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移动辅助语言学习背景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论文

移动辅助语言学习背景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研究论文

24

2024-06-15 13:50:42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近年来,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逐渐改变了人们学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已成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学习模式。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106名南京晓庄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两个角度收集数据,总结他们使用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的相关经验。本研究发现有助于加深教育者对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的理解,为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改革方略。

      [摘要]近年来,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逐渐改变了人们学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已成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学习模式。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106名南京晓庄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两个角度收集数据,总结他们使用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的相关经验。本研究发现有助于加深教育者对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的理解,为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改革方略。

  [关键词]移动辅助语言学习,英语自主学习,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

  1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初数字革命不期而遇,先进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等开始应用于语言教学,移动辅助语言学习应运而生。它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使得他们在不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自主与他人交流,以实现个人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构建(余胜泉,2007)。近年来,西方学者对使用移动学习软件进行自主学习方面做了不少研究。2001年英国与欧盟各国联合开展移动辅助语言学习项目,该项目开发出了可满足不同年龄学习者实际需求的移动学习资源。国内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研究起步较晚。谢华(2015)、刘洋溪等(2021)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调查,分析研究了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现状,但对英语专业学生的移动辅助英语学习研究尚未见报道。尽管前人研究聚焦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特定的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环境下进行语言学习(Mutsumi et al.,2012),疏于对非正式的环境中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的探索。鉴于此,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南京晓庄学院英语专业10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工具,试图调查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移动学习软件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收集他们对移动辅助英语学习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看法。

  2理论基础

  Davis于1989年首次提出了分析信息系统用户接受程度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该模型包括四个基本变量: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态度、行为意向。

fcb9510079423202a47fd5a7ce3075f.png

  如上图所示,最终影响用户系统使用的因素为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受到使用态度和感知有用性两者的直接影响,使用态度则受到模型中最关键的两个因素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其中感知易用性会直接影响感知有用性。另外,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会受到外部变量的影响。技术接受模型结构较为简单,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它是信息技术接受研究领域中优秀、稳健且精简易懂的模型之一(张刚要等,2015)。

  3研究方法

  3.1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回答下列问题:(1)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移动学习软件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怎样?(2)英语专业学生对移动辅助英语学习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看法如何?

  3.2研究对象

  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106名来自不同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一年级学生27人,二年级学生22人,三年级学生29人,四年级学生28人)参加了此次问卷调查,其中男生9人,女生97人,参与者的年龄在18岁到22岁之间。此外,一名来自三年级和两名来自四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接受了半结构化访谈。

  3.3研究工具

  3.3.1问卷调查

  问卷的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第二部分是移动辅助英语学习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调查。该部分参考了经典量表(Venkatesh&Davis,2000)。第三部分是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移动辅助英语学习所获得的经验。这部分包括使用移动学习软件的频率、时长、用途和作用。整份问卷中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两个变量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数分别为0.862和0.911,信度较好。本研究还测试了问卷中两个变量的有效性,KMO值分别为0.824和0.842,Bartlett的球度检验显著性为0.000(p<0.05),这充分说明本问卷的变量题目具有较高的效度。

  3.3.2半结构化访谈

  为了弥补问卷调查获得的定量数据的不足,本研究还采用了半结构化访谈的研究方法。半结构化访谈的内容涉及英语专业学生平时使用的英语学习软件,从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角度思考进行移动辅助英语学习的好处和用途。

  4结果与讨论

  4.1使用移动学习软件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

  第一个研究问题是探析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移动辅助语言学习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应用现状。通过综合分析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的结果,我们获得了以下发现。

  调查结果显示:38.7%的学生和49.0%的学生分别有时和经常进行移动辅助英语学习,6.6%的学生总是进行移动辅助英语学习,4.7%的学生和0.9%的学生分别很少和从未进行移动辅助英语学习。

  48.1%的学生和31.1%的学生进行移动辅助英语学习的投入时长分别为15-30分钟和30-60分钟,10.3%的学生投入时长为5-15分钟,仅有9.4%的学生投入时长超过60分钟。这与朱锦龙(2018)的调查结果一致,大学生虽然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较多,但是他们使用手机进行长时间在线英语学习的时间较少,网络学习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

