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对等”视角下贵州传统美食介绍英译探究论文

2022-12-16 09:40:38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要:随着贵州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及中央各项帮扶政策的出台,迈入新时代以来,贵州在对外开放中取得了更高质效的发展。民以食为天,美食文化是一个地域独有的特色,其翻译与传播对该地区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在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动态对等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贵州传统美食介绍的英译探究,旨在以恰当的、能够使译入语读者接受的、彰显地方美食特色的方式传播贵州传统美食。文章以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们贵州》一书中出现的美食及英译为例进行探究。
摘要:随着贵州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及中央各项帮扶政策的出台,迈入新时代以来,贵州在对外开放中取得了更高质效的发展。民以食为天,美食文化是一个地域独有的特色,其翻译与传播对该地区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在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动态对等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贵州传统美食介绍的英译探究,旨在以恰当的、能够使译入语读者接受的、彰显地方美食特色的方式传播贵州传统美食。文章以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们贵州》一书中出现的美食及英译为例进行探究。
关键词:贵州;对外开放;美食文化;动态对等;英译
一、引言
2022年4月25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贵阳召开。贵州省委书记谌贻琴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紧紧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努力创造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2022年1月,《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的出台,从政策、项目、资金等多方面大力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实现新目标新定位,赋予贵州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的“四区一高地”战略定位,为贵州新的“黄金十年”的高质量发展,在时代潮流中书写自己新的篇章带来了更大的信心。
与此同时,贵州的交通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从2014年第一条高铁贵广高铁开通到目前为止已经开通了8条高铁线路。作为国家“十三五”交通扶贫“双百”工程百项骨干通道工程,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年修订版),广西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铁路—贵南高铁预计2023年底建成通车。这无疑助力了贵州极具少数民族风情和特色的旅游景点的经济增长。受益于优良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宜居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电力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贵阳成为大数据博览会的绝佳举办地。自2015年举办首届数博会以来,贵阳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数博盛会。除此之外,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国际会议也相继在贵阳举办。贵州的经济、交通、旅游、文化在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来黔参加国际展会、国际赛事、旅游的外国友人越来越多。“民以食为天”,来贵州参会、参赛、旅游少不了品尝贵州的传统美食,了解贵州的美食文化。如何将贵州独具特色的美食以恰当的方式介绍给外国友人,搭建好文化传播的桥梁,对贵州的传统美食进行宣传和推介是译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动态对等原则介绍
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这样的翻译中,人们关注诸如从诗歌到诗歌、从句子到句子、从概念到概念这样的对应。从这种形式导向来看,接受语的信息应该尽可能和源语当中的不同元素对应。而在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即以“等效原则”(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t effect)为基础(Rieu and Philips 1954)。他同时强调,动态对等的翻译以完全自然的表达方式为目标,译者并不坚持读者理解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而是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语境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即支配形式对等翻译和动态对等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前者以原文为中心,尽可能地显示出原文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后者则着重接受者的反应,而不完全集中于原文的信息。[2]
三、贵州的美食文化与对外宣传
在贵州这片热土上,各少数民族共同构成了“多彩贵州”极具民族特色的多彩文化。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下,贵州的美食文化也有丰富的内涵。地处西南,贵州菜吸纳了川菜的特点—辣。“贵州人吃辣椒天下第一”。除了辣之外,酸是黔菜的第二个特点。贵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民谣,食酸口舌生津,开胃消食。火锅是黔菜的第三个特点。贵州山区冬季寒湿,居家多有一个火锅,围火边吃边煮,集取暖和烹饪为一体,既能享用美味,又能和家人朋友团聚,岂不美哉。蘸水是黔菜的第四个特点。不同的菜肴,要配不同的蘸水,蘸水的讲究,成为黔菜的一道亮丽风景。贵州的经典菜有酸菜鱼、酸菜蹄髈、回锅肉等;风味小吃有肠旺面、丝娃娃、花溪牛肉粉等;民族菜肴有侗族腌鱼、彝族火腿、包鱼韭菜等。[10]
说到贵州的老字号美食,其中一些早已进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仅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就有苗族酸汤鱼制作技艺、荞酥传统制作技艺、青岩玫瑰糖制作技艺、雷家豆腐圆子制作技艺等13项之多。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十七期播出的贵州美食有辣子鸡、肠旺面、遵义羊肉粉、黄粑等特色美食。[10]
贵州的旅游业以民族旅游风情为特色,美食也是当地旅游发展与宣传中重要的一部分。此外,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生态文明国际会议、酒博会、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大型国际会议的会议宣传册上也少不了对贵州特色美食的介绍。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传统美食的翻译显得格外重要。
四、动态对等原则在贵州特色美食翻译中的应用
文章就贵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们贵州》一书中的贵州传统美食翻译进行分析。
(一)风味小吃介绍翻译
1.音译+直译
例1:吃肠旺面的讲究是面条劲道,汤汁鲜美,臊子丰富,颜色悦目。[1]
译文:In brief,Changwang noodles are firm andchewy with tasty broth and meat toppings anddelightful colors.
