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论文

2023-11-10 16:43:35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协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英语表达水平。然而,当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思维固化、模式单一以及内容枯燥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领悟与把握。通过引入认知语言学可以促使教师创设新型的翻译教学体系,改善传统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总体效果。基于此,文章联系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及其翻译观,探究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新翻译教学模式构建方式,为当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创新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摘要: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协助学生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英语表达水平。然而,当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思维固化、模式单一以及内容枯燥等问题,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领悟与把握。通过引入认知语言学可以促使教师创设新型的翻译教学体系,改善传统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总体效果。基于此,文章联系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及其翻译观,探究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新翻译教学模式构建方式,为当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创新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Abstract:Translation teaching i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which can help students deepen their grasp of classroom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strengthen students'English expression level.However,the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has problems such as fixed thinking,single mode and bor-ing content,which are not conducive to students'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English knowledge.The introduc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can prompt teachers to create a new translation teaching system,impro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eaching,and strengthen the overall effect of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Based on thi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translation teaching mod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basic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its translation concept,provi-ding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
Key words:Cognitive Linguistics;college English;Translation teaching
一、引言
随着翻译体验观的不断健全及认知语言学的逐步发展,人们慢慢意识到英语翻译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化,翻译范畴逐渐从以往的句子、篇章发展到语言表述方面[1]。翻译人员需要注重依托跨文化与跨语言层面来实现语言含义与意图的精准传递,切不可单一地将英语翻译活动看成是语言的交际活动,事实上这也是一种从语言学视域出发的认知互动活动,并涵盖了心理变化过程[2]。所以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时,应当注重从认知语言学视域出发探究英语翻译教学开展方式。此外,早在2013年我国就提高了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难度,删减了传统的短句翻译,取而代之的是阅读翻译。这样的调整不单单改变了英语翻译考核方式,同时也象征着我国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标准已经发生了改变,迫切需要更多高水平、应用型英语翻译人才。然而,当下我国高校在开展英语翻译教学中,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思维的影响,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有效契合当下社会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标准,为此基于认知语言学视域,探究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开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校开展英语翻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帮助。
二、认知语言学及其翻译观
认知语言学是涵盖了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边缘学科,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国家[3]。认知语言学涉及的区域十分广泛,主要有心理学、语言学、哲学以及认知科学等[4]。一直以来认知语言学都主张以体验哲学观为载体,依托身体体验与认知,基于认知方式与知识体系,全面分析与探究隐藏在语言事实内部的认知规律。一般来说,依照认知语言对事物认知的差异性,能够将其划分成三大类型。认知语言学通常包含Goldbery,Croft以及Langacker构式观三大方面[5]。在实际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知识时,其核心研究内容自始至终都与翻译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部分研究人员在经过深入探究后提出,在翻译功能基础上,认知语言学和翻译体验学两者紧密联系,对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对两者的交互联系进行深入探究可以看出,两者有着显著的互动性、体验性与认知性,具体如下。
第一,翻译过程的互动性。从本质上来看,翻译过程属于多重互动认知的过程,翻译主体要理顺各个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能动关系,进一步提高翻译工作开展速度,同时紧密联系跨文化语言内容,确保翻译完成的内容拥有良好的有效性,可以得到其他翻译人员的认可。
第二,翻译过程的体验性。在实际开展翻译工作时,翻译人员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以及生活经验等均与翻译结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体验性不仅体现在翻译人员的认知能力和其对客观事物的领悟上,同时也体现在翻译人员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感知,只有建立在体验之上才可以深入领悟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思想[6]。
第三,翻译过程的认知性。从浅层次来看,翻译过程可以看成是翻译人员基于认知语言实现信息交互的过程。针对同一篇文章,在实际开展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中,当翻译人员改变时,往往得到的译文也是各不相同的,能够被视为创造性过程。在主体与客体的认知转变中,客观世界一般表现为体验性世界,而认知世界则表现为翻译人员通过知识整合和体验而构建的主观世界。所以,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层面来看,能够将翻译人员视为翻译主体,主体的情感体验、信息转化等都能够展现出或多或少的翻译性[7]。将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融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当中,为推动英语翻译教学创新与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和翻译水平。
三、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
(一)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导
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还是偏向于理论教学。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选取一些关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社会以及商业等方面的英语文章,再从这些文章中截取一段较为经典的片段。学生依照教师给出的任务要求,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者课余时间完成文章内容的翻译,并在翻译结束之后将其与教师提供的标准译文进行比对,完成对新知识的预习与复习。在英语翻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英语原文为学生详细讲述翻译技巧,并查看学生的英语翻译作业,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总结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进行重点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语言能力与技巧方面的提升,将学生的语义转化水平作为教学重点,而没有充分意识到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性。此外,这样的翻译教学方式更加偏向于语法教学,没有充分重视隐藏在译文之后的翻译文化,使得大学生只能简单地学会翻译信息的获取、转化等,通过机械式的反复练习来强化自身的翻译技巧,但是需要翻译篇幅较长的文章或者有一定难度的译文时,学生往往不能够顺利对其进行翻译,这是由于学生翻译水平还停留在依据语言体系进行浅层次翻译,难以全面、准确地转化出译文的深层次内涵及其内在逻辑。
(二)跨文化教学内容缺失
