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的汉英翻译策略研究——以《活着》英译本为例论文

2024-05-16 13:47:2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高低语境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处于不同语境下的语言有着不同的会话规则,这些规则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的翻译及传播。余华的小说《活着》涉及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仅是小说内容的基础,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解角度。本文以《活着》的英译本为范例,基于高低语境文化视角,对译本中涉及高低语境文化因素的句段处理进行剖析,旨在为同类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我国文学作品的输出提出建设性意见。
[摘要]高低语境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内容,处于不同语境下的语言有着不同的会话规则,这些规则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的翻译及传播。余华的小说《活着》涉及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这些元素不仅是小说内容的基础,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解角度。本文以《活着》的英译本为范例,基于高低语境文化视角,对译本中涉及高低语境文化因素的句段处理进行剖析,旨在为同类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我国文学作品的输出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低语境文化;跨文化交际;文学翻译
1研究背景
余华作为蜚声国际文坛的中国作家之一,著有《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多部小说。其代表作《活着》总销量截至2022年底已突破2000万册,被评价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余华采用逆向叙述,讲述了在充满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主人公福贵苦难的一生,揭示了生活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该小说于1992年首次在《收获》杂志上发表,至今已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并获得多个奖项。2003年,由加州大学的白睿文(Michael Berry)教授翻译的英文版本To Live出版发行,很快受到了英语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该书在亚马逊网站上中文小说评分排名前十,多家主流媒体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活着》”“翻译”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331篇相关论文。这些论文大多是从传统翻译理论的角度对英译本进行解析,鲜少从不同语境文化的角度进行探究。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近年来,我国着力提升文化话语权,打造文化强国。《活着》作为中国文学对外输出的重要代表成果,基于不同语境研究其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对中国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高低语境文化
2.1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差异
人类的语言交流包含两个重要要素,一是语言,二是语境。1976年,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霍尔(1989)提出将不同文化划分为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由霍尔的观点可知,人们在高语境文化背景的交流中,大部分信息依靠非语言形式进行传递,语境因素的影响要高于主观语言因素,语言表面所传达的信息相对有限。
相反,在低语境文化环境的交流中,语义信息理解与语境关系较小,大量信息都要靠显性语码来传递,语境在信息传达中不占主要地位。东西方文化差异悬殊,霍尔通过研究各种文化中的交际行为,指出亚洲文化、非洲文化及拉美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例如,中国文化中的礼节和面子文化就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而欧美文化则属于低语境文化,例如,美国文化中的商务交往和个人权利观念就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
2.2高低语境文化与翻译
英国翻译理论家Newmark(1982)曾说:“语境是翻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比语言规则理论和语言本身的意义更重要。”语境是正确翻译的基础,认识并深刻理解语境文化差异对于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意义重大。除了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时需要综合考虑语言习惯、时间、地点、文化背景等多种社会化需要。
对于低语境文化的语言,译者需要注意其所依赖的文字信息,必须要将原文的意思准确地翻译成目标语言,不能过度解释、添加或改动。而对于高语境文化的语言,译者则要根据其所依赖情境的特点进行翻译,以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文中所传达的信息和文化内涵,实现不同语境间的良性互动。例如,在中国的社交场合中,人们经常使用一些委婉、含蓄的表达。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注意到原文中隐含的文化背景和身份信息,并尽可能地在目标语言中传递这些上下文信息,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传达完整含义。
3高低语境文化视角下《活着》的汉英翻译策略
3.1直译
