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翻译隐喻差异对比论文

2024-03-07 16:14:2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隐喻作为目前常用的修辞方式,其是通过事物之间的转换与描述,翻译出符合文字或内容叙述的 载体,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到作品或文字中的内涵
摘 要 : 隐喻作为目前常用的修辞方式,其是通过事物之间的转换与描述,翻译出符合文字或内容叙述的 载体,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到作品或文字中的内涵。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到文化、历史环境、民俗习 惯等存在的差异性,结合隐喻的思想点及翻译点,正确匹配出与文字、文章、作者思想相关联的主体内容。基 于此,文章立足跨文化视角,分析英汉隐喻文化,对隐喻差异的文化进行比较,并对英汉隐喻翻译原则及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 : 跨文化 ; 英汉翻译 ; 隐喻 ; 差异
Abstract : Metaphor,as a commonly used rhetorical method at present,is to translate the carrier of text or con- tent narrative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scription between things,to help reader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on- notation of works or words.In the proces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translation,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e,historical en- vironment,folk customs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taken into account ,combining the metaphorical thoughts and translation points,and correctly match the main content related to words,articles and author’s thoughts.Therefore, based on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aphor cultur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 compares the culture of metaphor differences,and studies the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 translation.
Key words : cross-cultural ;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 metaphors ; differences
一、引言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主要是通过一个事物 间接表述另一种事物,表述事物是被人们所熟知 的,被表述事物则存在陌生性以及难以修饰的特 点。表述事物可以称之为喻体,被表述事物则称之 为本体,在喻体的感知、体验、想象、理解等作用下, 凸显本体存在的各类行为特征,如,心理方面、语言 方面、文化方面等,在喻体与本体之间的转变及映 衬下,能够帮助人们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事物的表述 与被表述之间的含义。 隐喻翻译作为目前翻译领 域中的研究重点,在翻译语言时,其不仅仅是立足于字面意思,更是立足于文化、背景以及风格等方 面,让人们可以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字内容阐述的 主旨思想。对专业的翻译人员来讲,在翻译语言文 字时需要找到适合的词汇或者是语句,向读者传递 更为精准的思想、观点,帮助读者与作者之间建立 沟通渠道,这样可以有助于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
英汉翻译中,由于文化、历史背景、思想观念的 不同,人们在翻译期间可能产生一定的错误理解, 致使人们无法对作者或者是文章阐述出的主要内 容进行深度解析,其也可以看成是隐性的思想含义 无法在显性的阅读模式之下形成精准对接,进而造成一定的理解歧义现象。
二、英汉隐喻的文化概述
( 一) 隐喻
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述现象,其在真正含 义与表面含义之间起到连接与贯通作用,通过一定 的象征意义,帮助人们去解读文字或者是行为、心 理方面存在的深层次含义,在价值特征的高度概括 之下,能够让意义本身脱离于固定的形式载体,进 而形成适于理解的语境范畴。[1] 一般情况下正常语 言的表述是精简的,其能够准确、及时地传递重要 信息,而隐喻则恰恰相反,其是指间接地传达信息, 这也使得隐喻不适用于同一种语言表述之中。但 是语言文化之中隐喻则具有特殊的应用效果,以隐 喻的表现手法,能够搭建特殊的语言场景,让语言 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文字传输,而是通过思想、情感、 环境、文化等方面作为多模态的语言输出点,进而 将无法表述出的真实情义、情感、思想等进行合理 阐释。隐喻研究也是当前语言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 二) 隐喻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语言文化内 在的联系作为隐喻现象的承载,因为在不同的语言 文化中,其所存在的内容或者是背景存在差异,这 也导致各自语言的隐喻现象存在差异,而此类差异 现象则是语言文化及隐喻在不同文化理解之中最 为直接、恰当的观阐体。[2]
隐喻是民族文化语言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语 言中与文化联系最为密切的,它能够真实反映出民 族思维的相似性及差异性。从隐喻与文化之间的 连接形式来讲,在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为基础的汉语 言之中隐喻,可以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观以及思想观,且隐喻的表现手法可以对固有观点 进行多元化阐述,例如,在汉语中“掉钱眼里”主要 形容一个人的作风、道德观念问题,代表着一个人 唯利是图。从隐喻角度来讲,则是与我国古代所用 的铜钱有关,外圆内方的铜钱,间接表明了一个人 对金钱的渴望,从而凸显出货币文化与现代语言文 化中的隐喻连接点。其实从文化呈现角度来讲,任 何一种隐喻语言的表述,均是对特有文化、思想、语 言、行为进行深层次分析,然后结合特定文化体系、思想、情感、价值等形成具有关联性的表述机制。
