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贵州民族类高校英语专业《 写作》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

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贵州民族类高校英语专业《 写作》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

5

2024-01-11 09:53:13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普通高校学生思辨能力为主[1],但民族地区英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关注度较低。同时,《写作》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其关键意义不言而喻。本研究将思辨能力培养及英语专业《写作》课程进行有效结合,以思辨能力培养为理论指导,研究并提出清晰的课程目标、设计合理的课程活动,进而完成学生自我评估过程。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普通高校学生思辨能力为主[1],但民族地区英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关注度较低。同时,《写作》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其关键意义不言而喻。本研究将思辨能力培养及英语专业《写作》课程进行有效结合,以思辨能力培养为理论指导,研究并提出清晰的课程目标、设计合理的课程活动,进而完成学生自我评估过程。

  关键词:思辨能力;民族类高校;课程改革;英语专业

  Abstract:C urrently,the dominate aim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mong col⁃lege students.However,the attention of cultivat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among English maj or studen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 considerably low.M eanwhile,the course of English writing is the compulsory course in the E nglish ma⁃j ors and it means significantly to E nglish maj or students.This study combines critical thinking cultivation and English

  writing course effectively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in order to put forward a clearer course objectives,design more reasonable classroom activities and thus help students finish the process of self-evaluation.

  Key words:critical thinking skills;Minzu universities;courses reform;Englishmajor

  一、引言

  《写作》课程是我国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有的基本语言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写作》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效的写作表达能力、全面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贵州民族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接触到英语的时间较晚,父母无法提供学习上的帮助。针对当前贵州省民族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欠缺的问题,探讨如何有效地将思辨能力的培养与英语专业《写作》课程的语言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让贵州民族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语言技能学习中得到提升。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开始重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和研究。在21世纪,批判性思维技能已经受到国外大学的广泛重视[2]。因此,批判性思维技能被视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批判性思维技能是指个体以适当的评价标准有意识地思考,最终做出理性判断的技能,以决定世界的真实价值[3]。除了对西方国家的研究外,中国学者也逐渐关注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及其在语言教学各个方面的应用。黄源深教授(1998)首次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中国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失”[4]。

  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和研究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批判性思维技能是指对学习事项进行分析、综合、评价、推断、自我调节和解释的技能(Ennis 2002),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能力。更重要的是,英语写作课程从预设、主题阐述、模型论文评价和分析等方面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通过探索和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贵州民族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image.png

  二、思辨能力概念界定

  思辨能力是人对事物思考以及辩证理解、分析、论证以及反思的能力。思辨能力帮助人们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能够合理、有效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思辨能力及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高阶思维能力。西方学者早在19世纪30、40年代就开始对思辨能力进行研究,Dewey(1933)首先在《德尔斐报告》中提出,思辨能力是人自身存在的自我纠正的能力,以分析、总结、评估问题的能力形成最后的思辨能力。Bloom(1956)的研究中指出认知能力分为认知、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种分层,在六种分层中,后四种思维能力被看作高阶思维能力,是当时西方高等教育中的重点培养目标[5]。E nnis,R.H.(2011)在对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的现状调查中,评估了思辨能力缺失对学生思维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洞察、分析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了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大纲和提要。

  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学生在思辨能力的培养中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黄源深1998年首次提出“思辨缺席”这一观点[6];文秋芳在2009年提出思辨能力层级模型,并认为其核心技能包括分析、推理、评价技能,并包括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情感维度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5个特质,文秋芳教授的思辨能力模型以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为研究重点[7],其研究成果为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模式和建议。

  孙有中在2015年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进行的研究中指出,思辨能力的培养应成为英语教育以及英语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提出“思辨能力既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所追求的共同使命”[8]。

  三、贵州民族类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程课程及思辨能力培养现状

  (一)贵州民族类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程现状

  1.思维模式影响写作能力提升

  英语专业《写作》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语言的运用及高阶思维的素养。事实上,《写作》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帮助学生熟悉某些语法项目或词汇,而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民族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写作水平较低。另外,对英语学生的文化意识与高阶思维培养力度不够,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在《写作》课程中实现少数民族语言思维模式向汉语思维模式再向英语思维模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被动学习与接受的过程中,没有实现自我评估、自我评价及自我修改的过程,难以达到英语专业《写作》课程的目标。

  2.应试培养影响写作能力提升

  洪蕾(2019)提出,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重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考试成绩和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写作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评估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尺。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中需要参加英语专业四级、八级考试。考试成绩与就业有着很大的关系。由此,部分英语专业教师及学生都把关注度放在应试培训上,如语言技能的培训、讲解背诵语法及词汇,严重地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贵州民族类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思辨能力培养现状

