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ck Translation 术语翻译探究论文

2024-01-24 09:33:35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ThickTranslation翻译概念早在21世纪初就被引入中国,对我国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建设有重大意义。但是迄今为止,ThickTranslation中文译名还未统一,不利于我国相关翻译理论研究及体系化建设。基于对ThickTranslation的概念理清以及理论发展历程概述,文章梳理各术语汉译的优缺点,希望对该理论的术语汉译统一有借鉴意义。
摘要:ThickTranslation翻译概念早在21世纪初就被引入中国,对我国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建设有重大意义。但是迄今为止,ThickTranslation中文译名还未统一,不利于我国相关翻译理论研究及体系化建设。基于对ThickTranslation的概念理清以及理论发展历程概述,文章梳理各术语汉译的优缺点,希望对该理论的术语汉译统一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ThickTranslation;术语翻译;译名统一
Abstract:ThetranslationconceptionofThickTranslationhasbeenintroducedintoChinaasearlyasthebegin⁃ningofthe20thcentury,whichhasaprofoundimpactontranslationresearchandestablishmentinthecountry.Butuntilnow,thetranslationofthisEnglishtermhasnotbeenunified,whichisunfavorablefortheresearchandsystematicestablishmentoftranslationtheoriesinChina.Basedonthenarrativeofitsevolutionandconception,thisstudyhopestoofferguidancetotheunityofthisacademicterm.
Keywords:ThickTranslation;termtranslation;termunity
一、引言
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1963年在《文化的解释》(TheInterpretationofCultures)中提出“深描理论”,1993年,美国翻译学者克瓦米·安东尼·阿皮亚(KwameAnthonyAppiakh)借鉴“深描理论”首次提出“Thicktranslation”这一概念,即“译介通过添加脚注、尾注等注释将译本置于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蕴和语言语境中”[1]。此后随着理论不断发展,“thicktranslation”相关研究也不断深入。
21世纪初,“thicktranslation”被引入国内翻译界,相关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等开始展开,国内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笔者通过知网等学术网站检索“Thicktranslation”后发现该术语在国内的汉译似乎还未统一。
二、Thicktranslation汉译
术语是特定学科概念的浓缩与精华,具有专业性、科学性、精准性、客观性等特点。术语的翻译对理论的体系化、系统性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名误立,在相关的学术研究上也许会导致相当严重的后果”[2],而“在进行术语翻译,即术语跨语际符号转换过程中,能否最大限度地保留词汇本意,直接决定了译文质量的高低”[3]。
鉴于术语翻译的重要性,“thicktranslation”在21世纪初被引入中国后,先后出现了包括“丰厚翻译”(张佩瑶,2006)、“深度翻译”(王雪明;扬子,2012)、“厚重翻译”(蔡新乐,2013)、“厚译”(周领顺;张卉,2016)等在内的多种译法。在中国知网输入“thicktranslation”搜索得到的论文数据来看,2012~2022年期间发表的主题为thicktranslation的文献资料中使用频度最高的译名是“深度翻译”。国内众多知名学者也同样采纳了这一译名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如曹明伦、吴冰等在相关话题讨论的时候也均使用“深度翻译”作为译名;但同时国内还存在其他译名。知名学者张佩瑶在其编译的《中国翻译话语真译选集》(上册)中将“thicktranslation”翻译为“丰厚翻译”。
三、“Thicktranslation”理论发展历程
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TheInterpretationofCultures)中首次提出了“深描理论”。1993年,美国翻译学者阿皮亚(KwameAnthonyAppiakh)首次在“深描理论”基础上提出“thicktranslation”这一翻译术语。英国翻译理论家赫曼斯(T.Hermans)在《跨文化研究中的深度翻译》中首次将“thicktranslation”引入翻译理论研究,他认为“‘thicktranslation’凸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否认翻译中的透明或中性描述,相反,该概念以一种叙事的视角进行阐述,力图传达译者明确的观点”[4]。赫曼斯强调“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的强烈冲突,认为这一翻译概念能抵制强势文化对他族文化的侵略与同化,帮助异质文化保持自身的独特性。
