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人文教育视域下我国英语教学文化解析范式之重构论文

人文教育视域下我国英语教学文化解析范式之重构论文

8

2024-02-05 15:51:3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随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兴起,我国的英语教学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张力,英语教 学目标不再局限于微观语言工具的传授

  摘 要:随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兴起,我国的英语教学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张力,英语教 学目标不再局限于微观语言工具的传授,同时还应关照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英语教学活动应如何解析语言背 后的文化符号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在新时代的英语教学场域下,亟需做到坚持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以 文化人、文化自信视野下的中华文化认同培育以及文化互动模式下的文明互鉴。

  关键词:英语教育;人文教育;课程思政;文化互动;文化自信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humanism , Chinese E nglish education has formed a certain tension between instrumentality and humanism. The goal of English teaching is no longer limited to the teaching of tools , but also should take ca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s. To analyze cultural symbols behind the language teaching is a very important issue. In E nglish teaching , it is urgent to cultivate people und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to enhanc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vis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 and to promote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Key words: E nglish education; human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interaction;cultural confidence

  一、研究背景

  英语教育的文化教学是国内外研究者重点关 注的问题之一 。随着交际能力成为外语和二语习 得的首要目标,文化成为继听、说、读、写四大语言 技能之后的第五维度,但文化又不同于其他四个维 度,因为文化不能和其他语言技能剥离开,而是相 互交织在一起的[1] 。近年来,学界对英语教学人文 性的强调使英语教育教学活动在工具主义与人文 主义之间形成了张力,对英语到底是形而上之道还 是形而下之器进行了 一 系列讨论和辩驳,总体来说,学界目前倾向于认为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 性是辩证统一 的关系,应该兼容并蓄以求二者之间 的相互滋养和助长 。新时期,英语教育的文化教学 已然超越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单向度范畴,多 元理念下的文化知识构建正在成为英语教育文化 教学的新常态,在我国特定的国情和教育形势下, 英语教师对多元共生的文化符号的解构与重构关 系到英语教育文化教学维度的有效性,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417CACB4-83EB-405d-AF65-411AFF37DCBF.png

  二、英语教育的属性:工具导向和人文归趋

  (一)工具主义导向下的英语教学

  工具是指人类在生产劳动中所使用的器具或 者未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手段 。工具可以是物 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工具主义或工具理性主 义是基于科层制掌控下一切按照技术手段厘定好 的方式进行行动,片面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 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 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2] 。工具主义的教学将 所教学的知识和技能看作是一种工具,教学的直接 目的就是为了学习者未来的职业做准备,追求教学 活动对社会实践的最大功效 。工具主义的教学有 它自身的优势,那就是目标明确、方法直接有效、效 果立竿见影,但是工具主义教学也有其自身的弊端 和局限性,比如对教学活动的教育性实现不充分, 对人的生发和成长关注不足。

  文秋芳( 2019)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 外语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即:探索期 ( 1949 ~ 1977 年)、发展期( 1978 ~ 1998 年)、加速期( 1999 ~ 2011 年)和新时期( 2012 ~ 至今)[3] 。在改革开放初期, 工业和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工具理性成为社会各领 域主导性的价值理念,这种工具主义的思潮对我国 英语教育产生了影响 。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 频繁,社会经济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英语被认为是新世纪复合型人才必备的技能之一, 社会上掀起了英语学习的潮流 。我国英语教育在 工具主义导向下培养了一大批语言人才,在与国际 社会接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对外贸易往来 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 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从工具教学向人文教育的转向

  随着我国从本土型国家逐渐转型为国际型国 家,英语教育也经历了一个转型的重要时期,学界 诟病我国英语教育的工具性桎梏,强调要重视英语 的人文性,拓展课程内涵,注重语 言 和 认 知 的 互 动 [4] 。英语教育经历了人文性与工具性之间的辩 论,人文性英语教育的主张总体来说占据了上风,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承认和关注英语教学的人文 属性 。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我国外语教育的“加 速期”开始注重多元文化的学习,而“新时期”的英 语教育则从多元文化学习转变为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并重,尤其要求学习者能够讲好中国故事[3] 。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 略调整,我国英语教育最终走向了工具理性与人文 属性的辩证融合,从接受融入型逐渐转向外向传播 型范式,英语教育将承担起人文教育、文化创生、文 化传播的多重使命 。随着英语教育人文主义教学 观的兴起,英语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学活动的全人教 育、博雅教育和自由教育,不仅重视语言技能的传 授,更注重学习者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英语教育 既要满足工具性需求,也要实践人文性使命[4] 。英 语教育的人文性一定是工具属性的人文教育,即建 立在工具性基础之上的人文学科 。如果没有语言 工具的支撑和保障,英语教育的人文性追求就是纸 上谈兵的空谈,就好比是对空中楼阁的幻想 。另一 方面,英语教育如果没有人文性追求,只诉诸纯粹 的工具主义目标,这样的英语工具是缺少灵魂的, 也不能成为真正有效的工具 。因此,现阶段我国英 语教育的属性是人文主义的工具,是人文与工具的 辩证统 一,工 具 是 人 文 的 载 体,而 人 文 是 工 具 的 灵魂。

