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回归文化经典,坚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经典阅读的实践探索论文

回归文化经典,坚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视域下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经典阅读的实践探索论文

1

2024-04-10 14:25:33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已经成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然而,在传 统的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的长期缺席

  摘 要:在全球化的今天,为国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故事讲述者已经成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然而,在传 统的英语专业教学中,中国文化的长期缺席,增加了英语专业学生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疏离感,进而影响其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与 自豪感 。作为中华文明精髓的表征,文化经典是中华文明智慧与魅力的具象表达 。 因此,阅读经典不仅可以拉近英语专业学生 与中国文化的距离,还能帮助他们切实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夯实语言能力的同时,阅读经典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经典;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

  Returning to Cultural Classics ,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The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Classical Reading for E nglish Maj ors from the P erspective of Cultural C onfidence

  Su Shanshan

  ( Hubei Minzu University , Enshi , Hubei , 445000)

  Abstract: At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 cultivating Chinese storytellers with patriotism for the country has become a key objective for English maj ors. However, the ab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classes increases the sense of alienation between English maj ors and Chinese culture , and then affects their sense of identity and the sense of pride of Chinese culture. A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 the cultural classics are concrete expressions of the wisdom and charm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refore , reading the classics can not only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English maj ors and Chinese culture , but also help them to feel the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While consolidating their language ability , reading the classics can also enhance their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onfidence.

  Key words: cultural classics; English maj ors; cultural confidence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 指南(试行)》( 以下简称《指南》)中对英语专业学 生提出既要掌握语言、文学和文化等基础知识,还必 须“满足中华文化走出去、‘一带一路 ’建设和建构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英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英语人才 的强烈需求,为促进改革开放、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和全球治理等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要坚定文化自信,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坚守中华文化立 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 。可见,在 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各国文化边界逐步被 模糊,甚至消解 。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如何让 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进而形成对中国文化正确的 认知、确立中国文化的文化身份都成为当代英语专业人的历史使命 。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培养和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成为必然的前提和 基础 。因此,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再止步于优秀 语言能力的语言学习者,更加需要具有坚定民族文化自信的文化传播者。

  文化自信是对自己民族、国家未来发展的内在 信心,是个人对所属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身份的 认同 。究其源头,文化自信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 知和自觉 。首先,对大多数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他 们依然将语言能力的提升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目 标,忽略了文化内涵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使其 沦为语言的工具 。其次,由于长期浸染于英语文化 之中,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探索,以至于 中国文化在英语专业课堂中的“失语”。最后,在实 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学生对看似无用的文化 知识嗤之以鼻,使他们的知识体系止步于表层化和 碎片化 。如何解决英语专业课中国文化的“失语 ” 问题、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 发展的贡献、如何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 归属感都是提升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自信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具象表征,传统文化经典 承载了优秀的文化内涵 。因此,引导英语专业学生 阅读和探讨中国文化经典,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帮 助学生认可中国文化魅力,不仅使学生形成正确的 文化价值观,还可以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以及自豪感。

  一、阅读中国文化经典的意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变化,留 下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典籍 。因此,中国传统文 化经典既是一个广义概念,也是一个外延意义丰富 的概念 。概而论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囊括了民俗、 文学、艺术、体育、医学等多个领域 。那么,对于英语 专业学生而言,阅读中国文化经典究竟有何意义呢? 首先,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努力成为 “ 完人”。《指南》从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角度出 发,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对高等院校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 。而三大要求涉及六方面的能力,即外语语言运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跨文化交际能 力、思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上述能力 都显示了综合人文素养对外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 要性 。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依然止步 于三个经典问题,即 Where are you from?( 你是哪 国人?)Do you love China?( 你喜欢中国吗?)和 Do you like Chinese food?( 你喜欢中国食物吗?)。很 多看似语言能力不错的学生却表达内容空洞,表达 时间也仅持续几分钟,之后便没有观点的输出 。究 其原因,这一现象与人文素养的匮乏密切相关 。人 文素养的核心是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聚 焦于人的感受、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体现在为人处 世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一 国社会的文明进步 无法悖逆、脱离人文精神 。因此,近年来,大量研究 者都呼吁回归英语专业的人文属性,主张英语专业 的人才培养应注重人文素养,以培养“完人”( whole person) 为目标。

