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润物细无声”——构建《英语阅读》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论文

2022-12-02 17:33:41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当前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英语阅读》课程作为英语师范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创新课程思政融合模式、创造课程思政主题研读、推进形成性评价机制,达成“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目标。
摘要:当前课程思政已经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英语阅读》课程作为英语师范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创新课程思政融合模式、创造课程思政主题研读、推进形成性评价机制,达成“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目标。
关键词:融合;主题研读;形成性评价;课程思政
Abstract:A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for majors of English Education,English Reading play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the tre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goal of immers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Reading could be achieved by renovating the teaching model,designing thematic study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related reading activities and implementing formative evaluation.
Key words:immersion;thematic study;formative evalu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引言
课程思政的理念最早发端于上海,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开展了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建设。在此进程中,构建“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高德毅等,2017)[3]的理念也越来越清晰。2014年起,德育被纳入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项目。上海的高校开始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随后几年,相继推出了《大国方略》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在部分高校进行试点,逐步构建起完善的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要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英语阅读》是英语(师范)专业的基础课程,贯穿学生大学一、二年级的修习。特别是在对基础阶段的师范专业学生来说,课堂教学的潜移默化,会对其四年大学的学习生活,特别是未来的教师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英语阅读》课程思政项目实施过程中,牢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课程为载体,挖掘蕴含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与学生的专业知识、人文素质恰当融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教学内容设计重在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从而理性地辨识是非、美丑。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深厚的家国情怀。爱护自然、珍惜生命、洞悉人性,富有爱心。教师作为师范专业学生的“引航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师生双方一起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善修为,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勤奋努力,共同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正如康德的教育思想及伦理学对道德教育的启示中提出的“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1](Zahra:2012)国内学术界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梅强(2018)[5]提出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从微观上,应鼓励一线教师积极探索,从上好一堂课程思政示范课做起,有意识地培育好若干门在全校覆盖面宽、示范性好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或课程群,以此带动全校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提升课程育人效果。高锡文(2017)[4]提出要建立思政课堂显性教育与其他课堂隐性教育的协同育人工作理念,打造思政教师与其他课教师全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主体。其研究认为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创新《英语阅读》课程思政融合模式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名作,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课程的德育目标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阅读英语经典文本的兴趣,在阅读过程中传承中华文化,培养时代精神。在双语篇章的阅读中,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把握。提高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
性和健全的人格,为个人全面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在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达成“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实现课程思政的高阶性,达到育人于无形的效果。《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对象是英语(师范)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基本了解英语里描述事物的文本体裁特点,亦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策略。特别是“00后”思维活跃、意识自主、表达欲望强烈,对网络资源信息获取量强大,喜欢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建构思维体系。对阅读篇章中的主题能进行较成熟的思考、分析及辩证。在课前预习环节中,学生通过教学平台章节里的朗读录音和语言点知识的学习,可以对语言知识有了概括性的了解,但对文本传递的文化价值感知,还欠缺理解。因此,在课堂上要补充相关知识点,设置讨论话题。在教学中开展以任务为中心、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在加强阅读技能训练的同时,通过启发、讨论、发现和研究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以加深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立足课堂教学,采用日常教学、创新实践、拓展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索英语专业阅读课程个性化教学模式,促进阅读课堂的思政元素融合与渗入。扎实发挥日常课堂的主要作用;创新开设课外活动,达成实践育人作用。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补充与课程相关的英语阅读素材,引导学生拓展。“三种课堂”环环相扣,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发挥阅读课程本身的特色,教师以身为范,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运用新媒体手段等途径来培育学生,提升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具体实施体现:课堂上设计有效的问题导入单元主题,通过交互式,探究式的师生、生生间的合作开展教学,强化学生课堂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构建有效的课内外和网络空间的融会贯通,从而促进学生基础语言能力的巩固、提升;并且在主题内容的讨论和探究中,培养、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平台上,布置课后核心问题辩论,相关思政主题翻译、写作等项目,使学生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体验深度学习过程。
