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反思与讨论———以西南大学为例论文

2024-02-29 15:31:15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愈发重要。 简单地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在与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素养。
摘 要 :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愈发重要。 简单地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在与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素养。这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文章以西南 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旨在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问题,并基于 ICC 理论模型等简述提升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 跨文化交际能力 ; 现状与问题 ; 英语专业
Abstract : The continuous advancement of the globalization has mad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creasingly important.In simple term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refers to the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needed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students majo- ring in English.Taking the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Southwes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the deficienc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mong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lish. This study also briefly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enhancing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based on the ICC theoretical model and other methods.
Key words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status and problems ; English major
一、引言
2023 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其发 展面临新的契机与挑战。“一带一路”建设使各大 高校有了更多对外交流合作的机会,来华留学生也 日渐增多,这对我国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专业中,英语专业学生拥有 更多与留学生交流的机会。然而,研究表明,国内 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着“学生参与度低” “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淡薄”等问题。 同样,因为缺 乏与中国学生的交流,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以及“中国社会的融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滞涩。 在此基础上,文章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包含英语师范专业) 学生为例,探讨高校英语专业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问题,并反思如何更好 地提升其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对跨文化交际进行 了深入研究[1-3] 。其中,Byram 提 出 的 ICC 理论模 型在跨文化交际领域内得到了广泛认可,该理论模 型主要聚焦“态度”“知识”“技能”“批判性文化意识”四大方面[1] 。其有两大显著特点 : 一是将以交 际式语言学习为基础的交际能力的概念融入该理 论模型 ; 二是将政治教育和批评性文化意识置于该 理论模型的核心位置[4] 。另外,部分研究者提出了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维模型,包括知识、动机和技 能[5] 。此外,也存在部分研究者将跨文化交际能力 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 意识、知识和技能。尽管国内 外研究者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存在差异,但对知 识、技能和意识等能力维度却有共识[6-9] 。总体来 看,知识、技能和态度三大要素是国内外跨文化交 际专家普遍认同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不可少的组 成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方面,国外研究人员同 样进行了相关研究。Hammer 列出了跨文化发展清 单(IDI) [3] 。在我国,杨洋编制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测试卷,其中涉及跨文化知识、交流技能和跨文化 态度三个方面[10],该测试卷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 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问题
本研究重点探析下列问题 :
( 1)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
(2)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淡 薄的原因是什么?
(3) 应采取何种策略以改善英语专业学生的跨 文化交际能力?
(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分析法。 问卷 由笔者自编,总共分为两部分 :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共 30 道,主要聚焦英语专业学生目前跨文化交际 能力的基本情况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途径 ; 共 20 个单选题,10 个多选题,其中 15 个单选题和 10 个多选题调查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的基 本认知,5 个单选题调查学生课后提升跨文化交际 能力的途径。第二部分为主观问答题,共 2 题,主 要调查英语专业学生对现有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认 知以及对与来华留学生交流等问题的看法。
(三) 研究对象
216 名来自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三个年级英语 专业(包含英语师范专业) 的学生参加了此次研究, 其中 2021 级 81 人,2020 级 92 人,2019 级 43 人。 因 2022 级培养方案变革且暂未接受系统性的专业教育,故不纳入本次研究。
( 四) 数据处理
此次研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发放 216 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 214 份,有效率 达 98.1% 。 问卷回收完毕后,笔者通过“问卷星”自 带的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并对数据进一步 筛选整合。
四、结果汇总讨论
( 一) 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基本情况
本部分共由 15 道单选题及 10 道多选题构成, 主要围绕“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展开探 究。调研问题涉及对中西方文化认识的深度及广 度、现已掌握的跨文化交际技能等。调研结果划分 为优秀 ( 正确题数 =23 ) 、良好 ( 23>正确题数 = 18) 、合格( 18>正确题数=15) 、不合格( 正确题数< 15) 四大种类结果如下表所示 :
由该表可以看出,216 人中,正确题数达到 23 题及以上的人数仅占 16.7%,而不合格的人数占比 高达 26.4%,其中,仅有 43.1% 的学生达到了良好及 以上水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参与问卷调查的 216 名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情况不 容乐观。
( 二) 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途径
随着科技尤其是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在 学习生活中接触到不同文化知识提升个人能力的 途径愈发多样化。基于以上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 交际能力的基本情况,本部分进一步对英语专业学 生课堂外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展开研究,数 据结果如下图 1 所示 :从英语专业学生课外接触跨文化交际知识的途径及占比来看 : 有多达 58% 的学生在课后完全没 有接触跨文化交际方向的知识,这一数据远超其他 接触途径占比的总和。其中,通过社交媒体等学习 相关知识占比 27%,然而通过社交媒体学习的知识 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系统阅读跨文化交际方 向专业书籍的学生占比仅有 12%,而主动寻求与留 学生交流,通过实践途径提升相关能力的学生占比 只有 3%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除课堂教学之外,仅有 42% 的英语专业学生课后继续接触跨文化交际领域 的知识,提升相关文化素养,其中还有一大部分学 生仅通过社交媒体获取零星信息。愿意通过阅读 相关专业书籍或与在校留学生主动交互获取相关 知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生占比更是仅有 3% 。与社交媒体相比,与留学生主动进行文化交 流,增强对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学习,显然是有 效且便捷的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众多英语专业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便不再有 主动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仅仅将学习的过 程停留在课堂这一单一渠道,完全背离 了“知识” “技能”“态度”这三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 部分,过于忽视对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三) 现有跨文化交际课程反馈情况