  通过调查英语专业学生使用移动学习软件的实际情况发现:学生更注重使用移动学习软件来增加词汇量,扩充英语知识,人数比例达到77.4%。在提高英语语言技能方面,学生最喜欢在移动学习软件上查翻译(54.7%)、练口语(52.8%)和练阅读(38.7%),练听力(22.6%)和练写作(17.0%)占比不高。此外,将近一半的学生喜欢使用移动学习软件观看视频(50.0%)、听英文歌(51.9%),而聊天、社交占比较低(28.3%)。学生非常注重使用移动学习软件提升英语听说语言技能,其次是查单词和记单词,学语法、练阅读、练写作占比不高。可见,口语技能是学生最希望提升的语言技能,而学生对于写作技能提升的重视度不高,其原因可能是学生的写作热情不高、缺乏良好的写作技巧与习惯等(谢赛等,2013)。

  另外,我们尝试将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中所涉及的英语学习软件根据不同的用途分成了以下几组:

130686e58caafc77a6a02c1b0058431.png

  如表1所示,被经常使用的英语学习软件共有八类。其中,用于学习词汇的软件统计数量最多,总共有七个。用于查翻译和练习听力的英语学习软件各有六个,其他类的英语学习软件数量较少,尤其是用于记笔记的英语学习软件,统计数量为两个。

  4.2对移动辅助英语学习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看法

  为了回答第二个研究问题,我们设置了量

  表问题来衡量英语专业学生对移动辅助英语学习的感知程度。

efd9f13d034a8a2b543b6ce7484f655.png

  从表2数据可见,所有变量项目的平均值均都高于3.5分(总分为5分),说明英语专业学生在使用英语学习软件方面没有遇到较大的障碍和困难,英语学习软件里的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使用英语学习软件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意愿较为强烈,这一发现进一步验证了前人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影响在线教学的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等因素对持续使用意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Yeung et al.,2007)。

  5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可得出以下结论:(1)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移动辅助英语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只有少部分(9.4%)学生投入英语学习的时长超过1小时;绝大多数(77.4%)学生使用英语学习软件出于学习词汇的目的,少数(17%)学生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使用英语学习软件;学生了解的用于翻译的和学习词汇的英语学习软件数量最多,用于记笔记的英语学习软件数量最少。(2)英语专业学生认为移动辅助英语学习的模式比较简单容易,它对英语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但移动辅助英语学习的效果会受到学生自主性不强、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仅是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移动辅助英语学习的初步探讨,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被试对象仅来自一所师范院校,未能覆盖具有外语、机械、农林、财经等特色鲜明专业的综合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调查问卷虽然设置了涵盖多方面的被试特征和基于李克特五等级制的移动辅助英语学习现状的题目,但这些题项都是封闭式的。这种设计限制了被试者深入、充分地表达自己意见的空间。未来进一步研究应覆盖更多类型的院校,在调查工具中引入开放式题项。

       参考文献

  [1]DAVIS F D,BAGOZZI R P&WARSHAW P R.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J].Manage-ment science,1989,35(8):982-1003.

  [2]MUTSUMI K,CRAIG S&HIDENORI S.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in university EFL courses in Japan:developing attitudes and skills for self-regulated learning[J].Recall,2012,24(2):169-187.

  [3]VENKATESH V,DAVIS F D.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J].Management science,2000,46(2):186-204.

  [4]YEUNG P,JORDA E.The continued usage of business e-learning courses in Hong Kong cor-porations[J].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07,12(3):175-188.

  [5]刘洋溪,张妍,袁梦迪.移动技术支持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27(4):30-35+56.

  [6]翁克山,吴京京.高职高专学生移动语言学习现状调研[J].中国远程教育,2020(10):67-75.

  [7]谢华.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3):145-147.

  [8]谢赛,庄晓珊,吴倩婷.基于访谈的大学生英语写作问题实证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6):140-144.

  [9]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7(6):7-18.

  [10]张刚要,安涛.基于TAM的高校网络课程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5):73-77.

  [11]朱锦龙.基于智能终端的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32(10):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