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创新创业驱动下新文科“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

创新创业驱动下新文科“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文

6

2024-05-16 10:17:1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面对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我国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要求各高校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注重产教结合,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力度。在新文科背景下,本文以翻译人才培养为例,建立了“翻译+创新”“翻译+创业”“翻译+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一批实操性强、业务水平高的翻译专业复合型人才;探索了创新创业驱动下的新文科“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摘要]面对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我国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要求各高校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注重产教结合,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力度。在新文科背景下,本文以翻译人才培养为例,建立了“翻译+创新”“翻译+创业”“翻译+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一批实操性强、业务水平高的翻译专业复合型人才;探索了创新创业驱动下的新文科“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旨在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翻译+”;产教结合;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特色人才

  1研究背景

  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议给高校教育提出了“双创”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应适当转移专业教育重点,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目前,翻译专业教学过于依赖教材,侧重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不仅如此,学生对创新创业缺乏兴趣,这使得他们难以满足我国对外语翻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而“新文科”概念正好符合当下社会的要求。“新文科”是指通过对传统文科进行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等,促进跨学科的深层融合,加快传统文科的更新换代,实现从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向支撑引领方向转变(钟焜茂,2020)。在此背景下,高校应突破传统思维模式,转变以“理论+练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套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翻译人才。

  翻译人才是中外文明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当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高端翻译人才供给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话语的表达和转化。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转变,培养既胸怀祖国又业务精湛,同时具备创新创业精神且能融通中外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成为亟待探讨的课题。

  目前多数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中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山东建筑大学结合本校建筑土木专业特色,以“新文科”理念服务“新工科”发展,引入真实翻译项目,成立翻译创客空间,建立翻译中心和校内实习基地,遵循真实的翻译项目管理流程,在学生与企业之间搭建桥梁,力争形成一种不出校门也能创新创业的局面。学校整合各方资源,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参加“互联网+”和“挑战杯”等多种创新创业大赛,让创新创业精神在学生群体中得到弘扬。

  2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要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的发展道路,推动创业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同频共振(史秋衡等,2021)。随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为代表的创新创业大赛已经在国内高校普遍开展,这些大赛引导学生以创新创业思想为指导,将双创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从培养模式上来看,我国高校正在探索创新型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但一些高校的行动相对滞后,涉及的专业也比较少,特别是文科的创新创业实践相对较少。目前新文科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应与新工科等专业进行深入交叉融合。在此背景下,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探索了创新创业驱动下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以“翻译+”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建立“翻译+创新”“翻译+创业”“翻译+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三点意义:

  (1)顺应时代要求,响应国家号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2021)指出,坚持以习**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新文科建设,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改革创新,以创新创业为抓手,以第二课堂为阵地,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2)“双创”夯实新文科“基建”,培养实用创新“翻译+”人才。翻译人才是中外文明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创新创业驱动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出一批既具实践能力又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3)面向新文科,服务新工科。山东建筑大学依托“双创”重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翻译+双创”“翻译+建筑”“翻译+工科”“翻译+文科”的生态圈,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专业翻译能力和素养,结合山东省经济社会需求和我校人才培养特色,培养一批毕业即就业的高端特色翻译人才。

  3创新创业驱动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瓶颈与目标

  3.1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双创驱动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实际项目为主线,真正实现产教结合。基于真实的翻译项目,教师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提供指导,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展到课外,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的功能与作用。

  3.2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遭遇瓶颈

  当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日益凸显:(1)课程设置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需求。从目前的培养模式与教学成果来看,多数高校的翻译教学停留在书本上,没能将专业与职业、事业、创业有机结合,导致学生所学的翻译理论与实际的翻译实践脱节、学生真正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与课堂实际讲授的内容脱节(张瑜珊,2013);(2)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刻板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必须优化调整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结合社会发展及双创背景,以满足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需求。

  3.3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目标设置

  新文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破除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思想禁锢和政策顾虑,推动理念、课程、方法、评价的融合(王智腾等,2023)。在双创驱动的“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围绕以下两个目标展开模式构建:(1)实现从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到“双创+翻译”新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可以在双创背景下,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翻译教学之中,完善翻译教学模式,并将“互联网+”“挑战杯”等大赛融入课程体系,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2)进一步完善翻译教学培养体系。高校可以在双创背景下对传统翻译教学体系进行完善与优化,设定适合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4创新创业驱动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方案

  创新创业驱动的新文科“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从教学模式、实践探索和实施策略三个层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如图1所示。

