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基于汉英双语语料库的情态动词语义分析及翻译研究论文

基于汉英双语语料库的情态动词语义分析及翻译研究论文

27

2024-01-26 15:12:46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情态动词作为表达人们态度与语气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论是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当中都被广泛 应用 。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

摘 要:情态动词作为表达人们态度与语气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论是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当中都被广泛 应用 。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使研究者能够科学地客观地描述目标语 言与源语言之间的差异 。文章在 Palmer 和 Halliday 等人对英汉情态动词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自建汉英双 语语料库,探究英汉情态动词的语义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英汉翻译技巧的研究,试图给出一 些适当且可行 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情态动词;语料库语言学;汉英双语语料库;语义分析;翻译策略

  Abstract: Modal verb s , as one of the essential means of expressing modality , are widely used in both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s . The development of corpus linguistics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method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enables researchers to describ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arget language and source language more scientifically and objectively. Based on the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modal verb 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by Palmer and Hallida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duct a research on the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and translation features of modal verbs in the Chinese -E nglish bilingual corpus , and then tries to explore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English -Chinese modal verb s and to study the E 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for which some feasibl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will be suggested .

  Key words: modal verb s; corpus linguistics; Chinese - E nglish bilingual corpus; semantic analysi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一、引言

  情态动词是情态系统的重要部分,是呈现人际 意义的主要手段 。因此,其在语篇翻译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 。英语和汉语都有其各自的语言资源 来表达情态意义 。近年来,人们在翻译过程中越来 越重视情态词语的使用 。然而,目前人们对英汉情 态词语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鉴于此,文章在 Palmer、Halliday 等专家的研究 基础上,以作者自建汉英双语语料库作为对照,对 其中所出现的常见情态动词进行比较分析,具体探讨英语情态动词的语义分类及其翻译特点,目的是 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情态动词,更加深入 地了解英汉情态动词使用的异同点 。在不同的语 言环境中,读者可以准确地表达源语言的情感与 感受。

  二、文献综述

  ( 一)理论背景

  1 . 情态的定义

  情态是人类语言中最重要的语法、语义和语用 资源 。对情态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主要集中于对其必要性、可能性、不可能 性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的研究。[1] 自此之 后,学者们从哲学、逻辑学、认知学以及语言学等角 度对情态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但这些研究 都是不够具体且全面的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语 义学家开始从语义学的角度对语言中的情态动词 概念进行分析,得出了情态意义主要分为:可能性 ( possibility) 、必要性( necessity) 、义务( obligation ) 、 允许( permission) 等。

  2. 情态的分类

  Palmer (1979) 对英语情态动词的语义和形式 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他把情态分为认识情态 ( epistemic modality) 、道义情态( deontic modality) 与 动力情态( dynamic modality) , 每种情态又分为可能 性( possibility) 和必要性( necessity) , 为后来的英语 情态动词的语义研究和其他语言的情态分析提供 了一个比较详尽的样本。[2]

  Palmer (1986) 开始试图把情态确立为 一个普 遍的语法范畴并建立一个可以用来描写各种语言 情态系统的体系框架 。他从情态意义出发,引用了 包括世界许多体系的近 70 种语言的材料,从类型 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一范畴 。这对后来学者的情态 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情态研究为后来的自 然语 言 的 情 态 研 究 提 供 了 十 分 重 要 的 起 点 和 基础。[3]

  同样,情态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也有着悠久 的历史 。朱冠明(2005) 表明,可以把中国的情态动 词分为三类:认知情态、道义情态与动力情态 。 同 时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可能性( possibility) 、盖然 性( probability) 与必要性( necessity) [4] 。

  李小川(2005) 提出,我们可以将中国的情态动 词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可能、意愿、必要 。汉语情态 动词的语义划分是按照层次划分的,与英语情态动 词的分 类 相 比,汉 语 情 态 动 词 更 加 处 于 交 错 的 状态。[5]

  ( 二)相关研究

  权威专家也在情态动词的使用与翻译方面进 行了相关研究 。李小川( 2005) 从分析情态动词的 语义入手,认为对英语情态动词的忠实翻译既要考 虑说话者的态度、主语所起的作用、会话语境和说 话双方的社会地位以正确理解原语语义,又要选择 汉语的对应表达形式以准确再现其意义和风貌。[5]