马克·沙特尔沃思(MarkShuttleworth)和莫拉伊·考伊(MoiraCowie)将“thicktranslation”的研究内涵进一步拓宽,“尽管皮亚杰在ThickTranslation中探讨的是非洲俚语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很明显,这一翻译概念适用于任何包含大量脚注、术语表或拓展性介绍等解释性注释。目标读者透过脚注、序言等注释能够了解到大量原语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读者更尊重他族文化,更好地理解并欣赏拥有不同文化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5]。
四、译名辨析
术语即“特定领域内的从业人员用于表达专属于该领域的独特概念的词语或词组”[6]。作为特定学科智慧的结晶,术语精准体现学科的基本表征,具有高度凝练化、客观性等特点。术语的命名经过界内专业人员的多次斟酌,主要是理性考量,其中的语义理据尤为重要。“术语的语义理据指的是术语的意义能立即使人联想到是术语某些广为大众所知的概念或表征,而这正是对应某些特定学科的概念基石”[7]。
虽然“thicktranslation”早已被引入国内数十年,但中文译名却十分混乱。根据这些词的核心要素,可将其粗略分为两大类,以“深度”为核心词的单列一项“深度翻译”;以“厚”为核心词,如厚译、丰厚翻译、厚翻译等。
(一)“thick”的涵义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thick”一词,这是概念的核心。Thicktranslation中的“thick”来自古英语“thicce”,最初的所指是“浓密、厚重;丰富”(https:∥www.etymonline.com/search?q=thick)。根据当今诸多词典对thick的解释,如柯林斯英汉双语大辞典中的“somethingthatisthickhasalargedistancebetweenitstwooppositesides”以及牛津词典中的“growingcloselytogetherinlargenumbers”等可以发现thick一词涵义丰富,既指代“程度之深,密度之大”,同时也指代“数量之多”。“Thicktranslation”的本质就是释译,即译介内插入必要性的解释性注释(如脚注、尾注等副文本),强调译者的主体地位。由此“thick”一词即可指副文本在译介中的数量之多,也可表明其在体现原语文化上的程度之深。
(二)翻译策略、翻译技巧与翻译方法的区别
“thicktranslation”是一个翻译概念或翻译理论,而不是翻译方法或翻译策略。“厚译法、厚重翻译法”等以“法”结尾的术语常常跟与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联想起来。这里需要理清的就是翻译领域中关键术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翻译策略、翻译技巧和翻译方法”这三个概念往往在国内外翻译从业者和相关译学家的术语应用中混淆,这也关乎“thicktranslation”该术语的汉译。三个翻译概念之间自上而下依次排序,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演变[8]。“Thicktranslation”作为一种翻译理论,从宏观角度来看,其实质就是释译。副文本是“thicktranslation”的重要特征,但副文本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尾注、脚注、序言、插图等将目标读者完全沉浸原语文化氛围及文化背景中),这就意味着副文本需要通过多种具体的翻译技巧来体现。“Thicktranslation”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指导译者需要采取各种具体的翻译技巧或翻译方法来试图呈现完整的原语文化,即需要在译介中适当添加解释性注释或文本。
由此,如若将“thicktranslation”译为“厚译法”“厚重翻译法”或“厚译”等,读者往往会联想到具体的翻译技巧或翻译方法,这与其作为一种翻译理论
的本质相违背。
(三)“Thicktranslation”中的“thick”的程度
根据“thicktranslation”的定义,该翻译概念着重点在于通过注释、序言等解释性文本将目标读者尽可能地贴近原语文化氛围及文化环境,引导目标读者尊重原语文化。译文中添加的副文本等解释性注释是“显性深度翻译”,因为加注的本意在于为目标读者扫除阅读障碍,可是注释太多又会给读者造成新的阅读困难,读者不得不频繁中断阅读进程了解相关加注内容[9]。曹明伦将“深度翻译”(他使用深度翻译该汉译术语)分为隐性深度翻译和显性深度翻译以此区分该翻译概念中“thick”的程度。“Thick”本身就有数量多、程度深的含义,但在汉译中需要明确的是“thicktranslation”概念指的并不是译介中解释性插入语多多益善,而是要尽量使目标读者贴近原语文化,取得信息量大但字数尽量精简的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有关“thicktranslation”的汉译还有待商榷,各种汉译版本各有优劣。但结合理论实质、进化历程及汉英语言特征等方面进行考虑,“深度翻译”或为目前的最佳选择。
五、选择“深度翻译”的原因
