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英语课内课后语法教学进阶和衔接机制研究论文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英语课内课后语法教学进阶和衔接机制研究论文

1

2024-10-19 16:41:0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阐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情况,即仍以传统的“教—学—练”模式为主;追求高分,忽视能力提升和进阶教育。为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效率,结合教学实例,探索如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构建初中英语课内课后语法教学进阶和衔接机制。提出创设情境教学方式,课内教学,课后引导;创设任务教学方式,课后注重教学任务的衔接,有序提升进阶;创设“课内—课后认知关联模式”,鼓励学生在不断“试错”中得到进阶提升等措施。

  【摘要】阐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情况,即仍以传统的“教—学—练”模式为主;追求高分,忽视能力提升和进阶教育。为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效率,结合教学实例,探索如何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构建初中英语课内课后语法教学进阶和衔接机制。提出创设情境教学方式,课内教学,课后引导;创设任务教学方式,课后注重教学任务的衔接,有序提升进阶;创设“课内—课后认知关联模式”,鼓励学生在不断“试错”中得到进阶提升等措施。

  【关键词】初中英语;核心素养;语法教学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情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新课改强调提升和优化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育过程中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情况。语法教学虽然贯穿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但是其分数占比往往较小,以至于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阅读理解、书面表达,即使在特定句型的考点加分项上对语法的讲解和说明也不够细致,甚至在基础语法教学上难以做到进阶,课后衔接比较欠缺。学生扎实掌握英语语法对学习英语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提升语法知识讲授效果值得教师探讨。

  在现阶段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练”模式为主,先向学生“灌输”语法教学规则,讲解语法知识点,然后布置和设定相应语法练习题进行效果检测。这样的教学方式呆板,易使学生产生乏味的情绪,甚至厌学,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应试目的为主,在追求高分的目标引导下,以考点的分布重点为教学导向,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追求高分教学时,教师往往会忽略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提升和进阶教育,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英语课内课后语法教学进阶和衔接机制构建

  (一)创设情境教学方式,课内教学,课后引导

  情境教学方式是理论结合实践的有效方式。情境教学指教师要通过创设贴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逐步提升的语言实践活动方式,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实践能力。由于每学期英语教学课时有限,迫于教学进度的压力,英语教师往往重应试、轻实践,以真题讲练为主,注重解题技巧,对考试内容的理论实践意义有所忽视,导致所学理论难以用于实践,甚至违背了新课标的初衷。在语法课堂中运用语篇是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探索的重要方向。

  下面,以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7 Shopping中的there be和has/have的语法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在教学要点上,教师从句型的表达与主语的位置进行区分和表述:

  首先,在句型结构上,二者都能够表达“存在/有”的含义,其中there be指“某人存在于某个地方,某个地方有某个人、某件事物等”,而has/have多表示“某人拥有某物”。

  其次,在主语的位置结构上,在has/have句型中,第三人称单数用has,其余用have;在there be句型中,随着第一主语的数量形式变化而发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内容讲解往往会显得比较生涩,因此采用以周边环境为教学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向学生提问:“Hello,boys and girls.What do we have in our classroom?”

  初级阶段,学生随着教师的指引往往能够根据教室内的摆设作出相应的回答。

  进阶阶段,教师通过疑问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思考和回答,如根据教室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Is there a pencil-box in our classroom?”“Is there a bus station near our school?”引导他们通过has/have的方式进行回答:“Yes,Li has a pencil-box!”“Yes,there a pencil-box in Li’s bag!”

  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积极回复,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样地,在课后延伸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通过课堂作业习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纠错,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和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体系,对家里的环境、周边的事物进行相应的描述,从而提升其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创设任务教学方式,课后注重教学任务的衔接,有序提升进阶

  无论是计划的实施还是项目的推进,都要保证其能够有序和按时进行。同时,合适的目标任务设定能保证进度的开展。对此,无论是学生个人的学习提升还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开展,都是有所裨益的。因此,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将任务型教学方式用于课程的开展、课后教学任务的衔接是很有必要的。

