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中国年轻网民对网络用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态度研究论文

中国年轻网民对网络用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态度研究论文

14

2023-10-23 15:02:3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自1980年语码转换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有相当多的研究关注不同语境下的语码转换。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我国的网络用语中也出现了汉英语码转换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网民表示他们曾经使用过此类网络用语。文章将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来探讨中国年轻网民对网络用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态度。

  摘要:自1980年语码转换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有相当多的研究关注不同语境下的语码转换。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我国的网络用语中也出现了汉英语码转换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网民表示他们曾经使用过此类网络用语。文章将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来探讨中国年轻网民对网络用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态度。

  关键词: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

  Abstract: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code-switching in multiple contexts since the term was proposed in 1980.Recentl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culture,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has emerged in netizen language,and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young netizens have reported using such terms.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utilize quantitative research to investigate young Chinese netizens'attitudes toward code-switching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Internet slang.

  Key words: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Internet slang

  一、引言

  随着社交媒体及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用语随之产生且不断发展,它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内容也日新月异。网络用语,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特色的在网络上使用的语言。由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网络用语中也出现了使用两种或以上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

  在同一话语中使用多种语言或语体的现象即为语码转换。从多年前的“hold住”到现在的“我emo了”及“品味很low”,可以得出语码转换现象在网络用语中早已出现且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就目前来说,许多关于语码转换的研究都关注于影视剧、文学作品,针对网络用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的研究还并不多见,且大多将重点放在其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上。近年来,针对网民对语码转换网络用语态度的研究较为少见。因此,本研究旨在扩充网络用语相关理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语码转换网络用语。文章选取我国年轻网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横断面研究方法及问卷调查法来研究这些网民对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的态度。

  二、文献综述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独特的网络文化蓬勃发展,如网民和网民语言的形成。网民是指使用网络的民众,他们主动接收不同事件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对网络事件的看法和情绪。此外,网民在网络社区和论坛上创造了独特的词语。这些独特的词语被称为网络用语,由于网民的不断使用而在网络上流行起来,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网民流行文化。语码转换是双语和多语言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语言之间的转换以及两种或多种语言语法的同时运作。Chan认为,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话语交际中属于两个不同语法系统或子系统的片段的混合[1]。此外,也有研究指出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个句段或者语篇中同时使用几种方言或语言的现象[2]。

  从语言结构角度来说,语码转换可以分为三类:①句间语码转换。这意味着在不同句段中,使用多种语言的话语共存。这种情况出现的频率最高。②句内语码转换。在同一个句段中,主体语言和嵌入语言同时存在。③附加语码转换。嵌入语言作为一个固定的成分直接插入主体语言中,这是最不常见的一类。这种分类被大多数语言学家所接受和采用[3]。从使用语码转换的场合来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情境型、会话型、语义型。从使用者的心理动机出发,语码包括无标记语码和有标记语码。有标记的语码常常伴随停顿等语体特征,当标记的选择不明确时,说话者以探索性的方式使用语码转换,以建立有利的社会关系。因此,使用何种语码转换是说话者遵循有利的社会关系并确立其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

  在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中,在汉语作为“主体语言”的情况下,嵌入语言的表现形式包括英语形式及汉语拟外来词,即“英形”与“汉形”。作为嵌入语的英语可能源于汉语发音、汉语的意义及英语的发音。

  关于在双语或者多语环境中使用语码转换的作用,Cogo提出了语码转换的三种功能。首先,在口语中使用语码转换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其次,使用语码转换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理解,以提高沟通效率。最后,使用语码转换显示了一个人对语言社区的归属感[4]。此外,语码转换既可以是一种交际手段,也可以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在一个多语言社会中,说话者通过语码转换表达他们身份的不同方面。年轻一代也将语码转换视为他们独特身份的标志,以及他们所属群体的象征(Finnis,2005)。在网络用语中,语码转换还具有不同的功能。首先,对于年轻网民而言,使用这一群体所熟知的语码转换可以拉近社交媒体中的距离;其次,使用语码转换可以展示社会身份;再次,有些方言语码转换在网络上作为委婉语存在,如“铁憨憨”等。最后,语码转换也可以用于填补语篇间隙[5]。

