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译者作为“把关人”对国际赛事外宣材料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杭州亚运会官网外宣材料为例论文

 译者作为“把关人”对国际赛事外宣材料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杭州亚运会官网外宣材料为例论文

6

2024-10-11 15:23:57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传播学中被称为“把关人”的译者,其翻译行为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度。对于19届杭州亚运会官网的外宣翻译,拥有“把关人”身份的译者,需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达到传播目的。本文分析总结了译者如何利用其主体地位,对文本信息实施过滤和加工等把关行为来提高传播效度,即在翻译过程中采取转换、合译和增译等翻译策略来实现生态翻译学中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以实现传递信息和对外宣传的目的。

     [摘要]传播学中被称为“把关人”的译者,其翻译行为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度。对于19届杭州亚运会官网的外宣翻译,拥有“把关人”身份的译者,需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达到传播目的。本文分析总结了译者如何利用其主体地位,对文本信息实施过滤和加工等把关行为来提高传播效度,即在翻译过程中采取转换、合译和增译等翻译策略来实现生态翻译学中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以实现传递信息和对外宣传的目的。

  [关键词]“把关人”;外宣翻译;翻译策略;生态翻译学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多次获得了大型国际赛事的主办权。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紧接着杭州迎来第19届亚运会的盛大召开。国际赛事的举办需要一定媒介来传递赛事信息、传达赛事理念,这些媒介通常包括官方宣传册、官方网站等。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官方网站不仅是传达赛事内容的重要平台,还是展现举办地风采的外宣窗口。因此,官方网站的外宣翻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播学中被称为“把关人”的译者,在国际赛事官方网站的外宣翻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需要在翻译生态圈中协调各方来实现忠实源语且符合译入语读者表达习惯的译文,做到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目前,对于国际赛事官方网站外宣翻译的研究较多仅停留在翻译层面,或仅立足于传播学这一视阈进行探讨。本文立足于生态翻译学,结合传播学理论中译者的“把关人”身份,对国际赛事官网的外宣翻译策略进行探究。

  1译者在传播学中的身份

  翻译的本质和主要目的是信息翻译和信息传播。在各类翻译活动中,译者既是信息翻译的主体,又充当了信息传递的中介角色。信息经由译者进行加工处理后再到达接收者,在此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尤为重要(邵谧,2023)。翻译理论家吕俊(1997)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活动,其本质是传播,是传播学中一个有特殊性质的领域。

  在传播学视阈下,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卢因(Lewin,1947)在《群体生活渠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把关人(Gatekeeper)”这一概念,他认为在信息的传播中,这些人负责对信息进行把关,控制信息的进出与流通。

  后来,美国传播学者怀特(David White)将此概念应用到新闻研究,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并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信息进行取舍筛选和加工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即门区(Gate Area),新闻编辑通过这个门区将部分新闻传达给受众,而其他新闻信息则被过滤筛出,其认为把关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黄旦,1996)。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作为“典型要件”的译者,其行为模式是对原文进行选择和操控,符合传播学中对“把关人”的定义。

image.png

  2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由中国学者胡庚申首创的翻译范式。在这一翻译理论下,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不断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同时对译文进行选择,译者在这两个交替的过程中充当主体。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原则包含“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两方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多维度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08)。

  适应性选择转换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分别为语言维、文化维与交际维。语言维是指译者对英汉两种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是指译者需传达出源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交际维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马晨郴等,2013)。生态翻译学强调以“译者为中心”,身为翻译主体的译者需要结合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个层面,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来实现翻译目的。针对国际赛事官网的外宣文本,译者需要适应翻译生态圈,发挥译者主体性,实现文化和精神上的交互与传递。

  3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分析“把关人”对国际赛事外宣材料翻译策略的选择

  杭州亚运会官网是让亚洲,乃至世界了解这一盛大国际体育赛事的重要窗口,以及树立举办地形象的重要平台,该官网涉及的文本内容属于外宣材料的一种。外宣翻译质量的高低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以及文化传播的广度。