现阶段,高校在开展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不重视跨文化知识讲解的问题,即便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了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其内容讲解深度较浅,占据教学时间较少。在高校英语教材中还没有设定单独的翻译教材,教材中涵盖的跨文化方面的内容十分有限,同时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优势,收集与整合较多关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翻译教学过程中跨文化知识缺失。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选取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及正确的课程规划,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实际开展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重点开展翻译技巧方面的教学,而没有注重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依托认知语言翻译观,可以看出,英语翻译人员不能够带入较多的个人主观思想,应当要寻求翻译中的动态平衡[8]。假设在实际进行英语翻译时,翻译人员利用自身文化认知来理解与领悟其他国家的文化,这种先入为主的文化认知与主观感受,会造成翻译过程的不平衡。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发布翻译任务,要求学生当堂完成,给出的第一个翻译任务是:“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很多学生依照字面翻译会将其译为“像老鼠一样贫困潦倒”,但是标准翻译是“穷的像个叫花子”。第二个翻译任务是:“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学生往往会将其翻译为“天上下来如狗和猫一样多的雨”,但标准翻译是“倾盆大雨”。部分学生能够将语言转化出来,而无法运用本土语言来叙述。大学英语翻译应当建立在认知主体文化基础之上,需要翻译人员融入语言的多重互动表达,确保读者可以基于译本理解与感受到原文的观点与思想。
四、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创新路径
(一)改革与创新翻译教学模式
高校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应当加强现有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依托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域出发,推动英语翻译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发展。例如,在实际开展翻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讨论,倡导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有意识地应用跨文化交际法、实践翻译法等,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与理论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收集与整合丰富的网络资源,依托线上与线下英语互动的形式,加大对学生英语口语表述能力的培养,对一些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与国外友人直接交流,开展“实战”练习。现代化教学方式表现出较多教学优势,教师在充分了解与把握学生认知特征和实际学习状况的基础之上,积极引入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翻译兴趣,让学生在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翻译技能。另外,教师还应当联系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与学习情况,将影视翻译引入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倡导学生尝试翻译一些拥有美学特征与人文特征的国外电影片段,学生在实际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领悟影视作品中独特的审美特性,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翻译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基于认知,把握各种各样的人文知识,进一步强化学生感知社会与世界的能力。
(二)基于认知语言翻译观的翻译流程
通常来说,英语翻译流程涵盖了初稿翻译、审核初稿、译文润色与评估三个部分[9],具体如下。
第一,初稿翻译环节。教师在该环节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带领学生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翻译活动,既可以将英语翻译为汉语,也可以将汉语翻译成英语。学生在实际进行翻译时,首先要能够充分领悟原文的含义,教师要带领学生加强对原文的把握。学生对原文的领悟与认知往往来源于大量实践体验活动的经验总结,学生要联系跨文化背景领悟原文意思,这样才可以明白作者的表现手段与创作本意。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领悟与体验翻译原文,然而因为各种语言文化存在明显不同,即便是面对相同的翻译原文,不同学生翻译出的结果也有显著差异,对作者的表现方式也存在各自的见解,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翻译原文的认知与体验。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将自身的认知心得依托互联网平台分享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语境知识,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翻译初稿。
第二,审核初稿环节。教师认真查看所有学生的翻译初稿,基于翻译原则与翻译技巧,要求学生高度重视文化复合,不能够只是单一的语言转化。基于翻译篇章视域出发开展语言讲授,教师要求每一位学生仔细阅读各自的译文,并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对译文进行评估。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互评应当建立在学生认知语言翻译水平与考核标准的基础之上,确保考核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在该流程结束以后,教师要对学生初稿进行二次修改。
第三,译文润色与评估环节。在完成上述两个环节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翻译中存在的语法错误与文化认知不正确的地方,整合学生普遍存在的翻译通病,同时运用标准翻译文本,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后要求学生对翻译中的字、词、句开展公平公正的分析与评估,引导学生注重使用跨文化差异性进行译文表述。在对学生译文进行考核评估时,要结合译文水平与学生表现情况,既能保证评估结果的公正性,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翻译热情。
(三)推动认知语言学和考核评估的相互结合
在实际开展英语教学考核评估工作时,教师需要将认知语言学的英语翻译观融入其中,将对学生的考核评估建立在认识语言学翻译规律和跨文化前提之下,在查看学生期末考核成绩的同时,也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阶段性考核情况,充分把握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水平以及思想状况等,结合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确保对学生的考核评估具有良好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在现代社会环境下,教师要及时转变以往过时的考核评估思维,科学审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将学生存在的各种翻译问题当作接下来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倡导学生要勇于直视自身的不足,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不断跨越学习中的障碍,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考核评估中充分融入认知语言学时,教师需要建立在学生认知视域的基础之上,基于“信息不对等”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与学习氛围。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将认知语言学应用到大学英语翻译中,有效推动了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针对当下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导、跨文化教学内容缺失等问题,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积极开展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与考核评估方式的改革,进一步健全英语翻译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丹丹.基于英汉对比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以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5(19):22-24.
[2]余秋兰.大学英语延续性翻译教学探析: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角度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5,29(2):150-152.
[3]王丹丹.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汉英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亚太教育,2015(28):87-88.
[4]霍欣琰.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研究[J].英语广场,2016(8):111-113.
[5]王丹丹.英汉语法对比和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英翻译语法误译研究[J].高教学刊,2018(14):72-74.
[6]胡素平.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理论分析与技巧探索:评《英语翻译与语言学》[J].中国高校科技,2020(3):109.
[7]王丹丹.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汉英语法误译教学策略研究:以甘肃3所民办高校为例[J].大学教育,2019(3):113-115.
[8]董凤霞.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看英语翻译专业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5(1):80-81.
[9]温红霞.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地方高等院校翻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4):12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