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隐喻英译的诗学探究— 以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为例论文

隐喻英译的诗学探究— 以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为例论文

11

2024-02-06 14:50:41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诗性是诗歌的本质属性,具体表现在意象、意境、语言形式及形式背后的感性上 。 中国诗歌的隐 喻是典型的陌生化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歌的诗性和文学性

  摘 要:诗性是诗歌的本质属性,具体表现在意象、意境、语言形式及形式背后的感性上 。 中国诗歌的隐 喻是典型的陌生化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歌的诗性和文学性,也展现出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特质,译者对隐喻 的处理会影响原诗诗性的再现效果 。在翻译隐喻相关的意象时,凸显性别意识有助于再现原诗诗性;为再现 原诗意境,译诗应有引发读者联想的功能 。译者可通过添加带有性别指向性的词语、直译及词性转换的方法 处理诗歌中的隐喻,再现原诗诗性,让译诗读者向原诗靠近。

  关键词:诗学,意象,意境,隐喻

  Abstract: P oetic function ,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poetry , is embodied in the images , artistic conception , lin⁃ guistic form and the sensibility behind the form. M etaphor in Chinese poetry is a typical type of defamiliarization ,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the poetic and literary nature of poetry , but also shows the aesthetic features of classical Chi⁃ nese poetics. The translators' treatment of the metaphor will affect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original poetic function. Highlighting gender consciousness of images helps reproduce the poetic function of the original. To reproduce the orig⁃ inal poem's artistic conception , the translated poem should have the function of triggering target readers' association. The translators can adopt the method of adding gender-indicated words ,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to reproduce the poetic function of the original poem and let the target readers approach the original poem.

  Key words: poetics; image; artistic conception; metaphor

  一、引言

  隐喻(metaphor) 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从 亚 里 士 多 德 ( Aristotle ) 开 始,传 统 修 辞 学 ( rhetoric) 便将隐喻视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替代关 系,雅各布森( Jakob son) 提出了隐喻理论,试图将语 言学和诗学结合起来,在俄国形式文论和现代语言 学间架起桥梁[1]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 的学者将认知领域的成果应用于语言学研究,莱考 夫( Lakoff) 和约翰逊( Johnson) 在 Metaphors We Live By 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 ⁃ory) , 他们认为隐喻无处不在,隐喻不仅是语言形 式,更是思维方式[2] , 此后基于认知视角的隐喻研 究逐渐成为热门 。但由于概念隐喻的概念性和系 统性特点,对单个隐喻表达能否构成概念隐喻的问 题尚且存疑[3] , 概念隐喻理论对文学作品和诗歌中 的意象隐喻( image metaphor) 和“A is B ”型隐喻不 具有很强的解释力[4] 。

  诗歌中出现的隐喻常常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相关,体现了诗歌的文学性和诗性,因此,文章聚焦 诗歌的本质特征,从意象和意境两个方面对中国诗 歌中的隐喻英译案例进行分析,以总结出有助于诗 性再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诗学与翻译

  中西方对诗学的讨论由来已久 。西方诗学理论认为陌生化是体现文学性的手段,是文学的重要特征 。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 Shk⁃lovsky)认为比喻将表现客体置于“新的感受域”中, 是诗歌中惯常使用的陌生化手法,体现了诗歌的本质特征和倾向性[5]。与之相似的是前景化概念,利奇认为前景化是对标准化语言规则的偏离( devia⁃tion),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标志[6]。而中国古典 诗学的意境理论认为诗有三境,包括物境、情境和 意境,重视“心”的作用,即审美感受 。意境理论可 以概括为“意与境会”和“境生于象外”[7],诗歌除 了呈现意象和体现情感外,还应留给读者联想空 间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对英美意象 派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意象派诗歌多从意象 入诗,提倡自由体和短句,打破了维多利亚时期诗 体和格律的限制。

  在翻译领域,有不少中国学者、诗人倡导在译 诗时回归诗歌的本质特征,再现原诗的诗性和文学 性 。如王东风结合陌生化和雅各布森的诗学功能 定义提出了诗学翻译的概念,认为文学翻译应体现 原文的诗学效果,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反常化表达, 以实现诗学功能的等值[8]。裘小龙提出了诗歌翻 译感性交流的概念,认为诗歌翻译应该是感性凸显 和感性 融 合 的 过 程,强 调 感 性 的 审 美 功 能 和 历 时性[9]。

  以上两种翻译观都致力于在翻译中凸显诗歌 的本质,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中出现了很多极具 创造性的隐喻,这些隐喻既有陌生化特点,又体现 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特质,因此对诗歌中隐喻的 处理既要考虑保留这种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又要从 语言形式及其背后的感性出发,在特定意象和意境 方面再现原诗的诗性 。诗歌英译肩负推动我国文 学艺术走向世界的使命,更应该追求与原文诗学效 果的对等,基于此,文章对中国诗歌的隐喻处理进 行对比分析,探究译文诗学效果的再现情况,并提炼出有助于诗学效果再现的翻译策略,供后来的译 者借鉴。

5E484956-1C83-4cea-93A8-B04EA32D55AF.png

  三、隐喻翻译对比分析

  (一)意象与性别意识

  诗歌中的某些意象具有特定的性别指向性,甚 至有些隐喻关系是通过带有性别色彩的词凸显出 来的,因此,译诗中性别意识的凸显与否会影响诗 学效果的再现。

  例 1: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徐志摩《再别康桥》)

  杨宪益、戴乃迭译:In the gentle waves of Cam⁃ bridge

  I would be a water plant!

