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OI模式的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融入教学设计实证研究论文

2023-10-15 21:17:08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针对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缺失和“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问题,文章基于梅耶的SOI意义学习模式,提出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四》第一单元课文《Love and Logic:the Story of a Fallacy》为例,开展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教学设计对改善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融入效果和提高大学生英语输出中国文化能力的有效性。
摘要:针对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缺失和“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问题,文章基于梅耶的SOI意义学习模式,提出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方案,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四》第一单元课文《Love and Logic:the Story of a Fallacy》为例,开展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教学设计对改善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融入效果和提高大学生英语输出中国文化能力的有效性。
关键词:SOI意义学习模式;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Abstract:To address the ab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Chinese Culture Aphasia”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based on Mayer's SOI meaningful learning model,this paper proposed a teaching design plan for integrating Chinese culture into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taking the text Love and Logic:The Story of a Fallacy from the first u-nit of the textbook New Horizon College 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 Four as an example to implement the teaching design.A teach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verify the effect of the teaching design on improving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college students'Chinese culture export ability.
Key words:SOI meaningful learning model;Chinese culture;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一、引言
2020年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强调要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学生,能发挥语言的力量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为当代大学英语教学明确了教学目标。与这一目标相对应的现状是,当代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较之前有了巨大的提升,但交际过程中却表现出明显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无法在跨文化交流中输出中国文化,显示来自古文化大国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文化人格[2]。为此,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诸多学者针对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路径和策略开展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是已有研究以思辨性论述为主,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一线教学案例阐述或实证研究欠缺[3]。为此,文章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四》第一单元课文《Love and Logic:The Story of a Fallacy》为教学实例,基于SOI意义学习模式,改进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实验,为提升中国文化融入效果提供新方法。
二、SOI意义学习模式与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
SOI意义学习模式由美国认知心理教育学家理查德·梅耶于1996年提出。该学习模式是一种新的意义学习法,是对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融合和发展[4],其中很多观点与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融入教学有诸多契合之处,在教学目标上两者不谋而合。SOI意义学习模式中,学习者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互动整合,建构成一个连贯一致的、有意义的图式储存在记忆中,且具备迁移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5]。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这一能力并不是单一的语言技能,而是包含跨文化思维意识、交际策略、文化调适能力在内的一项全面多维的能力[6],换言之,是在跨文化交流中有创造性、适应性、灵活性、批判性地用英语输出中国文化的能力,该能力目标与意义学习法旨在培养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意义建构能力相一致。在教学流程上,SOI学习模式是意义学习的具体加工方式,聚焦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强调对学习环境情景的构建,明晰了认知过程中学习者对信息进行选择(selec-ting)、组织(organizing)、整合(integrating)的具体过程[5],为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提高学生英语输出中国文化能力指明了教学设计的具体过程,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依托前人基于SOI意义学习模式提出的现代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采用促进选择、促进组织、促进整合的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实现意义学习[4],文章给出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方案:营造文化环境,完成文化信个性化选择;构建多层次文化异同结构,完善文化信息组织;多任务并行,促进文化信息整合。
三、教学设计实例
依照上述教学设计方案,文章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四》第一单元课文《Love and Logic:The Story of a Fallacy》为教学实例[7],开展教学设计,展示如何在促进选择、促进组织、促进整合的教学流程中将中国文化有机融入大学英语课堂中。
《Love and Logic:The Story of a Fallacy》文章主题为爱情与逻辑,讲述了主人公多比用皮夹克和室友罗伯交换女友,在约会五次后表白被拒且被戏耍的故事。故事围绕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评价自我与他人、约会、表白、拒绝这些文化事件展开,以幽默讽刺的笔触展示了国外的爱情文化。基于该文章文化内容和主题,中国文化融入该单元的教学设计目标为培养学生在交际语境中用英语讲述中国爱情故事、输出中国爱情文化的能力。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营造文化环境,完成文化信息个性化选择
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单元文章主题相关的中国文化材料,即白蛇传、霸王虞姬、红楼梦宝黛之恋、梁祝化蝶四大中国古典爱情故事,呈现与四个中国爱情故事相关的图片、视频,营造文化环境,开展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挑选最喜欢的中国古典爱情人物,结合人物生平讨论喜爱该人物的原因,并进行课堂发言,引导学生发现单元主题。该过程突出了学习过程的个体性和选择性:学生对四个中国爱情故事中诸多人物进行自主选择,实现了个性化信息选择,强化了个体脑海中已有中国爱情文化图示的记忆;讨论发言环节,学生根据个体表达需求查找选择相应词汇信息,促使其初步储备符合其认知的个性化中国爱情故事英语词汇表达;在单元主题引入环节,学生逐步形成对单元主题个性化的感性认知和预期:“本单元英语文章讲述的爱情故事和我选择的中国爱情故事有何差异?”“西方人的爱情文化和我们的文化有何差异?”