  近年来,我国部分学者从不同视角及不同语境对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如从认知语用学、语言顺应角度探究汉英语码转换[6],从影视剧、书籍中探究汉英语码转换等[7]。随着微博、豆瓣、哔哩哔哩平台的年轻用户数量的增加,网络用语也越来越丰富。此外,由于大众英语水平的提高及东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的英文元素出现在网络用语中,语码转换现象屡见不鲜。从“hold住”到“cp粉”,使用这些网络用语的大多为年轻人,因此文章选取我国年轻网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对这些十五至二十六岁网民进行定量研究,以此来探讨这些网民对网络用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态度。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文章采取横断面共时性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使用SPSS20.0分析数据。本研究通过“问卷星”为主的网络调查手段,在网络上发放在线问卷,以十五岁至二十六岁年轻网民为调查对象,针对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使用原因以及使用者的态度进行抽样调查。在设计问卷的过程中,为了明确使用频率、关注频率及使用者态度,Likert 5点记分制被广泛地应用于问卷中,1表示从不使用,从不关注或非常反对;2代表很少使用,不怎么关注或者比较反对;3代表有时使用,时不时关注或者保持中立;4代表经常使用,有时关注或比较同意;5代表频繁使用,非常关注或者非常同意。本项研究的问卷设计相对简短,以便学生集中注意力,准确真实地回答问题。除了完成以上关于汉英语码转换的问题,参与者还被问及年龄、性别和学历等基本信息。

  (二)研究数据分析

  1.受访者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一共回收问卷651份,其中有效问卷648份,问卷有效率为99.5%。共计108名男性,540名女性填写了有效问卷。其中,15~18岁的受访者有516名,19~22岁的受访者有83名,23~26岁的受访者有49名。8名参与者最高学历是初中,500名参与者最高学历是高中或职校,51名参与者最高学历是专科,63名参与者最高学历是本科,另有26名参与者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

  2.受访者使用网络用语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的受访者从不使用网络用语且从未接触过,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使用网络用语,有10%的受访者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网络用语。由于年轻网民喜欢浏览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他们看到网络用语,并且为了节约时间、追赶潮流等原因,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使用网络用语。

  具体来说,有64.50%的受访者有使用过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的经历,其余35.50%的受访者未曾使用过。近年来,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语码转换的网络用语越来越多,年轻网民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这类网络用语。然而,由于语码转换网络用语并不如其他网络用语那样好记,还是有些受访者没有使用过这类网络用语。

  3.受访者使用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的原因

  对上题中有使用过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的受访者,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人使用这种网络用语的原因。表1体现了调查问卷中“为什么使用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这一问题的结果,为了全面地了解受访者使用这种网络用语的原因,此题设计为多选题。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由表1可知,几乎所有使用过这种网络用语的受访者都是在无意识、不自觉的状态下使用。在年轻网民使用社交媒体、浏览微博抖音时,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与其他网络语一样,在这些平台上出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年轻网民。此外,也有部分受访者认为,比起单纯使用中文,“很low”这类网络用语能更快速高效地表达自己。Low在剑桥词典中既有“程度低的”释义,又能用来修饰人或物,意为“低劣的、地位低微的”。这个简单的词能用在许多语境中表达多个不同的含义。比起汉语中具体的词,如“掉价”“卑劣”,“low”显然更为简短且朗朗上口。当然,也有部分受访者是出于想融入群体的从众心理,从而使用这种网络用语。另外,有部分网民认可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的创造及使用体现了年轻网民的创造力和个性,这也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4.受访者接触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的渠道

360截图20230321164056885.jpg

  表2是受访者了解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的渠道的调查结果,此题同样是多选题。大部分参与研究的年轻网民表示在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聊天时,他们容易了解到这类网络用语。此外,在与同龄的朋友交流时受访者也会接触到这类网络用语。较少的受访者表示会从报纸、杂志上学习到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这是因为报纸、杂志的语言风格比较正式,相对而言,网络及日常生活用语则会比较随意,而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本身就是非正式的,因此这类网络用语更容易在这些较为随意的语境下被使用。

  5.受访者对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的态度

  有66%的受访者对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持中立态度。另外,有19%的受访者认为可以支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类网络用语。也有12%的受访者表示随意,喜欢就用。只有3%的年轻网民表示反对。年轻人对新事物一般很容易接受,因此对大多数年轻网民来说,在比较随意的情景下,如在日常生活中来使用这些网络用语也无伤大雅。

  6.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对语言、社会、个人的影响及态度分析

360截图20230321164425995.jpg

  表3是受访者对此类网络用语所造成的语言、社会、个人的影响的态度分析。运用Likert 5量表,即1为完全不同意,5为完全同意,可以算出平均得分,进而得出受访者总体的态度。十五题的平均得分是3.13,故648名参与者针对语码转换网络用语对语言的影响整体上是持不确定的态度,趋向同意。而被问及语码转换网络用语是否对其个人造成影响时,平均得分是2.99,受访者对此的态度为不确定趋向不同意。当被问及其是否对社会造成影响时,调查结果显示平均得分约为3.05,即持有不确定的态度,趋向同意。随着语码转换网络用语的词汇数量的增加,这类网络用语将会对个人、语言、社会产生更多的影响。

