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青岛非遗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论文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青岛非遗纪录片字幕翻译研究论文

2

2024-04-29 13:57:53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对外传播,这对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的建设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多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发 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途径和新 方法。微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 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 工与展现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焦道利, 2015)。微纪录片也因此成为记录和传播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形式。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成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挖掘了部分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对于青岛 和中国的非遗外宣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张德禄教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从文化、 语境、内容、表达四个层面对纪录片中的英文字幕翻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探讨了不同模 式下译者如何更好地表达青岛非遗故事。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字幕翻译;纪录片,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对外传播,这对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的建设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多媒体等新兴技术的发 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途径和新 方法。微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 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 工与展现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焦道利, 2015)。微纪录片也因此成为记录和传播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形式。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 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 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 2009)。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纪录 片中的字幕翻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 从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出发,从四个层面对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的字幕翻译进行 研究,希望对纪录片字幕翻译提出一些可行的 建议,从而提高观众对于青岛非遗的全面认 识,促进非遗的对外传播效果。

  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概述

  法国作家、思想家巴特(Roland Barthes)是最早开始研究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学者之 一,他于1977年发表了《图像的修辞》一文, 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时与语言的相互作用关 系。全面建立起社会符号学多模态分析的则是 克莱斯(Gunther Kress )和范莱文(Theo van Leeuwen ),他们在三大元功能的基础上将 元功能扩展至视觉模式。Kress et al.( 1996) 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规定了词如何组成词 组、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决定了所描绘的 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 度的“陈述”。

image.png

  在国内学界,李战子( 2003 )最先开始 对多模态话语分析进行介绍,并阐述了其对于 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自此,国内的学者陆续 开始了对该理论的深入研究。朱永生(2007) 从多模态话语的产生、定义、性质和理论基 础、内容方法和意义四个方面出发对其进行了 论述。胡壮麟(2007)对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 体符号学进行了区分,并指出人类进入了社会 符号学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张德禄(2009)以 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从文化、语境、 内容、表达四个层面对多模态进行了研究。李 战子等(2012)对近20年来关于多模态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总结了多模态研究的基本 原理和方法,并指出了多模态研究在跨学科方 面的可行性。

  张德禄提出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 架,经过不断的发展和研究,已经充分地实 现了跨学科融合,深入中国语言文学、教育 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除此之外,随着新媒体 和科技的发展,该理论框架与电影实现了紧 密结合。

  2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的语言特点

  由青岛政府出品的《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秘》纪录片是人们了解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良好途径和渠道,共分为6个单元,每一个单 元的时长大约在5分钟左右,属于微纪录片。作 为一部反映和宣传青岛非遗的微纪录片,《青 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具有以下特点:

  2.1 口语化特征明显

  在《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中,叙 述的主人公全部为青岛本地人,且纪录片将非 遗的故事与传承人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拉近了 和观众的距离,也贴合“非遗”这个主题。纪 录片中的叙事口吻更偏日常化、口语化,还夹 杂着一些俚语。

  比如在“锔艺”这个单元中,出现的俚 语有“锔锅锔盆锔大缸,锔个笊篱不漏汤, 走了东庄串西庄”“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 活”等,还有“有经验的情况下,就通过钻 眼钻出来的末末,就能知道钻的有多深, 一 般两毫米深”,其中“末末”一词就是非常 口语化的说法。

  2.2 蕴含丰富的文化负载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 的历史文化成就,因此在讲述非遗时纪录片 中出现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负载词。例如在 “云桥香”单元中,传承人讲到制香的原料 有“榆面”“中成药”;用到的工具有“布 箩”“网箩”“桩子”。在“鸳鸯螳螂拳”单元中,文化负载词有“勾娄采挂、粘黏崩 砸”“站式子”“五行八卦”等。这增加了 字幕翻译的难度,不仅要求译者熟知这些文 化负载词真正的意思,更要求译者能够运用 正确的翻译策略进行恰当的处理。