(二)构建多层次文化异同结构,完善文化信息组织
信息选择环节引入的中国文化文本和单元课文英文文本之间,围绕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评价自我与他人、约会、表白、拒绝这些文化事件,在行为/思维心态、个体/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差异性或共性的文本互动。为此,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分析东西方文化异同,从文本之间个体的、具体的、浅层次的文化异同,到普遍的、抽象的、深层次的文化异同,层层推进,理清关系,使无序的思维和信息变得清晰有序,完成东西方文化异同组织,构建学生对该单元主题的跨文化认知。教师将这一过程分解为三个任务,分步骤帮助学生组织文化信息。具体如下:
1.整理中西方人物爱情行为方式异同,绘制异同表格
教师提供红楼梦、梁祝、虞姬项羽、白蛇传英文视频文字资料作为辅助学习材料。学生阅读理解课文《Love and Logic:The Story of a Fallacy》,分析在与他人建立关系、评价自我与他人、约会、表白、拒绝五个文化事件中东西方爱情故事人物行为方式的异同,小组讨论完成行为方式异同英文表格。如针对约会这一文化事件,学生会发现课文中多比的约会行为是理智客观地讲解逻辑谬误,而中国爱情故事中林黛玉贾宝玉的行为则是手帕传情,共读西厢。
该任务驱动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英文文章,提取关键信息,并在不同文本之间进行对比思考。过程中,学生获得描述东西方爱情故事人物行为的英语词汇表达,发现归纳东西方爱情文化中的行为方式异同。
2.分析东西方人物思维心态特点异同,绘制异同表格
在任务一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思维心态及其异同,要求学生在任务一表格基础上增添思维心态异同对比。
如针对约会这一文化事件,教师可以逐步提问:
Q1:课文中多比为什么会在约会时讲授逻辑?
Q2:你所选择的中国爱情经典人物如贾宝玉林黛玉为什么会手帕传情?
Q3:多比和中国爱情故事人物约会行为背后分别反映了这些人物什么样的思维心态?有何差异?