术语翻译需要遵循必要的翻译原则,以此保证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术语翻译的原则来看,学界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意见。如理据性(邵军航,2021;冯至伟,1997;于伟昌,2000)、简洁性(李照国,1996;马清海,1997;周丹丹,2013;孙寰,陈岩,2015;张安琪,王利民,2017)、单义性(马清海,1997,张安琪,王利民,2017;邵军航,2021)、规范性(马清海,1997;樊林洲,2017)、系统性(侯金国,2005;邵军航,2021;孙寰,陈岩,2015)、可辨性(侯国金,2005;丁树德,2000)、透明性(侯国金,2005;姜望琪,2005;谭载喜,2004)等。
但术语翻译的原则繁杂且并未统一,继而单个术语翻译难以遵守所有原则。因此,译者需要按照翻译目的和文本类型尽量遵循合适的原则以达到翻译目的。笔者认为,结合“thicktranslation”理论发展进程和内涵等方面,翻译该术语时应从区别性、约定俗成性、理据性三方面来进行考量。
第一,定义的区别性要求“定义要反映符合于本概念体系的本质特征,待定义的概念一方面继承了上位概念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有借助区别特征同其他并列概念有效地区分开来”[10]。“Thicktranslation”脱胎于人类文化学的“thickdescription”理论,而后者汉译为“深描理论”,这一译名受到学界公认。因此,“thicktranslation”汉译能体现二者间的传承关系,又能加以区别。“深度翻译”很好地平衡了这两个翻译要求,其他译名则没有这个效果。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知道有些科学概念的最初定名很不理想,乃至谬误”[11],但考虑到约定俗成的原则,人们不再加以修改而是继续沿用。又或者更新了术语,但最初译名依旧在学界流通,导致术语不统一现象的出现。根据中国知网上各译名的使用频率来看,“深度翻译”受到国内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并且使用频率逐年增加。
第三,“术语最终依据的还是其所表征的理论意义”[12]。对某些术语的翻译而言,如果一味追求语言形态对等,那么术语所表征的理论意义并不能被很好地呈现出来。因此,术语的形态十分重要,但精准传达译入术语本来的意义更为重要。“Thicktranslation”的理论本质就是借助副文本来加深目标读者对原语文化语境和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方便目标读者理解并接受原语中的“异质文化”部分。因此,汉译术语必须尽量传达出这一翻译概念的本质内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深度翻译”不甚完美,但仍不失为最佳译本。
六、结语
“Thicktranslation”21世纪初传入中国,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但令人遗憾的是:“thicktranslation”译名并不统一。“译名统一从根本上影响着一个理论的传播与体制性发展,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13]术语翻译必须结合该概念的实质、中英语言的特征等方面进行译介,有助于“thicktranslation”的概念理清。鉴于此,笔者建议统一使用“深度翻译”作为学术用语,便于翻译理论的体系化和科学化建设。文章旨在呼吁更多翻译从业者关注术语翻译,在翻译研究中明确当前的术语翻译现状,以期不断推动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ppiahKA.ThickTranslation[J].PostCo⁃lonialDiscourse:AspecialIssue,1993,16(4):817.
[2]GeertzC.TheInterpretationofCultures[M].NewYork:BasicBooks,1979.
[3]ShuttleworthM,CowieM.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3:171.
[4]ZabalbeascoaP.FromTechniquestoTypesofSolutions[A].InBeeby,A.,D.Ensinger&M.Presas(eds.).InvestigatingTranslation[C].Amster⁃dam/Philadelphia:Benjamins,2000:117-127.
[5]孟令霞.术语的理据[A].刘清(主编).中国术语学概念[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76-94.
[6]曹明伦.当令易晓,勿失阙义—谈隐性深度翻译的实用性[J].中国翻译,2014(3):112-114.
[7]李红霞,张政.“ThickTranslation”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J].上海翻译,2015(2):34-39.
[8]李永安.“深度翻译”也有“度”[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2):238-239.
[9]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3):82-88.
[10]蔡新乐.翻译如何厚重?—西奥.赫曼斯“厚重翻译”批判[J].外语教学,2013(3):97-100.
[11]喻旭东.关于translationnorms汉译的探索[J].上海翻译,2018(6):30-34.
[12]姜望琪.论术语翻译的标准[J].上海翻译,2005(1):80-84.
[13]邵军航.术语翻译的原则及应用—以CognitiveLinguistics一书的汉译为例[J].上海翻译,2021(6):3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