此类隐喻包含了褒义与贬义的特点,其并不是单纯 地对文化语言进行正向层面的解析,也可包含反讽 的意思,多元化的表述形式可拓宽隐喻手法的应用范畴。
在英语语 言之 中,也同样存在诸多的隐喻现 象,但是在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干预,在隐喻阐述过 程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含义。例如,良机勿 失一词,在正常场合翻译为“Don’t lose an opportu- nity”,还有一种翻译为“Make th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 从英语文化理解范畴来讲,隐喻与文化的 关联性也相对较高,如果脱离文化单纯按照字面意 思进行解读,可能会让人们产生误解的问题,这就 需要从不同方向进一步解读语言中存在的不同含 义,将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分析文字之间的链接性与表述性。
三、跨文化视角下隐喻差异的文化比较
跨文化是对与本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 现象、风俗、习惯等有正确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的 包容、接受与适应。[3]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融 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为了能够在既有 的文化体系之上实现接纳、快速融合式的发展,则 需要文化之间进行一个去其糟粕、留其精华的文化 输出与输入。对英汉文化差异来讲,两者由于历史 背景、人文观念、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导致隐喻存在差异。
( 一) 认知手段差异分析
受限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国家在发展期间 所产生的文化底蕴也存在差异,而隐喻则受到地域 文化的限制,进而形成以民族特有或者是人们特定 认知方式 的 隐喻形式,即人们在面对同一种事情 时,可能产生的理解具有多样特点,特别是在信息 整合或者是信息关键要素提取等方面,均可能受到 时间与空间方面的影响,令信息在转换过程之中存 在差异现象,进而造成文化误解误读,无法更为精准地表述出原有的语言含义。
以自然气候为例,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欧亚 大陆东部,在春季与夏季,海洋会吹来东风,整体呈 现出温暖与湿润的状态,便于农作物的生长。其中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中的东风一词则是形容能够 促使战争走向胜利的关键因素,而在“东风压倒西风”中也通常将东风比喻为正义,而将西风比喻为邪恶,最终通过正义战胜邪恶,满足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但是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场景中所表现的意 思存在差异,例如,同为西风一词,在《天净沙· 秋 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中,此西风则代表着作者 触景生情所描绘出秋风萧瑟的意境,同时,西风又 能够通过诗词营造出的氛围为整个场景增加一层荒凉意境。
但是对西方国家来讲,西风多在春季出现,西 方国家则认为西方是一种美好的事物,在《西风颂》 中,诗人将西风比作为革命力量通过自然界中的 雨、冰雹、闪电等,衬托西风的威力,让西风成为传 播正能量的重要介质,借助西风表达出革命胜利之 情。在《西风颂》诗歌中,人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巧妙 构思,而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也能够通过隐喻的 方式将西方对西风一词呈现出的意思进行解读,进 而为读者翻译出更符合作者写作意图的文章,如此一来,能够将中心思想直接传达给读者。
从隐喻呈现出的具体效果来讲,在不同地区不 同环境下,人们呈现出的文化理解以及思想底蕴存 在差异性,为了能够更好地在英语与汉语翻译之间 找寻到不同的切入点,则需要进一步找到潜藏在人们日常生活及行为中的各种思想。
( 二) 英汉隐喻修辞格对比
不同国家民族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思 维方式,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之间,需要通过既定的 词汇、语言、思想,分析英汉之间 隐喻方式的不同 之处。[4]
一方面,英语的 metaphor 修辞格称为“隐喻”或 “暗喻”。 其定义为“A metaphor,like a simile,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but unlike a simile,this comparison is implied rather than stated”。 其与 simile ( 明喻) 的共同点 : 都是通过对 比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说 明事物 ; 不 同 点 : simile 指 出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metaphor 没有指出,需要读者或听者去意会,是用一 个具有形象意义的词来直接称谓( 代替) 某个事物。 换句话来讲,metaphor 不用比喻词,有时甚至不用本 体而只说喻体。与汉语相比,英语中的 metaphor 修 辞格并不只与汉语的“隐喻”修辞格类似,有的则与汉语的“借喻”或“拟物”修辞格类似。
英语中的 metaphor 在句中一般用作谓语或状 语,其类似于汉语的“拟物”修辞格。而汉语中“比 拟”修辞格包含“拟人”与“拟物”两种,其中“拟物” 修辞格是把人当作物来写,亦或是将 A 当成 B 来 写。此种修辞格在汉语中不属于比喻,但英语中的 verb-metaphor 却是比喻中的一种,由于英语语言民 族习惯在动词中使用隐喻,因 此 英 语 的 verb - metaphor 在英语的比喻修辞手法中使用频繁。如 He was invincible and the citadels would go down before him.他不可战胜,再大的困难也会克服。
