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谚语的语言特征和翻译方法论文

2024-03-08 15:29:1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间的交流和往来也越来越频繁、紧密,因此,英语作 为全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 要 :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间的交流和往来也越来越频繁、紧密,因此,英语作 为全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谚语是英语的精华所在,是文明的沉淀和积累, 体现出了人民群众的才智。文章通过分析英语谚语的特点、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翻译方法,旨在使读者 更加深入地理解英语谚语,体会不同的翻译方法,并从中了解英汉文化差异,达到更高的英语谚语赏析和应用 层次。
关键词 : 英语谚语 ; 语言特征 ; 影响因素 ; 翻译方法
Abstract :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 and close.Therefore,English ,as the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 in the world,plays a crucial role.English proverbs are the essence of English,the precipit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civilization,and reflect the wisdom of the people.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proverbs,factors that affect their translation,and translation methods,aiming to enable readers to have a deeper un- derstanding of English proverbs ,experience diffe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underst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in order to achieve a higher level of appreci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
Key words : English proverbs ;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 influencing factors ; translation methods
一、引言
谚语通常通俗易懂,简短明快,多反映出劳动人 民自身的生活实践经验,并在时代的变换中口口相 传,流传至今。然而,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历史、风 俗习惯、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不同,导致人们在进行 英语谚语翻译时出现较多困难,译者要十分了解英语 谚语、汉语谚语的特点,注重翻译方法和策略,分析能 够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不望文生义,谨慎得体 地展开翻译,并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采用不同的翻 译方法,以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1]。
二、英语谚语的语言特征
( 一) 生动形象
在英语中,许多谚语不是直接地表达观点、传达道理,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出立体饱 满、鲜明富有特色的形象,用这些具体的形象来传 达出抽象的含义。例如: “Diamond cuts Diamond. ” 表面含义为钻石切钻石,而其实际含义为“棋逢对 手”或“强中更有强中手”。 通过钻石互相切割的这 个具体形象,表达出互为对手的双方都很强劲,皆 如坚硬的钻石一般,互不相让。通过生动的形象提 高谚语的趣味性,在便于人们记忆的同时,又使人 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谚语的真正含义。
( 二) 言简意赅
谚语经过很长时间的传播,并多为口口相传的 形式,因此得到千锤百炼、字字推敲的效果,可以用 极少的词表达出非常丰富 的含义。例如: “It’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这句话并不长,但却表 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直译为路必有弯,即坏事必 有转机,道出了“否极泰来”之意,体现出英语谚语 言简意赅、简短明了的特点,通过短短的一句话却 道出了深刻的道理,体现出其代表的语言文化和谚 语自身 的意义,令读者感到巧妙 的语 言表述。 又 如: “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虽然仅短 短三个词,但其表达的内涵却是复杂深刻的,由此 也可看出英语谚语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
(三) 运用修辞
在英语谚语 中,经常可以看到修辞手法的应 用。通过巧妙地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以增加 谚语中的韵律美、结构美,并使谚语更加生动,增强 人们了解、学习谚语的兴趣。例如: “Spare time is the gold dust of life.”译为业余时间是生命的金砂。 把生活中的空闲时间比作生命中的金,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体现出时间的重要性,警示人们要把握 光阴,时间如金砂一般宝贵,该谚语在生动形象的 同时又发人深省。又如: “More haste,less speed. ” 译为“越着急速度反而越慢”,即欲速则不达。该谚 语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把一组在意义、性质上 相对立的事物并列在一起,达到强烈的对比效果, 使得结构对称,语言更加有力,给读者留下更为深 刻的印象。
三、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 一) 历史因素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各个时期的人们经历、 体验、思想、文化、主流观念均有所不同,那么人们 所创造的谚语自然也会大有不同。 因此,就要求人 们在进行英语谚语翻译时,充分了解谚语所处的历 史背景,并根据不同的时代环境采取不同的翻译方 法,将谚语所包含的时代信息展示给读者,译出其 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在英语的发展史中,在其成 为英国的官方用语之前,英国曾大量使用法语和拉 丁语。1066 年,法语成为英国的官方用语,也对英 语语言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有很多的英语谚 语都与法语有关,并一直延续至今。例如: “Jack would be a gentleman if he could speak French.”译为 “只要会说法语,人人可做绅士”。 这句谚语深刻地 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即以法语为尊,想要成 为绅士就必须会说法语。 因此,在翻译英语谚语 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其历史背景,以达到更佳的翻 译效果。
( 二) 风俗习惯因素