  1.地域限制

  贵州民族类高校学生相比全国其他地区大学生而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大多数学生来自经济及教育资源相对比较落后的民族地区或山区。贵州民族地区的经济及教育资源相较于全国其他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在长期的教学及学习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表现出惰性思维,不愿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把学习希望都寄托在教师身上。在此情况下,思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难以实现。

  2.父母是教育中的绝对核心

  贵州地区的教师及父母提倡应试教育,希望学生通过考试走出大山,去到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一思想导致教师及父母不能在基础教育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判断及分析的能力,从而致使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民族地区教育中无法体现,这也是贵州民族地区学生思辨能力弱的原因。

  3.以语言技能培训为核心的课堂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以讲授语言技能为主,课后作业以背诵单词、语法及句型为主。同时,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基础相较于其他地区的学生,基础较弱。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课本内容的情况下,写出的论文逻辑、篇章构思及语言表达都会存在一定问题,最终导致作文内容不充实,分数不高。在语言技能培训为核心的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四、贵州民族类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改革

  根据上文所分析的贵州民族类高校英语教师及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的原因,下面就贵州民族类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程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增强教师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

  在贵州民族类高校英语教学中,特别是英语写作课堂中,教师扮演着课堂核心和讲解者的角色。贵州民族类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缺乏与教师的沟通,学生害怕自己所表达的观点是错误或者大家不能理解的。同时,担心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有误,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不敢或者害怕表达自己个人观点的主要原因。在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英语写作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中应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在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或是个人情感。同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教师选择课中或课后对学生进行观点点评,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活动,从而达到思辨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的双提升,真正有效培养具有高阶思维能力的民族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

  (二)调整教学目标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在以培养思辨能力为核心的课堂中,学生将成为课堂的中心。在课程构建时,明确以思辨能力培养作为英语写作的核心,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为学生提供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课堂,让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分析、判断、总结同伴的问题,在问题中找到解决办法,从而实现思辨能力及英语写作能力的共同发展,促进共同学习的效果,让思辨能力的培养真正融入课堂活动中。同时,教师可构建活动式教学,课堂中可设置课堂活动,形成师生互助、生生互助的课内课外发展模式,让学生能利用思考、行动、总结、反思、评价的过程,完成对写作文本的构思,写作。

  (三)课堂活动改革

  相较原有的课堂活动构建,在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贵州民族类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程课堂中,增加了思辨能力培养的课堂活动。学生在课程中能获得更多的时间展现自身的高阶思维能力,如分析、探讨、综合观点、评估同伴观点、自主学习等能力。同时,学生与教师改变原有传统的学习及教学方式,在课前、课中及课后都应积极参与,让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堂活动如下:

image.png

  由图1可以看出,在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课堂设计的三个阶段。在课前阶段,学生必须完成课前的活动,如预览所选的写作主题或模型论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和独立学习的机会。在第二阶段,小组讨论和配对工作可以作为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工具,鼓励学生对选定的话题分享不同的意见。在写作课设计的最后阶段,教师的反馈和同伴互评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和英语写作技能的基本保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用自己所学的语法结构、学术词汇和写作构思来评估同伴的写作构思和观点。此外,课堂反思引导学生在学习每个单元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特别是总结自己的写作技能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提高。通过设计这些教学活动,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从而培养大学生在课堂中的写作构思,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批判性思维是目前高校培养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必备的技能。英语专业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且贵州民族类高校英语教师仍沿用传统语言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的转变入手,以丰富的教材支持课堂目标设计,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法、步骤和评价体系,是解决“批判性思维技能缺失”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应鼓励教师改变思维,积极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团队合作和批判性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进而掌握课堂要点,提升贵州民族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洪蕾.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途径[J].校园英语,2019(12):22.

  [2]Dewey J.How we think: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on process[M].Heath&C ompany,1993.

  [3]Dahl A J,P eltier J W,Schibrowsky J A.C ritical thinking and reflective learning in the marketing education literature: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future research needs.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40(2):101-116,2018.

  [4]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5]Bloom B S(Ed.),E ngelhart M D,Furst E J,et al.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M].Handbook I:The C ognitive Domain.New York:David McKay Co Inc,1956.

  [6]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9-25.

  [7]文秋芳,刘艳萍,王海妹,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J].外语界,2009(1):37-43.

  [8]孙有中.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外国语,2015(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