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英语新闻导语翻译策略研究论文

2023-11-19 12:23:3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从英语新闻导语的作用和分类入手揭示其文体特征,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三原则为指导,提出了在英语新闻导语翻译中要基于英语新闻导语的语言特点,灵活采用直译、增译以及重组的翻译策略,实现向中国读者清晰且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
摘要:文章从英语新闻导语的作用和分类入手揭示其文体特征,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三原则为指导,提出了在英语新闻导语翻译中要基于英语新闻导语的语言特点,灵活采用直译、增译以及重组的翻译策略,实现向中国读者清晰且有效传递信息的目的。
关键词:目的论;英语新闻导语;三原则
Abstract:Based on the three rules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this paper reveals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news lea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functions and classification,and propose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news lead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news leads and that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literal translation,amplific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should be used flexibly to convey information clearly and effectively to Chinese readers.
Key words:Skopos theory;English news lead;three rules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覆盖和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中国人渴望及时且便捷地获取外部资讯,英语新闻报道可为国人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户。英语新闻报道中的资讯不仅是最新鲜的,而且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娱乐等方方面面。英语新闻的导语则是英语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浓缩了新闻核心的要素,是整篇报道中信息集中的部分,也是读者依此判断是否会继续阅读的关键。因此,如何有效地译出导语信息,方便中国读者理解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
二、英语新闻导语的作用
英语新闻的导语位于新闻的开篇,它可以是第一句话或是第一段落,往往用简练的语言来总结新闻要旨,既方便读者快速提取信息,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完整的新闻内容。新闻导语具体有哪些内容是有章可循的,它是由新闻Wh-和H-六大硬核要素组成,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re(何地)、When(何时)、Why(何因)以及How(如何)[1],这六大要素足以体现导语就如同一条微型新闻。
导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导语内容的精彩度可以影响读者是否深度阅读新闻的具体内容。在信息爆炸时代,各种媒体消息扑面而来,读者往往都是报以“浏览”的心态来处理信息,如果一篇新闻的标题和导语让他产生了浓厚兴趣,使他从“无意注意”的浏览状态进入了“有意注意”的阅读状态,他才愿意投入时间了解整篇报道。可见新闻导语对受众第一印象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次,导语作为新闻结构中的第一环节,为整篇新闻定下基调,下文的展开就在导语的基础上提供相关的细节和新闻背景。在传统的新闻写作中,导语往往是新闻六大要素的集中体现;现在,为了追求导语的简练,六大要素并非全部出场,记者会有侧重点,采用“主要事实导语”,比如,突出新闻事件的主体who和事件what,或是强调事情的原因why等,突出新闻的某个或某几个要素也为新闻主体部分的叙述留下了空间,不会让读者产生导语已经一语道尽,无须再读的感觉。
再次,导语的优劣决定该篇新闻报道是否能够脱颖而出被刊登出来。每天编辑面对成堆的新闻稿件,为了快速地决定是否采纳某篇新闻报道,导语部分往往是编辑了解整篇文稿的窗口。如果导语部分平淡无奇,编辑自然也就没有兴趣继续阅读下去;相反,如果导语引人入胜,体现了一定的新闻写作功力,编辑自然会看完全篇,提出修改建议,然后发稿。所以,出色的导语对记者本人的职业发展也不无裨益。
三、英语新闻导语的类型
英语新闻导语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导语是直接式导语,往往应用在硬新闻中,尤其适用于“倒金字塔”的新闻结构。直接式导语强调开门见山,因为硬新闻具有超强的时效性,意义重大、题材较为严肃,一般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商业等新闻。此类新闻重点在于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所以直接式导语抓住新闻本质,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用简明扼要的表达提供最重要的信息。例如,Microplastic pollution has been discovered lodged deep in the lungs of living people for the first time.这条导语囊括的新闻要素有:who-microplastic pollution;what-has been discovered;where-in the lungs of living people;when-for the first time,四大要素向读者说明了“首次在活人肺部深处发现微塑料污染”。
