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论文

2023-02-05 13:09:06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 要 : 在中国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为全球人民所接受和欢迎,其 中,中国的医学也在西方国家流行开来。 中医文化不仅内涵丰富,其中的名词和表达方式也极具中国特色。 中医术语和文学作品的翻译在中医西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医术语的英译应该秉承着传递医学信息, 还原中医概念与文化的基本原则。相较于归化的翻译策略,中医术语翻译应该更倾向于异化,针对不同的中 医术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文章将对中医术语的原则与方法展开研究,希望为未来的中医术语翻译提供一 定的参考,帮助中医
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为全球人民所接受和欢迎,其中,中国的医学也在西方国家流行开来。中医文化不仅内涵丰富,其中的名词和表达方式也极具中国特色。中医术语和文学作品的翻译在中医西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医术语的英译应该秉承着传递医学信息,还原中医概念与文化的基本原则。相较于归化的翻译策略,中医术语翻译应该更倾向于异化,针对不同的中医术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文章将对中医术语的原则与方法展开研究,希望为未来的中医术语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中医更好地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医术语;英译方法;民族性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日益加速,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合作更加深化、与日俱增,传统悠久的优秀中华文化越来越深入人心,走向各国,走向世界,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赞同、喜爱和欣赏。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也更加关注身体健康,注重对身体的保养和保健。因此,在各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医学更加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重视。中医不仅在本国内深受人民的喜爱和推崇,也掀起了在海外的又一次交流浪潮。可见,中医的海外传播愈来愈重要,关系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质量和效度。然而,纵览各类中医经典文献资料发现,对中医术语的翻译仍然存在着混淆不统一的现象。中医术语是理解中医之道的关键环节,这对是否能够突破文化障碍、忠实准确地传递中医原文的信息起着至关紧要的重大作用。
因此,在意识到中医术语的关键作用后,我们应该首先了解中医术语的概念及其分类,并溯源中医翻译的历史,寻找发现其特点进而能够深入了解,以便完成后续的翻译工作。接下来,根据中医术语的分类及特点,探索查证其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在翻译策略的指导下,并在具体中医术语翻译实践中进行探索运用。总之,译者是桥,必须要深入理解具有中国特色及内涵的中医文化知识,还要对其文本背景知识进行深刻领会,运用适当的方法准确传递中医文化精髓,助力中医文化走向世界,助推中西医学的交流与合作。
二、中医术语的概念及其翻译
(一)中医术语的概念
中医就是中国医学的简称,是我国人民在研究人体病理的过程中宏观诊断和预防疾病方面丰富经验的集结。中医受到我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它拥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能量、形式与精神的整体性。除了诊疗之外,中医还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和治疗。中医可以通过养生、理疗、医治和康复等途径规避疾病的发生并延长寿命。
按照语言学科的定义,术语是一种在特定语境下使用的词语或者词语组合。Nigel Wiseman认为“医学语言属于科技语言”,即中医术语表达方式不会在人们生活的语言中使用,并且拥有不同于普通语言的特定语言形式。中医术语源于通用语言,但比通用语言更精练,如“气”“阴阳”“五行”“辨证论治”“八脉”等。中医语言中的词汇也会经常在生活中出现,如“热((heat)”“寒(cold)”和“湿(damp-ness)”,因此,中医术语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中医术语的翻译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医术语的英译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中西方学者参与到中医术语的英译中来。到目前为止,唯一完备的中医术语词汇表是Nigel Wiseman在1990出版的《中医术语和针灸词汇》。它基于满晰博先生提出的语义学知识和翻译指南,为中医工作者和汉语学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为术语标准化的演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学者魏酒杰同时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出版了著作《中医学基础》,这本著作展现了中医术语翻译的标准化和学术严谨性。在中西方学者试图解决许多具体词汇的英译问题后,医学著作的翻译者和临床工作者都认为,翻译中必须有一个标准的词汇,无论其准确性和可行性如何,都会使中医术语失去原有的意义,并将西方的意义与对中国哲学/医学体系的理解混为一谈。但是如果运用科技性的语言和专业词汇,中医术语又会变得晦涩难懂。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需要适当的归化和异化,其翻译原则和方法需要更深远的研究及讨论。
三、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
(一)保留中医术语的民族性
中医术语民族性是指中医术语中原有的语言特色和中国特色文化。对保留中医术语中的民族性来说直译是较好的选择。同时音译也是满足这一原则的最好方式。翻译学家李约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中医相关的翻译应该尽量少地使用音译,但在翻译诸如道、阴、阳、气等中医基本概念时,他承认直译意译均难达义,组合词素更不可取,因此音译才是最好的方案[2]。例如,“中医推拿”,是关系到“推拿”的治疗和临床应用,受到国内外专家病人的广泛好评。如果把“推拿”翻译成“massage按摩”,会让人联想到按摩中心的按摩服务,混淆了中医和保健的含义。准确来说,massage这个词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中医推拿的方法和内涵,所以针对“推拿”的翻译,我们应该坚持使用音译法以避免西方人对它存在理解上的误解。令人高兴的是,它最终被西方人接受,并作为一个国际标准译本纳入国际标准化组织。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外科学和中国骨科学与创伤学在一些实际翻译时,有一些译者经常使用“external medicine”来表示外科学,因为“sur-gery”这个单词在通常的语境下指的是手术,然而中医的外科基本不会用到西医中的手术,如果骨伤学翻译成“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那么就会让人费解,所以现在很多的西方译者正在尝试使用
“bone damage”让骨伤表示的更清晰明了。
(二)术语翻译简单化
