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心智哲学视域下的空间介词的语义关联性研究——— 以 under 和 below 比较为例论文

心智哲学视域下的空间介词的语义关联性研究——— 以 under 和 below 比较为例论文

2

2024-03-09 15:32:43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心智哲学认为语言的认知基础是心智的认知,这为近义介词的区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介词 的空间语义可以看作是感觉,抽象语义可以看作是感受

  摘 要 : 心智哲学认为语言的认知基础是心智的认知,这为近义介词的区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介词 的空间语义可以看作是感觉,抽象语义可以看作是感受。相似的空间感觉导致了两者相似的感受,抽象域的 相似性得以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介词词义拓展的重要途径,隐喻的发生势必涉及主体的心智过程。 认知主体的意向态度差异促使主体选择不同的空间介词,从而可以解释近义介词在抽象域中的差异性。

  关键词 : 心智哲学 ; 认知语言学 ; 空间介词

  Abstract : The philosophy of mind deems that the basis of language cognition is philosophy of mind,which may present a general,new and clear description of the polysemous preposition.The spatial meaning of preposition can be seen sensory and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can be seen as perception.The similarities of preposition in metaphorical usage are decided by the similarities of spatial meaning.Cognitive linguistic believes that metaphor is the important way for meaning extension of polysemous preposition.For a metaphorical expression to come into a shape,a whole process of the subjects’mind is involved.Cognitive subject’s intentionality prompts the subjects to choose different preposition,and thus the differences of under and below can be explained.

  Key words : philosophy of mind ; cognitive linguistic ; spatial prepositions

  一、引言

  “英语中介词的数量虽然十分有限,但使用频率 很高”(王勃然,2007:4)[1] 。但是介词的语义网络十 分的复杂,各义项之间零散而没有系统,规律性不强。 因此,无论是初学者还是高水平学习者,要想完全掌 握多义介词并非易事( 蔡金亭、朱立霞,2010: 1)[2]。 屈琼、刘云飞、卢东阳(2017) 在梳理 2000~2014 年国 内介词研究时发现,介词语义研究主要从认知角度研 究介词语义的多义现象、空间结构和隐喻发生的机 制。介词研究缺少从神经( 语言) 学、认知心理学等 领域研究介词习得和教学的文献[3]。

  心智哲学的领军人物塞尔(2007) 指出: “语言 的认知是从心智的认知中导出的。”[4] 因此,“在我 们能够阐明语言的性质之前,必须将先于语言的心 智能力搞清楚”( 邱慧丽,2006: 46) [5] 。 由此可见, 通过研究认知主体的心智活动来理解语言是十分 必要的。心智哲学为人们理解介词语义,特别是近 义介词区分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和广阔的思路。

  鉴于此,文章尝试从心智哲学的视角对近义介 词 under 和 below 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究两个 词语义的关联及其背后的心智解释,并希望以此为 介词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D4700A2F-C17D-4e00-862C-A0FF702D9285.png

  二、语料收集及分析

  文章所有数据和实例都来自美国当代英语语 料库( 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简称 COCA) 。文本 中检索到 14108 条含有 under 的语 句,107442 条含有 below 的语句,并按频次列出两 词 100 个常见名词搭配。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under 比 below 有更高的使用频率,主要是因为其语 义更为广泛。

  ( 一) 介词 under 和 below 空间域的关联性

  1.空间域的相似性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介词 under 和 below 在空间域存在相似性。两者在静态上都体现 为射体处于比界标低的位置 ; 在动态上都体现为射 体处在比界标低的位置运动。两者在用法上具有一致性,可以互换使用。

  2.空间域的差异性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对 介词 under 的定义为“something that is under some- thing else has that thing directly above it or covering it”而 below 指的是“in lower position than something else,though not always directly under it”。

  ( 1) She had a T-shirt on under her sweater.

  (2) His apartment is below ours on the left.

  例( 1) 、( 2) 证实 under 所指位置更为接近界 标,甚至和界标直接接触,多指垂直下方,有覆盖之 意,而 below 则强调斜下方。 因此,介词 below 和 under 在表达空间距离上有差异。就“低于”这一概 念,below 比 under 有着更低、更大的范围。

  此外,under 和 below 在空间域中另一个重要差 异体现在,under 可以描述射体与界标接触的状态, 当界标为三维平面时,under 体现了“覆盖”之意。

  under 和 below 在空间域中都可以体现出射体 比界标低的位置或在比界标低的位置运动。但是 below 和 under 在表达空间距离上 有 细 微 差 异。 under 指正下方,而 below 有着更低、更大的范围。

