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直译和意译视阈下近三年部分 热点词汇的翻译论文

直译和意译视阈下近三年部分 热点词汇的翻译论文

67

2023-02-05 13:05:44    来源:    作者:lvyifei

摘要:摘 要 :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的热点词汇层出不穷。这些词汇不仅能够让人们迅速了解一 个国家的文化,还可以快速反映出这一阶段人们比较关心的热点事件。文章以近三年来产生的热点词汇为研 究对象,分析在直译意译翻译方法指导下此类词汇的翻译技巧,旨在让人们对相关词汇的翻译方法有一个较 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个案参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的热点词汇层出不穷。这些词汇不仅能够让人们迅速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还可以快速反映出这一阶段人们比较关心的热点事件。文章以近三年来产生的热点词汇为研究对象,分析在直译意译翻译方法指导下此类词汇的翻译技巧,旨在让人们对相关词汇的翻译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个案参考。

  关键词:直译;意译;翻译方法;热点词汇

  一、引言

  热点词汇,顾名思义,是当下某个阶段人们广泛使用的词汇,往往是随着热点事件不断变化而变化,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常见表达。从字数上来讲,这类词汇的篇幅较为短小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一特点也使得热点词汇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从意义上来讲,一个热点词汇的背后,往往是当下人们较为关注的热点事件,因此意义非凡。热点词汇具有内容新、引人注目且影响力大的特点。在中国知网(CNKI)中,“热点词汇翻译”为主题检索时,相关研究的论文少之又少。因此,虽然许多热点词汇近年来一直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但与之相关的词汇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基于对上述研究现状的分析,文章将从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的视角下进行分析,具体研究近年来热点词汇的翻译方法,旨在让人们进一步熟悉这类词汇的翻译技巧。

360截图20230203170216008.jpg

  二、翻译方法概述

  提及翻译方法,首先能想到的就是直译和意译这两种方法。多年来,这两种翻译方法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翻译大家研究、运用。文章也将通过这两种翻译方法,对近年来出现的热点词汇进行具体研究。

  (一)直译

  马尔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Cicero)是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理论家,他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提出了两种翻译方法,一种是“作为解释员”(ut interpres)式的翻译方法,指的是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这种说法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的翻译方法。按照西塞罗的说法,直译就是在翻译时,译文没有任何创造性的改动,就只是按照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是对原文意思的一种解释[1]。

  冯庆华在《实用翻译教程》中提出,“所谓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2]。直译和字对字翻译还是有很

  大的区别的,直译也并不是一字一句的硬译、死译,而是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一种对等。换句话说,一方面,在内容层面上,译文要做到忠实于原文,这不仅是直译的基本要求,也是任何翻译要做到的要求,译文在内容上要做到与原文对等;另一方面,在形式上,译文也要保持和原文一样的形式,做到对应,不能随意更改原文的形式。换句话说,如果译文和原文用了相同的形式,并能表达出同样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原文和译文能产生同样的效果时,译者就应该选用直译的翻译方法。

  (二)意译

  西塞罗提出的另一种翻译方法是“作为演说家”(ut orator)式的翻译,也就是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后来发展成为“意译”(free trans-lation)的翻译方法。作为“演说家”指的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可以在不影响忠实传达原文意思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造性翻译。西塞罗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第5卷的第14章中说:“我认为没有必

  要在翻译时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不应该像数钱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重量称给读者”[1]P19。不难

  看出,他本人是意译翻译方法的支持者,主张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反对直译的翻译方法。冯庆华认为:“所谓意译,就是只保持原文的内容、不保持原文的形式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文字”[2]37。他认为意译与直译不同的是,意译不需要形式上追求与原文的形式保持一致,只要忠实地将原文内容传达出来即可。也就是说,译文不用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传达出原文的意思。由于翻译时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难免会有直译时不通顺的情况,这时就需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来传达出原文的内容。下面,文章将分别从直译和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来分析近三年来出现的热点词汇,研究这类词汇的翻译技巧。

