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纽马克翻译批评理论视角下的寓言《螃蟹》英译本赏析论文

2024-03-04 15:29:11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随着翻译活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作品流入文学市场,而市场对高质量译作的追求已势 不可挡。翻译批评作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环节
摘 要 : 随着翻译活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翻译作品流入文学市场,而市场对高质量译作的追求已势 不可挡。翻译批评作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环节,在推动翻译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肩负着重要使命。文章基 于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对张培基《螃蟹》英译本进行“五步走”赏析。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措辞精良, 技巧丰富,再现了原作风格及精神风貌,是极具指导意义的典范译作。
关键词 : 翻译批评 ; 彼得·纽马克;《螃蟹》; 张培基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plenty of translated works are flowing into the literature market,and accordingly the pursuit of literature market for high-quality translations has become an irresisti- ble trend.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translation criticism must shoulder a crucial mission in promoting translation activities.Based on Peter Newmark’s the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this paper appreciat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version of Mr.Zhang Peiji’s Crab in five steps.His translation is well-worded,rich in tech- niques,while reproducing the style and spirit of the original.Thus,the Crab is a model translation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 translation criticism ; Peter Newmark; The Crab; Zhang Peiji
一、引言
翻译批评在翻译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 色,既有助于译者提高技能,也具有宝贵的指导意 义。在进行翻译批评时,除了要全面考虑译文的准 确性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探究翻译理论的本质, 以及它如何在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并且能够在审 美观念、语言表达方式、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发挥 出最佳效果。尤金·奈达(Eugene Nida) 提到,进行 翻译批评时,不仅要注重原文与译文意思的对应, 还要保持风格上的一致性[1]。
二、翻译批评理论
英国翻译学家彼得· 纽马克( Peter Newmark)认为,翻译批评是“联结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一条必 不可少的纽带”[2] 。他曾提出的具有学术价值的翻 译批评观点,主要体现在其《翻译入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 和《翻译教程》(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2001) 两本书中。在他 的著作《翻译教 程》中指出,全面的翻译批评要坚持“五步走”: ( 1) 对原文进行简要分析,强调其意图和作用 ; (2) 了解 原文本翻译方法和可能的目标读者 ; ( 3) 对比原文 和译文中有代表性的部分 ; (4) 从译者和评论者两 个视角,对译文进行评价 ; (5) 归纳译文中符合目标 语言的文化和规则的部分[3] 。文章将依据这五个 步骤,选择具体角度进行批评与赏析。
三、《螃蟹》原文分析
《螃蟹》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优秀短文,文章以寓 言的形式出现,篇幅短小,故事简明,全文仅仅 178 个字。叙述了一只老螃蟹急于蜕壳,因亲眼见过外 面的危险,所以要先找到窟穴躲起来才能安全蜕 壳。作者使用隐喻手法,用“脱壳”隐指新事物的出 现与发展 ; 运用对比手法,把老螃蟹的直率警惕与 旁边螃蟹的虚情假意做对比 ; 使用拟人手法,赋予 老螃蟹人的行为和思想来表达自己的不安。这些 特有的表达手法都体现出鲁迅先生语言风格上的 含蓄节制 ; 同时,其语言简练、故事情节紧凑,生动 刻画出故事形象和情感变化。
四、英译本 The Crab 赏析
张培基是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其译文自然流畅 且很有文学性,《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就是他的译 著之一[4] 。在《螃蟹》的英译本中,张培基使用了分 译与合译、增译与减译、转化等翻译方法,处理方式 巧妙且灵活,呈现出逻辑清晰、语言流畅的特点 ; 同 时也关注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原文的结构和表 达进行了巧妙处理。下面笔者将从翻译的词汇、方 法和风格三个角度,对译文进行批评与赏析。
( 一) 译文择词精准凝练
一般说来,汉语是象形文字,词义比较严谨,独 立性较大 ; 而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词义比较灵活, 独立性较小[5] 。英译本中,张培基先生充分考虑到 两种语言的差异和特点,在择词上恰当且凝练。
张先生的译文中巧用词性转换。 比如,他把原 文中的“全身”译为 all over,有“全身”“浑身”的含 义,用作状语。若是直接处理成单独的偏正短语 “whole body”,也能表达整个身子,但就缺少了语言 地道性,也使整个句子结构变得复杂。
张先生在选词时也注重词的形象表达,生动展 现故事场景。 比如,译文用“the mouth of cave”表达 原文的“穴口”,这里选择 mouth 表达洞穴口,比起 entrance 更加地道且形象。 因为 mouth 本身有“嘴” 的含义,这样便使得洞穴口更形象生动,好像洞穴 张着嘴巴要吞噬什么东西一样。其次,用 of 所有格 形式,强调了洞穴口“mouth”这一样形象。
( 二) 翻译技巧把握准确
Peter Newmark 提 出 的 翻 译 批 评 ( Translation Criticism) 中强调翻译批评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 原文与译文的比较与分析。通过比较原文与译文,笔者发现,张先生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下文将从 分译与合译、增译与减译以及转换这三组典型的英 汉翻译技巧进行分析。