对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来说,由于其文化背景 不同,风俗习惯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最明显的就 在于对不同动物的态度和看法大有不同。 以猪和 狗这两种常见的动物为例,中西方的观念完全不 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猪虽然有时好吃懒做,但 也有可爱的一面,在影视作品或是童话故事中也是 以讨人喜爱的形象出现。但在西方,猪经常代表负 面、消极的形象,在英语谚语中也会有所体现。例 如: “Pigs might fly.”译为“异想天开”“无稽之谈”, 旨在通过猪不可能会飞这一特点突出该谚语的含 义,便于人们理解,也体现出了中西方风俗习惯的 差异。
(三) 地理因素
不同国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导致人们的生 产生活方式和条件不同,因此人们的想法和观念也 会不同。想要准确、恰当地翻译英语谚语,就必须 深入了解英国的地理位置、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 式。众所周知,英国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部的不列颠 群岛,同时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 海和大西洋包围,因其在地理上临海,导致其渔业、 航海业发展迅速,十分发达,很多相关的谚语也随 之产生。例如: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直 译为“不要教鱼儿游泳”,即不要班门弄斧。“Go to the sea,if you would fish well.”译为“不入虎穴,焉 得虎子”。 这些英语谚语均与“fish”有关,都是受到 了其国家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翻译时也 要格外注重地理因素对文化产生的影响。
四、翻译方法
( 一) 直译
直译法,即按照英语谚语的字面意思直接翻 译,因为谚语中大多包含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 修辞手法,译者应将其原汁原味地保留,无论是形 式还是内容。并在读者能够准确理解的范围内,译 者应多使用这种方法,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原 语所要传达的信息、运用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以 及思想观念等,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者的风格和意 图,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感悟到不同文化间的 差别,提高其对英语谚语的兴趣和了解。例如: “As a long road tests a horse’s strength ,so a long task proves a person’s heart.”译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 人心”。 这句话运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直截了当地 将原语翻译过来,不仅简单易懂,而且保留了原语的形式和内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语的魅力,一 目了然。又如: “Don’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others do unto you.”译为“己所 不欲 勿施 于 人”。 译文中的“不”和“勿”与原作中的两处否定 一一对应,在形式上做到了“原汁原味”,在内容上 也是如此,运用直译的方法将原文的含义恰当、地 道地译出,尽可能地传递了原作作者的思想,并使 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一点。
( 二) 意译
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文化背 景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有些英语谚语中的 形象和含义无法与汉语一一对应,如果采用直译法 往往会产生歧义、不知所云的现象,这时,就不需要 过分追求原作的语言结构、形式或是字面意思,而 要把重点放在原作的真正内涵上,要用读者母语中 耳熟能详的词语和意象来翻译原作中具有特定文 化的相关内容,传达出原作的含义,使读者能够清 晰理解。 因此,这种方法对译者的要求较高,不仅 要求译者要具有一定的英语素养,要了解西方的文 化、习俗、历史、语言特征等,同时还要求译者对母 语的掌握较强,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能够在母语 中找到替代原作形象的语句,不仅传递出原文所要 表达的含义,还要让读者能够完全领会。例如: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直译为“好狗值得好 骨头”。 但在汉语中,狗这个形象经常暗含负面、消 极之意,若采用直译,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就会 完全相反,背道而驰。 因此,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 语言习惯以及对待狗的观念不同,应在翻译时采取 意译法,将原语中暗含的褒义色彩翻译出来,在汉 语中找到合适的、能够替代的意象,即译为“有功者 受赏”,这样才能将原作的含义准确传达出来[2]。
(三) 直译兼意译
有些英语谚语在进行翻译时,会发现使用直译 法或意译法皆不合适,无法表达原作的含义,读者 也无法清楚地理解。这时,人们就要采用直译兼意 译的方法,即将直译法和意译法结合起来,使译文更加精准,读者更能体会其中含义。这种翻译方法 的优点就在于其不仅能保留原作的“原汁原味”,还 有利于读者进行感受、理解,增加了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 “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译为“事实胜 于雄辩”。 译文中运用直译法保留了“事实”和“雄 辩”本身的含义,将“speak louder than”意译为“胜 于”,使这句话的整体含义在 中文中更加通顺、流 畅、自然,并使中国读者完全能够懂得该谚语所要 表达的含义,并且也保留了原作的语言风格,提高 了译文的准确度。又如: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 gether.”若完全采用直译法,则译为“同一种类的鸟 聚在一起”,会使中国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所 以要再加入意译法,将其转换为“物以类聚”这种在 中国很常见的说法,提高译入语读者的理解,不仅 表达出了原作的文化背景还将其含义准确地传达 给了读者,使翻译效果更佳[3]。
五、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语国家的人们在长时间的生产 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可以反映出英美国家的 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对英 语学习和研究至关重要。译者应深刻了解英语谚 语的语言特征、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各种不同的 翻译方法,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母语方面的文学素 养,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专业、严谨,向读者清晰准确 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充分考虑读者的立场、感 受,便于读者理解。通过翻译英语谚语,可以帮助 人们了解更多英美国家的文化,从而提升国家间的 文化交流,促使全球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
[1]赵雨晴.浅析英语谚语翻译[J].北方文学, 2019(27) : 281.
[2]周影韶.英语 谚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方 法[J].校园英语,2017( 18) : 236-237.
[3]乐国斌.关联翻译理论视域下英语谚语的 汉译[J].文化学刊,2017(4) : 210-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