汉语和英语虽然在语境上有高低差异,但是处于不同语境文化环境下的交际双方仍有一定的共同的文化背景。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可尽量进行直译,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形式和结构,直接将原文翻译成目标语言以再现原作中“原汁原味”的形象表达。此外,西方读者阅读中文小说的英译本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同时也是为了学习了解中国文化。这种适度直译的方式可以直观体现汉语高语境文化的特征,满足西方读者的阅读需求。
例1:上梁不正下梁歪。(余华,2014)
译文:If the upper beam is not straight,the lower ones will go slant.(Berry,2003)
例2:……朽木不可雕也。(余华,2014)
译文:…a rotten piece of wood that could not be carved.(Berry,2003)
例1的背景是主人公福贵沉迷赌*输掉了祖传的房产,徐母悲愤交加,想宣之于口却又溺爱儿子,只能无奈地说出这句“上梁不正下梁歪”来责怪徐父。此处作者运用了隐喻(metaphor)的修辞手法,喻指上一代人行事不端,下一代人也跟着做坏事。为了尊重并且再现原作的语境文化,译者保留了原作中的喻体进行直译,将原作中的谚语移植到译文中,使目标语读者对这一中国文化观念有了直观的体会。
例2中“朽木不可雕也”同样是一句传统谚语,出自《论语·公冶长》,意为腐烂的木头已然无法雕刻,用来形容一个人品质败坏到极点,无药可救。对英语读者来说,虽然其所在的语境中并无类似说法,但是他们可以借助形象的比喻表达来理解这一概念,主人公福贵纨绔子弟的形象也跃然纸上。译者通过直译的手法将中国文化引入西方读者的语境中,不仅完成了信息传达的目的,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源语表达方式。
3.2增译
汉语是高语境语言,英语是低语境语言。不同语境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和交际方式存在差异。中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指代前文中出现的人或事物的代词,同时作者讲究“点到为止”而不将完整意图宣之于口。在高语境的汉语语境下,这些代词的意义能够被读者理解。然而译者如果不对这些隐含因素进行解释说明,往往会造成低语境读者的阅读障碍。由此,译者应该根据实际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进行适当增译,在目标语言中增加一些原文中未提及或者不明确的信息,显化隐含的逻辑关系,这有助于实现高语境文学作品和低语境读者间的顺畅交流。
例3:就叫他苦根吧。(余华,2014)
译文:Let’s call him Kugen—Bitter Root.(Berry,2003)
例4:说出来怕别人听到了会说我落后。(余华,2014)
译文:I was afraid that if I said something other people would say that I was politically backward.(Berry,2003)
例3中家珍给孩子起名“苦根”,是因为小孩命苦,一出生母亲凤霞就难产去世了。《活着》英译本中所有人物的名字基本都为音译,但如果仅仅将“苦根”直译为Kugen而不解释其含义,英语读者就无法理解这句话的逻辑关系。考虑到这一点,译者补充了Bitter Root,通过增译,使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该名字背后的内涵,暗示了苦根悲惨的命运,也使逻辑关系显化。
例4中“落后”这个词是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概念,在《活着》原作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常使用该词来形容人在思想政治状态上不够进步。然而,在英语中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单词或者短语,如果译者仅仅根据表面意思将其译为backward,目的语读者会感到困惑。译者在这里采取了增译的手法补充副词politically进行修饰,完整阐明了原作中“落后”一词的具体指向,又弥补了不同语境文化间的交际差异。
3.3意译
汉语作为高语境语言,对语境的依赖程度高,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更重“意会”而非“言传”。小说《活着》中出现了大量使用口语和方言的对话,这些对话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高语境文化特点。而低语境文化则强调信息的准确清晰,往往需要明白、清晰的信息表述才能让读者明白对话的真正含义。
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仅照搬表层句意会造成低语境文化读者理解障碍,而加注又使语句冗长,打破译入语语境平衡,因此译者可以采用意译法,在词句意思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相应的调整,既不损害源语信息,又能保证译文简洁流畅。
例5:你家少爷长大了准能当个二流子。(余华,2014)
译文:I guarantee you that when that son of yours grows up,he’ll be nothing but trouble.(Berry,2003)
例6:这日子过得比当二流子还舒坦。(余华,2014)
译文:These days our lives are more comfortable than that of a carefree loafer!(Berry,2003)
例5和例6中均出现了“二流子”一词,但译者根据不同的语境采取了不同的译法。“二流子”是陕北方言,指那些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素质低下的人。例5中的“二流子”是主人公福贵的私塾老师对其的评价,描述其顽劣不堪的形象。英文中无法找到与之完全对等的词。为了更好地呈现福贵的人物形象,实现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译者将“二流子”一词意译为nothing but trouble,精准呈现人物特点,让目标语读者与原文读者对福贵这一形象有相同的反应,成功实现了原文作者与目标语读者的交流。
例6是小说中队长对人民公社的描述,仅用三言两语便夸张地展现出了其对人民公社舒适生活的设想。译者保留了原文中“二流子”的意象,用carefree loafer(不负责任的游手好闲者)来表达,准确恰当地表现出该词的指称含义,同时也让低语境文化下的英语读者感受到队长朴实的语言风格和幽默感。
3.4加注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文化的传递,人们就难以达到交流的目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中往往涵盖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汇。这些词汇具有三个特点:独有性、嵌入文化内涵、英语中无对等词汇(张洁等,2017)。《活着》原作中有许多中国特色词汇,如“风水(fengshui)”“大字报(big character posters)”“软骨病(soft bone disease)”等。