1.分译与合译(Division & Combination)
寓言这种文体通常表现为精辟简练的语言,简 单却极富表现力的结构。张培基为了符合英语的 表达习惯,更清楚地表达原文意思,在翻译《螃蟹》 时对原来的句子结构进行了调整,通过拆分或合并 句子进行翻译。
例子: ( 原句 1) 老螃蟹觉得不安了,觉得全身太 硬了,自己知道要蜕壳了。 ( 译句) An old crab grew restless.Finding himself stiff all over,he knew (that) it was time for him to moult his shell[4] 。分析原句可 知,这是一个连动式谓语结构。刘宓庆在《汉英对 比研究与翻译》一书中介绍,所谓“连动式”也就是 同一主语下的动词连用[5] 。鲁迅使用“连动式”结 构,在主语“老螃蟹”后连接 四个动词“觉得”“觉 得”“知道”“蜕”。 而译者选择将其拆分,先用一个 主系表结构的简单句“An...restless”总述老螃蟹的 生理状态 ; 再用独立主格“Finding...over”和宾语从 句“he knew it...shell. ”, 将原句后面的两个小短句整 合为一句,清晰地将原句中四个动作的连贯性显现 出来,引出故事的主题。这样处理既符合英语的表 达习惯,也尊重了原句的表意顺序。
2.增译与减译(Amplification & Omission)
增译法是为了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而增加 补充翻译内容的一种方法 ; 减译法是指在不改变原 文意思的基础上,省略原文中部分语句或文字,使 译文更加简洁明了。在翻译时必须要适度运用增 译或 减 译,保证对原文的忠实,做 到“信”“达 ” “雅”。
例 1(增译法) : ( 原句 6) 这并非空害怕,他实在 亲眼见过。 ( 译句 6) This fear was not groundless for he himself had really seen it happen to other moulting crabs.[4]通读原句与译句后不难发现,原文中省略 了“见过”的对象,即被其他的螃蟹吃去 ; 而张培基 在译文中特意补了出来,即“it happen to other moul- ting crabs”。 译者通过增译,既有效保证了译句语 法结构的完整,又能确保对原句意思的明确表达。
例子 2 ( 减译法) : ( 原句 15) “就怕你要 吃掉 我。”( 译 句 13) “ Nothing but being eaten up by you. ”[4]对比原句与译句可以看出,译句省略了主干部分“I’m scared of”。 在英语中,答语的主句可以 全部省略,既可以避免重复,又能突出新信息,并与 上下文紧密连接。 由于上文已出现了三次“scared of”,而该句又是故事的结尾句,所以译者直接将其 省去,这不仅避免了行文的啰嗦,更突出了老螃蟹 恐惧不安的真实原因。译句直接用 Nothing but 引 出原因,生动且直接地点明主旨,直指原作意图,直 击读者内心,引发深思。
3.转换(Shift)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习惯上的差 异,在保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译文需要对原 句中的词性、句型和语态等进行转换,以改变词类 或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从而使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表 述方式和习惯。对这篇译文,笔者将从词类方面进 行赏析。
例子( 词类转换) : ( 原句 2) 他跑来跑去的寻。 ( 原句 3) 他想寻一个窟穴,躲 了身子,… … 。 ( 译 句) He dashed here and there in search of a cave to hide.[4]首先,原句中有两个动词“寻”,而在译句中, 却只用一个介词短语“in search of”表达,进行了词 类转换。这种化静为动的处理符合英文的表达习 惯,保证了句子结构上的完整性。但这种转换无意 间却使关键动作“寻”失去了的动态性,无法体现老 螃蟹最初的不安状态。其次,这里把“躲了身子”这 一动宾关系,转换成不定式作目的状语,顺其自然 地表达出了前文中“跑”和“寻”的目的,使得行文流 畅,简洁明了。
(三) 翻译风格传递精神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应该采用最自然、 最贴切的表达方式体现原文风格,最终准确地再现 完整信息。只有如此,译作才能传达出原作的真实 目的、情感色彩和精神[6]。
故事从头到尾都在强调老螃蟹的不安和恐惧, 从跑来跑去寻洞穴、到拒绝旁边螃蟹 的“好心”帮 助,最后用“就怕你要吃掉我”直接点明主旨,直击 读者内心。通读原文能深刻体会到轻松又紧张、讽 刺又警觉的感情基调。而纵观译文,张培基对很多 词句都进行了基于原文感情基调的意译。
五、译文评价
从整体译文文风和总基调来看,译文准确还原了《螃蟹》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同时也传达出寓言 的讽刺含义和教育警示意义。整篇译文 只有 15 句,这恰巧与原文一致 ; 同时译文还保留了原文的 对话体,推进情节紧凑式发展,紧跟原文的叙事节 奏。从语言的遣词造句来看,译文整体上遵循了 “信”的原则,选词较为简洁、精确且凝练 ; 译文在一 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达”,译者灵活运用多种翻译技 巧。通过对翻译技巧的准确使用,将连动式、无主 语的中式短句,翻译成了逻辑清晰、结构完整的英 式长句。这不仅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也更 精准地传达出原文的讽刺含义,进一步传递出原文 实质精神。
六、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真切感受到张培基先生译作的 感染力,同时也认识到翻译批评理论对翻译活动的 指导作用。译者首先要忠实原文,然后注重把握译 文用词的地道性,准确把握原文的感情基调和深层 内涵,最后用适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完成翻译。这 样一项复杂又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正是翻译批评所 要完成的。总体上,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既忠实了原 文内容,又做到了原文风格和精神的传达,这也能 为中国寓言故事的翻译提供一些借鉴与经验。
参考文献 :
[1 ] Nida E A. Language ,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56.
[2]王艳洁.从彼得· 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 赏析陆谷孙 的译 本《飞蛾 之死》[J].海 外 英 语, 2019.406( 18) : 38-39.
[3]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86.
[4]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一) [M].上 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 : 江 西教育出版社,1991.
[6]尹贻娜.从彼得· 纽马克翻译批评理论赏 析张培基译文《白杨礼赞》[J].英语广场,2020.119 ( 11) : 2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