翻译当中,但由于文学文本大量词语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加之语境的复杂性,机器翻译仍然需要依赖人工译员的校对。文学文本的机器翻译面临诸多困难,计算机不可能像经验丰富的文学专家那样,全面考虑翻译过程中各种复杂的因素,并做出合理选择。就当前机器翻译和翻译技术发展的情况而言,难以产出流畅、自然的译文。本文尝试比较分析《武汉,你好!》的机译和人工译文,找出机器翻译的失误与不足,通过人工译文,提出正误建议,以期为文学翻译中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结合提供参考,同时说明人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2《武汉,你好!》文体特征及其机器翻译译文分析

  《武汉,你好!》由HANS(汉声公司)制作,与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出品,该视频全长3分48秒,全文共有473个汉字,主要以女声中文旁白口述文案构成。作为一部城市抗疫宣传片,其脚本叙事饱含了人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对新生活的期待。具体而言,视频讲述了江城武汉结束了76个日夜的封控,英雄的城市终于按下了播放键,每一个人都诉说着对武汉的热爱与惊喜,如今的武汉,是久别重逢,是万众期待,是劫后余生,也是与人息息相关的胜利。人们对未来的生活仍满怀期待,面对困难不低头、不认输,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带着战胜疫情的信念与决心,向世界递上一张新的武汉名片。该视频获得了2020年上海国际广告节“抗疫公益广告视频”广告类金奖。该视频对于讲好武汉故事,对重塑疫情后的武汉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为湖北的进一步开放和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扣动心扉的叙事话语。

  视频文本以散文诗的形式展现给观众。全文赋予汉语诗词的内在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文体特征,既有丰富的诗性表达,又不拘泥于统一的句式,长短句交融结合,句子凝练又饱含意境。带给读者美与想象,使受众能够融入其中,并产生感同身受的心理和情感体验。脚本话语中,不乏具有中国特色文化色彩的表达。虽不完全像诗歌那样押韵,却也有其独特的节奏感。内容凝练而耐人寻味,抒情色彩十分强烈,尤其能让经历疫情后的人们产生共鸣,是一首颇具伤痕文学色彩的散文诗(谭五昌,2019)。

  Translation Memory Survey 2006和《中国翻译行业CAT应用现状调查报告》显示,Tra-dos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侯晓琛等,2008)。因此本文尝试运用Trados软件进行初译,并以此为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Trados软件翻译是在“句对齐”基础上进行的翻译。原文字幕473字,Trados译文356词,整体上看译文以字对字直译为主,译文与原文断句完全一致。从译文句子来看,机器译文解析了原文的字面意思,但对意义的理解存在偏差。从译文的内涵来看,机器译文在上下文内容上缺乏关联,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误译、漏译,对原文情感的曲解使译文的情感色彩淡薄,语言朴实平淡。从词汇方面来看,原文本中相关术语的译文与通用译文不一致,在多义词的选取方面上下文没有保持一致。整体上看,机器译文主要表现为文化内涵表达失误、语言修辞表达失误、情感再现表达失误等方面。

005XpTbZly1hdvz6oq232j30u00u076u.jpg

  3机器翻译失误案例分析

  3.1文化内涵表达失误

  例1:曾在彼此守望中共担甘苦。

  Trados:We have been watching each other and sharing joys and sorrows.

  人工译文:We have been remaining mutual assistance and sharing weal and woe.

  例1中,“彼此守望”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万丽华等,2006)“守望相助”意思是为了对付来犯的敌人或意外的灾祸,邻近各村落互相警戒,互相援助。“共担甘苦”出自《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刘向,2015)“共担甘苦”意为共同享受欢乐幸福,共同承担祸患苦难。上述机器译文仅仅表现了“守望”的字面意思,即其词典意义,直译为“互相注视”,没有全面表达“守望相助”这个成语的深层文化内涵。而人工译文则充分表现了该成语的历史文化含义,借鉴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政治外宣译文“mutual assistance”。“共担甘苦”的人工译文也采用了英语诗歌常见的头韵修辞,增强了可读性,也更易于目标语受众的理解和接受。

  例2:我想再次经过街巷的每一隅,和邻里问上一句“吃了吗?”。

  Trados:I want to go through every corner of the street again and ask my neighbors if they have eaten.