  Cyril Birch 译:C ould I only live as a water plant

  Where C am winds her gentle way!

  中文里“柔”多用于形容女性,如“ 阴柔”“ 柔 美”“柔和”等,例 1 中原诗用“柔”来形容康河,赋予 了康河阴柔的女性特质 。康河孕育了水草,而康桥 培育了“我”,将两个概念整合起来可以合理推断, 诗人视角中的“康河”颇有“母亲”的意味 。“水草 ” 在河中随意摇摆正如“我”在剑桥自由的学术氛围 中徜徉,原文利用了“ 水草 ”自由浮动的特质,将 “ 我”和“水草”联系在一起构成隐喻 。诗人通过对 特定意象的选择和句子结构的编排,引发读者联想 和推理,让读者能够根据诗中的陌生化表达体味诗 歌的隐含意及情感意图 。这种巧妙的遣词造句不 仅体现了诗歌的诗学功能,还体现了情感功能,表 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眷恋和深情 。杨氏夫妇的译文 通俗易懂,“gentle waves”这一用法在英文表达里较 为常见,“gentle ”一词在柯林斯词典中有“having a mild or kindly nature or character”“soft or temperate; mild;moderate”和“archaic ”等解释,不同于中文的 “ 柔”,该词所形容的对象并无特定性别倾向,既可 用于形容女性,也可用于男性 。杨氏夫妇的译文将 原诗的“柔波”译为常见的表达,而没有赋予“康河 ” 女性特质,这 一 缺省可能会影响读者对意象的解 读 。Cyril Birch 的译文增设了“her”以凸显“康河 ” 的女性特质,同时增译了动词“wind”以体现河水蜿 蜒流动的动态美感,相较杨译,Cyril Birch 的处理更 有助于读者进行概念整合并理解意象隐喻。

  例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 题》李商隐)

  卓振英译:This silkworm ceases not to spin her thread before she's dead;

  Unless burnt to ashes endless tears a candle'll shed.

  A. C. Graham 译:Spring's silkworms wind till death their heart's threads:

  The wick of the candle turns to ash before itstears dry.

  《无题》是 一 首表现男女之情的诗歌,该例中 “ 春蚕”“蜡炬”两个意象喻至死不渝的爱情或思念 之情,但原诗本身并无明显的性别指向性,第一个 译例中增设的“ she ”对译文读者有 一 定的导向作 用,在读者进行认知识解时,对意象的理解局限于 拟人手法和女性特质,这不利于读者展开联想向原 诗靠近 。而 Graham 译本则不具有明显的性别意 识,让读者得以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也正是其诗性 的体现。

  (二)意境与读者联想

  意境理论中的“象外之象”是指言有尽而意无 穷的诗学效果,诗人在构建隐喻时刻意选择了不常 见的表达,经过对句子结构和特定意象的精心编排 引发读者联想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也应保留原诗 的陌生化表达,力求呈现出与原诗一致的画面感。

  例 3: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再别康桥》徐志摩)

  杨宪益、戴乃迭译:That pool under the shade ofelm treesHolds not water but the rainbow from the sky;Shattered to pieces among the duckweeds , Is the sediment of a rainbow-like dream.Cyril Birch 译:That pool in the elm tree's shade ,No spring , but a rainbow it seems.Shattered among the rushes ,Steeped in a rainbow dream.

  中文里“一潭”多用于修饰水状物体,如“一潭 死水”。“月光如水”这一表达在文学文本里较为常见,但诗人在构建隐喻时没有将“一潭”和“月光”联 系起来,而是选择了不常见的“ 虹”,创造性地为 “ 虹”这一意象赋予了“水的特质”,这种陌生化隐喻 拓宽了语言表达的路径,体现了诗人的文学素养和 诗歌的诗学功能 。同时,这样的选择也为下文以 “ 虹”喻“梦”做了铺垫,是诗人对句子精心锻造的结 果,因此,在翻译时应当尽量还原诗人巧妙的设置。 杨氏夫妇的译文选择将量词转换为名词“pool”并用 作主语,增 译 动 词“ hold ”以 阐 明“ 潭 ”“ 清 泉 ”及 “ 虹”的关系,阅读该译文时,读者的脑海中易联想 到“彩虹映在潭水中”的画面,从而将“虹”与水的特 质联系起来,杨氏夫妇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一潭 虹”这一陌生化表达,又能引发读者联想,再现了原 诗的文学性 。Cyril Birch 的译文没有点明“一潭”和 “ 清泉、虹”之间的联系,而是采用了类似英美意象 派诗歌中意象叠加的处理方式,省略衔接手段以强 调意象的呈现,是对原诗陌生化表达的直译,在形 式上更接近原诗。