  薛慕煊(1999) 认为,英语中的情态动词是一个封闭系统,数量虽然有限,但其意义和用法有时却 相当 复 杂,假 如 理 解 稍 有 偏 差,翻 译 就 很 容 易 出错。[6]

  赖鹏(2013) 基于跨语言差异对汉语情态转换 路径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揭示了英汉情态系统 的显著差异,值得在情态翻译和情态习得方面加以 考虑。[7]

  然而,很少有学者能够结合语料库讨论情态动 词的语义特征和具体翻译特点 。因此,文章在分析 英语情态语义的基础上,对汉英双语语料库中的情 态动词进行研究,希望本研究能促进英汉学习者对 英汉语篇中情态动词的理解和感知,从而提高其语 言运用能力。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问题

  文章基于作者自建汉英双语语料库,选取文本 中的情态词语作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译文中的具 体处理方式,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 . 源语文本 中情态动词呈现怎样的特点? 2. 源语文本与目的 语文 本 的 情 态 动 词 在 语 义 上 是 否 存 在 不 对 应? 3 . 英译版本存在怎样的翻译特点? 可以总结得出 怎样的翻译策略?

  ( 二)研究设计

  1 . 语料选取

  文章使用的语料库为笔者自建的汉英双语语 料库 。其中对汉语和英语语料分别进行了分词和 词性赋码处理,汉语原文与英文译文经过语料平行 软件检索软件 UltraEdit 处理并铺以人工调整,实现 了句子层面的平行对齐。

  2. 研究步骤

  首先,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 WordSmith4 . 0 生成 汉语原文的总词表,从中提取所有具有情态意义的 词汇,并根据其出现频率高低进行排序 。 由于前 12 个高频情态词语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其他情态动 词,因此文章选取这 12 个词语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随后,检索出其所在的汉语原文进行分析,总结源 语文 本 中 情 态 词 语 的 呈 现 特 点 。 其 次,运 用 UltraEdit 软件检索出上述汉语原文所对应的英语译 文,根据译者对原文情态动词的具体处理方法,考 察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并从情态类型、情态向度、 情态量值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概括总 结出译者英译文本中情态词语使用的特点和其翻 译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试图给出可行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四、数据分析及解释

  ( 一)源语文本中的情态词语特点

  在现代汉语中,同一情态动词可以运用在不同 的情态域中,因此同一个情态动词可能具有不同的 语义,但具体的语境基本上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情态 动词的语义倾向( 徐晶凝,2008) 。例如:“应该”一 词表示“推测”时,可以归为概率类情态;表示“情理 上必须如此”时,可以归为义务类情态 。 同一个情 态动词分属于不同的情态类型时,有可能会导致其 在情态量值发生相应的变化。[8]

  文章通过检索 12 个高频情态动词所在句子及 其应用语境,分析得出源语文本中情态动词的使用 十分具体细化,体现出文本的权威性及可信性,符 合其文体特征 。随后,文章从情态类型、情态向度 和情态量值三个维度对这 12 个高频情态词语进行 分类统计,结果如表 1 ~ 3 所示。

  由表 1 ~ 3 可见,从情态类型看,意态化多于情 态化,在情态类型中,概率类多于频率类;在意态类 型中,义务类多于意愿类,这些可以说明源语文本 中的情态词语主要表现说话人的态度或判断 。从情态向度看,主观情态词语远远多于客观情态词 语,这说明源语文本中的情态动词主要表达说话人 的主观态度;从情态量值看,主要以中值情态为主, 低值情态次之,高值情态最少,说明说话人在表达 自己的态度时体现出其权威性及可信性。

  ( 二)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中情态动词对比 分析

  汉语动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所以不 能简单地根据动词本身的形态变化进行分类,只能 根据其功能和分布特征进行分类 。Halliday( 2000) 根据强调主观或客观的情态表达,将情态分为显性 主观、隐性主观、隐性客观、显性客观四种取向 。根 据其 对 情 态 的 分 类,英 语 情 态 动 词 属 于 隐 形 主观。[9] [10]

  赖鹏(2013) 进行相关研究并得出,英语更偏向 使用明确的表达方式( 即使用情态动词使句子情态 化);而汉语常以含蓄的方式进行表达( 即不使用情 态动词使语句达到非现实状态的效果)。[7]

  文章将根据对情态动词的以上分析,对汉英双 语语料 库 进 行 比 较 研 究,探 讨 其 是 否 存 在 不 对 应性。

  例 1 :滴水可以穿石。

  Little strokes fell great oaks .