面对这些特色词汇,译者采取直译加注的方式,即在译文中增加原文中缺失或者不足的信息,解释说明文化背后的内涵,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特色,让读者对这些文化意象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促进不同语境文化间的沟通。
例7:工分(余华,2014)译文:work points
work points:a unit indicating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labor performed and the amount of payment earned in rural communes.(Berry,2003)
在计划经济时代,工分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工资形式,是指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中的劳动成果分配单位,也是我国特有的文化负载词。例7中,译者对该词汇进行直译,并使用加注的手段解释其文化内涵,通过异化手段,将“工分”这一新概念直接投射到目的语语境中,保留了原文的时代特色,又将源语的表达方式引进到目的语中,丰富了目的语。目的语读者虽然对作品的时代背景知之甚少,但译者通过加注解释了“工分”的指称意义,既减轻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负担,又保证了译文的可读性。
《活着》原作中有很多我国独有的计量单位,对于这些计量单位,译者同样采取了加注的方式,如“斤”。译者考虑到作品本身就是讲述发生在中国特定时期下的故事,并没有直接将“斤”转换为国际通用度量单位,而是采取音译将其译为“j in”,以异化手段展现作品的异域风情,同时又通过加注(jin:a Chinese unit of weight equivalent to 1/2 kilogram or 1/3 pounds)以保证读者能够理解,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达成平衡。
3.5重构
重构也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手法,也被称为“改写(rewrite)”,其核心思想是以目标语言为中心,在保持原文意思和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构思和表达。使用重构进行翻译的优点在于不仅能帮助译者更好地体现目标语言的语言风格与文化背景,也有助于其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原文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译者通过改造句子结构,将高语境中隐晦的语境因素转化成低语境中直观的语言,这样既能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又能通过直观表达清除低语境读者的阅读障碍,使译文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
例8:我会拖累你们吗?(余华,2014)
译文:I’m sorry for making it more difficult for you.(Berry,2003)
例9:那张嘴比石头都硬。(余华,2014)
译文:He was as stubborn as a mule.(Berry,2003)
例8中,福贵的妻子家珍得了软骨病,担心自己的病情会拖累福贵和家人。虽然余华在原小说中使用了一般疑问句的句式,但高语境文化中的中国读者很容易就能够理解家珍这句话实际并非询问,而是表达其歉意和担忧。高语境文化倾向于隐晦而间接地表达情感,而低语境文化则倾向于更加直接地表达需求。译者将这句话重构,翻译为陈述句,更为直接地展现了家珍的愧疚之情,使译文更符合低语境读者的阅读期待。
例9中,作者采取了典型的较喻的修辞手法,即将本体和喻体放在一起比较,既显示出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又突出本体和喻体在程度上的不同,通过比较来突出事物的特点,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此处作者通过将具体的事物(石头)与行为进行比较,形容一个人“嘴硬”的程度比“石头”更甚,凸显出其顽固程度。但在英文译本中,译者使用了截然不同的比喻as stubborn as a mule,意为“像骡子一样倔”。这是一个英文中常见的俗语,既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又符合英语世界读者所处的低语境。
4结语
《活着》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能够获得成功,与译者白睿文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实现了高低语境文化间的良好互动密不可分。译者通过直译、意译、加注等方法用另一种语言再现了精彩的原小说,既保留了汉语的高语境文化特性,又适当顺应了低语境文化的阅读习惯,向英语世界的读者传达了一部情感真挚、思想深刻、富有文学特色的现实主义著作,可谓是一次成功的翻译活动。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艺术,不仅是不同语言间的转换,也是实现不同文化间沟通交流的媒介。成功的翻译离不开对语境的适应。译者要充分认识到汉英两种语言在语境文化上的差异,在把握源语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反复斟酌推敲,选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及方法,最大化地再现源语语境。译者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只有不断精进语言以及提高文化素养,才能扮演好文化传播者的角色,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BERRY M.To live[M].New York:Anchor Books,2003.
[2]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 Ltd.,1982.
[3]霍尔.超越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
[4]余华.活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
[5]张洁,刘静,朱荔芳.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12-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