  三、直译和意译在近三年来热点词汇中的运用

  近年来出现许多词汇、句子,现在早已成了人人都熟知的语句。文章主要从直译和意译的两个角度来研究这些词汇、句子的翻译方法。事实上,自从两种翻译方法出现以来,人们一直在围绕直译与意译这两种译法进行激烈的争论。1979年,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他认为,一部优秀的译作一定不是直译或者是意译的单一翻译方法的体现,总是既有直译的部分,也有意译的部分。凡是直译的地方

  要坚持用直译的翻译方法,同样的,不得不意译的地方也应该放手去意译[3]。翻译是一项从古至今的活动,无数的学者提出了各种翻译方法,但目前使用最多的无外乎是“直译”与“意译”和“归化”与“异化”这两种方法[4]。文章就前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分析近三年出现的部分热点词汇的翻译方法。

  下面分别就这两种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一)直译的翻译方法

  林煌天在《中国翻译辞典》中提出:凡是能够保存原文意义、形象和语法结构而译文又明白通顺的,才是真正的直译[5]。许多人一直对直译存在着

  误解,认为直译就是字对字的翻译,按照林煌天的解释,则并非如此。直译也要灵活运用于译文中,使得译文在其所要传达的意义、形象、语法方法都让读者可以清楚明白。这也是直译的英语翻译成“literal translation”,而并非“word to word translation”的原因。在运用直译的翻译方法时,译文不仅在表达的意思上要达到忠实与原文,在结构上也要做到对等。但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避免为了追求对等而对等,只是一味地达到结构对等而忽略想要传达的意思,最后使得译文过于生硬。下面,就运用了直译翻译方法对近年来的热点词汇和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例1:元宇宙

  译文:Metaver该词的出处是1992年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的一个科幻概念,后来被人们运用在许多相关题材的电影中,指的是一个“沉浸式共享空间,跨越不同平台,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交汇”,如今,各大互联网公司掀起了一股向该领域进军的热潮。“Metaverse”属于缩合词,由“meta”+“universe”构成,指的是“a collective virtual shared space”。“meta”这一词根翻译为“元”,加上后面的“宇宙”,显而易见,元宇宙一词的翻译就属于直译的翻译方法。

  例2:强国有我

  译文:We'll Make China Strong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青年人喊出“强国有我”的响亮口号,彰显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和骨气。作为口号,其翻译应该尽量简练且干脆。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译者在翻译时也是下了功夫,虽然也是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但是调整了翻译顺序,将“强国”和“我”换了位置,通过让“我”作为主语,使得这句口号更加铿锵有力,从这个口号的英语表达上,人们仿佛看到了青年人要建设强国的信心和决心。因此,不难发现,直译也并非是指文字表面的字对字的死板翻译,重要的还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符合译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例3:非同质化代币

  译文:Non-Fungible tokens(NFT)

  2021年12月,NFT入选《柯林斯词典》2021年度热词第一名。作为一种存在于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该词背后的标志性事件是2021年3月美国艺术家以昂贵的价格将以非实物存在的艺术品成功拍卖。其中fungible指的是“able to replace or be re-placed by another identical item,mutually inter-changeable”,即可与同样的货物互相代替的,可互换的。而大部分关于“非同质化代币”的讨论都是从引入可替换性的概念开始的,它被定义为“可替换或者可以被其他同类物品替代”。因此,该词的翻译也属于直译的翻译方法。

  例4:去中心化

  译文:Decentralizing

  “去中心化”已成为科技行业的一个关键主题,用来表示“希望将权力和运营从中心化组织转移至用户手中”。这种转变会对行业和市场组织方式到平台内容等方面都产生影响。“Decentralizing”在《柯林斯词典》里的英文解释是“To decentralize gov-ernment or a large organization means to move some departments away from the main administrative area,or to give more power to local departments”,用汉语简单解释就是“分权;将……的权力下放”,因此通过对比中英文的意思,我们可以发现该词的翻译方法也是直译。文章通过上文的四个例子,旨在分析直译的翻译方法在近三年来出现的热点词汇中的实际运用,下面笔者将继续分析意译这一翻译方法在热点词汇中的具体体现。