原文将肠旺面翻译为“Changwang noodles”,其中,“Changwang”的发音对应的是肠旺面的“肠旺”,“noodles”对应的是“面”的英文翻译“noodles”,采用了音译+直译的翻译方法将“肠旺面”翻译为“Changwang noodles”。在一些非正式文本中,肠旺面被翻译为“noodles with pig's blood and internal or⁃gans”(放有猪血和内脏的面条),多次为生态文明会议翻译的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系老师聂晓霞评价道:“外国人是不吃猪血和内脏的,所以肠旺面这样的翻译就让他们完全接受不了。”在这个例子中,译者将接受者的反应放在了中心的位置,从译入语读者,即西方人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考虑,将“肠旺面”翻译成他们能够理解并且接受的版本—Changwang noodles。[3]
例2:牛肉粉则以贵阳花溪王记牛肉粉有名,汤浓粉爽肉鲜。据说,花溪王记牛肉粉连锁店已经开到美国。[1]
译文:Wangji Beef noodles from Huaxi,Guiy angare best known for their flavorsome broth and meaty beef.These noodles are so popular.They are now se⁃vered at chain stores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原文中贵阳特色小吃“贵阳花溪王记牛肉粉”,译为“Wangji Beef noodles from Huaxi”,采用了音译+直译的翻译方法,“Wangji”是对应的该牛肉粉品牌“王记”的发音,“Beef noodles from Huaxi”则是“贵阳花溪牛肉粉”对应的英文翻译,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花溪牛肉粉”译名同样采取音译+直译的方法译作“Huaxi Beef Noodles”—译文中“Huaxi”对应所属贵阳辖区地名“花溪”的音译,“Beef Noodles”对应“牛肉粉”进行了直译。通过这种方法,既保留了“花溪牛肉粉”的地域特点,又清楚地译出了其含义,是译入语读者能够理解、接受的译文。[4][8]
2.音译+注
例3:贵阳人吃米粉还有一种讲究,叫老素粉。老素粉就是不用原汤,不用臊子,可以热吃,也可以凉吃,主要调味是精心调制的红油辣椒,撒上切成细末的葱、姜、大头菜、水盐菜,淋上一点蒜水,那种美滋味,只有老贵阳人才能想得出来。[1]
译文:Another type of noodles is sufen(vegetarian rice noodles),without meat toppings,served either cold or warm.Red chili oil is the key fla⁃voring ingredient for sufen,which can also be topped tuwith shredded green onion,ginger,pickled mustardber,salted vegetables in water,and garlic juice.This is a Guiyang local specialty.
老素粉是贵阳的一道经典风味小吃,译文采用音译+注的翻译方法,将“老素粉”直接音译成“sufen”,凸显、保留了其地方特色,然后采用加注的方式解释说明“sufen”即“vegetarian rice noodles”—素米粉,其意义一目了然。在段落介绍中第二次出现“素粉”时—“老素粉就是不用原汤,不用臊子,可以热吃,也可以凉吃,主要调味是精心调制的红油辣椒,撒上切成细末的葱、姜、大头菜、水盐菜,淋上一点蒜水,那种美滋味,只有老贵阳人才能想得出来。”因为是第二次出现,前面已经对其进行了解释,就直接采用了音译的方法将其译为—“sufen”。[5][9]
例4:贵州的侗族、布依族、苗族都有以糯米为主食的习惯。逢年过节,探亲访友都有蒸制糯食的传统。糯米加工的小吃琳琅满目,比较典型的有四种,糯米饭、糍粑、粽子和汤圆。蒸五彩糯米饭是少数民族祭祀的主食。[1]
译文:Glutinous rice is an essential staple food for the Bouyei,Dong,Miao People.Steaming glutinous food is common for festive events during which people visit friends and family.There are four glutinoussnacks:glutinous rice,ciba(glutinous rice cakes),zongzi(sticky rice dumplings)and tangyuan(glutinous rice balls).Steamed five-color glutinous rice serves as a staple offering to ancestors.