  任务型教学方式是以任务和实践教学作为基础操作的重要教学方式,重点环节在于通过实践完成情况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完善和优化教学开展情况,也是当前语言类教学的常用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重点是关注布置任务后的实践情况,以此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再决定后续的教学如何开展,将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相互配合,从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不能孤立地将语法规则教给学生,而应让他们在语境中感知、探索、使用和内化语法知识(徐晓澜2022)。

  下面,以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2 Let’s play sports!为例,该单元的重点语法教学内容为“一般现在时”。

  在教学阶段,教师将“一般现在时”的定义和用法进行详细说明,让学生了解“一般现在时”是英语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时态,和日常聊天谈论内容时所使用的状态一致;“一般现在时”主要针对经常性和习惯性动作,是对当前(现时阶段)存在的一种状态的描述。结合教材中提供的运动案例,教师询问学生:“How do you goto school?”学生积极发言,实践“一般现在时”的经常性用法。

  学生1:“Igo to school on foot.”学生2:“Igo to school by car.”

  另外,由于学生往往分不清什么是“经常发生和存在的状态”,教师开展任务型教学,在课堂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以下两个概念进行区分,提出引导式问题。

  第一,经常发生的动作有哪些?第二,存在的状态又指哪些?

  语言类知识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主题语境(孙美云2022)。教师通过多媒体列举出学生的日常活动,如起床、吃饭、乘坐公交车上学、去公园、逛超市、去书店买书等。教师通过简单的引导和任务布置,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日常生活习惯是有规律性的,如每周、每天可以算是经常发生,可以通过“一般现在时”进行表述;书店里有书、超市里有货物等是长期稳定的状态,也可以用“一般现在时”进行表述。

  在课后阶段,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将生活中的情况用语言描写出来。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向外延伸,联系实际情况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律。

  最后,教师对所列举的内容进行语法方面的讲解和点评,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强化和提升。

  (三)创设“课内—课后认知关联模式”,鼓励学生在不断“试错”中得到进阶提升

  课内、课外的衔接往往是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贺琳2021)。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课后延伸,在布置任务中不断“试错”,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倾向于“单词—阅读—翻译”的教学方式,将单词作为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并要求学生进行无差别的背诵,同时对新的知识更倾向于直接告知和解读,还习惯将知识进行串联和比较。但是不难发现,学生一旦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建立了错误的认知模式,那么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就会延续甚至扩大错误内容,在某些情况下引起对新知识理解的偏差(王慕雨2023)。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断“试错”,并善于发现他们存在的认知错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认知。这项工作是长期且需要坚持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理解。

image.png

  下面,以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Unit 3 Online tours中“现在完成时”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

  —Your pencil is beautiful!When did you buy it?—Two days ago.I it for two days.

  A.had B.have had C.have bought D.bought

  学生在初次面对该题目时,往往选择答案A或D。对此情况,教师不急于指出学生存在的错误点,而是与他们一同进行分析,圈画关键词for two days,发现该表述与two days ago不同,说明该题目中的语境和内容已经发生了改变,因此不能用“一般过去时”进行分析和总结。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者的不同。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现在完成时”适用于从过去到现在的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的动作,而“一般过去时”适用于发生在过去某个时间点的动作。学生探讨的过程也是自我批判的过程。教师不能直接指出错误,而要鼓励学生细致观察、互相探讨,通过启发式教学,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自身所犯的错误。

  三、总结

  课内、课外的衔接往往是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毕竟他们在校期间的时间有限,并且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课内、课后的衔接机制提升教学效率,突出教学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结合教育心理学,发挥自身教学智慧,对学生的“易错点”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方式,让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付之于实践;通过创设任务型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和发展核心素养。

image.png

  初中英语课内课后语法教学进阶和衔接机制的构建,既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又使语法知识“内化”为应用语言的能力,教学相长,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进而实现课内—课后的进阶提升。

       引用文献:

  贺琳.2021.初中英语语法教学困境与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12):82-84.

  孙美云.2022.主题语境引领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探讨——以译林版英语8A Unit 1 Grammar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2):33-35.

  王慕雨.2023.利用文学类语篇开展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35-41.

  徐晓澜.2022.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之语境创设策略探析[J].新课程导学,(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