  对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的重视,均表明英语专 业不只是语言培训,更多的是对语言背后承载的文 化意蕴的重视,如政治、历史、哲学、文学、习俗等。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任何学科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 的,总是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关联 。因此,要掌握英 语专业知识,不仅需要英语学科内部的标准,还要 “ 向周边学科‘借光 ’”[2] 。例如,在谈到美国文学的 超验主义时,就必然提及超验主义的哲学源头 。事 实上,中国“天人合一”“安贫乐道”以及孔孟的学说 都是超验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授 课教师向学生推荐《论语》《孟子》等文化经典,引导 学生深入学习中国文化,激发他们对中美两种文学 和文化的比较意识 。在介绍古希腊神话时,授课教 师可以引入中国的神话体系,以中西方神话故事的 比较为切入点,使学生认识到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中 西方社会对世界认知的共通点和差异之处,从而帮 助他们看到中西方神话所承载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诸如此类的教学内容改革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 能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更能为英语专业学生提供直接与智者对话的平台,切实触碰中华文明的精华。

  其次,打破英语文化“一统天下”的课堂氛围, 增加中国文化的声音 。语言学家萨丕尔 ( Edward Sapir) 在《语言》中曾说:“语言有一个底座 。 ……语 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 来、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3] 由 此可见,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特定文化 的载体 。学习一 门语言与了解该语言背后的文化是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过程 。然而,长期浸润英语文 化中,极易导致学生禁锢单一 的语言文化环境中,甚 至形成对英语国家价值观的盲目崇拜 。此外,中国 文化的长期缺席,使得学生汉语能力的下降和对中 国文化的一知半解,很难形成主动亲近中国文化的 驱动力 。久而久之,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 知与自觉能力都会下降,难以建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E2333F3-1FA4-4c70-95D6-1E1579A60FAD.png

  所谓经典文化,就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 地被社会淘汰,最终形成并保存下来的文化精华。 其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积淀的象征,而且也 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社会的精神食粮 。一方面,它 凸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另一方面, 它还承载了中国文化一个又一个的文化因子,建构 了文化自信的基石 。引导英语专业学生阅读中国文 化经典,不但可以使英语专业教学摆脱中国文化的 沉寂,还能帮助其真正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源头和 价值体系 。在面对西方文化时,他们才不会陷入文 化崇拜的窠臼,在洞见文化并无优劣之分的同时,也 能够看清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从而树立正确文化 价值观 。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他们能够以更加 积极的姿态推广中国的优秀文化,为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中国文化的文化身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中国文化经典阅读的策略

  纵然,阅读中国文化经典,不仅可以缓解英语专 业教学的中国文化“失语”,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 养,但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需要有针对性的策略。

  首先,中国文化经典阅读不应局限于文化类课程,而应全面铺开,贯穿包括语言技能课在内的所有专业课程 。提及人文素养,无论英语专业教师还是 学生都认为是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目标 。事实上,英 语专业的人文特点,决定了必须将人文素养融入所 有课程的教学过程 。例如,在英语演讲与辩论课上, 教师除了讲解公众演讲与辩论的技巧,还会向学生 推荐大量中国文化经典,作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材料。 在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经典,不但能拓宽学生的学 术视野,还能帮助学生深化对中国文化认知,真正实 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更能提升他们运用英语 来讲述中国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他们 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另外,在同时阅读 中文和英文文献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深入 思考中外文化的特点,并提出个人的见解,进而提升 他们的思辨能力 。在写作课上,教师通过要求学生 撰写中国文化相关的文章,鼓励学生增加中国文化 经典的阅读与学习 。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 力,还能通过引导学生对文化经典中蕴含观点进行 评述,以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多种专业课 程增加中国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消除学生对中华民 族文化经典的疏离感,激发他们主动亲近经典,深切 理解经典的真谛,从而使其真正热爱经典阅读,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