DB66E7A5-909F-456a-A029-7E6B14488998.png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和英语教育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

  英语教育的人文性趋向是人本主义教育观在 英语教育领域发展与实践的直接表征 。人本主义 教育观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起源于人本主义心 理学,以传统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吸收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高度重视人的情感、 尊严和价值[4]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生产力的发展 和社会的进步必将促进社会对人的关怀以及对人 的发展权利的关照,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表现出的 规律和特征 。在教育领域,对人的关怀和对人发展 权利的关注要求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人 的培养教育不以纯粹的职业准备为直接目的,而是 更注重人的成长和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观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核心内涵 是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4] 。英语教育中的人本主 义教育观表现在对语言人文性、文化教学、精神涵 养的 重 视,正 如 温 斯 顿 · 布 瑞 姆 拜 克 ( Winston B rembeck) 所说“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其文化的 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英语教育对语 言的教学是工具的传授,文化教学和人文素质涵养则是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怀 。近年来,人文主义思潮 的兴起正是人本主义教育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 生和发展的具体表现,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自然 规律,也是教育事业走向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表征, 具有阶段性特征 。如果要系统理解英语教学中的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本质和内涵,则需深刻认识英语 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内涵。

  (二)英语教育中的语言与文化

  对文化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的,比较具有 代表性的定义是泰勒( 1991) 在《原始文化》中将文 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从其宽泛的民族志意义上 来理解,是指一个复合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 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一个成员的人所 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5] 文化的定义是宽 泛的,无论文化如何被定义,也不管是从宏观的层 面去解读,还是从微观的视角去分析,一个普遍的 共识是文化对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是无与伦比的。 文化是精神力量,文化是民族符号,文化更是一个 民族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文化与语言的关 系非常紧密,可以说是水乳相融地交织在一起的抽 象体 。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语言的背后也 承载着民族的文化 。宏观的文化是一个民族所有 符号的集合,其中包含了语言、习俗、惯例、信仰等 要素,而语言可以说是符号密集承载区 。在语言学 习的过程中,对文化的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 部分,只有深谙文化的奥秘才能充分掌握语言的技 能 。例如,语言中的俚语,如果不熟悉语言背后暗 藏的隐性文化,是无法真正理解这些特殊语言符合 背后的意义的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性 格和习俗,如果不了解这些习俗文化的差异,在语 言的沟通中就会产生歧义甚至导致严重误解 。英 语教育归根结底是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这种文化教 学不是狭义的目标语言文化介绍,它蕴含了宏大 的、多元的、多向度的教育哲理 。值得注意的是,外 语教育中的目标语言文化教学的意义在于培养跨 文化意识,而不是对目标文化的认同,不是要使学 习者全盘接受目标语言文化的价值观,而是要给学 习者一个跨文化的视角去反思和发展本土文化。

  四、英语教学文化解析范式之重构路径

  (一)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以文化人

  课程思政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 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 行为举止产生影响[6] 。课程思政旨在与思想政治 课程协同育人,发挥协同效应,而立德树人则是课 程思政的根本宗旨 。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把育人 放在首位,要将道德教育融入教学的全过程中去。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就教育之魂 的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要求教育实施者将立德树 人理念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去 。英语教育是一 个多元文化场域,目标语言文化与本土文化不可避 免地发生文化互动,文化互动的过程就是文化意识 和文化素养形成的过程,相比之下,多元文化使英 语课堂似乎承担着更艰巨的课程思政使命 。英语 课堂的课程思政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的挑战,同时 也具有从全新视野认知本土文化的优势,能够使学 习者有机会从国际视野理解和发展本土文化 。在 英语教育中,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习者用英语 诠释中华文化的能力,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文化的合理性与优越性的理解与传播,要在学 习者大脑图式里构建本国政治文化的国际视野合 理性 。其次,英语课程思政要注重显性与隐性相结 合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在春风化雨、润物无 声中对学习者进行思想政治陶冶 。英语教育的课 程思政教学涵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对政治文化 的表达、对道德教育的深化,是一个综合立体的育 人过程,是一个以文化人的心灵培育工程,其中蕴 含的哲学范式应该得到每一位英语教师的重视。