第二类导语是延缓式导语,主要主现在软新闻或是特写稿中。软新闻是人情味比较浓厚、主题轻松、能使得受众在阅读过程中放松享受的新闻,一般涉及人文、旅游、娱乐等领域。特写稿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故事,时效性不是首要考量,特写稿的文字和硬新闻不同,它会用到类似于文学中的生动语言和修辞,所以延缓式导语更符合软新闻和特写稿的行文特点。延缓式导语又可细分为描述式导语、悬念式导语、人称式导语、对比式导语、引言式导语和问题式导语等。描述式导语的语言比较偏文学化,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悬念式导语能激发读者最强烈的好奇心;人称式导语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对比式导语则凸显差异性;引言式导语借助名人名言体现权威性;而问句式导语则引发读者在未读前的思考。其实,不管哪种类别,延缓式导语的内容不再是新闻六要素,而是描述一个场景、创造一种氛围,从读者的猎奇心理出发,通过生动具体的语言一步步地吸引读者读完全文。
四、功能派翻译理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了几代德国理论学家的推动和完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是汉斯·费米尔于1978年在《普遍翻译理论框架结构》中首次提出目的论,它的基础在于“行为理论”,即目的是任何人类行为的基本属性,翻译也是一种行为,所以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取决于翻译的预期目的或是功能。目的论中也融入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翻译行为涉及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其目的就在于传递跨语言与文化障碍的信息。克里斯蒂安·诺德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倡导者之一,她补充了“忠诚”原则,有效地弥补了目的论的不足,“功能加忠诚”为翻译理论界带来了新面貌。
功能派翻译理论遵循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诚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认为,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翻译行为的目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原文作者、委托人、译者、受众四个行为主体,所以目的可分为四个层面,(1)原文作者目的。希望自己的作品在传播过程中不被篡改或歪曲。(2)委托人目的。委托人是任务的发起者,他们要求译者在特点的时间完成翻译。(3)译者目的。按要求完成任务。(4)译文受众目的。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化、教育等背景,对译文有特定的期待以及交际的需求。身处源语和目标语中间的译者应尊重原文作者的作品、明确委托人对译文的预期、了解译文受众的特点。
第二大原则是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即译文应当达到语内连贯的标准,此原则强调的是译文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译文必须具备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这样才能够被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受众理解和接纳。从交际意义来看,译文是传达信息的媒介,受众是目标,如果译文超出了目的语受众的认知范畴或是产生巨大的文化冲突,将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译者必须将源语文本的内容和目的语受众的认知、教育和文化等背景结合起来综合考量,实现最优的受众接纳度。
第三大原则是忠诚原则(Loyalty principle),该原则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的关系,两者应存在语际连贯一致。翻译不是无本之木,译文受到原文内容的制约。然而,忠诚原则并不意味着逐字逐句的对应,但要求译文不能偏离原文的本意。忠诚原则更能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因为译者需要协调好翻译过程中原文作者、委托人和目的语受众的关系,译者要兼顾三方利益,尽可能达成三方间的共识。忠诚原则意味着译者对英语新闻导语的翻译首先要有正确的理解,不能随意地添加或删减从而歪曲原文的意思。
三个原则中,目的原则居首位,连贯性原则和忠实原则服从目的原则。目的论和传统的“等值观”差异显著,“等值观”注重译文和原文的完美对等而目的论则强调“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原文,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预期实现的功能”。[2]
五、目的论下英语新闻导语的翻译策略
目的论侧重翻译的语用功能,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应以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要灵活处理原文本、翻译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这是新闻导语翻译的关键。英语新闻导语在翻译时可依据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诚原则来确定具体的翻译策略,译文既要符合新闻导语传播信息的目的,又要符合中国受众的认知和表达习惯,同时还要尊重原文的内容,这样才能激发新闻导语翻译的最大价值。
(一)直译
汉语的叙述习惯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等因素排序,所以汉语的话语排序有规可循。如果英语新闻导语的叙述与汉语的语序结构相近,可采用直译,即按照原文的顺序以及单词的意思进行翻译。中英文语言结构基本类似时采取直译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忠诚原则,与此同时,也能使得信息有效地被中国读者接收和理解,从而达到了新闻信息传播的目的。
例1:Ants have the ability to sniff out cancerous cells in humans,suggesting they could be used for cancer diagnosis in future.