原文中的“糯米饭、糍粑、粽子和汤圆”是贵州少数民族典型的四种糯食。“糯米饭”在英文中有对应的词汇,因此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glutinous rice”。“糍粑、粽子和汤圆”是中国的特色小吃,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汇,西方人也没有吃这些小吃的传统。因此,译文采用了直译+注的方法,将其分别译为“ciba(glutinous rice cakes zongzi(sticky rice dumplings)and tangyuan(glutinous rice balls)”即糍粑是糯米做的糕点,粽子是“黏黏的用糯米做的饺子状的小吃”,这里为什么把粽子翻译成“dumpling”呢?这是因为西方人不了解粽子及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但是知道饺子,而粽子的形状确实和饺子差不多,都是一种有包裹、有馅料的食物,因此将其翻译成“zongzi(sticky rice dumplings)”;同样,汤圆也是采用了直译+注的方式译为“tangyuan(glutinous rice balls)”,即一种球状的糯米,看到这个译文,汤圆的形状和制作原料也立即浮现在译入语读者的脑海中。这样,既能达到动态对等原则所述的“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即“等效原则”。这样的译文既使用了音译的翻译方法,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又采用加注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解释,使得译入语读者能和源语读者一样尽可能地了解原文的意思,达到“动态对等”。[6]
(二)特色黔菜菜名翻译
1.直译
例5:酸汤鱼—Fish in Sour Soup
例6:山珍野菜火锅—Hot Pot with Wild Veg⁃etables
例7:回锅肉—Twiced cooked Pork Slices[1]
酸汤鱼,是苗族、侗族的一道传统菜肴,据考证,此菜肴最早源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雷洞镇牙双一带。制作原料主要有鱼肉、酸汤、山仓子等香料。成菜后,略带酸味、幽香沁人、鲜嫩爽口开胃,是贵州“黔系”菜肴的代表作之一。这道菜通常先自制酸汤,之后将活鱼去掉内脏,入酸汤煮制。[1]
通过直译的翻译方法,将特色黔菜“酸汤鱼”译作“Fish in Sour Soup”,通晓明白。贵州人爱吃火锅,山珍野菜火锅。野菜,即“Wild Vegetables”,采用的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Hot Pot with Wild Vege⁃tables”,简洁明了。回锅肉是黔菜的家常菜式,炒回锅肉,顾名思义,就是要用多种烹制手段对猪肉进行多次回锅加工。主料是猪的五花肉,辅料是各种根茎类蔬菜,调料是用各种方法加工的辣椒。根据其制作方法,即“对猪肉进行多次回锅加工”,且将猪肉切片,即成为“slices”。因此,将回锅肉直译为“Twiced cooked Pork Slices”能很好地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7]
五、结语
文章以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原则为指导,分析了《我们贵州》一书中的贵州传统美食的英文介绍,应用的翻译方法有音译+直译、音译+注、直译等。在逐渐走向开放的贵州大地上,贵州的传统美食也是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之一,需要以恰当的方式传播出去。
参考文献:
[1]《我们贵州》编委会.我们贵州[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8.
[2]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董跞.翻译技巧与翻译方法、翻译策略的区别极其分类[J].湘潭大学学报,2021(2):186-189.
[5]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语言比较研究,2020(3):137-138.
[6]赵语歆.浅论文化翻译视角下贵州小吃饮食名称英译[C].文化研究与翻译,2020:317-332.
[7]曾安安,何伶静.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贵阳特色小吃英译研究[J].语言比较研究,2020(23):137-138.
[8]梁书琪,刘敏.川菜菜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2018(5):99-103.
[9]刘仪,王进祥.目的论指导下川菜菜名的英译策略研究[J].英语广场,2022(8):28-30.
[10]王伟杰.藏羌彝走廊视阈下贵州美食产业创新发展研究[J].美食研究,2017(4):3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