  3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青岛非物质文化 遗产探秘》字幕翻译分析

  张德禄根据英国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 ( M. A. K.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 论,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 这个框架分为四个层面:文化层面、语境层 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下文结合该理论 对《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中的字幕翻 译进行具体分析:

  3.1 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包括由人的思维模式、处世哲 学、生活习惯以及一切社会的潜规则所组成的 意识形态,以及可以具体实现这种意识形态的 交际程序或结构潜势(张德禄,2009)。纪录 片反映了特定时间、特定地区内所产生的不同 于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一个地 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译者在翻译时需要 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例1 :要想人前(夺)萃,必须背后受罪。

  译文:If you want to be a successful man you must suffer much behind your back.

  例1原文出现在“柳腔”这一单元中,柳 腔的传承人袁玲在排练过程中看到大家训练懈 怠,动作松散,对训练的姑娘们用恨铁不成钢 的语气说道:“你们怎么就不明白呢!要想人 前(夺)萃,必须背后受罪!”而这句话比较 广为流传的版本是“要想人前显贵,必得人后 受罪”,指的是成功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 情,要想成功,就必须付出很多努力,这句 话最早出自李碧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霸王别 姬》,用来形容学戏的苦。

  这里的“(夺)萃”和“显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译者将其翻译为be a successful man ,将“背后受罪”译为suffer much behind your back,忠实地将这句话直译了过来,保留 了其中的文化意象,不会影响目的语观众对这 句话的理解。

  例2:鸳鸯螳螂拳注重勾娄采挂、粘黏崩砸。

  译文:The mandarin mantis boxing focuses on arch stoop pick hang and stick collapse smash.

  “鸳鸯螳螂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 至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勾娄采挂、粘黏崩 砸”指的是其使用的武术手法和腿法,充满智 慧的中国人民将这些武术要领浓缩成单个的字 或词,产生了具有浓厚中国武术气息的文化负 载词。这种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 词语,译者只能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尽量还原 源语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原文中的“勾”对应 的是arch,即“(使)成弓形”, 一定程度上 会使人联想到手微微弯起,形成一个拱出拳的 样子;stoop意为俯身、弓背,对应着“娄”的 姿势;pick 、hang 、stick 、collapse 、smash分别对应“采”“挂”“粘黏”“崩”“砸”。

  这些英译词语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 原原文词语的内涵,具有一定的画面感,而且 给人一种动作上的冲击感,符合武术的特点。

  3.2 语境层面

  在具体的语境中,交际要受到语境因素 的制约,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 等。在纪录片中,多模态的使用、字幕翻译的 程度以及前后情节的衔接都会影响观众对于纪 录片内容的理解,译者要根据具体情景语境的 变化以及情节的不同,结合影片中人物的身体 和非身体等非语言因素来对字幕做出适当变化。

  例3:做钉的钉爪也有讲究的,钉爪不能 外八字,要让它向内略微的钩一点,让锔钉的 弓背略微有一点弓,因为这个弓是有卡力的, 所以说做钉是很讲究的。

  译文:Nail claws are also fastidious, nail claws cannot toe out, it should be inward a little bit. The back of the bow of the curium nail should bend a little. This bow has a big force, so it is very fastidious to make nails.

  在“锔艺”一集中,传承人讲述了在锔艺 中钉爪的制作方法。锔艺的重点在于捧瓷,而 捧瓷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用锔钉将破碎的瓷器 钉到一起,锔钉上的钉爪也是有讲究的,只有 让它微微地往里勾一下才能更加牢靠,产生例 3中所说的“卡力”。

  因此,我们理解了上下文的意思之后,便 知道例3中的“外八字”并不是指平时走路时 的外八字,而是在做钉爪的时候要将爪子稍微 往里收紧。toe out通常和toe in联系在一起,常 用来形容汽车前轮所呈现的角度,呈外八字形 的为“外张”,即toe out,有了这个认知基础 以后,目的语观众就很容易理解这里的toe out 具体指的是爪钉的哪种形态。

  3.3 内容层面

  张德禄( 2009 )将内容层面划分为语义 和形式两个层次,提出每个模式都有其自身的 形态体系,如视觉语法、听觉语法、触觉语法 等。各种模态和多种意义的相互交织和共同呈 现,让我们对非遗产生了全方位的认知体验。

  例4 :我叫袁玲,我是即墨柳腔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人,我会把即墨柳腔传承下去。

  译文:My name is Yuan Ling. I am the inheritor of jimo liuqia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 will pass on jimo liuqiang muchly.