从另一方面来讲,隐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 系,应当作用于不同的文化理解层面上,其不仅仅 局限于特定的功能组成或者是行为方式,而是通过 诸多文化的融合、理解,帮助读者找寻到文章内容 或者是作者所阐述的中心点。此类隐喻形式,不再 以特定的方式去引导读者,而是通过文化的多方位 解析,让作者在阅读文章时,能够以自身的思想去 归纳概括与理解。 只有这样,通过对事物的多方面 映射,才能建设出具有跨文化的链接机制。理论基 础与实践行为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而实现彼此 关联的,其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凭空捏造,是在人 们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等方面对人们思想起到潜意 识的引导作用,然后人们才能够以正确的认知去检索出所需要的内容。
四、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隐喻翻译原则及策略
( 一) 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隐喻翻译原则
从目前英汉互译的形式来讲,翻译内容、翻译 形式直接决定着读者是否能够在翻译内容中找到 自己想要的内容,或者是能够通过译文与作者进行 思想上的交流。但是此类翻译方式存在信息不对 称的问题,即为任何一种译文的呈现,均是通过翻 译人员进行二次加工,即便是人员本身具备扎实的 功底以及对国外文化有一个较深了解,但是千人千 面,人们也不可能完全复刻出作者的情感。 即便是 在本土读物之中,本国人们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到作 者的本质含义,那么人们在翻译外文时就更难了解 到作者的意思,产生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 西方文化、历史背景、风俗 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能够解决或者是削减因为文化思想历史背景 所产生的翻译歧义问题,此时则需要进一步地将隐喻作为内容解读的重要载体,通过隐喻真实还原出常规语言所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将语言中的隐性价 值通过显性文字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真实解读 文章内容所要表达的多层次意义。例如,我国传统 文化是以中庸为主,在处理大部分事情时,可能存 在着较多内涵点,但是在西方文化之中,其属于直 来直去的交流,很少存在拐弯抹角的现象,这也使 大部分人员在翻译期间,容易以文化先入为主的理 念去解读国外的语言。
为此,在英汉隐喻翻译时,必须从多个角度考 量到作者或文章内容阐述的主旨,然后自身建立在 国外的语言、心理、背景等视角下,解读文章要抒发 的主要情感或者是内容,避免因为简单粗暴的直译 方式而产生误解误读的现象。[5]
( 二) 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隐喻翻译策略
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隐喻翻译主要是针对内 容进行多层次化的了解,然后通过不同的翻译方式 找寻到作品中所存在的隐藏内涵,这样才能够清晰 地为读者罗列出不同内容之间的主旨,或者是作者 所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6] 为了能够多层次地分析 出跨文化本身存在的意图,则需要按照不同的功能 方式或者是思想思路等,创建出优质的文化翻译 体系。
首先,保留原语中形象的直译法。在隐喻翻译 之中我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异,而 采取直译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出现翻译歧义的问 题。例如拿破仑滑铁卢战役惨败事件,我国国民通 过历史学习熟知这段进程,但是在文化中却没有与 之相对应的隐喻进行表达,为了能够促使汉语读者 进一步揭示此类隐喻的真实含义,那么则可以在无 需转换具体意思的情况下直接翻译为某人滑铁卢。
其次,匹配译语的直译法。在实际翻译过程 中,应当充分结合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将隐喻 所表达的真实含义进行转换与解读,这样才能够在 后续的汉语之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或者是语句翻 译,避免出现因为直译而导致的错误现象。从现有 的翻译形式来讲,为了能够充分解读出隐喻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则可以将中西方差异文化作为比对 点,将隐喻所表达的真实含义进行转换与对照,最 终实现综合分析。例如,我国常用的拆东墙补西墙 与国外“to rob Peter to pay Paul”则可以进行彼此间 的转换与互译,通过匹配的方式增强文章解读的精 准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视角下英汉隐喻差异主要表 现在历史、思想、背景、民俗习惯等方面,为了能够 精准地阐释作者或文章内容所表达的中心含义,让 读者能够从不同角度感知到作品抒发的真实情感,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解读文化之间的差异现象,然 后以正确的翻译方法应对文化差异产生的冲突性, 进一步为读者呈现出精美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
[1]滕梅,杨绮瑞.认知隐喻理论视域下的诗歌 意象翻译方法——— 以花意象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 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3.45( 1) : 15-20.
[2]陈洁.情感隐喻的跨语言转换——— 3 种莎译 本“愤怒”隐喻翻译研 究[J].外 文研 究,2022.10 (4) : 87-94.106-107.
[3]吴超.《亨利四世· 上》中含 up,down,from 的本体+方向隐喻的中文翻译研究[D].北京 : 北京 外国语大学,2022.
[4]林思为,林静,傅光瑶,等.概念隐喻视角下 政治文本中的疾病隐喻英译研究——— 以《习近平谈 治国理政( 第一至三卷) 》为例[J].海外英语,2022 ( 18) : 28-30.
[5]王姚,杜玉生.英汉生态文化词汇隐喻对比 与分析——— 以《瓦尔登湖》为例[J].英语广场,2022 (26) : 41-44.
[6]范祥涛,李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学术 翻译意义转移的性质研究——— 以《盖娅时代》翻译 为例[J].外国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2.45 (4) : 81-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