  其次,提倡以动态的视角诠释经典,摒弃固有的 思维定式 。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汉斯 ·姚斯认为 “ 不是完美的语言结构,亦不是封闭的符号系统,也 不是形式主义的描写模式这类方法,而是依靠问与 答进行解释,使创作与接受以及作者、作品、读者的 动态过程合理化的历史学才能使文学研究翻新,才 能把文学研究从淤埋在实证主义的文学史的泥坑中 解放出来”[4] 。可见,要真正理解文化经典的内涵 意义,就必须将其放置于历史的长河中 。一方面,充 分考虑其产生的历史环境与相应历史条件下所产生 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思考在当代社会环境下,其 仍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 。如《 中国文化概论》这 门课,教师讲述中国哲学时,一定会讲《礼记》。但 部分学生认为,《礼记》所倡导的德行教养都已脱离当下时代,是一种陈旧的理念 。此时,需要授课教师

  阐释《礼记》的现代价值 。如《礼记 · 曲礼》中强调 “ 敬”“毋不敬”,告诫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诚实与尊 重,直到今天这样的行为标准依然对人们处理人际 关系有指导意义 。《礼记 ·学记》有云:“玉不琢,不 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旨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拓宽视野, 增长见识 。孝文化是《礼记》的重要内容,“父母在, 不远游”被很多学生视为应当被摒弃的观念 。为了 纠正学生的误解,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会向学生指出, 尽管为了更好的个人发展,可能无法常伴父母身边,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关心他们 。社会发展带 来了家庭成员间物理距离的变化,但是孝道的精神依然值得今天的人们去承袭和发扬。

71E7EDC6-0510-4a39-923F-29F78F048897.png

  最后,选择适合学校办学特点的文化经典材料, 凸显人才培养的独特性 。根据《外国语言文学类教 学质量国家标准》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 大纲》,英语专业被划分为综合类、外语类、师范类、 理工类、财经类五个类别 。由于各高校的办学理念 和办学特色均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文化经典时, 不仅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还要考虑结合本 校英语专业所属类别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 。该校 为民族院校,地处少数民族聚集地,办学宗旨是为少 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英 语专业是以服务于武陵地区教育事业为己任的师范 专业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除了开设有关少数民 族文化的课程,还将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纳入各门专 业课教学内容 。笔者所在学院开设了以土家族文化 为中心,向其他民族文化辐射的专业课程,如《土家 文化英语说》《 民族文化翻译》《 民族典籍翻译》等。 借助学校地处土家族苗族聚集地的地域优势,教师 在课堂上引入了大量土家族的民俗、文学、艺术、体 育等多方面的文化经典,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 料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拉 近学生与文化经典的距离,教师要求学生以读为本,以实际行动去践行文化经典 。例如,学习土家族艺术经典时,授课教师会邀请学生一起学习土家族摆 手舞和土家族民歌;在学习民俗经典时,授课教师会 带领学生前往土家族民俗博物馆,亲身感受土家族 文化 。以丰富的课堂内容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 有机配合,使土家经典真正活起来、动起来,进而提 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积极主动地成为经典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三、结论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各国间的文化影响也愈演愈烈 。越来越多国家意识 到,如何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确立独立的文化身 份,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通性的问题 。英语专业学 生,以自身的语言优势,正确、全面地传播中国文化, 凸显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已经成为他们不可推卸的责 任和使命,而强大的文化自信是他们积极当好中国 故事讲述者的前提和基础 。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的 精髓,透过文化经典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 化的亲近感、自信心和自豪感的 。因此,英语专业教 师应积极地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经典融入专业教 学,改变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的“失语”状态,让文化自信融入学生的价值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 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 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 年 5 月.

  [2] 阮炜,殷企平.“英语专业与人文教育”二人谈[ J] . 山东外语教学,2020 ,41(2) :56.

  [3] 爱德华 ·萨丕尔.语言论[ M] .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 129.

  [4] 胡经之,王岳川.文艺美学方法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