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体认语言观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渗透探究

体认语言观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渗透探究

13

2022-09-28 14:03:45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以体认语言观为研究切入点,以体验学习法学习过程为依托,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渗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情境创设和语言使用体认,思政教育可以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得以全过程渗透;课堂中概念隐喻的合理应用促进了思政教育的自然渗透,使得隐性思政目标的有效实现。

  摘要:以体认语言观为研究切入点,以体验学习法学习过程为依托,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渗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情境创设和语言使用体认,思政教育可以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得以全过程渗透;课堂中概念隐喻的合理应用促进了思政教育的自然渗透,使得隐性思政目标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体认语言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概念隐喻

  Abstract:Based on the embodied-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language,the case study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is carried out,depending on the experiential learning process.The research revea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penetrat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classroom situations and the basis of the embodied-cognitive process of language use.In addi-tion,the usag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a proper way in the class can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natural manner,thus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realization of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Key words:Embodied-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Language;College English;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nceptual Metaphors

  一、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开始全面推进高校课堂思政建设。同年10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增加了对学生思辨能力和人文精神的要求,为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诸多专家以《纲要》和《指南》为指导,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编写了《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新未来大学英语》等系列教材,以教材为依托的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探索也逐渐展开。黄国文[1]认为任何话语都具有价值取向,表达或隐含着一定的价值标准,话语分析是挖掘非思政语篇中思政成分的一种有效方法。刘正光等[2]提出课程思政是一个实在的教学实践过程,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懂得并追求真善美,为社会、为国家而读书,立德树人目标就可逐步达成。张敬源等[3]对育人目标与教学过程的自然融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要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理念。这些探索为课程思政渗透提供了原则和指引。

  通过课程思政的交流和研讨,作为课程思政实施者的高校英语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始探索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的方法。如何有效地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实现课程思政的自然融入?如何合理地发挥外语课程思政独特思政功能,实现协同育人目标?这些问题是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从体认语言观出发,结合体验学习法对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语言体认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为思政元素的自然渗透提供可行途径。

  二、体认语言观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渗透探索

  语言观是人们对语言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4]。体认语言观是基于认知语言学核心思想所形成的,体认囊括由感知系统所获得的具身经验和通过具身认知加工所形成的概念结构两个层次[5]98。语言教学过程中,语言既是教学内容,又是教师观念的主要表达途径。对语言持有不同观念的教师会产生相异教学观,进而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实践途径。

  以语言体验性和认知性为基础,体认语言观指导下的外语教学遵循基于使用的教学原则,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着力培养学习者外语学习的体验与认知能力,教会他们在语言使用中获得语言知识和学会使用语言[4]。体认语言观倡导体验学习法[6],该学习过程被概括为:体验→反思→概念化→行动应用→体验[7]32。其核心理念是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知识与情感的交织回路,让学生在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中完成认知提升和情感塑造。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教育目标不只是知识习得,更重要的是思想层面上的引导和培育。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理念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其目标是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自然的思政教育。体认语言观下的体验学习法是经由体验来激活、发展和表达情感。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情感回路的体验之中,可以实现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学习过程中,体认的无意识性为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提供了机会,也为课程隐性思政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结合体验学习法的学习过程,体认语言观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体验→反思→概念化”的语言知识体认过程,第二部分为“行动应用→体验”的语言使用体认过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融入要以课堂知识回路为依托,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情感回路。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和情感双回路,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学习者认知,生成新的意义与价值观念。

  (一)课程思政渗透路径

  1.情境创设

  情境创建在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引导作用,需教材与教师的共同呈现。经过有意识加工的课堂特殊情境可给予学习者特定体验,激发相应情感,为思政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情感基础。思政背景下编写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每个语篇和素材的选用都包含着教材编写者的思政体认。教师首先通过对教材中语篇的体认,确定相应思政目标。在思政目标统领下,结合教材内容,选用贴切的素材。素材选用既要满足课堂知识需求,也需具备价值导向功能。创建情境是教师将自己在教材和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知识和情感,经过认知加工,分享给学生的过程。教师先于学生获取知识、认知世界,并用价值观引领情境创建。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殊情境中,基于具身已有经验和情感,通过连续体认的过程,获得教师预设的知识和情感。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情感,帮助学生融入情境,教师应结合思政目标和课程内容,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营造一个有温度和情感的课堂氛围。具体来说,通过让学生去收集中外特色美食的课前任务使学生在课前就获得一定的相关体验。分享中国传统美食“米线”等的介绍和制作方法,体现出菜肴背后劳动人民的热情和创造力,讲好中国故事。传统美食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和人们千百年来对食物的热情可以瞬间唤醒学生的情感。此外,添加瓷器等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美食元素来丰富学生体验。总之,教学中通过多种任务和讲解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感官,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唤醒学生情感。Section 1中创建了多国人聚餐和菜肴背后故事情境。在第一个情境中,可体会到饮食文化的差异。学生在文化互鉴的过程中会因教师所预设的传统文化氛围而激发出文化交流的体验与家国情怀。每一道菜肴背后都蕴含着当地风土人情,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愿望。在了解和表达菜肴背后故事环节中,学生也一定会被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所感染。在中国智慧环节中,中国八大菜系的了解更会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感受到中国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情感。教师带领学生在听、说、读、写体验中所形成的知识回路和学生被激发的情感回路交织在一起,使思政教育巧妙地、具身性地融入日常教学活动。

