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石油术语隐喻翻译论文

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石油术语隐喻翻译论文

13

2024-06-12 11:29:26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分析了石油术语中的隐喻现象,以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运用到石油术语隐喻的翻译中,旨在使译文符合读者的期盼,达到最佳关联。

  [摘要]本文分析了石油术语中的隐喻现象,以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基础,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运用到石油术语隐喻的翻译中,旨在使译文符合读者的期盼,达到最佳关联。

  [关键词]石油术语,关联翻译理论,直接翻译,间接翻译

  1关于隐喻的研究

  隐喻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隐喻这一概念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他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很长一段时间里,学界对隐喻的研究都侧重于修辞学方面的研究。1936年,理查兹(I.A.Richard)在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一书中提出了本体和喻体的概念,把对隐喻概念的研究从单一语言修辞领域拓展到思维认知领域。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在此基础上对隐喻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是借助一个概念域去理解另一个概念域,是从隐喻特征(始发域)到抽象概念(目标域)的投射。

  因此,人们是用自己所熟悉的、了解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学习自己所不熟悉的、未知的、抽象的概念。基于此,我们在学习枯燥的科技篇章以及相关术语时,可通过日常生活中熟悉且常见的喻体,来更好地理解新出现的本体。

  2石油术语中的隐喻现象

  顾名思义,石油术语是在石油行业中与石油相关的专业用语。由于早期石油工人文化程度低、生活环境受限,在给一些物品命名时,他们只能借助熟悉的、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东西来命名,这也就导致石油术语中含有大量的隐喻现象。石油术语的喻体通常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人体器官;二是动植物;三是其他物品词汇。

df5aa58694bdcce09a1e4173bfb9234.png

  2.1以人体器官作喻体的石油术语

  人是动作的发出者,是石油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所以石油工业中存在着大量的以人体部位为喻体的石油术语。例如,backbone pipeline(干线)是石油工业中油气集输系统的主要管路,backbone意为脊骨、脊柱,是人体的支柱,在此处作为喻体出现;ear在石油工业中指固定在大型机械设备上,起吊或者搬运前穿过钢丝的吊钩,也就是汉语中的“吊钩”,此处ear为喻体;lifting eye在石油工业中指安装在设备上用来起吊的受力构件,此处eye为喻体;finger board装在井架二层台处,用来靠放钻杆(铤)立根,因形似手指,得名“指梁”,此处finger为喻体;bit tooth是指在钻头头部、可以咬合的牙轮,在汉语中被译为“钻头牙齿”。

  同样以人体部位为喻体的还有:neck(脖子)——necks of pore(孔喉)、feeding neck(进料口)、neck grease(轴颈用润滑脂);head(头)——tubing head(油管头)、wellhead(井口)、wheel head(砂轮头)、head well(间歇自喷产油井);face(脸)——valve face(阀面)、oil-water interface(油水界面);foot/leg(脚)ℴℴleg member(支柱)、testing leg platform(张力腿平台)、barefoot interval(裸眼井段)、foot valve(底阀)。

  2.2以动植物作喻体的石油术语

  石油英语中也存在许多与动物有关的石油术语。例如,monkey board(操作台)以monkey作为喻体,体现了操作台的灵活性;pig train(成串清管器)以pig为喻体,借用“猪”对食物来者不拒的特性,来表示石油工业中用来处理油管中油污油渣的清洁器;wheel-crane(轮式起重机)以crane为喻体,借用鹤颈长腿长的特征展现了设备的特点。

  同样以动物为喻体的石油术语还有:mousehole(鼠洞)、catwalk(猫道)、donkey engine(小发电机)、duckbill(鸭嘴装载机)、bird’s eye gravel(细砾石)、chicken-wire pattern(鸡笼状井网)、elephant hunt(大油气田勘探)、fishing basket(打捞篮)等。

  除与动物相关的石油术语外,还有许多术语与植物相关,如:daisy chain(菊花链)、leaf shale(叶状页岩)、branch hole(分支井眼)、pear switch(悬吊开关)、carrot-shaped hole(胡萝卜形井眼)、calyx drill(萼状钻)、leaf valve(簧片阀)、root section(根部剖面)、rose curve(玫瑰线)等。

  2.3以其他物体词汇作喻体的石油术语

  石油术语中也经常使用功能类似或形状类似的物体作为喻体。例如,gas cap(气顶)在石油地质学中指油、气、水处于同一圈闭时,密度最轻的天然气占据圈闭的顶部,就像人戴帽子一样,以cap为喻体;attic oil(阁楼油/顶存油)在石油工业中指油藏构造高部位的剩余油,以attic为喻体,体现了功能的相似性;christmas tree(采油树)以“圣诞树”为喻体;bowel-shaped depression(碗状坳陷)指不同成因造成的、类似于碗状的地壳下降,以bowel为喻体;goose neck pipe(鹅颈管)借用了鹅脖子长且直,并且可以随意弯曲的特点来形象说明导向管的形状,以goose为喻体,体现了形状的相似性;baby compressor(小型压缩机)以baby为喻体来说明压缩机“小”的特性,体现了性质的相似性。

  同样以其他物体词汇作喻体的石油术语还有:live well(充气油井)、cable drum(电缆滚筒)、cashing shoe(套管鞋)、mirror well(镜像井,映像井)、pocket of oil(油簇)、chair display(椅式显示图)、thread rolling machine(滚丝机)、bed cracking(床层裂化)、jacket collar(衬套接头)、forking bed(分叉岩层)、bucket backfiller(斗式回填机)等。

  3关联翻译理论

  3.1理论简介

  关联理论是斯波伯(D an S perber)和威尔逊(Deirdre Wilson)基于格拉斯(H.P.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于1986年在《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Cognition)一书中提出的,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关联理论的焦点为交际与认知的关系,从交际和认知的角度为认知语用学研究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成为语用翻译的指导性理论。