在各个领域的术语中,过长或者比较拗口的词汇较少使用,而简短流畅的词汇使用频率较高,更加生活化。在整段的文章中,简单化的词汇和语言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中医术语的翻译应该简明扼要,才能在传播和复制中发挥优势。中医中有一个常用语叫做“天人相应”,这个词是指人类的生活应当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即表现自然和人体生理规律还有疾病之间的互相适应,与之相应的翻译为“correspondence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过去,中药“当归”在拉丁语中通常被译为“Radix Angelicae Sinensis”,但由于拉丁语使用的减少,“当归”逐渐被译为英语中的“Chinese angelica root”。然而,由于英文植物名称有时包含许多中文植物名称,容易被读者误解,所以现在“当归”直接翻译成中文音译。此外,在中医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做“辨证论治”,指的是对一种疾病的分析,可以反映疾病的病因、发病部位和患者的身体症状和体征。对应的英文翻译是“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与原术语相比,上述翻译过于复杂和常规,因此目前的辨证论治的翻译被简化为“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或者“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7]。
(三)中英术语的互文性
程锡麟在《互文性理论概述》中指出:“广义的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与赋予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的总和之间的关系,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网络。[1]”事实上,中医术语的翻译是中医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复制和变异过程。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必须满足互文性,以减少信息的丢失,掌握中医基本理论,有利于外国人的理解和认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医术语的英译也是在模因理论的指导下发展和演变的,按照民族性、简洁性、规律性和互文性的原则,中医术语的直译翻译已经成为最流行的翻译方法,这也是语言规律演变的结果。“精”“气”“血”“液”“神”等模因可以翻译成“essence”“qi”“fluid”“spirit”[3]。其中,中医气的翻译经历了多次变化,反映了翻译的发展和演变。“温肺化痰”“补肾养气”也有明确的含义,可以直译为“warm the lung and/to resolve phlegm”“supplement the kidney and/to nourish qi”[9]。通过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窥见直译
模因成为中医术语英译的趋势。
四、中医术语的英译方法
(一)音译与意译
在翻译中医术语的过程当中,我们会发现有一些特殊的词汇并不能在英语中找到等效词汇。为了减少术语翻译中的误解,音译是最妥当的一种翻译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已经采纳音译的方法去翻译与针灸相关的术语。比如,“腰眼”直接被翻译为“yaoyan”,“气”对应的英文翻译就是拼音“qi”。该方法也适用于中医某些药物的翻译,例如“青龙白
虎汤”可以翻译成“Qinglong Baihu Decoction”而不是“Blue Dragon and White Tiger Decoction”[4]。
意译也是中医术语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方法之一,它指的是转换原文的含义让译文更好地被理解。中医的体系是与西医有很大的不同,中医有大量的术语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译这些术语时,直译的话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只有意译才能翻译出中医术语的真正含义。例如,中医中的“白虎历节”应翻译为“acute arthritis”。但是如果我们用直译来翻译这个词,它将是“white tiger joint running”,这对目标读者来说是令人困惑和难以理解的。另一个例子是“细脉”,曾经很多译者直接把它翻译为“thin pulse”,但“细脉”的意思是脉搏不强,与胖瘦无关。因此,译者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其翻译成“thready pulse”。
(二)词素层译法
词素是英语中构成英文词汇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词素翻译法就是利用词素形成新词的一种方法,如风的词素为hygr,湿的词素为anem,genou为词缀[8],在词素和词缀中间加入字母o,即形成新词hygrogenous,意为由湿引起的。例如,采用其他的翻译方法,我们把“风秘”翻译成anem ogenous consti-pation wind constipation,把“湿泄”翻译成hygrogenous wet diarrhea,“心气虚”翻译为insuffi-ciency of cardiac。而采用词素翻译法,这些词可以被翻译成anemo constipation,hygre diarrhea和hy-po[5]。因此,使用其他翻译方法不仅使受众理解时间过长,而且使意义模糊,不仅不利于理解,而且词汇过多,给记忆造成很大负担,而使用语素翻译法,只用几个简单的词就可以清晰准确地标记出同一意义。而且,前缀和后缀的组合可以使语素重复使用,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据统计,西方医学术语有70多万个是由语素构成的,这为中医语素翻译的应用和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五、结语
中医术语的英译在推动中国医学的国际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医术语的英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了中医在西方国家的流传和发展。文章在其他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总结了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和方法。在翻译中医术语的过程中,译者应该尽量保留术语中的民族性,使译文更加简单化,便于大众理解,中英术语也要拥有一定互文性才能更好地传播[6]。音译法和意译法是中医术语翻译中最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同时,译者也可以运用词素翻译使译文更加简便且容易理解。随着语言的演化与更新,中医术语的翻译也将随之改变,在保证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的同时,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研究去帮助中医术语更好地传播。
参考文献:
[1]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72-79.
[2]李照国.加快中医翻译学建设步伐[J].中医药管理杂志,1997(7):64-65.
[3]李照国.谈谈五行的英语翻译问题[J].中国科技术语,2009(5):46-47.
[4]刘明.中医英语基础教程[Z].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5]刘静妍.《中医汉语综合教程》与《实用医学汉语》医学词汇对比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2017(10):98-101.
[6]马忠诚,张斌.谈中医术语的英译问题[J].河南中医,2012,32(10):1396-1397.
[7]奈达.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8]Wiseman N.英汉汉英中医词典[M].长沙:湖南科学艺术出版社,1995:40.
[9]张斌,马忠诚.从模因论视角探讨中医的发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9):2304-2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