  在“柳腔”这一集纪录片的尾声,袁玲 带领的团队在柳腔大戏演出中取得了圆满的成 功,在这种情境下,在幕后观看完全程的袁玲 忍不住流下了欣慰的泪水。伴随着她激动的面 孔,旁白缓慢地读出了例4这句掷地有声的话 语。在翻译中,译者增加了muchly一词,意为 “长久地”。结合画面中袁玲的眼神和表情, 观众能够进一步感受到袁玲想将柳腔长久传承 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另外,“柳腔”主要讲述了传承人在排练 过程中虽然遇到了困难,但依旧没有放弃,保 持着初心。在纪录片的结尾部分,字幕、画面和声音的处理为这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 号,实现了语篇意义。因此,这一部分的字幕 翻译实现了内容层面多种模态以及意义的相互 配合,如表1所示。

  3.4 表达层面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整体框架下,表达层 面的媒介体系可分为语言媒介与非语言媒介两 大类。而语言媒介,除单纯的文字外,还包括 音量、音调、口音、语气、字体等;非言语媒 介包括动作、表情、眼神、手势等(张德禄, 2009)。《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纪录片 充分运用了语言和非语言媒介,将6个青岛非 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例5 :我现在每天早上都要和我父亲一起 上山,去练习我们鸳鸯门派功夫,我父亲今 年82 了,现在还能来指点我,真是我的一种幸 运,学拳的目的,不单纯是要自己练好,要把 这个拳种推广出去。

  译文:At present I climb the mountain with my father every morning to practice the kung fu of our mandarin guild. Being 82 years old this year, my father is still able to instruct me now. How lucky I am. The purpose to learn boxing is not only to practice well ourselves, but also promote it to the mass.

       例5展现的是鸳鸯螳螂拳的传承人孙日成 与父亲一起练功的场景,在这一部分中,表达 层面不仅包含了字幕中的句子,更包含了非语 言媒介所展现给我们的内容。画面中父子二人 迎着朝阳在山上打拳,父亲时不时地对儿子的动作给予指导。孙日成说到“真是我的一种幸 运”,译者运用了how引导的感叹句型,将其 翻译为“How lucky I am ”。结合影片中的画 面,观众能够切实地感受到传承的魅力。

image.png

  4 结语

  本文以《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秘 》 纪录片的英译字幕为例,采用多模态话语分 析的综合框架,分别从文化层面、语境层 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分析了纪录片中的 字幕翻译。研究发现,字幕翻译单靠语言模 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非语言因素的介 入,例如声音、画面、表情、动作等。多模 态的相互结合使得青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 体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有利于激发观众对 非遗的兴趣, 从而达到对内和对外传播的 目的。我们只有把中国故事讲好, 才能在 国际社会构建出充满正能量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 KRESS G,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M]. Burwood:Brown Prior Anderson,1996.

  [2] 胡壮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 语言教学 与研究,2007(1):1-10.

  [3] 焦道利. 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J]. 现代传播,2015.37(7):107-111.

  [4] 李婷. 电影《流浪地球》字幕翻译的多模态话语分 析[J]. 传媒论坛,2021.4(15):115-116.

  [5] 李战子,陆丹云. 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研究 途径与发展前景[J]. 外语研究,2012.132(2) : 1-8.

  [6] 李战子.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 究,2003(5):1-8+80.

  [7]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 外语,2009(1):24-30.

  [8] 朱永生.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 外语学刊,2007(5):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