  例 4:再没有更近的接近,所有的偶然在我们间 定型;只有阳光透过缤纷的枝叶分在两片情愿的心 上,相同 。(《诗八首》穆旦)

  王宏印译:There's no nearer nearness ,And chances stand fixed between us;Only sunrays come through tree leaves Onto our two willing hearts , all the same. 穆旦译:There is no nearer nearness ,For chances have determined all between us.Only the sunlight that rains through the interlaced foliage Makes our two hearts equally willing ,

  该例中“心”和“ 叶子”构成了一层隐喻,中文里 有“一片丹心”“一片叶子”之类的表达,因而中文读 者更容易理解原诗中的“两片心”这一表达,从而将 “ 心”和“ 叶子”的特质联系起来,但英文中并没有与 汉语量词对等的表达,所以从语言形式上来说,几 乎不能通过直译达到和原诗一样的诗学效果 。相 较而言,王 宏 印 译 本 对 原 诗 的 还 原 度 更 高,介 词 “ onto”再现了阳光穿过枝叶打在心上的一 系列动 作,虽然不像原诗那样通过量词将两者的共同特质 表现出来,但对读者联想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更接近原诗意境 。而穆旦自译本相较原诗产生了较 大的偏离,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小了,几乎不可 能让读者体会到“心”和“树叶”的隐喻关系,原诗的 诗性也因此丧失了一部分。

CB576085-56D2-4dab-86EC-3126934CC901.png

  四、结语

  诗歌是一种文学性极强的体裁,在翻译过程中 应将诗学效果的对等置于翻译策略选择的中心地 位,追求诗学效果的对等本质上也是忠实原文,而 译者对隐喻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文能否再 现原文的诗学功能和效果 。中国诗歌中出现的隐 喻体现了诗学功能和情感功能,诗人在构建隐喻时 刻意选择了不常见的表达,经过对句子结构和特定 意象的精心编排引发读者联想,让读者在阅读中自 行体会意象间的微妙联系,给予读者奇妙的阅读 体验。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由于译者诗学观 的不同,其译文也体现了不同程度的诗性 。诗歌里 的某些词具有明显的性别倾向,诗人选择用这些词 来修饰具体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特定的性别特质, 以此巧妙地体现隐喻关系 。译者在翻译时应侵入 原文,体悟意象的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性别色彩,一 般可通过增设带有性别指向性的名词或形容词性 物主代词的方法,在译诗中凸显性别意识,从而达 到与原文相同的诗学效果 。如在例 1 中,Cyril Birch 将“在康河的柔波里”译为“ Where C am winds her gentle way”,译者敏锐地察觉到了诗人对意象赋予 的性别内涵,并选择在译诗中再现这种表达方式和 性别特质,原诗的文学风味得以保留下来。

  诗歌中常出现诗人的创造性隐喻,诗人通过细 化对意象的描写为读者提供线索,层层递进地引导 读者将两个本不相关的意象联系起来,或是通过对 特定意象进行选择组合,让读者通过信息整合来理 解其隐喻关系 。如例 1 中“康河”“柔波”“水草”的 组合,例 3 中的“虹”意象及例 4 中的“心”“ 叶子”, 为体现诗人构思之精妙,译文可采用直译的方法呈现原文意象,而不必对意象之间的关系做过多阐 释 。对中文里的一些灵活表达,译者可采用转换词 性的方法细化意象间的关系,为读者联想提供线 索,如例 3 中杨氏夫妇的译本将量词“一潭”转换为 名词 。由于诗歌语言往往会超越文字的限制,予以 读者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因此在译诗中也 应该体现出这种感性特质,不能只追求句式的对等 而让诗歌失去其他方面的可感度。


参考文献

  [1] 杨建国.从形式文论到审美行为符号学:隐喻理论和雅各布森诗学的嬗变[ J] . 江西社会科学,2020 ,40(9) :97- 104.

  [2] Lakoff G , Johnson M. M etaphors We Live By (2nd ed. ) [ M] .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2002.

  [3] 李福印.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 J] . 中国外语,2005(4) :21 -28.

  [4] 孙毅.概念隐喻理论能解释所有“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吗? —论隐喻类型甄别的维度[ J] .英语研究,2020(1) :95- 106.

  [5] 张 冰.陌 生 化 诗 学—俄 国 形 式 主 义 研 究[ 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 6 ] Leech G. A Linguistic Guide to E nglish P oetry [ M ] . London & New York : Longman Publishing Group , 1969.

  [7] 毛宣国.“ 意境”之争:从理论回归艺术实践[ J] . 中国文学批评,2018(2) :4- 16 , 157.

  [8] 王东风.诗学功能与诗学翻译:翻译诗学研究[ J ] . 外国语(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学 报),2021 , 44(3) :91 -97.

  [9] 裘小龙.中国古诗与现代主义诗歌在翻译中的感性交流[ J]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1) : 181 -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