继而使英语阅读学习活动在具有意义的真实的交流中,实现思政元素的隐性导入。由此,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产出导向(文秋芳:2020)[6]的理念为总引,达成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寓德育教育于传授知识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全人教育培养模式,不仅深化了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而且搭建起由校、系、学生组织等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学生课程思政育人创新体系,最终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创造可持续的英语阅读课程思政主题研读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在《英语阅读》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英语专业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融入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中,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相融并进。精选一批阅读内容顺应新时代特色的文本,探究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深度,开展课堂内外专题导读,推进课程思政主题研读,筑牢课程育人体系。通过双语阅读,在融入上下功夫,避免“两张皮”。教学资源的安排与呈现显隐结合,相辅相成。将明确的目标落到实处,实现思政无痕、育人无声。
在课程内容相关环节穿插新形势下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前沿,如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一带一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发挥专业课程教材本身的特色,从文本中提炼工匠精神、生态文明、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教师以身为范,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例如,在学习《科学考察》单元时,融入“工匠精神”的学习领会。针对未来将从事教师职业的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养成“工匠精神”,不仅是指教师应当承担的育人职责和使命,更是投身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伴随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利用优化的课程体系,运用网络媒体等途径来培育学生,认知“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
遵循现代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探索英语阅读课程的思政教学模式,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在线教学平台等),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国外学者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提出如果教师事先向学生呈现难度较大的知识,大多数学生是无法理解和学习的,会引起他们的畏惧心理和逃避心理,甚至产生悲观情绪和厌学现象。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依据学生的心理和能力特点设计教学,有利于建立循序阅读的动力。Krashen等人的研究发现,在成人最初学习的四周里,较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沉浸在学习氛围中,加强他们与目的语的接触[2]。阅读重要性在于:足量的“言语输入”才是流利的“言语输出”的基础。由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将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可以有效达成教学要求的意图。例如,在阅读说明文体裁的文章时,以问题导向文本探究,促进思维发展。围绕单元主题,设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设问思路,形成系列问题,推动学生深入思考。以课堂任务为驱动手段,在课堂小组讨论、图片视频赏析、案例分享等多重任务中,将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师“一言堂”的短板,启发式设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突出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地位。由点到面、以点带面,再回归到面的方式,逐步形成“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紧跟国家教育创新发展步伐,积极运用慕课,补充传递知识,建构价值导向。同时,通过课程教学大纲和育人方案的修订,使之符合课程思政的要求。
四、推进形成性的英语阅读课程评价机制
课内外及时引导和评价学生的阅读过程,给予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的实时记录。实现学习的自我调控、个性评价。教师可以借助于课程平台及时跟进和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寓培养能力于传授知识之中,加大语言训练力度。例如,学生的背景知识课件展示和英语文学名著阅读读书交流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
外语教学是一项特殊的认知活动,是教师通过传授语言与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形成在价值观引领和有效性方面。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任务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方向,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设计的教学任务要真实、自然,相互关联并具有可操作性。坚持OBE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充分融入育人的思政元素,抓住课程思政改革核心环节。任务设计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任务难易度应适中,既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又具有一定的高阶性和挑战性。
例如,《英语阅读》第五单元Animals(动物),主题是动物,阅读文本由两篇文章构成:“My Life with the Chimpanzees(与大猩猩在一起的日子)”“A Street Cat Named Bob(流浪猫鲍勃)”,通过文本细读,帮助学生领略作者笔下人与动物和睦相处的温情,继而引发学生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做到尊重自然规律,联系当下切入思政育人点: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体会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
在课堂评价环节融入文本细读与小组讨论,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文本一:珍妮·古道尔的科普文章里自述了在坦噶尼喀湖畔的冈比河自然保护区与黑猩猩相处的日子。刚开始时,她的工作异常艰难。黑猩猩不欢迎这位不速之客。为了求得黑猩猩的认同,她露宿林中,吃黑猩猩吃的果子。15个月后,黑猩猩对珍妮·古道尔的出现终于习以为常。她甚至可以坐在黑猩猩身边,它们也爱答不理地懒得看她一眼。她也遇到过黑猩猩对她的威胁,但是她临危不惧,最终安渡难关。她以耐心获得了黑猩猩群接纳,从而融入了它们的群体之中。在黑猩猩研究方面,珍妮·古道尔取得了许多惊人的发现。例如,她发现黑猩猩能够选择和加工工具,用来从蚁巢中捕捉蚂蚁,这一发现打破了长久以来“只有人类才会制造工具”的观点。她还发现,黑猩猩能够表达与人类比较相近的情感,例如幽默、愤怒、伤心及恐惧。我们认为人类是唯一懂感情的动物。珍妮·古道尔却发现,黑猩猩有许多酷似人类的行为举止,不乏搂抱、握手的亲热之举。珍妮·古道尔曾说:“唯有理解,才能关心;唯有关心,才能帮助;唯有帮助,才能都被拯救。”
五、结语
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实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努力形成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目标。因此,根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高校更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改革进程,发挥英语教学的天然育人作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语课程中,实现对学生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参考文献:
[1]Zahra,Jabal-Ameli,Moral,Education as Learner's Need in 21 Century:Kant Ideas on Educa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
[2]Ellis R.Principles of instructed language learning[J].System,2005(2).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4]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以上海高校改革实践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4):16-18.
[5]梅强.以点引线,以线带面:高校两类全覆盖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8(9):20-22,59.
[6]文秋芳.熟手型外语教师运用新教学理论的发展阶段与决定因素[J].中国外语,2020,17(1):50-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