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论文

6

2024-03-09 15:35:24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我国文科专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英 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 要 : 新文科建设是我国文科专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英 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顺应新文科建设的步伐,以新文科融合创新的理念为指引,明确跨学 科的定位,通过专业设置具体化、课程交叉特色化、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等策略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以获得新发展,满足时代新需求。

  关键词 : 复合型人才 ; 人才培养 ; 英语专业 ; 新文科

  Abstract :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beral arts majors.Cultivating versatile talents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umanities,English major,guided by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should follow the pa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and clarify the interdisciplinary positioning.Integrating and develo- ping with other disciplines through strategies such as specialization of specialty settings,cross disciplinary and distinc- tive courses,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odes,professionalization of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English major can cultivate high-quality composite talents to obtain new development and meet the new needs of the times.

  Key words : composite talents ; talent development ; English major ; new liberal arts

  一、引言

  2019 年 4 月,教育部和科技部等 13 个部门联 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全面推进新工科、 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 会发展的能力。这一计划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正式 拉开了新文科建设的序幕。高校外语教育应围绕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主动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价值引领与语言知识、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为党和人民事业培养更多 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 型外语专业人才[1]。

E1B5DF18-3968-42ab-A224-E0F3F89B38E5.png

  二、新文科的内涵及特征

  新文科的概念最先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强 调将新的技术融入传统文科课程,加强学科之间的 协同合作,打破分科过细的局面,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文科教育模式,加强传统文科与其他学科的交流,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性。首先,新文科要突出 一个“新”字,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事物可称为“新”, 将现有的事物通过交叉融合产生的另一个事物也 可称为“新”。 新文科并不是指创造一个全新的人 文社会学科,而是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 应新时代对各级人才的需求[2] 。其次,新文科要固 守一个“文”字。英语专业是文科类专业,英语专业 不管是与文科类专业交叉融合还是与理工类学科 融合,都不能遮蔽“文”的本质。在与其他专业融合 的过程中应始终以英语专业为重心。最后,新文科 要体现一个“跨”字。这是新文科最突出的特点。 归根结底,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只有与其他专业融 合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英语专业要积极走跨语 种、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发展之路,顺应新文 科的潮流,实现“英语+人文”“英语+ 理工”“英语+医学”“英语+农科”的融合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

BD9559EF-627C-44b8-A629-549C6A668F99.png

  三、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知识面窄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都是综合英 语、高级英语等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有限,长期以 来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窄的现象,英语专业的学生只有英语知识而没有实践能力。

  国内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的不足在于专 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 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 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 和技术的综合、重组以及创造能力[3] 。现代社会, 单纯的语言知识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单一型的英 语专业人才除了基本的语言知识能力之外缺乏其 他专业的能力。新文科背景下,课程的融合创新给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如何在新文科的 背景下更新课程设置,扩宽学生知识面以此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当下所面临的问题。

  ( 二) 专业不专

  英语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指的是培养将来能够 专门从事与英语相关职业的人才。英语专业的学 生应具备一般英语学习者所不要求具备的英语语 言、文学、社会文化知识和修养,应具有较高的人文 素质。这是专业和非专业的一个根本区别[4] 。 虽然大部分高校中的英语专业都有文学、跨文化课程,但其培养出来的学生还称不上是“英语专业生”。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 定,专业技能课程占总学时的 67%,仍将听说读写 译的技能训练作为培养中心。若将英语专业看成 是学技能的,那就没有专业性可言。尽管高等学校 将技能训练作为培养的中心,其效果也不尽如人 意,英语专业被认为是加长版的中学英语教育。进 入大学后,有了高中学习背景,专注专业学习的大 学生没有必要把基础英语作为必修课,更不必要求 英语水平高的学生还要学习提高级甚至发展级英 语课程[5] 。若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在中学阶段 就完成,那么大学期间就能有更多时间完成英语专 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如经贸、法律、教育等方面 的课程学习。大部分高校培养的英语专业学生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就业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

  (三) 千校一面

  据吴岩介绍,我国开设外语类本科专业的高校 占全国本科高校数量的 82.4%,外国语言文学类专 业点达到 3000 多个,其中英语专业所占比例无疑 超过半壁江山。 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千校一面, 各种类型院校的英语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 养方案到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都大同小异[6]。

  我国有 1300 多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数量 众多,但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近乎一致,没有特色。 纵观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管是理工类 院校还是综合类院校,课程设置几乎都如出一辙,没有很好地突显学校优势。

  四、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 一) 学生因素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个人因素会对人才培 养现状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的个人因素主要包 括两点 : 一是学习兴趣。并不是所有英语专业的学 生都对英语学习感兴趣。有些学生选择英语专业 是父母的要求,有些则是由于调剂而选择了英语专 业。缺乏英语学习兴趣的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意 识,没有获取知识的欲望。而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 的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提高学习 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学习目标。若学生以复合型人才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学生会有意识地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学习跨学科知识。有明 确学习目标的人会以自己所设的目标为指引时刻督促并鼓舞自己努力学习,实现目标。

  ( 二) 教师因素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教师对 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 : 第一是教学 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互动不足都是造 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兴趣的原因。教师只有将 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才有助于全 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是教学能力。一方 面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即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终 身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知识传授能 力。一个良好的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教,若教师 没有良好的知识传授能力,再扎实的专业基础也难以传授给学生。

