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隐喻教学研究论文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隐喻教学研究论文

6

2023-10-15 17:57:15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wangye

摘要:隐喻是高校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一种可行的认知方式,依托生动形象的比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当下英语学科隐喻教学存在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学科教学质量,文章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以及隐喻输出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生隐喻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希望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文化品格”等其他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隐喻是高校学生进行语言学习的一种可行的认知方式,依托生动形象的比喻,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内化。当下英语学科隐喻教学存在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学科教学质量,文章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以及隐喻输出三个方面探讨了学生隐喻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希望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文化品格”等其他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隐喻教学

  Abstract:Metaphor is a feasible cognitive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language.Vivid metaphors help fully ignite students'enthusiasm for English learning and strengthe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internalization of English knowledge.At present,there are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teaching of metaphors in English discipline.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lish teaching,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metaphor awareness and ability from three aspects:vocabulary teaching,reading teaching and metaphor out-put.Meanwhile,it aims to improve students'“learning ability”,“logical thinking”“cultural awareness”and other aspects of ability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English discipline;Core competence;Metaphor teaching

  一、引言

  核心素养是一个宽泛而抽象的概念,不仅涉及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还关乎他们的心智、情感等精神层面,决定着个人的整体发展。大学教育作为青年学生与社会接轨前的最后一站,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大局观。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无论其日后从事翻译、外贸、教师、公务员还是其他任何行业,他们应当从本科阶段的学习中所获得的远远不止语言知识和应试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能力以及接受新信息、适应新变化、开辟新局面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规划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出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自美国著名学者莱考夫(Lakoff)与约翰逊(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之后,国内外大批学者开始探究隐喻[1]。在现代外语教学理论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要突破外语学习的瓶颈仅靠积累词汇量和语法知识是不够的,更要认识到母语和目标语之间认知框架和思维模式的差异。研究发现,外语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培养与改善学生的隐喻水平,并且发现隐喻能力和语法或交际能力一样可教[2]。因此,文章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探究了英语学科的隐喻教学,以期能够促进学生隐喻能力与思维品质的提高,进一步提升英语学科教学效果。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隐喻理论概述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中明确指出,为了有效实现课程总目标,高等教育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3]。换言之,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当要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文化意识”以及“思维品质”。其中“思维品质”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水平。虽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没有直接提及隐喻能力,但隐喻能力的概念与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息息相关,尤其与“思维品质”密不可分。

  (二)隐喻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并研究语言在修辞方面的隐喻,至今已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史。随着隐喻研究的兴起,人们逐渐发现隐喻不单单代表一种修辞手法,同时也可以看作人类思维模式中的一种,是提高人们思维水平的一种认知体制。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Lakoff)与约翰逊(Johnson)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从思维层面入手深入研究了隐喻的本质[1]。他们指出,隐喻实质上是一个从某个认知域发展为其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从根本上来看,隐喻是通过熟悉的经验来理解陌生的事物,隐喻产生必须要确保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莱考夫(Lakoff)与约翰逊(Johnson)还针对隐喻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了结构隐喻、本体隐喻以及方位隐喻三大部分。其中结构隐喻是将一组概念直接投射到另一组概念结构上,比如将“争论”概念化为“战争”可以解释“唇枪舌剑”“赢得争论”等说法;用实体“网”的概念隐喻虚拟的信息世界,产生“上网”“上线”“社交”网络等概念。本体隐喻是将高度抽象的概念用现实可见的概念进行关联表达,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时间就是金钱”“知识就是力量”等。方位隐喻与高低上下、里外中心等空间方位有关,可以隐喻道德概念如“上善若水”,或社会地位和人的身体情绪状态等,如“高攀”“升迁”“神采飞扬”等[1]。

Dingtalk_20231015175538.jpg

  三、当下英语学科隐喻教学问题分析

  (一)缺乏隐喻教学意识

  受传统教学与测试模式的影响,部分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被要求做得最多的是默写单词和记忆语言点。在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甚至有学生像“记电话号码”一样记英文单词。课堂教学中教师侧重知识点的总结与灌输,而往往忽视词汇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联,尤其是介词和多义词意义产生的认知理据。阅读教学也是依据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落到语篇的线性模式进行机械解码,而忽略语篇深层的意义建构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即便是通过了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在做到发音标准,表达流利,语法正确的基础上也不能输出真正地道的英文。丹尼西认为,这一现象已经超越了语言范畴而只能从认知领域予以解释,外语学习者虽然达到了极高的语言流利度(verbal fluency)但缺乏以目标语的概念图式进行思维的能力[2]。换言之,他们在以目标语的形式结构说话,仍然以母语的概念框架在思考。培养思维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任务之一,认知语言学理论表明,隐喻是语言和认知共有的根本属性,隐喻能力的培养也必然是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4]。因此,一方面需要进行隐喻教学策略的探究,强化英语教师的隐喻教学意识;另一方面,有必要推进英语学科隐喻教材的建设,为隐喻教学提供系统科学的依据。

  (二)学生的求稳心态

  从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与使用现状来看,学生在英语口头与书面表达中很少使用隐喻表达。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母语文化和应试中求稳心态(playsafe)的影响。学生的写作评分标准要求他们做到表达正确,合乎语法,而很少强调语言的创新性及美感。越是重要的考试,学生越倾向于追求四平八稳,甚至套用写作框架来降低出错的概率。即便有运用新奇语言表达的动机和能力,学生也不敢轻易尝试。他们通常会运用母语思维模式进行构思,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英语写作,虽然从标准语法的角度来说他们产出的语言谈不上错误,但是却称不上是好的英语。