  人工译文:I want to go through every corner of the street again and ask my neighbors“how are you?”.

  例2中“吃了吗?”是中国人常用的寒暄用语。机译采用了直译法,将“吃了吗”翻译为“Have you eaten?”(你吃了吗?),这样的译文并不符合中国人见面寒暄的文化习俗。作为寒暄语,“吃了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国家,是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就是传统的农耕民族。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力低下,应对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导致人民经常食不果腹,饥荒盛行,直接威胁到了社会稳定。安居乐业、吃饱穿暖是人民心中最重要的事。唐宋时期,盛世之下,资源依旧匮乏,仍然没能解决吃饭问题,人们每天只吃两顿,坚持过午不食。明朝前,每逢水情旱灾,都会引发大饥荒。由此而来,作为中国人民社会生活的一种反应,日常问候语“你吃了吗?”成为人们对亲朋好友最大的关心,并逐渐变成中国文化的一种习俗(倪月梅,2008)。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今天,仍然是百姓之间常用的问候语,就好比在英国,人们打招呼习惯于谈论天气一样,例如“A nice day,isn’t it?/Lovely weather,isn’t it?”人工校对时,可译为“Hello”“Hi”“How are you?”“How do you do?”等,从文化语境来看,这样的译文更加贴切。

  3.2语言修辞表达失误

  例3:每一年都是人等着看花,今年的花却等不到人。

  Trados:Every year,people are waiting to see flowers,but this year’s flowers can’twait for people.

  人工译文:Every year,the visitors flock to appreciate the cherry blossoms in full bloom.However,they might not be able to fulfill their promise this time.

  例3中,原文表达的意思是:以往每一年都有游客等到樱花盛开的日子去赏樱,而今年因为疫情,即便樱花盛开也没有游客能去欣赏。原文“人等花”“花等人”是拟人的修辞表达。而机器翻译只是再现了原文的字面意思,把“等不到”误译为“can’twait for”——不能等待,没有将“看花人”的内心失望表现出来,也没有再现原文人与花春天的约定中“花”的执着。而人工翻译通过意译方式,将“花等不到人”转换成“与游客无法像往年一样赴赏樱之约”,并且采用同一主语,符合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也避免了句子冗杂,表意不当,从而将拟人修辞含义充分表达出来。

  例4:江汉关的钟声终于召唤回我们的城市。

  Trados:The bell of Jianghan Pass finally calls back to our city.

  人工译文:The roll of bell from Hankow Customs House has prospectively awakened Wuhan back to fresh life.

  例4中,“钟声召唤”是一个拟人修辞,与原文中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模态、多维度的多种方式一起,十分传神地表达了城市苏醒、生活回归的感受和喜悦。“江汉关”一般指江汉海关大楼,其楼顶有一座大钟。事实上,2020年4月8日零点,武汉江汉关的钟声敲响,周围的群众欢呼雀跃,大喊“武汉加油!”,久别后的重逢,让这座英雄城市的人们深切感受到武汉再次恢复了蓬勃生机,重现了城市的热闹和繁华。江汉关见证了武汉百年历史,其楼顶的钟声陪伴着几代武汉人的成长,是饱含众多武汉人情感的标志性建筑,极具象征意义。机器翻译将“江汉关”误译为“Jianghan Pass”。但通用英译文是“Hankow Customs House”,既能表现历史语境,同时该句也以钟声为主体,沿用了拟人化的表达,以钟声唤回城市原本的热闹,零点的钟声象征着崭新的开始。此外,上述机器译文和人工译文都选用了拟人修辞,但因为动词选择不同,产生了不一样的文体效果。机器翻译中“call”有呼叫的意思,着重体现了钟声重现在了这个城市,而人工译文侧重于凸显城市恢复了生机,“awake”的意思是“唤醒”,更加委婉、优美,意思是“唤醒”一个因疫情而变得沉静、停滞的城市,更加有助于减轻人们的伤痛。由此可见,同样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译文中不同的动词选择带给读者的感受相去甚远。此例也表明,机器翻译遭遇多义词时,难以像人工译员那样,充分结合上下文语境和语言外语境,提供文体恰当且与原文修辞对等的译文。

  3.3情感再现失误

  例5:七十六个日日夜夜原来已经拉长了我一生的想念。

  Trados:Seventy-six days and nights have lengthened my longing for life.