从第二部分数据结果可以看出,英语专业学生 课后主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实践运用的人 数过少,且途径单一,由此进一步反映了学生跨文 化交际意识淡薄等问题。 因此,在英语专业课程设 置方面,应当突显出对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从 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本部分通过主观问 答题的形式统计了 216 名学生对现有培养方案下 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看法。
从表 2 可以看出,学生对现有跨文化交际课程 的担忧主要集 中在“课程设置”“课程形式”以及 “课程学时”三大方面,其中对课程形式反馈人数最 多。缺乏真实的课堂模拟和实践经验将会限制学 生在实际交际中运用英语技能的机会。 当专业核 心课程未对跨文化交际给予足够的关注或没有提 供对其他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深入学习的机会时, 学生很有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面临误解甚至是冲 突的问题。
五、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策略探究
基于以上数据结果及分析,从相关课程设置以 及 ICC 理论模型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几点提升跨 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 一) 跨文化交际核心课程调整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 育继续将大量学时学分用于语言技能训练已经难 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也极易导致知识面窄、 思辨能力差、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11-15] 。现有调研 结果从多方面证实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从 多角度尽早抓起。 以西南大学英语( 非师范) 专业 培养方案为例,对比 2019~2021 级培养方案与 2022 级培养方案可以发现,专业必修课方面新增了“跨 文化交际”等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同时 将原有的“美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史”均提前一 学期,以确保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提 升文化素养。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增加了以“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概况”为代表的一系列跨文化交际课 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阅读学习时间。
提升跨文化交际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占比,可 以使学生系统地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 价值观和社会习惯,同时增强跨文化沟通技巧和解 决文化冲突的能力。
( 二) 基于 ICC 理论模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ICC 理论模型是跨文化交际领域最具影响力的 模型之一。 因此,当谈到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 化交际能力时,可以从 Byram 提出的 ICC 理论模型 的态度、知识、技能和批判性文化意识四个维度开 论述[16]。
态度 :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积 极的跨文化交际态度。其中包括开放性、尊重、好 奇心、自我反思和文化相对主义等。学生应该尊重 和欣赏其他文化的差异,并且愿意主动学习和了解 其他文化的背景和观点。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讨 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来引导学生思考和 发展积极的跨文化交际态度。
知识 : 学生不仅需要了解他国文化背景、社会 习俗和历史,同时也需要着力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学 习。教师可以通过文化课程、文化研究项目和多媒 体资源等方式传授跨文化知识。在此过程中,权衡 好中西方文化的比重,努力做到将中国文化的精髓 与西方文化的精华结合,引导学生培养文化自信的 同时更多地学习他国文化。 只有中西方文化共同学习,英语专业学生才能更好地培养跨文化交际 能力。
技能 : 学生需要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所需的技 能。其中包括解读和理解跨文化信息、处理跨文化 误解、展示尊重和适应能力以及调整语言和非语言 表达方式等。教师可以设计情境任务、角色扮演活 动和模拟交流等,帮助学生锻炼跨文化交际技能。 学生还应该学会灵活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策略,以适 应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需求。
批判性文化意识 : 批判性文化意识是指学生能 够审视和评估自己的文化观念,并意识到文化的权 力关系和社会结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文化 背景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鼓励其对文化差异进 行批判性思考。这可以通过引入文化相对主义的 观点、讨论权力和身份问题以及分析跨文化沟通中 的社会和政治因素等方式实现。
综合来说,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 力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通过培养积极的跨 文化交际态度、传授跨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 技能和促进批判性文化意识,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 和应对跨文化交际挑战,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有效 性和敏感性。
六、结语
毫无疑问,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跨文 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衡量英语专业 学生专业素养及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基于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调研结果已 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英语专业学生目前跨文 化交际能力缺失的问题,对学生相关跨文化能力的 培养仍旧任重而道远。然而,受限于调研样本的局 限以及自身的认知,调研结果及建议仍有诸多不足 之处,期望在未来的调研学习中不断完善改进,争 取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出一 份力。
参考文献 :
[1 ] 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 don : 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2]Chen G-M,Starosta W J.Intercultural Com- munication Competence : A Synthesis [J].Annal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1996.19( 1) : 353-383.
[3]Hammer M R , Bennett M J ,Wiseman R. Measur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 The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 tercultural Relations,2003.27(4) : 421-443.
[4]刘涵,胡金婵.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及理论 模型文献综述[J].学理论,2013(8) : 169-171.
[5]Spitzberg B H.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 munication competence[M]∥Samovar L A,Porter R 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A Reader (9th ed.) Belmont,CA: Thomson Wadsworth,2000: 379-391.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 : 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1997.
[7]杨盈,庄恩平.跨文化外语教学 : 教材与教 法——— 外语教学跨文化能力模式的应用[J].江苏外 语教学研究,2008(2) : 16-21.
[8]张卫 东,杨莉.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的构 建——— 基于外语教育视角和实证研究方法[J].外语 界,2012(2) : 8-16.
[9]吕丽盼,俞理明.双向文化教学——— 论外语 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21.18 (4) : 62-67.
[10]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 北京 : 北京语言大学,2009.
[1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7) : 2.18.
[12]马 秋 武.是 语 言 能 力,还 是 非 语 言 能 力? ——— 外语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外 语,2005(2) : 8-12.25.
[13]蓝仁哲.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 目标——— 关于外语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中国 外语,2009.6(6) : 4-8.16.
[14]李清平.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构建及大学 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与翻译,2018.25 ( 2) : 63- 69.98.
[15]李威.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 路径探索——— 评《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2.411( 11) : 103.
[16]刘淑珍,居永梅.《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 门》课程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探析——— 基于 Byram 的 ICC 理论模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23.40( 1) : 11-1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