  ( 二) 介词 under 和 below 抽象域中的关联性

  1.抽象域中的相似性

  ( 1) 数量域

  空间域中的“低”与数量域中的“少”联系起来, 形成了“数量少为下”的隐喻映射。在本研究语料中,两者都可以在人数、比例、价格等方面表示射体“低于”界标。

  (2) 时间域

  空间范畴是时间范畴存在的基础,因为空间关 系最容易被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借助空间关系 这一载体,人们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时间概念。 因此,空间方位介词通常可以表达时间概念。

  (3) 社会域

  根据语料统计结果,介词 under 和 below 都可 以表达射体在级别、地位或条件上“低于”或者“劣于”界标。

  2.抽象域中的差异

  空间域是各种抽象经验得以概念化的基础,因 此,当从空间域向抽象域隐射时,under 和 below 在 空间域中的差别使得两个介词显示出不同的语义 拓展路径。under 可以表达“控制”“影响”“承受” 和“隐藏”的概念,而 below 则强调“分离”。

  ( 1) 控制

  在分析 under 后常见 的 100 个名词搭配时发 现,排名第一位的是 control,其频次达到 5855 次,其 次是 oath( 频次 1550) ,leadership( 频次 1241) ,rule (频次 1191) ,supervision(频次 1065) ,contract(频次 1003) ; 而 below 一词却没有类似的控制概念搭配。

  (2) 影响

  影响是强度更弱一些的控制。影响包括积极 影响和消极影响。通过分析 under 的常见名词搭 配,本研究发现 under 体现的消极影响更为突出,比 如 pressure(频次 6885) ,stress(频次 1550) 等。

  (3) 承受

  通过分析常见名词搭配,under 一词后常跟 fire ( 频 次 2136 ) ,weight ( 频 次 1938 ) ,attack ( 频 次 1138) ,threat(频次 754) 。因为 under 一词在空间域 中有“覆盖”之意,因此在语义拓展时,under 可以引 申出“承受”的意义。这些抽象名词被赋予了重量, “覆盖”到主语身上,由此主语要“承受”争议、重量、攻击或威胁。

  (4) 隐藏

  隐藏这一概念也来源于 under 空间域的“覆盖” 之意,当界标被描述为一种可以覆盖射体的平面时,界标便被隐藏在射体之下。

  (5) 分离介词

  under 的空间意义体现了射体低于界标,并有可能覆盖界标,因此在其词义拓展上便可以表 达与“控制”相关的意义。与此相反,介词 below 所 体现的射体距离界标较远,它的隐喻拓展有着不同的特色。

  在数量域中,介词 below 比 under 有着更为广 阔的使用空间。本研究分析了介词 below 和 under 后 100 个常见的名词搭配,从而发现 below 后接的 数量概念词汇更为丰富和多样。其原因在于 below 所体现的射体与界标较远的距离蕴含了分离的概念,因此更适合描述垂直方向上的差距。

  通过隐喻映射,under 与 below 在空间域中的关 联性拓展到了抽象域。under 和 below 都可以表示 射体数目“少于”,时长“短于”或者地位“低于”界 标。 同时,两者也存在差异性。under 可 以表述控 制、影响、承受和隐藏的概念 ; 而 below 则体现出分 离的概念。

DE1F2C1B-3206-4405-AEE6-118BFCD55CAF.png

  三、语义关联性的意向性解释

  ( 一) 相似性 : 最初意识与反思意识

  李恒威指出,人的意识包括身体的一切级别、 一切类型的体验,意识可分为原( 最) 初意识体验和 反思意识体验。介词的空间意义可看作感觉或最 初意识,抽象意义可以看作为感受或反思意识。语 言就是对 以意象为形式的反思意识体验内容的 表征[6]。

  基于两个物体的垂直相对位置,语言主体获得 关于 under 和 below 的最初意识体验,如两者都描 述“处于下方”的位置,语言主体将空间垂直相对位 置与时间域中的少于,数量域的少于,社会域的低 于相结合,找出了两者相对位置的联系,通过反思, 得到了 under 和 below 两词在时间域、数量域和社 会域的反思意识体验 CE2.从而完成了空间域向时间域、数量域和社会域的映射。

  under 与 below 有相似的垂直空 间感觉( 在下 方) ,在时间域、数量域、社会域中,语言主体注意力 定位到垂直空间的上下关系,根据已知的上下关系 选择时间短、数量少、地位低为下,由此,在时间域、数量域和社会域中相似的感受形成。

  ( 二) 差异性 : 意向性

  意向性一词源于哲学领域,是刻画心智状态的 基本概念。意向性由两部分组成,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意象态度细分为三个次范畴 : 心理状态、心理估量和心理取向。语言主体表达相同或相近、相 似的内容有不同的态度,这种态度差异势必也在语 言的表征上留下烙印。 因此,under、below 在抽象域 中的差异性要从意象态度上找原因。