  人工译文:Seventy-six days and nights have heightened my love-sickness for each corner of the city,and each bend in a running trail.

  例5再次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表现了人们对久别重逢的珍视和渴望,通过画面也感受到人们走出家门,自由徜徉在熟悉的街道时的喜悦心情。所以“一生的想念”既是指对亲朋好友的想念,也是指对熟悉而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想念。机器译文没能再现复杂的情愫,存在明显的曲解、误译和漏译,仅仅表达了对于美好生命的渴望,降低了“想念”本身所包含的积极含义。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钱钟书,1985)人工译文显示译者对于视频的所有内容,包括情景信息,例如视频中出现的大街小巷等画面的关注,都将其看作是“想念”的内容,原文想表达的正是疫情防控下对这座城市原本生活的思念,对生活重归于好的向往,人工译文以第一人称为视角,将城市中习以为常容易忽略的细节也都展现出来,以此凸显久别重逢后,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见微知著,从而把文字表层以下的丰富情感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以上分析表明,机器译文与人工译文的明显差别在于机器译文难以恰当再现人类情感和心理状态,对于具体、复杂的情境也难以正确理解。文学作品蕴含了丰富的人类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译者只有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揣摩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情感,才能感同身受地再现情感和内涵。这个例子也说明:“翻译的复杂性决定了无论机器翻译如何先进,都无法完全替代译者的作用。”(傅敬民等,2015)可见,在机器或计算机与人之间,还有巨大鸿沟需要跨越。上述实例分析表明,机器翻译一般能够翻译出句子的表层含义,却很难充分结合上下文语境,更难以结合非语言语境给出恰当的译文。

  4结语

  以上案例分析表明,机器译文在文化内涵、语言修辞含义以及情感表现等方面,都难以企及人工译文。以Trados为例的机器译文在文化内涵表达上的失误,主要是对于中英文化差异的不解或误解而导致;在语言修辞层面的翻译失误,其原因既包括机器翻译对于文化语境的无视、忽视,也表现为机器翻译过程中,对于语言异常的误读、曲解;在情感再现层面的失误,大致因为机器翻译局限于既定的算法,往往以句子为单位进行翻译,很难在语篇层面结合不同的语境因素,充分再现词语的联想意义,导致译文情感色彩淡薄。由此看来,虽然机器翻译具有高效、快捷的优势,但在文学文本的翻译中,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而这正是机器翻译需要攻克的难关。同时,机器翻译依赖于人工翻译,才能实现高质量的翻译和传播。


  参考文献

  [1]冯志伟.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的平行发展[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41(6):35-48.

  [2]傅敬民,谢莎.翻译技术的发展与翻译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15(6):37-41.

  [3]侯晓琛,颜玉祚.中国翻译行业CAT应用现状调查报告[D].北京:北京大学软件学院,2008.

  [4]胡开宝,李翼.机器翻译特征及其与人工翻译关系的研究[J].中国翻译,2016,37(5):10-14.

  [5]李英军.机器翻译与翻译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伯纳德·马克·沙特尔沃思访谈录[J].中国科技翻译,2014,27(1):24-27.

  [6]刘向.战国策[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5.

  [7]倪月梅.浅析寒暄语“吃饭了吗”[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9):101-102.

  [8]钱钟书.林纾的翻译[J].中国翻译,1985(11):2-10.

  [9]谭五昌.重新定义“散文诗”的文体特质与功能[J].文艺争鸣,2019(11):50-52.

  [10]万丽华,蓝旭.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翁义明,王金平.文学语篇机器翻译的特征与局限——汉语流水句人机英译对比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20(6):2+12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