005XpTbZly1hi309xttjaj30j60j50u4.jpg

  4.1强化政策引领

  新文科“翻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把握时代需求,促进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高校应主动将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加强机制建设,整合优质资源,构建创新能力实践体系,以逐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参赛作品的学术性、科技性和普遍性,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4.2确立价值导向

  在该培养模式中,高校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创新创业育人工作机制;将“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情况作为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加分项,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制定奖励办法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意见,调动学生参赛积极性;出台《创新创业与专业化发展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真正将科创育人融入教学。

  4.3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市场人才需求要保持一致。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应当适应“识变、应变、求变”的新形势,把握“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的总体要求,完善翻译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打造“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设定适合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造性地融入相对应的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翻译+大数据”“翻译+技术”来构建国际翻译语料平台并完善国际语言大数据中心,以提高“翻译+”课程教学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创新性;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通过竞赛提升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

005XpTbZly1hi309y0ds5j30j60j5wfq.jpg

  4.4完善课程设置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于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许多高校现有的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不能完全与社会实践对接,各高校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此进行了研究、讨论与改革,以更好地对翻译课程设置进行创新,培养实操性强、业务水平高的翻译专业复合型人才。

  4.4.1创新教学方法,项目驱动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部分高校目前的翻译教学方法以“说课+练习”为主,各高校需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一是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项目化教学让学生从实际项目出发,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李红艳等,2022)。班级学生须合作完成翻译任务,可以自由分组,自行分配翻译、编辑、审校等工作,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真正接触到整个翻译流程,还有助于学生通过合作翻译树立团队意识;二是参加创新创业赛事。教师应将“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融入课程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4.4.2教学设计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的兼容性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理论素养与实操能力相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唐衍军等,2020)。教学内容应具备较明显的先进性、实践性与真实性,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实习与训练中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4.5促进产教融合

  党的***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办公厅于2017年12月出台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将“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及“构建产教统筹融合发展格局”列为新形势下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王翊等,2020)。

  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高校可以利用校企共建的翻译实验室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徐恒振,2011)。高校的培养方案既要符合国家对翻译专业硕士的硬性要求,也要根据企业翻译岗位的指标与方向进行调整。目前流行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又能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孙娜,2014)。

  4.6融入现代教育工具,体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与多元性

  通过“翻译+大数据+现代信息技术”,本校拟构建翻译语料平台并对国际语言大数据中心进行完善,该中心将由三大模块、三大平台和一项核心功能组成。三模块包括建筑英语双语平行语料库、中外建筑标准与规范数据库、建筑多模态术语库;三平台包括翻译实践实训在线平台、在线翻译慕课微课平台和跨境电商数据管理平台;一功能指的是翻译语料库在线分析功能。

  5结语

  创新创业驱动下的新文科“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旨在与地方经济结合,通过行业实践实训、人才培养基地、科研与教学融合等方式,努力培养实操性强、业务水平高的翻译专业复合型人才,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该人才培养模式以语言为工具,以创新创业为依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增长实践能力,实现跨院系、跨专业、交叉联合培养。同时,高校搭建翻译语言研究平台(研究中心或实验室)与相关企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共同开发建设国际建筑工程语言大数据挖掘研究中心。

  对于翻译专业的BTI(笔译硕士)和MTI(口译硕士)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实践实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借助创新创业大赛和项目,提升对专业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为实现自己下一步的就业创业、职业规划、事业蓝图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创新创业驱动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对新文科其他专业与双创融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其他高校的外语翻译人才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普适性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红艳,郑明明,苏园园.新文科建设对项目化教学的需求分析与未来展望[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0):148-150.

  [2]史秋衡,王春.大学生创业思维培养的现实价值、内涵环节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1(4):64-68+95.

  [3]孙娜.对英语翻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4(1):49-51.

  [4]唐衍军,蒋翠珍.跨界融合: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进路[J].当代教育科学,2020(2):71-74.

  [5]王翊,韩名利,陈德用.基于产教融合的本科翻译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20,34(3):91-95.

  [6]王智腾,郝文婷.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模式和评价[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5(1):102-110.

  [7]吴岩.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1):5-11+141.

  [8]徐恒振.英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共建翻译实验室试点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20(5):87-89+92.

  [9]张瑜珊.文化走出去与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2013(12):50+59.

  [10]钟焜茂.“新文科”建设下的地方院校外语专业发展路径[J].龙岩学院学报,2020,38(3):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