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基于学情分析的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基于学情分析的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3

2024-01-18 15:15:37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章以学情分析为基础,发现预科学生英语学习短板,提出针对知识积累与意识培养的少数民族 预科英语教学“补—衔—预”教学模式和“观念培植”教育模式

  摘 要:文章以学情分析为基础,发现预科学生英语学习短板,提出针对知识积累与意识培养的少数民族 预科英语教学“补—衔—预”教学模式和“观念培植”教育模式,以更好地指导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实践。

  关键词: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方法,教育模式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cademic situation ,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ind out the weaknesses of E nglish learning of matriculated students , and propose the teaching model of“ complementary-articulation-prepara⁃ 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model of“ concept cultivation ” for teaching E nglish to ethnic minority matriculated students , in order to better guid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English to ethnic minority matriculated students.

  Key words: preparatory course;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educational model

  一、引言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 分,是国家对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充分体现 。预科 教育是少数民族学生从中学教育向大学教育过渡 的一个特殊层次,是基础教育步入高等教育的阶 梯,兼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性 。预科阶段的 教育对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起着 重要的作用,总览其价值,民族预科教育在落实党 的民族政策、促进不同地区协调发展方面有着重要 意义,也是追求各民族教育平等的必由之路 。民族 预科教育预补结合的策略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能 力的提升,也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道德的培育、 民族意识的巩固和文化意识的塑造。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 学,预科教育学院成立之前,少数民族学生委托其 他高校培养 。2018 年教育部发文要求从秋季学期起,部属高校预科学生实施自主培养 。 自此,吉林 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肩负起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促 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历史使命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 在民族预科教学实践中,体悟到预科教育有别于其 他教育层次的独特性,将根据民族预科教育特殊 性,对预科英语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民族预科学生多来自于偏远地区,由于教育资 源分布不均、降分录取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形 成了民族预科英语教育的独特性 。对于大多数少 数民族学生而言,英语是除其本民族语言和汉语外 的第三种语言,英语听、说、读、写以及各种综合能 力和素养都亟需优化,故而其教学方式亦应有别于 其他学科 。文章以吉林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2020 级 学生为例进行学情分析,以找短板、补短板为思路, 对英语教学方法进行较深入思考,以探索优化民族 预科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

B8D50258-9A7A-44d0-8BB2-EC6DB8454A91.png

  二、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情与短板分析

  2020 年,吉林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共招收少数民 族预科学生 150 名 。文章对此数据从不同角度进 行了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以预科英语教学为基础 和前提,以点带面,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学 习进行学情研究分析,总结出适合少数民族预科学 生的英语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指教师通过对学生认知基础、能力 水平、态度倾向等维度的分析与研究,通常而言是 指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学生 发展因素进行讨论、研究的活动[1] 。在此,文章以生源民族情况、生源省份、考生类别、高考成绩几点 切入进行学情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少数民族学生 基本情况。

  生源民族情况:150 名学生分别来自于 21 个民 族(表 1) , 其中维吾尔族学生人数居首位 。生源省 份(地区):150 名学生来自于 15 个省、自治区、直辖 市,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源占比最高,其次为 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表 2) 。考生类别: 根据笔者调查统计,150 名学生中,城镇考生共计 88 人,其中往届 5 人,应届 83 人;农村考生 62 人, 其中往届 2 人,应届 60 人(表 3) 。

  (二)短板分析

  在教学中发现,部分预科学生( 新疆籍考生居 多)从初中,甚至高中阶段才正式开始英语学习。加之他们将汉语作为较之英语更重要的“第二语 言”,因此与其他科目相比,对英语没有给予足够的 重视。

  成绩方面,无论是高考英语成绩,还是入学分 班考试成绩,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明显 。高考英 语成绩高分段同学较为密集,但仍有一些同学成绩 分布在及格线下( 图 1) 。不同地区间学生英语基础 也存在差距,体现出的区域间差距也较明显。