  四、核心素养视角下英语学科隐喻教学路径

  (一)在词汇教学中开展隐喻教学

  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的词汇教学认为词语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英语词汇多如繁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英语词汇会将学习者的兴趣消磨殆尽,不利于长期记忆的产生。实际上,词汇意义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并不完全是随机的,而是具备一定的理据性。为了更好地教授词汇,教师可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逐步向学生介绍隐喻的认知机制等概念隐喻理论知识,将其与词汇教学相结合,在词汇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以此来提高其词汇学习的效果。例如,方位隐喻对介词教学有较大影响。基于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人们将介词的空间意义投射到数量域和情感域,并由此产生了存在多种隐喻义的介词。例如,教师可以渗透“HAPPY IS UP,SAD IS DOWN”以及“MORE IS UP,LESS IS DOWN”这一类方位隐喻概念。当人们处于悲伤或者失落时,身体往往呈现出弯曲的状态,如“He bowed his head sadly”;当人们精神抖擞、心情畅快时,往往呈现出直立的状态,如“Cheer up”。在中文中也有许多较为相同的表述,比如士气低落、趾高气扬等。又如,在语句“a speech on education”中,on是基于空间义的“靠近”发展为事态的“相关”。从隐喻概念的角度教授介词的多义现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减轻其记忆负担,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

  此外,本体隐喻可以很好地解释以下句子。

  a.New year is approaching.

  b.A group of riders came into view on the dirt road.

  a句中我们将“new year”这个抽象的时间概念看成一个可移动的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仿佛新年在朝我们走来,离我们越来越近,当然这其中也反映了人们潜意识中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相互类比的事实。b句中come into view这个动词短语传统教学中会解释为“进入视野”,因为中文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但是归根结底从认知的角度看来,这是因为人们将“视野”概念化成一个容器,而人们眼睛所看到的物体被概念化成容器里所装的东西。这是典型的容器隐喻,也是本体隐喻的一种。

  隐喻意识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其跨文化意识,改善学习效果。在词汇教学中,对词汇理据的显性解释可以加强学习者对词汇的深层处理(greater depth of precessing)和双重代码(dual coding)的认知过程,从而深化理解,改善和加强记忆。

  (二)在阅读教学中开展隐喻教学

  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教材中出现的隐喻性语言不在少数,其中数量最多的当属结构隐喻。例如,精读教材中出现过“I'm at a crossroads in my life.”和“He's gone through a lot in life.”这两句话都可以通过“Life Is a Journey”的结构隐喻来理解,通过教师言简意赅的讲授,学生便豁然开朗。原本需要靠零打碎敲甚至死记硬背来习得的语言点可以被高效地批量化吸收,并且深刻理解,因为同英语一样,汉语中也是通过“旅行”来概念化“人生”的,基于共同的生活经验,不同文化的人们在很多思维体验上具有一致性,这也必然会体现在语言表达上。再如,卡尔·桑德堡的《雾》中写道———“The fog comes on little cat feet.It sits looking over harbor and city on silent haunches and then moves on.”作者将变幻流动的雾与狡黠可爱的小猫的形象相结合,隐喻性的诗句赋予“雾”以灵动的生命力,新奇的视角萌生出意外的审美效应。教师若能将这些语言背后的奥妙讲透,学生收获的将不仅仅是一个词汇、一篇课文,而是整个思维品质与审美能力的提升,这也正是学习语言的意义所在。

  (三)鼓励学生发现,欣赏并使用隐喻性语言

  学习隐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欣赏和产出隐喻性语言,进而培养他们理解和描述外部世界中抽象事物与概念的能力。隐喻教学应该侧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修辞层面,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词汇和阅读层面隐喻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随时发现语言中的隐喻现象,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隐喻理论介绍。笔者在精读课上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一项任务,让他们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随时记录下他们认为使用了隐喻性表达的词句。经过一个学期的记录,让学生交换传阅,相互讨论,然后给他们介绍了三种类型的隐喻概念,学生听得兴致盎然,如同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部分学生之后又主动将自己记录的隐喻性词句进行归类整理。与此同时,笔者在写作课上也让学生模仿莎士比亚的Sonnet 18尝试创作过诗歌,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创作出很多形式新颖构思巧妙并且兼具文字美感的诗句。这说明英语教学中进行隐喻能力的培养是完全可行并且有效的,合理地组织相关教学活动也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Dingtalk_20231015175350.jpg

  五、结语

  虽然隐喻能力教学在理论层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关于具体教学策略的研究还远远不够。考虑到当下部分教师的隐喻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想要真正将隐喻教学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一定效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5]。另外,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对隐喻概念的渗透也应得到重视。加德纳和维纳(1979)的一系列实验表明,儿童理解隐喻的能力在十岁左右发育成熟,随着年龄的发展,隐喻性语言的产出会逐渐下降,其语言创造力也比童年时期匮乏[6]。除客观的生理原因以外,这很有可能与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相关。因此,教学范式的改革迫在眉睫,通过隐喻思维的培养为英语教学赋能增效,由思维的融通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是培养新时代的外语人才的必经之路。


  [1]Lakeoff G,Johnson 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Danesi M.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The neglected dimension[A].In Alatis,James E.(ed.).Georgetown,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992:Language,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eaning[C].Washington,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93:489-500.

  [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4]严世清.隐喻能力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1,83(2):60-64.

  [5]王理.认知建构下的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2):139-141.

  [6]Gardner H,Winner E.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Implications for humanistic disciplines[A].IN Sacks(ed.)On Metaphor[C].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