  1.控制与影响

  当控制、影响、压力、威胁、争议等出现并被人 感知时,意向内容就已经产生。意向内容受到主体的意向态度处理。具体表现如下 :

  从心理状态分析,根据不断重复发生的身体经 验,“控制”以及由此产生的体力上影响某人或某事 的能力,有赖于人们比所要控制的事物位置高而且 客观上比较接近所要控制的事物。 因此主体会感受到压迫感、害怕、无法挣脱等心理状态。

  从心理估量分析,主体会产生低于对象,且位于正下方,接近于对象的心理估量。

  从心理取向分析,主体会以常态的心理取向加以叙述。

  当压力、影响、控制、威胁争议出现后,主体参 与其中,关注到压迫感、害怕、无法挣脱的心理状 态,产生了位于对象正下方的心理估量,因此主体 找到了这一系列意向态度与 under 的空间意义“相 似性”。 在空间关系上,介词 under 比 below 指示的 空间距离更近更直接,under 的空间意义强调射体 处于参照物的正下方。与 below 相比,距参照物的 距离也较近,压迫感强,活动范围较小,相对固定。 两者所处的情景、状态、境况的相似性导致了主体 选取 under 这一空间介词,形象地表述主体对控制、 影响、压力、威胁的感知,刻画出感知所引发的心里感受。

  2.承受当争议、威胁等意向内容出现并被人感知后,主体产生如下意向态度 :

  从心理状态分析,主体会感受到被笼罩于争议、威胁之下的心理状态。

  从心理估量分析,主体会产生被覆盖在对象下的心理估量。

  从心理取向分析,主体会以形象的心理取向加以叙述。

  主体根据自己的意向态度,联 系 到 under 与 below 空间意义的差异性,注意到 under 的“覆盖”之 意,从而选取 under 表达主体的“饱受争议、胁迫”的意义。

  3.隐藏

  意 向 内 容 产 生 后,主 体 ( whites ,Americans, they) 出现以下的意向态度 :

  从心理状态分析,主体感受到不被人所知,被 掩盖的心理状态。

  从心理估量分析,主体会产生完全覆盖于对象 之下的心理估量。

  从心理取向分析,主体会责备的心理取向加以 叙述。

  主体根据 自己的意向态度,联 系 到 under 与 below 空间意义的差异性,注意到 under 的“覆盖” 之意。最终选取了 under 表达出“在法律的掩盖下” “在思想的伪装下”和“台面下的交易”的意义。

  4.分离

  从 心 理 状 态 分 析,主体感受到疏离 的 心 理状态。

  从心理估量分析,主体会产生远低于,分隔于 对象的心理估量。

  从心理取向分析,主体会以常态的心理取向加 以叙述。

  主体根据 自己的意向态度,联 系 到 under 与 below 空间意义的差异性,注意到 below 的空间距离 远于 under 。最终选取了 below 表达垂直方向上的 差距,体现了远离、分离的意义。

  四、结论

  文章从 under 和 below 两个近义介词的关联性 入手,首先利用语料库描述与分析两者在空间域和 抽象域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表 1 所示) ; 然后,利 用心智哲学对两者在抽象域中的关联性进行解释。 认知语言学强调隐喻映射是介词语义拓展的重要 机制。心智哲学语言观强调语言主体的感知和感 受是语言形成的前提。under、below 有相似的垂直 空间感觉(在下方) ,两词通过隐喻映射,在时间域、 数量域和社会域中形成了相似的感受。 同时,心智 哲学提出要将研究主体意向性的认识纳入隐喻的 研究。通过意向性分析,相对 below、under 可以更形象地表述主体对控制、影响、压力、威胁的感知, 刻画出感知所引发的无法抗拒的心理感受 ; 同时, 在表达“在法律的掩盖下”“在思想的伪装下”和 “台面下的交易”的意义时,under 可以刻画出主体 不被人所知,被掩盖的心理状态,与此 同时,below 因其强调疏离的心理状态,是表达分离概念的不二人选。

0080AE05-F1BF-41aa-AA2A-D37E55B3C4EB.png


参考文献 :

  [1]王勃然.论介词空间隐喻的认知理据及其 现实意义——— 以 at-on-in 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 2007(4) : 359-62.

  [2]蔡金亭,朱立霞.认知语言学角度的二语习 得研究 : 观点、现状与展望[J].外语研究,2010( 1) : 1-7.

  [3]屈琼,刘 云飞,卢 东 阳.介词研 究 新趋 势 (2000~2014) [J].外国语文,2017(4) : 77-81.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 出版社,2007: 175.

  [5]邱惠丽.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 12 个问题及 其他[J].哲学动态,2006( 1) : 46-50.

  [6]李恒威.意识 : 从自我到自我感[M].杭州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