  以下表格中三题均为多选题。由表4可知,大多数年轻网民认为语码转换网络用语具有创造性,能促进文化的交流。此外,部分受访者也认为运用此类网络用语可以丰富语言,使语言具有活力。与此同时,部分参与者认可语码转换网络用语晦涩难懂,滥用会导致语言使用不规范。被问及其对个人的影响时,许多受访者表示会使自身的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也有许多网民认为使用此类网络用语可以减负,或者没什么影响。当谈及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时,大多数年轻网民表示,使用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会使得语言更加难懂,从而加深长辈与青年之间的代沟。

360截图20230324162740944.jpg

360截图20230324162931037.jpg

  7.受访者对汉英语码转换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

  参与调查的年轻网民中,31.94%的人认为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的形式将会在未来越来越丰富。另外,有30.25%的受访者认为这类网络用语一部分将成为常用语。其余的受访者表示此类网络用语将会维持现状,或者自然消亡。仅有5.71%的年轻网民认为其破坏语言规范,将会很快被淘汰。因此,大多数年轻网民对这类网络用语在未来的发展持乐观或中立态度。

  (三)研究结论

  数据表明,许多年轻网民都有过使用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的经历。这类网络用语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中国年轻网民。由于语码转换的便利功能、幽默功能,使用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可以简洁、方便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受访者常常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使用这些网络用语,用以填充间隙、顺应心理动机,拉近人际距离,增加身份认同感。大多数网民对语码转换网络用语保持中立态度,在谈及其对语言、社会、个人的影响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态度不明确,没有非常坚定地表示同意或者反对。被问及其对语言、个人有何种影响时,部分年轻网民持积极态度,认为使用这类网络用语具有创造性,能提高自身交际能力,为语言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于社会而言,语码转换网络用语的使用必然会对年轻人与长辈之间的交流产生影响,所以有部分年轻网民也赞同使用这类网络用语将会加深与长辈的代沟。

  文章为语码转换网络用语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即从网民的态度出发来研究。此外,在研究中还发现,有些年轻网民也有使用过一些拼音缩写和英文缩写结合的网络流行语,如cpdd,cpf等。这类网络流行语都是在原有的英文缩写词基础上进行扩展。

  由于拼音本身并不属于一种语言或方言,且此类网络用语并不多见,在此不予赘述。

  本研究是横断面定量研究,且有效问卷仅有648份,故研究样本数目较小,研究地域也不够全面,无法关注到更多不同年龄的网民,更无法关注到受访者对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态度的变化。因此,针对年轻网民对语码转换网络用语的态度,需要研究者采用定性或者混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更多的研究对象,对此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四、讨论及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汉英语码转换的现象在网络用语中已经越来越普遍,有越来越多的年轻网民开始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使用汉英语码转换,顺应了语言现实,也顺应了人们的心理动机。随着网络用语的丰富,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在网络用语中也将会越来越丰富,形式更加多样,而部分被普遍使用的网络用语如“hold住”也已经成为常用语。但是,作为网络用语的一部分,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也无可避免地会走向消亡。不断有新的语码转换网络用语产生并流行起来,也有许多“过气”的同类网络用语渐渐被人淡忘。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常常被视为标签式语言,它力求在简短的叙述之中体现最为明显的特性,同时又有意或无意地重新建构了互联网空间乃至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习惯,导致语言的不规范,同时会致使年轻网民更依赖于用这种标签式语言来表达态度、陈述观点。因此,语码转换网络用语与其他网络用语一样,是一把双刃剑。网民需要辩证、客观地看待汉英语码转换网络用语,并在适当的场合合理地运用它。

参考文献:

  [1]Chan C Y Y.Conditions and motivations of code-switching in Hong Kong Cantopop pop songs[D].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3.

  [2]Gardner-Chloros P.Code-swit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3]Ng C.Canto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inCantopop television drama theme songs[J].World Englishes,2020,40(3):354-370.

  [4]Chan B.English in Hong Kong Cantopop:language choice,code-switching and genre[J].World Englishes,2009,28(1):107-129.

  [5]徐瑞晗.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当代中国网络流行语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研究[J].参花:下,2020(10):38-39.

  [6]陈菲,王斌.网络语码转换的顺应性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7(10):56-58.

  [7]郭文荟,周强.基于话语分析模式的影视剧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12):24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