  英语技能的掌握方面,整体体现为学习能力较 弱,自学能力不足,英语技能掌握也出现明显的不 均衡,应试能力优于听、说、读、写能力,听力能力和 口语水平亟待提高,甚至少部分学生未能正确掌握 音标和较简单的单词拼读。

2F59BD5E-FCA3-4749-98C5-04F99784DF58.png

  三、基于学情分析的少数民族预科教学思路

  基于预科学生的英语基础以及英语学习中存 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不论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外部因素,还是源于学生 自身的内部因素,都直接造成了英语学习意识的缺失 。因此,应将知识培养和意识培养作为拉动预科英语教育的重要驱动力,始终蕴化、融汇于日常的英语教学之中。

  (一)知识培养

  强化基础知识培养是提高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基础知识提升的过程也是预科教学查缺补漏的过程 。查缺补漏应先明确差距,再补漏 。明确问题且以问题为导向,将缺口一一补齐,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 。知识学习毋庸置疑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知识积累方面,要使学生明确知识的学习不能一蹴而就,而要持续地,以累加为目的 。增强知识积累意识,能够培养授课教师融通的意识,帮助学生接续性学习,能更好地贯彻高等教育预科阶段的学习目标。

  (二)意识培养

  第一是学习意识培养 。预科阶段的英语学习有别于其他教育层次,应明确预科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教学目标上的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预科学生阶段性学习意识、靶向学习意识,以强化预科教育教学的特殊性 。第二是民族意识维护和培养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不仅要将维护学生各自民族的民族意识融入教学活动中,更要将多民族团结意识融入学生的思想教育中 。民族意识的维护和培养是预科教育的重中之重,虽然看似与英语学习并无关联,但实质上英语学习并不仅是语言习得,更是对各种文化的学习、吸收和转化的过程。对于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学生而言,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并以此为前提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

  总而言之,预科英语教学要把握预科学生特点,明确预科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异同,将知识增加和意识培养作为指导教学的两个重要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补齐短板,突出预科教育预补结合的特色。

  四、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方法

  (一)“补—衔—预”教育模式

  发展我国民族教育是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原则的需要,更是促进少数民族现代化的需要 [2] 。落实教育公平,不仅要搭建预科教育制度的框架,更要将预科教育落到实处 。探究预科英语教学实践,应首先明确预科英语教育的范式。

  既往的研究主要关注预科教育的定位,尤其是 聚焦“预”与“补”的关系问题 。韦兰明认为在“预 ” 和“补”两字上的争论难以区分高下,是因为“预”与 “ 补”都是预科教育的本质,关键是如何处理好“预 ” 与“补”的关系[3] 。预科教育作为承上启下的特殊 教育阶段,向上承接着本科教育,向下弥补基础教 育之不足,应着眼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做到预中有补、补中有预、预补结合。

  “ 补—衔—预”教育模式以补漏为基础,在夯实 基础、弥补知识空隙的基础上,对预科阶段和本科 阶段进行有效衔接,此举措有助于从预科阶段向本 科教育的完整过渡。

  “ 补”旨在知识补充、能力提升、弥补短板,是后 续教学的基础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基础不牢固, 存在知识漏洞,将会埋下知识塌方的定时炸弹 。针 对“补”环节,应从基础抓起,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梳 理英语知识难点,强化语法学习 。在听、说、读、写 环节针对学生的弱技能进行强化,弥补英语技能。

  “ 衔”强调实现“补”和“预”量目标,突出预科 教育衔接性定位 。以“衔”的意识提醒教师,预科教 育是重要的过渡阶段,不可简单照搬高中英语课堂 或本科英语课堂教学 。“衔”不仅是知识点的衔接, 更是高等教育独具特色的教育层次的衔接 。不能 将预科英语教学作为高中课堂的延续,也要杜绝直 接进入大学英语同等难度的教学 。要兼顾高中英 语与大学英语的知识点和授课难度,将预科阶段英 语教学定位为中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强化,为大学阶 段学生英语学习提供知识储备。