  例 2: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 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Reading invigorates my mind , gives me inspiration and cultivates my moral force .

  例 3: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Hard work will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make one's dream come true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译者通常添加 英语高量值情态动词,以强化原文语义内容的重要 性 。译文中添加 will 等中量值情态动词,符合英语 语言习惯,在汉语中没有明显的时态语法标记 。在 英汉翻译文本中,英语情态动词不一定总有与之相 对应的汉语对应词 。有时,不使用英语情态动词, 也可以很好地表达汉语的情态意思 。 因此,在英汉 翻译文本中,可以使用较为隐含的方式来表达人们 的想法与观点。

  ( 三)英译版本翻译特点及相关翻译策略

  文章发现,译者在翻译原文的情态词语过程中 主要采取了三种处理方式:对等翻译、转译和省译。 其中,对等翻译指译文中的情态词语在情态类型、情态向度和情态量值等三个维度上都与原文对等 或基本相似;转译指译文中的情态词语在情态类 型、向度和量值中的某一个、某两个、或三个维度上 与原文不一致;省译指情态词语省去未译 。据此, 对此语料库中使用的高频情态词语(“可以”“能/能 够”“必须”)的翻译策略进行统计后得到以下结果。 (见表 4)

4.png

  由表 4 可见,对等翻译比例最大,转译次之,省 译最少,这说明在此语料库中大多采用对等翻译策 略,很大程度上忠实并再现了源语文本的情态表 达,同时注重意义的准确传达,较好地保留了源语 语言风貌与词汇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说 话人的立场、观点与态度 。转译和省译策略虽少于 对等翻译策略,但仍不容忽视。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得出 一 些实用的翻译技 巧:首先,翻译要基本忠实原文,对情态动词的使用 也是如此 。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做到完全忠实原文 是十分困难的 。所以,可以通过运用句式转换、情 态值变化、情态取向变化以及句式与语义融合等方 法对翻译进行深入研究 。薛慕煊 ( 1999 ) 曾说过: “对情态动词的正确翻译是建立在对原文的正确理 解上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允许情态词语的使用与 原文有一定的偏差,同时形成形式与意义的动态平 衡,这就使得情态表达的人际功能得以实现 。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以上的翻译策略与方法,选取合 适的情态词语进行翻译,最终达到其动态平衡。[6]

  五、结论

  文章借助自建汉英双语语料库,运用 Palmer 和 Halliday 的情态理论框架,系统考察了情态词语情 况 。可以发现,英语情态词在英汉翻译文本中不一 定总是有相对应的汉语对应词 。此英译版本基本 上采用对等翻译策略,忠实再现了原文中的情态表达,但同时也采取了转译和省译策略,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原文的情态表达 。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提出 了可行的翻译方法及策略:句式转换、情态值变化、 情态取向变化以及句式与语义的融合。

  总之,情态动词作为表达情态的重要手段之 一,其功能是显而易见且不可或缺的 。希望本研究 能够对学习者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认识到英汉情态 动词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给翻译实践带来的困难 与挑战,在今后的翻译过程中可以运用到上文提及 的翻译策略与方法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 马建奎.英语情态动词意义研究评述[ J] .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6) :78-91 .

  [ 2 ] Palmer F R. Modality and the E nglish Modals [ M] .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 1979.

  [ 3] Palmer F R. Modality and the E nglish Modals ( 2nd edition ) [ M ] .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 1986.

  [4] 朱冠明.情态与汉语情态动词[ J] . 山东外语教学,2005(2) : 17-21 .

  [5] 李 小 川.情 态 动 词 的 语 义 分 析 及 翻 译 研究[ J]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 :117- 119.

  [6] 薛 慕 煊.英 语 情 态 动 词 的 正 确 理 解 和 翻译[ J] .上海科技翻译,1999(1) :5-8.

  [7] 赖鹏.基于英汉跨语言差异的汉语隐性情态化手段探析[ J] . 湖北第二 师学院学报,2013 , 30(1) :22-24.

  [8] 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 M] .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9] 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M I M. An In⁃ 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3rd edition ) [ M] .London: Hodder Arnold ,2004.

  [10]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 2nd edition ) [ M] . B 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