译文:蚂蚁能嗅出人体内的癌细胞,这表明蚂蚁可用于未来对癌症的诊断。
分析:这则新闻导语是直接式导语,主要是介绍了who和what两大新闻要素,为了补充说明蚂蚁能够嗅出癌细胞的重要意义,还借助suggesting非谓语动词作为状语向受众传达了蚂蚁在未来医学诊断中的价值。此处的译文采取了直译的方式,因为该英文导语的语序完全符合汉语中何人、何事的表达顺序。
需要明确的是,直译在英语新闻导语的翻译中并非主流,因为英语新闻导语中往往为了达到突出强调的效果,会将语序进行调整,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译者在做到忠诚的同时更具创造性,采用增译或是重组的翻译策略,提高译文的连贯性,使中国读者更能读懂。
(二)增译
新闻不仅是让读者了解国内外的大事,也有教育和娱乐的功能。读者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希望增长见识,了解国外的经济社会制度、民风民俗、人文情怀等,所以差异性是读者的预期。没有差异,就没有跨文化交流的必要。在英语新闻导语的翻译中,那些中国读者陌生的国外意识理念或是社会文化习俗等,可以通过增译的方式来加以补充和解释。灵活地使用增译,可以提高译文的知识性,满足受众的阅读预期,提高传播效果。
例2:Chances are you've taken the MBTI,or will.
Roughly 2 million people a year do.
译文:你很有可能已经做过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测试,或正要做;MBTI全称为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这是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每年约有200万人进行这一测试。
分析:英文中出现的缩写词MBTI,对不熟悉该领域的一些中国读者带来了理解的困难,所以在译文中译者对该缩写词做了增译处理,不仅完整地呈现了该专业术语的全名,而且对它的属性做了说明,方便读者了解这其实就是一种性格测试。这是目前在国外比较流行的性格测试,而且也备受各大公司青睐,因为这可使雇主了解雇员的性格是否符合岗位需求。
例3:A Dutch company is starting deliveries of the world's first production-ready solar car to customers later this year,promising months of charge-less driving in summer conditions.
译文:2016年成立于荷兰的Lightyear公司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向客户交付全球首款可量产的太阳能汽车。该公司承诺这款太阳能汽车在夏季可驾驶数月而无须充电。
分析:此例中的增译有两处,一是译文在介绍荷兰这家公司前增加了公司背景介绍,主要是公司成立的时间以及公司的名称,以便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阅读完新闻后继续检索这家公司的相关信息;第二处增译是在英文的promising前的翻译补充了“该公司”,这是因为英文习惯使用主从复合句,表达逻辑关系,所以在非谓语动词的promising前省略掉主语,而在中文表达中,为了表达的连贯性,减少理解偏差,所以在正文的翻译中明确了“promising”的主语是该公司。
英语新闻中经常会对新科技或是新的社会流行现象进行报道,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在坚持忠实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丰富传播内容,通过将最新的科技和流行现象介绍给中国读者,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三)重组
鉴于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性,有时还需采用重组策略,即改变原文的结构从而使译文满足目的语受众的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这被视为翻译中的归化[3]。中英文新闻导语要素的构成虽类似,但在语序和重点突出方面大相径庭。为了实现新闻导语翻译传递信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译者需要在尊重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补充性翻译,并调整顺序或是结构,分清主次先后,最大限度地提高译文的语内连贯性,实现信息有效传递。
例4:Insect numbers have plunged by half in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in-tensive agriculture,a study has found.
译文:一项研究发现,因为气候变化和集约农业的影响,世界部分地区的昆虫数量已经减半。
分析:此例的译文中,汉语句子的语序做了调整。英语原文中的顺序是先果后因,这符合英语叙事顺序和西方人直线性思维习惯,即将重要的内容开头阐明并借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所以在英文导语中“Insect numbers have plunged by half”等信息作为结果自然也就被置于句首,接着原文中再分析原因为“climate change and intensive agriculture”。汉语的句子顺序讲究先因后果,这与东方人曲线性的思维习惯有关,所以译文中将“due to”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调整到了句首,完全符合中国读者所遵循的“原因-结果”的思考方式,这样的调整使得整个意思的表达自然有序。此外,英文导语中也往往会将某研究发现这样的表达放在句子末尾,而发现的具体内容被放置在句首位置,汉语的表达中,则习惯用“某研究发现”来开头,进而阐述发现了哪些实质性的内容。该句的翻译完全符合东方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习惯,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
六、结语
综上所述,译者需要把目的原则放在首位,英语新闻导语的目的就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信息传播,在满足该目的的前提下,译者可以在不偏离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并结合中文读者的语言、文化、思维和阅读习惯等特点灵活地使用直译、增译和重组三大翻译策略,使新闻导语的译文更加具有连贯性和可读性。
参考文献:
[1]谭玮.中英新闻导语的差异及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8(1):14-16.
[2]陈小慰.语言·功能·翻译———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3]何昆莉.目的论下英语新闻导语翻译的应用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2):91-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