学生在上述问题引导下讨论思考可发现多比思维理性,性格精于算计,自视甚高,而贾宝玉林黛玉则是感情细腻丰富,多愁善感。
该任务驱动学生深入东西方文化文本语境中分析归纳信息。过程中,学生获得描述东西方爱情故事人物思维心态的英语词汇表达,发现归纳东西方爱情文化中的思维心态异同,加深对东西方爱情文化异同的认知。
3.整合课外资源,归纳东西方社会普遍性深层文化异同
教师补充东西方文化异同相关视频作为辅助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身边文化案例,思考文化事件中多比/波莉/罗伯和中国爱情故事人物的异同是否具有文化普遍性,是否能揭示东西方思维模式深层异同,并安排学生小组探讨发言。如针对约会这一文化事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可发现理解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中国文化中的感性主义。
该任务驱动学生发散思维深度思考文化异同。过程中,学生获得描述东西方社会普遍性深层文化异同的英语词汇表达,发现归纳东西方社会普遍性深层文化异同。通过这三个任务逐步深入学习,学生不仅储备了单元主题相关的东西方文化知识和英语语言表达,而且围绕单元主题在脑海中勾勒形成了一个清晰有序的文化异同结构,完成了文化信息组织。
(三)多任务并行,促进文化信息整合
教师开展多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创设多个真实跨文化交际语境,驱动学生输出中国爱情文化。在课上教师开展角色扮演口语活动,安排学生一方扮演示爱失败的多比,另一方扮演给予多比安慰建议的中国朋友,要求后者在跨文化交流中输出中国爱情文化。在课下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给文中角色波莉或多比写信,讲述中国古典爱情故事。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考虑东西方文化差异,灵活适时地调整语言和表达策略,使西方文化交际对象能够理解接受。
该环节驱动学生在真实语境中将所学知识迁移使用。过程中,学生整合深化新旧英语语言知识和东西方文化知识;明确交际文化双方的差异性,培养了输出中国文化所需的跨文化意识;选择恰当的语气、礼貌程度和言语功能以完成交际任务,了解了口语书面输出中国文化所需的交际策略。
四、实验与结果
文章以太原理工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按照上述教学设计,开展了为期四周的课堂教学实验,观察记录课堂情况,在实验前后布置同一写作任务,即给文中角色波莉或多比写信讲述中国古典爱情故事,对实验前后写作情况对照比较,检验融入效果以及学生英语输出中国文化能力是否提高。
课堂观察发现如下:在信息选择环节,对一些中国本土文化的英文表达,如“结缘”“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学生展示出浓烈兴趣,热烈探讨,积极记笔记。在信息组织环节,学生积极分析东西方爱情人物恋爱行为差异背后的原因,如有学生推测多比向波莉表白仅仅是因为对方可以被培养成装点其个人形象的附属品,并指出该心态反映了西方的功利主义思想。在信息整合环节中,扮演中国人给予多比安慰和恋爱建议的学生用课堂上习得的中国爱情名言劝解多比对待爱情要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平衡。从上述课堂学习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任务的驱动之下,阅读理解东西方爱情故事文本,并在两者之间反复分析对比,升华思考,实践交流,中国文化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上均和大学英语课程原有英语教学彼此交融,互为一体,构成了大学英语课堂的有机部分。
对比分析实验前后学生跨文化写作完成情况发现如下:与教学实验前写作内容相比,实验后学生书信中运用了较多课堂上习得的中国文化地道英语表达,更为细致精准地描述出中国爱情故事人物;书信中增加了对中国人物思维心态和精神风貌的评价,如有学生写道:“In China,people are more emotional.They won't say‘I love you’directly.They express their emotions by implicit words or actions.”此外,实验后部分学生书信中增加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考虑,尝试从西方人角度来阐释中国爱情故事,体现了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理解和跨文化意识。如有学生写道:“I know the western culture stresses individualism.Westerners are more rational when in love.But it is different in China.”综上,实验前后跨文化写作内容差异表明学生实现了中国文化信息的意义建构,可将课堂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迁移使用,验证了大学英语课堂引入中国文化的效果,教学目标完成良好,学生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得到了提升。
五、结语
文章基于SOI意义学习模式,给出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方案,并针对具体课程开展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验,发现该方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促进了意义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证实了该教学设计改革对改善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效果和提高大学生中国文化输出能力的有效性。为此,基于SOI意义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符合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对一线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融入有一定实践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吕吉瑛.将“中国英语”引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6):154-156.
[3]杨华.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践的探索研究:以大学生“外语讲述中国”为例[J].外语界,2021(2):10-17.
[4]张玉琴,党亭军.探析梅耶学习理论及意义学习模式:兼论对现代教学设计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11):5-7.
[5]洛根·费奥雷拉,理查德E.梅耶,陆琦,盛群力.学习是一种生成活动[J].数字教育,2016,2(2):85-92.
[6]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13-21,43.
[7]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