  3.1杭州亚运会官方网站的文本类型

  杭州亚运会官方网站主要分为资讯、赛事、亚运文化和城市之窗等模块。官网提供的语言版本分别有简体和繁体中文以及英文。其中,部分版块考虑到不同语言版本的受众读者不同,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本地化处理,如资讯和城市之窗版块。而部分版块如亚运文化中介绍吉祥物的中英文本则基本一致。

  我们要想判断文本属于什么类型,就需要考虑所选文本兼具哪些语言功能。Newmark(2001)在布勒划分的语言功能(描述功能、表达功能和呼唤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本中心论”,其中提到了三类语言功能: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并根据语言的功能把文本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和呼唤型这三类。其中,信息型文本主要是交流信息、知识、观点等,文本的重心是传达信息,而非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新闻报道、科技报告等;表达型文本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情感、体验或想法,如小说、诗歌、散文等;呼唤型文本是恳请或说服文本的读者采取某种行为,如广告(丁建江,2003)。而杭州亚运会官网的文本内容大多以赛事资讯为主,其主旨是向读者传递赛事相关讯息,是典型的信息型文本。

  3.2译者为主体理念下“把关人”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Reiss(2004)曾提出,译者在开展翻译活动前,应对翻译材料的文本类型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需要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译者被赋予“把关人”身份。身为“把关人”的译者,应对原文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和加工以建立“门区”,从而使译文具备一定的传播效度。译者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传播和交际的目的。

  在传播学中,信息分为有序信息和无序信息。有序信息指有价值的信息,无序信息则相反。“把关人”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将无序信息滤除或转变为有序信息,达到对外传播的目的。在对原文信息进行过滤、加工的过程中,作为“把关人”的译者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设定相应的“门区”,对源信息进行解码,对信息进行重构,保证信息输出的内容和质量符合传播学要求。传播学的“把关”行为与生态翻译学中译者为适应生态环境做出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行为相契合。“把关人”须在设立的门区内对信息进行操控,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受众的认知背景。下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的差异切入,通过具体译例的分析来阐述“把关人”的翻译策略。

  3.2.1语言差异

  英语文本的语言特征与汉语有着明显差异,语序、语言结构和表达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译者若是不对源文本信息进行解码,而是直接翻译,会造成目标文本信息逻辑不清、词不达意。翻译出来的文本不符合目标受众日常的表达习惯,会导致目标受众对文本的理解产生困难,影响文本传播的效能。因此,处于主体地位的“把关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信息进行重构,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表达差异,应侧重于目标受众对译入语文本的认知和理解。为达到特定的传播目的,译者需要实施一定的把关行为来适应译入语生态环境以满足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具体范例如下:

  例1:杭州亚运会铁人三项项目比赛时间为9月29日—10月2日,在淳安界首体育中心铁人三项赛场举行,共产生3枚金牌。

  译文:The triathlon of the Hangzhou Asian Games will be held in Chun’an Jieshou Sports Centre Triathlon Course from September 29 to October 2,and the athletes will compete for 3 gold medals.

  例1原文对比赛时间、地点和赛制进行解说,均属有序信息。但身为“把关人”的译者并不能将有序信息完全照搬过来,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语用习惯,对门区内的信息进行重构,达到传播和交际的目的。在原文中,“共产生3枚金牌”的逻辑主语是铁人三项的比赛。而在译文中,译者将“共产生3枚金牌”的逻辑主语转变为运动员,这一转变使得译文逻辑更为清晰。“把关人”若反复使用同一主语或者采用定语从句来使译文逻辑主语和原文相一致,那么译文会略显累赘。特别是“产生”一词,若译者直接按照字面含义,将其译为produce,会导致译文有很重的翻译腔,不符合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会导致信息传播的效能大打折扣。