  2.语言使用体认

  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有效交流是大学英语的能力目标,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源于语言在实际中的使用。在语言使用的实践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依托情境给出概念意义。在对概念意义进行表达时,情景语境和教师的表达意向决定了表述意义及相应表达式的选择和使用[4]。在理解概念意义并结合具身经验选择贴切语言表达式的过程当中,学习者必会调动自我的情感。因此,学习者在情境中所激发出的情感得以延续到自身语言结构的输出,思政教育就在这些语言结构的表达之中沿着情感回路顺承了下来。

  以同一单元为例,Section 1中设置了介绍自己家乡菜肴的任务。每人对家乡都有着深厚情感,对家乡的食物也有着难以掩饰的喜爱和自豪。语言是情感的表达,处于课堂情境中的学生在组织自己语言时自然地融入自己的家国情感,挑选合适的单词、短语和句式,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式进行英文输出。Section 2中要求写一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文章,该环节把学生对不同食物的情感延续下来,并有助于学生输出所学知识。情境的参与者会受到话语的影响而得到反复体验和反思的机会。教师作为引导者只需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表达情感,就可以让参与者在不断的体验和反思中得到情感和认知的提升。在语言使用的过程当中,学生不仅提升了语言知识的合理运用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家国情怀。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回路中持续投入感情,容易引起共鸣和思考。教师还可结合时事加入丰富的思政元素,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课堂上以英语的形式来讨论北京2022年冬奥会菜单上的美食故事等。在这个教师处于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情境当中,每一个参与者的认知与情感都在课程的进程中得到了不断发展。

  (二)课程思政渗透指导理念:概念隐喻

  认知依赖于体验,体验细节限制着认知结构,体验与认知互动共生[8]。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关键在于丰富学生深度体验,课程思政效果取决于课堂体验。学生深度体验通过概念隐喻的形式能得以有效获得。概念隐喻是思维认知的重要方式,其运作机制是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钱锤书的“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被用来讲解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关系,把课程于思政的融合视为春天的花和盐水。课堂上适当地应用隐喻,可巧妙易懂地影响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充分发挥隐喻的效力是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其反思的有效方式。隐喻给学生情感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概念隐喻还具有系统性、隐喻蕴涵和连贯性,因此围绕单个或复杂隐喻而展开的语篇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语篇的连贯[9]。隐喻的语篇连贯功能也可以为课堂的延续性提供帮助,帮助学生保持情感上的延续,甚至通过课堂延展到生活中,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概念隐喻的认知方式是课程思政渗透的有效途径。

  本单元所涉及的故乡菜肴往往寄托着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就产生了“菜肴是人”概念隐喻的语言表达。譬如,郑州720洪水救灾中,产生了“胡辣汤别怕,热干面来了”“胡辣汤别怕,生煎包来了”等标语,分别用菜肴来隐喻人,“胡辣汤”隐喻“郑州的人”,“热干面”隐喻“武汉的人”,“生煎包”隐喻“上海的人”。源域菜肴和目标域人在特定方面相似、相关或相应,师生作为语言主体感知到菜肴和人在某方面的同一性,用以作譬,就形成了隐喻的认知方式。

  教师把概念隐喻的认知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除了能自然地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外,还可能带来思维方式的转变。教师在“菜肴是人”隐喻认知方式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在对菜肴制作过程和方法的讲解中激活学生对做人的思考,进而对其价值观产生积极引导,使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

  三、结语

  以体认语言观为指导,以体验学习法为依托,提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渗透的合理路径和指导理念。合理途径应从确认思政目标着手,挑选贴切的思政元素融入情境,以丰富学生体验为目标,让学生获取教师所预设的情感;在语言使用的体认过程中,让学生获得重复体认机会,发展学生情感;以情感回路的延续来保证思政的全程融入,以概念隐喻助力思政的全程和自然融入。教师应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英语课堂的协同育人功能,努力将思政教育渗透课堂之中,帮助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实现教育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中国外语,2020,17(5):21-29.

  [2]刘正光,孙玉慧,李曦.外语课程思政的“德”与“术”[J].中国外语,2020,17(5):4-9.

  [3]张敬源,王娜.基于价值塑造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为例[J].中国外语,2021,18(2):33-38.

  [4]林正军,张宇.基于体认语言观的外语教学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20,52(2):261-272,321.

  [5]Johnson M.Embodied Mind,Meaning,and Reas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2017.

  [6]王寅.体认语言学发凡[J].中国外语,2019,16(6):18-25.

  [7]Kolb D.Experi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New Jersey:Pearson Education,2014.

  [8]覃修桂,帖伊.体验的多维性与体认原则[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8(1):48-56,159.

  [9]樊孟轲.概念隐喻在《天堂蒜薑之歌》中的语篇连贯功能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