  (二)文化自信视野下的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宝库和力量源泉 。英 语教育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交流、博弈的重要场域, 也是中华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阵地,如何在英语教 育场域培育和保持文化自信是时代赋予英语教育 的新使命 。文化自信教育是文化育人的活动,是引 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的基础,其本质是提升学生的 民族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是具有历史意识和历史 责任感的文化精神教育[7] 。我国英语教育是外国 文化向内介绍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一种双向教 育模式,对外国文化认知的目的不是为了认同,而 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跨文化的视野,以更深刻地认 识和解析中华文化,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须 坚持做到对中华文化的守正创新,扶正中华文化主体地位,树立中华文化自信的主体意识 。从国际视 野的制高点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反思是更深层次 的认知与认同,是理性认识本土文化、发展和创新 中华文化以实现可持续文化自信的思想前提,英语 教育教学活动恰恰为国际视野的创设提供了平台, 使学习者能够从其他文化的视角反观自我文化的 精髓 。学习者只有在对中华文化自知、自觉、自信 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在大脑图式中理性架构人类 优秀文化 。英语教育的文化教学涵盖了对中华文 化的深层次理解和对人类其他优秀文化的借鉴学 习,中华文化的外延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 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人类其他优秀文化则 指的是西方文化和世界其他文化中的精华 。英语 教学要在对本国文化自觉自信的基础之上广泛涉 猎并汲取优秀世界文化,在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对 比中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省,在文化知识的建构 中实现对中华文化的可持续自信。

  (三)文化互动模式下的文明互鉴

  文化互动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树立跨文化 意识的重要条件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符 号域,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会引起二者符号域的 交融和交互,这种符号域的交融互动对跨文化交际 中的语义协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阶段,我国 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人文学科使命就是通过中、外 文化的互动使学习者从更宏大的视角认识中华文 化,在世界范围传播和发展中华文化,不断丰富中 华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英语教育活动中的文 化互动能够促使学习者在潜意识里构建国家意识 和民族身份 。教育是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关键性途 径之一,英语教育领域的文化传播则包含了英语文 化的介入和中华文化传播的两层内涵 。英语教育 致力于提升国家外语语言能力和国际话语权,语言 工具使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互动与融合,使中国声音 和中国故事在国际舞台上传播和接受 。在文化互 动的教学模式下,英语教育要将学习者培养成本土 文化的传播者、外国文化的引入者、多元文化的沟通者,构建文化互动模式下的文明互鉴知识体系。 各国文化都是在历史的长流中积淀下来的宝贵精 神财富,都有其值得尊敬和学习的闪光点,英语教 育是一个多元文化汇集的场域,只有在平等、互鉴 的前提下才能构建有利于多元文化知识体系形成 的场域氛围 。英语教师需自觉提升自身的多元文 化素养,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习者的多元文 化意识和知识体系。

  五、结语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提升知识的媒介与工 具,也是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载体和手段 。我国英语 教育是多样文化共存互鉴的场域,也蕴含着不同文 化的互动与博弈,承载着培养语言人才以跨越思想 鸿沟、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两大现实诉求 。在新 时代的英语教学场域下,我国英语教育应遵循多维 度的文化解析范式,即坚持课程思政理念下的以文 化人、文化自信视野下的中华文化认同培育以及文 化互动模式下文明互鉴知识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 Damen L. C ulture Learning: The Fifth Dimens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 M] . MA : Addi⁃son-Wesley , 1987

  [2] 陈 亮.学 术 治 理 的 工具 主 义 积 弊 及 其 超越[ J] .教育发展研究,2018(7) :58-66.

  [3] 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育 70 年:成就与挑战[ J] .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5) :735-745.

  [4] 鲍明捷.人文体系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J] .理论月刊,2017(10) :75-78.

  [5]( 英)爱德华 ·泰勒.原始文化[ M] .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 1 .

  [6] 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41(2) :50-58.

  [7] 郭元祥,彭雪梅.在中小学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 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5) :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