  因此,译者对信息进行重构,在语言形式上做出改变,以达到预期传播和交际目的。为适应译入语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政治语境,译者通常会采用改译的翻译策略。而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政治语境是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因素,译者对“共产生3枚金牌”这一内容的改译更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赛制规则,译文成功实现语言维与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由此可见,译者充分发挥了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3.2.2文化差异

  文字承载着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语言表达的不同。译者作为“把关人”需要明晰中西方文化差异,构建有序信息。

  涉及文化要素的外宣翻译不仅需要实现不同文化间有效的语言转换,更需要对跨文化交际行为进行详细阐述与补充说明。不管是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还是在门区内,拥有“把关人”身份的译者都需要把握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力弥合因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表达差异,做到有效传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需要对源文本信息进行解码,了解源语背后所暗含的文化内涵及精神实质,再将其重构,使其符合译入语生态环境。

  例2: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是一组承载深厚底蕴和充满时代活力的机器人,组合名为“江南忆”,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它融合了杭州的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和创新基因。

  译文:The mascots of the 19th Asian Games Hangzhou 2022 are a group of robots proclaiming the host city’s profound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vibrancy.The combination—Memories of Jiangnan—derives its name from a poem by Bai Juyi.This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 wrote,“When I recall Jiangnan,Hangzhou brings back most of my memories.”The name itself speaks volumes about Hangzhou’s heritage,scenic splendor and drive for innovation.

  例2原文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对于诗歌这类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色的文本,“把关人”必须深刻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以及诗人想要表达的精神实质。译者对暗含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作者意旨进行解构后,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操控,重建出能够让目标受众理解的语言,重现原文的精神实质,达到传播的目的。对于源语中的“江南忆”,若读者不理解文化背景信息,只看字面表达,会误以为江南是主语。实际上,作者想表达的是,在回忆江南的时候,他最想念的是杭州这座城市。因此,译者对“江南忆”进行了增译,在译文里补全了主语。

  另外,例2原文中有两个“忆”字,若译者根据字面含义进行直译会构成无序信息,目标受众无法理解相同文字背后所隐含的不同意义。因此,译者需要对两个“忆”字进行解构:第一个“忆”是指“回忆”,第二个“忆”则指的是“想念”。接下来,译者再进行重构,将第一个“忆”翻译成recall,将第二个“忆”进行词性转换,翻译成memories,完成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译者通过对文本信息的解码和重组,将原文想要传达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传递给目标受众,做到了文化对等并达成了交际目的,实现了语言维和交际维的转换。译者作为“把关人”,需要明确文化差异,掌握文化内涵,完成语言的转换与再创造。

image.png

  4结语

  国际赛事官网不仅是让观众了解赛事信息的平台,也是让大众了解举办地城市的窗口。官网外宣文本翻译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信息价值、传播效果乃至城市和国家形象。因此,身为“把关人”的译者在对外传播翻译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关人”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反应及时调整翻译策略和方法,将无序信息转码为有序信息。

  针对国际赛事的外宣翻译,相关学者不仅可以站在翻译学的角度去分析文本的翻译策略,还可以结合传播学视阈,从多个维度探讨外宣翻译。译者身为“把关人”,应当有的放矢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外宣翻译。

       参考文献:

  [1]LEWIN K.Frontiers in group dynamics II:channels of group life,social planning and action research[J].Human relations,1947(2):143-153.

  [2]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2001.

  [3]REISS K.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limitatio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丁建江.文本类型理论与翻译[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8-124.

  [5]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5.

  [6]黄旦.“把关人”研究及其演变[J].国际新闻界,1996(4):27-31.

  [7]吕俊.翻译学——传播学的一个特殊领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2):40-45.

  [8]马晨郴,施慧敏.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国际赛事公示语翻译——以杭州亚运会与杭州亚残运会主题口号为例[J].英语广场,2023(4):17-20.

  [9]邵谧.传播学视域下作为“把关人”的译者主体性及翻译策略[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23(1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