  (三) 学校因素

  第一是部分是学校由于资金不足,学校发展受 阻,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导致一些教学内容没有很 好地施展。有些学校甚至重知识轻能力,只重视平 常课堂中知识的传授,忽视技能训练,培养出来的 学生只有知识没有能力,难以在现实生活中立足。 第二是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这同样也是导致英 语专业人才培养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很多高校仍 将基础技能训练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进入大学后 将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培训上。 上千所高校英语专业包括中医和体育等行业特色 高校都是用同一的教学目标,同一的教学内容,培 养同一规格的英语人才[7] 。课程设置与学校特色脱离,没有独特之处。

  五、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

  ( 一) 专业设置具体化

  英语专业从名称上看会被误解为只学英语的 专业,实则不然,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意识 到英语专业并非只是学英语的专业,而是通过英语 学习人文学科领域的知识,培养人文学科领域人才 的专业[8] 。若将英语专业改为 医学英语、法律英 语、工程英语等具体专业代替传统的英语专业招 生,突出专业特色,相信会比现在的英语专业更具 有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英语类的具体专业会比英语专业有侧重点,定位更清晰,目标也更明确,更符合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 求。有了具体的学科体系支撑,英语专业才能成为 专业。 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出来的人才未来在就业市场将会有更大的竞争力。

  ( 二) 课程交叉特色化

  学校可调整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学生在大一期 间完成听说读写译技能训练课程,巩固高中阶段所 学的基础知识,从大二开始实行专业分流,学生根 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学习 其他专业的课程,实现“英语+ ”课程交叉的英语专 业人才培养。不同类型的学校可根据自身优势设 置专业,如外国语大学有多语种的优势,可设置“英 语+小语种”的课程。综合性大学虽然没有多语种 专业平台,但学科门类齐全,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 学生可选择英语+法律、英语+新闻、英语+ 医学等课 程的交叉融合。理工类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色专 业,实现英语+学校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这样既突 显了学校专业特色,又能带动英语专业的发展。英 语能力较强的教师可进行双语教学,用英语教授其 他专业 的知识。 能力有 限 的教师可 以配备“双教 师”,从其他专业的学院抽调教师,改变传统授课方 式,形成多学院合作培养的新模式,实现教学内容 跨专业。总之,课程交叉不局限于“文文交叉”,也 可“文理交叉”,不同学院之间课程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 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已不能满 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也应更新教学 观念。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越来 越受欢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 量。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在线学习其他 学科知识,教师充分利用课上时间进行讲解、点评、 答疑,帮助学生将知识点吸收、内化。这种“线上线 下”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精 神,能有效缓解课时少的现象,线上与线下优势互 补。除此之外,慕课、金课、微课等网络学习平台提 供了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参与名师课堂,拓宽视野。

  ( 四) 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化

  教师队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能力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 影响,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基 础。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 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首先,要培养双师型 教师。教师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能力。新 文科建设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 此需要不断提高教师能力,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 为教师提供更多国外访学的机会,学习国外高校的 人才培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其次,引进国内高 学历人才,尤其要引进有实力的双学位人才。学校 要与相关的企业合作,对引进的人才进行在职培训 或者从企业引名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此外要加 强学院间的合作,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最后,引 入国外优秀教师充实教师队伍。学校也可定期邀 请国外知名专家到校讲学,举办讲座,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国际化的教师队伍。

  ( 五) 评价体系多元化

  新文科背景下,要提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 量,除了从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下 功夫外,还需构建一套全面、多元、可持续的评价体 系,通过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不断提高英语专业人才的质量。

  首先,对教师、学生和学校进行全方位评价。 大部分学校只有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缺乏对学校 的评价。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举 足轻重。通过学生对学校的评价了解学生的需求, 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督促学校履行教育职责。 此外,要引导更多的主体参与评价,如家长评价、学 院之间评价、社会评价。其次,要丰富评价内容。 教师评价除了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跨 专业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还应更新科研评价 机制和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实现教师多元化评价, 鼓励教师从事跨学科研究和教学[9] 。学生评价包 括学习态度、学习动机、交叉课程掌握情况等方面。 最后,要改善评价方式。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相结合,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转变“唯分 数”的单一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在课堂上的表现。

  六、结语

  新时代,新需求,在新文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必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走跨语 种、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新道路,单一的英语 技能训练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在经济全球 化的今天,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增强,英语 作为交流工具,在对外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出 现的各种问题,通过专业设置具体化、课程交叉特 色化、教学模式多样化等策略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 模式,推进新文科建设,提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 量。新文科提倡“英语+其他专业”的跨学科人才培 养模式,培养具有国家情怀,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 际视野的高端外语人才。英语专业只有与其他专 业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才能使英语专业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

  [1]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 报,2021-11-12( 1) .

  [2]王军哲.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院校一流本 科建设探 索 与 实践[J].外语教 学,2020.41 ( 1 ) : 3-6.

  [3]尹春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 改革[J].考试周刊,2015(45) : 17-18.

  [4]何兆熊.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 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4(6) : 3-4.

  [5]蔡基刚.大学英语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 育? 再论大学英语教学的专门用途英语定位[J].当 代外语研究,2022(3) : 84-91.

  [6]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J]. 外语教育研究沿,2019.2(2) : 3-7.

  [7]蔡基刚.国家经济发展需求视角下的英语 专业危机及其 出路[J].当代外语研 究,2018 ( 6) : 1-9.

  [8]查明建.英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外 语研究,2018(6) : 10-15.

  [9]刘夏,何高大.数字人文与新文科视角下的 英语专业人 才培养探 索[J].外语 电化教 学,2022 ( 1) : 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