  “ 预”与“补”相辅相成,预中有补,补中有预,预 补结合 。需要注意的是,“预”与“补”的教学目的和 难度并不相同,要结合实际,适时调整 。总体而言, 在弥补短板的基础上进行大学英语的预备教育往 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预”具有预习和预备 双重含义 。预习是为本科学习进行预热,展开知识 积累;预备是强调为本科阶段教育进行提前准备, 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进行预备 。教师在授课过程 中应适当加大难度,注重本科知识的预习和能力的 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本科学习生活。 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始终将培养学生 的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实践之中。

  (二)“观念培植”教育模式

  观念培植是意识培养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从 高中阶段向本科过渡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意 识,使他们学会学习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特 性,进行民族意识的培养,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和民族认同感。

  第一,学习意识培养是在学生心中强化英语学习重要性的关键 。通过学情分析,笔者了解到许多学生语言学习的优先级是本民族语言-汉语-英语。部分学生从高中才开始接触英语,入学时对英语学 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普遍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应 对高考,对英语学习真正的价值了解甚少 。通过预 科阶段的学习,学生普遍开始注重英语学习,将英 语作为未来学习的工具,期待通过学习英语感受世 界的广阔和精彩。

  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有助于学生英语能力 的提高 。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知,学生就 难以主动积极地进行英语学习 。增强学习意识,才 能激发学习内驱力,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 的能力 。只有储备了足够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 英语学习技能,有意识地主动强化英语技能 。教学 中发现,学生口语能力、听力能力明显弱于应试能 力 。许多笔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并不尽如人意 。据此,应有的放矢,将英语学习意 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每节课为学生播放时长 约为 1 ~ 2 分钟的经典英文电影选段,带领学生仿 读,学习语音语调,积累生僻单词 。也将口语作为 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激励学生主观重视、主动强 化英语综合能力。

  第二,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的认同是民族预科 教育的根基 。预科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少数民族聚 居或散居地区,有其自身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正视各民族间文化差异, 增进民族团结 。使其在了解多民族文化的同时,加 深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认识以及身为中国人的 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集体民族意识也是民族意识培养的重要组成 部分 。教学中应注重集体意识的培养,加强各民族 之间的团结包容,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共建中华民 族和谐大家庭的意识 。为了培养民族意识,每节课 堂均安排学生进行英语演讲,对本民族文化、习俗等进行介绍;进行英语演讲,表演英语节目,以增进 各民族学生间的感情,增强多民族学生的凝聚力。

  五、结语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赵志毅就明确提出 了预科教育的性质、任务、方法以及对师资的要求 具有特殊性,既不同于大学本科,又有异于普通中 学教育[4] 。基于对吉林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少数民 族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教学中对于少数民族学生 的独特性的全面的把握,笔者总结出了适用于当前 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的优化路径 。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为研究思路,将知识培养和意识培养作为 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实践的指导 。通过对学生 的学情分析和英语学习存在问题的剖析,结合教学 实际,提出聚焦于知识积累的少数民族预科英语 “ 补—衔—预”教育模式和聚焦于少数民族学生学 习与民族意识双重构建的少数民族预科英语“观念 培植”模式,进而补其短板、强其弱项、夯其基础,更 好地开展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实践 。希望在未 来的英语教学中,能够以点带面、以局部窥整体,更 好地因材施教,探索出更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 优化英语教学。

  将“补—衔—预”教育模式和学习与民族意识 双重构建的“观念培植”模式贯穿于的教学实践中,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成绩有所提高,英语 学习能力、英语技能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在意识层 面,预科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普遍对英语学习有 了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英语课堂的民族意识培养, 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多民族学生的凝聚力,加深 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马思腾,褚宏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情分析[ J] .现代教育管理,2019(5) : 124- 128.

  [2] 王 红 曼.论 我 国 的 民 族 教 育 政 策 及 其 成就[ J] . 民族教育研究,2002(1) : 33-39.

  [3] 韦兰明.关于民族预科教育的再思考[ J] .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7 ,5(1) :62-66.

  [4] 赵志毅.试论预科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预科教育体制改革刍议[ J]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 1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