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译本中的概念显化探究论文

2024-02-04 11:29:4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翻译共性假说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翻译显化的研究,最为广泛且深入,成为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为了探究翻译显化在商务文本中的特征及成因,文章自建小型语料库,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胡开宝和朱一凡对概念功能显化的分类为理论基础,对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英译本中的显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文化信息显化出现的概率较高,译者多采用增译法、解释性说明、归化的翻译方法。
摘要:翻译共性假说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翻译显化的研究,最为广泛且深入,成为语料库翻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为了探究翻译显化在商务文本中的特征及成因,文章自建小型语料库,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胡开宝和朱一凡对概念功能显化的分类为理论基础,对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英译本中的显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文化信息显化出现的概率较高,译者多采用增译法、解释性说明、归化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语料库研究;显化研究;概念功能
Abstract:The hypothesis of translation universals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field since its proposition,especially in the aspect that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explicitation has became the hot issue in the field of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and causes of explicitation in business discourse,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explicitation phenomenon in the small corpus of translation of CSR report based on system-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ideational function explicitation by Hu Kaibao and Zhu Yifan.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explicitation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is more likely to appear in CSR report,and translators tend to use amplification,exegetic translation and domestication.
Key word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corpus-based study;explicitation;ideational function
一、引言
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共同构成了三重底线[1],随着社会责任关注度的不断升温,社会责任的建设和践行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发展战略中更加注重对社会责任报告的多语种撰写。企业社会责任英译本是企业重要的外宣材料,由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内容不断扩展和深化,采取的翻译策略也渐渐倾向于从隐化到显化转变。“显化”一词最早由Vinay和Darbelnet[2]提出,他们指出显化语篇会因情景的不同导致语篇中信息的增加。以往学者多以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关注文化因素、译者因素对译文显化现象的影响。由于商务文本具有正式性与专业性,较少学者对其中的显化现象进行研究。基于此,文章从概念显化三个方面出发,研究中美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的显化现象,了解不同语言文本的内部特征。通过探讨并分析差异成因,文章旨在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翻译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更好地达到信息传达与国际传播的效果。
二、文献综述
翻译显化研究依赖于特定情况下的规范,随着历史环境和翻译文学在目的语中的地位而产生变化。学界对“显化”的研究,主要开始于Blum-Kul⁃ka[3]提出的“显化假设”,她认为显化是翻译的过程,会导致目标文本比源文本更加冗余,主要体现在衔接手段的显化上。然而,Pym[4]指出显化假设仅仅局限在语篇连接上,并未考虑语篇外的因素。1993年,MonaBaker[5]对“显化”一词进行了重新表述,认为显化是将原文中的隐含信息表达出来。同时,Baker阐述了语料库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开创了新的研究范式—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学界对翻译显化的研究。
21世纪初,翻译显化逐渐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热点话题。柯飞[6]在2005年就指出翻译显化不应仅涉及语篇层面的衔接手段的添加,还应关注意义层面。胡开宝和朱一旦[7]对莎剧《哈姆雷特》的两个译本进行了显化研究,发现两译本存在概念、人际以及语篇功能的信息显化。胡开宝、陶庆[8]以汉英会议口译为语料,that、to及逻辑关系连接词在译文中显化程度显著。尚文博[9]则是分析研究了英汉学术翻译文本中逻辑关系的显化,发现不存在明显的语内显化。冯全功[10]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文进行研究,发现存在句法、语用、思维、意境四方面的显化。根据以上文献,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倾向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来探究翻译过程中的显化现象,且由于翻译显化特征会受文本类型的局限,显化研究还应当进一步细化。
三、研究方法
文章依据2022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排名,以20家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董事长致辞及其英译本为语料,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汉平行语料库。文章所选取的企业都属于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语料均来源于各企业的官方网站。
文章依据胡开宝和朱一凡[7]对显化的划分,对20家中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中的董事长致辞部分进行概念功能显化的研究,具体包括:文化信息显化、概念意义显化以及动作主体显化。文章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1)概念显化是否存在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具体表现的是什么?
(2)哪些因素会影响概念显化?
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译本中的概念显化
概念功能作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之一,指说话者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事物和过程的反应。概念功能显化是指将源语中隐含的概念功能信息进行明示[7],由于文化背景、表达习惯、情景环境等因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会包含一定的概念功能信息,对这部分内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加以显化的处理,遵循译入语的惯例,使得译文能够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易于被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充分展现中国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以及由此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领域造成的重大影响。
(一)文化信息的显化
文化信息显化指译者对源语文本中所隐含的信息进行注释或解释性的翻译[7]。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将此类中国特色文化信息通过注释或者解释性翻译等方法进行显化。
1.官方文化信息的显化
例1:两新一重
newinfrastructurenewurbanizationinitiativesandmajorprojects.
例2:三农
agriculture,ruralareasandfarmers“两新一重”指的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是一种以民生为导向,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的突出强调,“三农”话题也成为热点。出于求简的目的,特定段语会进行压缩,形成被社会成员所共同接受的简化称谓,并逐渐呈现“词化”的趋势。但对以上两词进行直接翻译只会造成“不足翻译”。在这种情况下,译者便不能追求形式上的对等,需要通过采用解释性翻译方法来增补信息,达到正确传达词语信息的目的。
2.传统文化信息的显化
例3:“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asaChinesesayinggoes,“thosethatwalkoftenarriveandthosethatdooftenachieve.”