  (二)意译的翻译方法

  所谓意译,就是以翻译出原文的内容为主,适当地可以改变结构形式等。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而语言也是能体现出其背后文化的一种手段之一,因此,在中文中,难免有这种中国文化极强的词汇,这时就需要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孙迎春在《译学大辞典》中提到:当原文的思想与译文的表达方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6]。也就是说,意译是直译走不通时的第二条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到直译的翻译方法,在使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不能很好地传达意思时,就选用意译。当然,意译也不是不管不顾去随意删改原文的内容,译者也要遵循翻译的原则去翻译。下面是近三年部分热点词汇与句子中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翻译的例子:

  例5: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译文:True heroes arise in times of hardship.

  2020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引用原出自郭沫若的《满江红》中的一句话,旨在说明在复杂的局势面前,每个平凡的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不平凡的作用。译者在翻译时,首先应该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中文的诗句中经常出现“沧海”这一词语,如曹操的《观沧海》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李白的《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但是,译文读者所处的语言环境,如果直接将“沧海”翻译过去,会让译文读者看不懂,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译读者也感受不到和原文读者对原文同样的氛围。

  因此,这句话选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用了英语中常用的短语“in times of”,即“在……的时候、在……的时期”来连接前后两部分,同时,译者在翻译时,将两个短句合译成了一句话,在结构上也进行了调整,但是,没有影响它原本意思的表达。

  例6:碳中和

  译文:Net Zero(carbon neutrality)

  “碳中和”指的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碳中和”目前有两种翻译方法,若是译者将其翻译成“Net Zero”就属于意译,强调了这个过程最终达成的一个效果,即“净零耗能”,意译有助于读者立马明白“碳中和”这三个字想要传达出来的意思,形成动态对等。若是翻译成“carbon neu-trality”,就属于直译,如果说对该词的意译侧重于强调“碳中和”最终的结果,那么其直译主要强调的则是“碳中和”的一个过程。

  例7: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

  译文:enterprises and workshops that employ localworkers and play a major rol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龙头企业”在汉语中指的是:“在某一行业中,对其他的企业起到一个示范、引导的作用。”这句话在内容的翻译上,出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将“龙头企业”这一词语直接翻译过去,会使得译文读者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因此,这种情况下,只要翻译出其意思即可。译者巧妙地用短语play a major role in来代替“龙头”,使得译文通俗易懂。在结构上,译者在翻译时也进行了调整,采用了合译的方法,中文喜欢重复,而英文则恰好相反,不善于重复,因此翻译时将一样的东西只翻译一次,同类的东西并列翻译,总的来说,属于意译的翻译方法。

  总而言之,通过对近三年部分热点词汇翻译方法的分析不难发现,不论是哪一种翻译方法都是译者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尽管自古以来,译者一直对直译好还是意译好的这两种观点争论不休,但是在对热点词汇的研究方面,究竟是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还是意译的翻译方法,最为首要的是要保证译语读者和原文读者所接受的信息的对等,即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内容,必须力求达到译文和原文的对等性,而不是同一性,强调的是信息的再现,不论是哪一种翻译方法,只要能做到这些,将中英文词汇灵活变通,注意词汇的选择以及词性的转换,就是可行的。

  四、结语

  文章以近三年出现的部分热点词汇为例,通过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对这些词汇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基于上述对部分词汇的具体分析不难看出,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相反,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尽管直译和意译自出现以来,各界翻译人士都在讨论是选直译还是意译,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翻译研究,发现译者无法在翻译时只取其一。一般来说,译者在直译翻译方法行不通,就会考虑改为意译的翻译方法。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的翻译方法,译者在翻译时候,都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灵活变通,既不可以过于直译,靠近死译,也不能随意意译,接近编译,只有这样,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才真正实现了它的意义。总而言之,笔者希望通过对文章的研究分析,使更多的人熟悉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并能运用于翻译实践,同时能为相关领域的词汇研究提供个案参考。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林海清.直译与意译的比较探讨[J].品位经典,2020(2):27-29.

  [5]喻妹平.从人物叙述者看纳博科夫小说的叙事伦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17.

  [6]孙迎春.译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