翻译活动具有语境依赖性,这就意味着在对特色词汇,特别是经典名句进行翻译时,译者不应该拘泥于原文的句次句型,需要依语境而译。“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词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指的是努力做事的人常常可以成功,持之以恒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
3.历史文化信息的显化
例4:嘉兴南湖上的一叶红船
theredboatthathostedthefirstCPCNationalCongressonNanhuLakeinJiaxing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翻译中如若未能完整地传达隐含的信息,便会造成信息缺口。为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补全语境信息,通过“再语境化”,达到补充诠释,传递信息的效果。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红船精神代表着一种扬帆起航,永葆初心的精神。结合上下文语境,红船在这里不能直译为“redboat”,目标语读者无法理解甚至可能产生误解。因此,需要译者通过翻译补全信息的缺口,阐释红船的象征意义。
(二)概念意义的显化
概念意义的显化,即译者对源语文本中意义笼统的词汇或抽象词汇明晰化,交代其在特殊语境中的含义[7]。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得到与源语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译者需要将意义模糊的词汇进行明晰,指明其所指意义。
1.多义词显化
通过采用AntConc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董事长致辞原文进行词频统计,发现“发展”一词出现频率高达135次,存在一词多译现象。
例5:成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金融力量
becomeanimportantfinancialforceinsupportingeconomicdevelopmentandsocialprogress
在例5中,发展一词被译为“development”和“progress”,前者强调经济发展的结果,后者突出表明社会进步的过程。
例6:发展成为一家商业银行
hasdevelopedintoabankinggroup当“发展”作动词使用时,会出现被“语法化”的现象,表现在“be”“hasbeen”“willbe”等语法形式的使用。
2.抽象概念显化
例7:经理人
professionalmanagers汉语中虽然存在数范畴的概念,但存在特殊词汇,比如抽象概念的名词没有形态变化的情况,导致译者需要展现复数的意义。经理人指专门从事企业高层管理的中坚人才,指向企业管理中的一类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增加复数后缀,显化复数这一概念意义,从而更符合英语严谨的表达方式。
(三)动作主体显化
动作主体者显化,即译者出于行文的需要,为了使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会交代源语文本中隐含的动作发出者[7]。通过运用AntConc对词汇进行频率统计,发现we这一人称代词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英译本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例8: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weadvocatewell-measuredexplorationanduseofresources
汉语与英译的差异之一在于汉语重意合,强调语义的传达,而英语重形合,强调句式结构的完整。由于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汉语具有“隐性”的特征,主语通常隐含在状语和谓语之间。在汉译英时,为了使读者易于理解,译者会凸显主语的显性,原文中主语的省略会在译文中得到体现,添加主语we是最常见的翻译方法。
通过以上例子,文章发现在翻译中进行适当的显化处理,可以让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读者在理解上存在的障碍,进一步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四)概念信息显化成因
1.译者动因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译者的文学素养、认知水平、翻译能力、采用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等多个因素都将影响着一部作品是否能得到目的语读者的认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存在一定信息的文化负载词,或为传统文化信息,或为现代文化信息,对这类文化信息进行翻译时,译者一般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采用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内容的传达,向目的语读者靠拢。
例9:“赶考”仍在继续,奋斗永不停歇。
Wearereadytomakesolideffortstotakeonnewchallenges.
“赶考”这一词多次被我国领导人提及,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背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在旧时被译为“goonajourneytotaketheimperialexaminations”,在新时代,这一词被赋予概括性的含义,指的是完成具体的工作或目标等。译者这里是将它定义为新的挑战,与“solidefforts”相呼应,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和理解。
2.语言文化动因
胡开宝,朱一凡[7]将语言文化的差异列为显化存在的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在汉英思维方式、句式构成以及阅读习惯的不同。明示和隐含的信息以特定的语言规范存在于原文本中。正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隐含的信息,特别是文化信息的直译是不可取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信息差的存在,从而影响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及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规范。
五、总结
文章以胡开宝和朱一凡[7]对显化的分类为理论支撑,对20家金融行业英译本中的概念功能显化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文化信息显化、概念意义显化以及动作主体显化,其中文化信息显化出现概率较高。由于汉英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译者为了减少信息差,会特别关注文化信息的翻译。
显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非母语为使用者的可理解性,但太多的显化表达会产生不自然或令人困惑的句子。在汉译英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原文中显化表达的使用是否适用于目的语语境。因此,为了促进文本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显化与翻译策略的有机结合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ElkingtonJ.CannibalswithForks:TheTripleBottomLineof21stCenturyBusiness[M].GabriolaIsland,Canada:NewSociety,1998.
[2]VinayJP,DarbelnetJ.ComparativeStylisticsofFrenchandEnglish—AMethodologyforTranslation[M].TranslatedandeditedbyJ.C.Sager&M.J.Hamel.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58.
[3]Blum-KulkaS,LevenstonE.UniversalsofLexicalSimplification[C].In:Faerch,C.&Kasper,G.(eds.),StrategiesinInterlanguageCommunication.London:Longman,1983:119-140.
[4]PymA.ExplainingexplicitationInK.Klaudy,K.Karoly,A,Foris&A,Kiado(eds).Newtrendsintranslationstudies:InhonourofKingaKlaudy[C].Budapest:AkademiaKiado,2005:29-34.
[5]BakerM.Corpuslinguisticsandtranslationstudies:Implicationsandapplications.InM.Baker,G.Francis&E.TogniniBonelli(eds).TextandTech⁃nology:InHonourofJohnSinclair[C].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1993:233-250.
[6]柯飞.翻译中的隐和显[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303-307.
[7]胡开宝,朱一凡.基于语料库的莎剧《哈姆雷特》汉译文本中显化现象及其动因研究[J].外语研究,2008(2):72-80.
[8]胡开宝,陶庆.汉英会议口译中语篇意义显化及其动因研究—一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4):67-73.
[9]尚文博.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学术翻译文本逻辑关系的显化特征—以HandbookofSocialJus⁃ticeinEducation的翻译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20(5):110-120.
[10]冯全功.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显化现象[J].山东外语教学,2021(1):97-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