  基于关联理论,威尔逊的学生格特(E.A.Gutt)于1991在其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中提出了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将关联理论首次运用到了翻译实践中。Gutt(1991)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行为,认为其是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关联理论的核心是推理,目的是寻求最佳关联,即付出有效努力后即可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赵彦春(1999)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扮演了双重角色,译者应首先充分理解原文信息,根据原文所展现的各种交际线索推断出原文意图,随后再结合交际目的与读者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来选择译文形式。译者通过这些方式来使原作和译文读者之间达到最佳关联,减少译文读者的认知努力。

  3.2“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

  Gutt(1991)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首次提出了“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与“间接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两个概念。他认为“直接翻译”相当于直接引语,在直接引语中,说话者没有操纵、改动或者阐释原话的权限(张春柏,2003)。直接翻译除了表达源语基本意义外,还需表达其语言特征,目的是保持“语言特征的相似性”。由于同样的语言结构不一定有同样的风格特征,所以Gutt(1991)认为在直接翻译中,与其说是在努力保留原文的全部语言特征,不如说是在保留这些语言特征提供的“引导读者获得交际者的本意的交际线索”。

  Gutt(1991)认为“间接翻译”则相当于间接引语,在翻译过程中不追求语言特征的相似性,而是对原文的语言特征做出了比较大的改变,旨在保留原文的认知效果的相似性,相当于翻译出原文的基本意义。

  关于何时采用直接翻译,何时采用间接翻译的问题,Gutt(1991)认为需视译文受众群体以及翻译的实际需要而定。

  4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石油术语隐喻翻译

  4.1石油术语隐喻的直接翻译

  直接翻译即保留原文的喻体形象和喻意,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上有很大差异,但两者的语言思维都具有隐喻性。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者都会使用相似的喻体来映射或表达事物相似的意义。基于关联翻译理论,译者在对石油术语的隐喻进行翻译时,可以直接使用原本的喻体。这种方式可以传达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似性,也可以将源语蕴含的意义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读者,满足读者的期待,使读者与原文产生最佳关联。

  例1:butterfly valve蝶阀

  蝶阀的命名是因为该物品的外观似蝴蝶,故用“蝴蝶”作为喻体,来形容该物品的外表特征。英汉语言都有以动物作为喻体的习惯,比如“蝴蝶结”是一种外形似蝴蝶状的结扣,以“蝴蝶”为喻体。所以,对于butterfly valve一词,译者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借用原文喻体进行翻译,传递了两种语言的相似性。

  例2:skirt塔裙;裙座

  裙座是最常见的塔设备支承结构,其外形呈圆筒形或圆锥形,像小女孩穿的裙子一样,因此得名。同样,英汉语言经常会将日常用品作为喻体,如“裙带菜”因其外形像裙带而得名。所以在处理这一类隐喻词时,译者可以直接翻译出原文的喻体,使读者与原文产生最佳关联。

  例3:wildcat well野猫井/初探井

  例3以野猫为喻体,借用野猫的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的特点来表示石油勘探者对不确定是否有石油产出的地域进行的钻探。“野猫井”是业内人士熟知的术语,因此译者可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这样做不仅保留了隐喻词汇的形象性,也准确传达了其所携带的隐喻信息。

  例4:loading arm输油臂

  arm(胳膊,手臂)在汉语中意为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位。它是人体进行灵活运动的部位,可完成多种精细动作。loading arm负责灵活装卸油品以及其他液气体,其所起作用与人体手臂类似。译者采用直接翻译法对该词进行翻译,能最大限度保留源语言特点。

  例5:kowtow machine磕头机/抽油机

  磕头机的命名是因为该机器从地下抽取石油的过程像是在不停地磕头,译者用“磕头机”来翻译kowtow machine,不仅保留了其形象特征,而且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准确表达了其内涵意义。

  从例1—5可以看出,如果喻体在源语和目标语中起到相同作用,那译者便可使用“直接翻译”的方法,保留喻体,并保留原文的韵味。

  4.2石油术语隐喻的间接翻译

  在石油英语术语的翻译过程中,如果原文的喻体形象和意义不能直接转换为目的语的喻体形象和意义,那么译者就要通过关联翻译理论对目的语的认知环境进行解读,重新对文本进行编码,用同样的语境满足读者的预期。译者应保留原文认知效果的相似性,不拘泥于语言形式,译出原文意义即可。

  例6:sandwich construction夹层结构

  例6将sandwich作为喻体来形容这种结构像三明治一样中间有夹层。在对这一类术语进行翻译时,译者应舍弃其语言特征,翻译出其意义“夹层结构”即可,用间接翻译的方法使译文与读者的认知环境相匹配,达到最佳关联。

  例7:doghouse值班房

  例7将dog作为喻体来形容值班的辛苦。同样以dog为喻体的还有dog shift(夜班)、dog watch(值夜班)等。对于例7,译者不可直接将其翻译为“狗屋”。“狗屋”在汉语中指简陋破烂的住所,有损石油工人形象。所以译者应该使用间接翻译的方法,舍弃原文语言特征,来更好地表达原文的含义。

4becc84ab1f6104b5251bdef165212e.png

  例8:bi-directional pig双向清理管

  例8将pig作为喻体来表达“清理”的意思。在处理这个术语时,译者不能将其翻译为“双向猪”,而是要采用间接翻译的方法,将其译为“双向清理管”。

  例9:monkey spanner活扳手

  例9将monkey作为喻体来形容扳手的灵活。在翻译时,译者不能将其译为“猴扳手”,而是要考虑到读者的认知环境,使用读者熟悉的词来完成翻译,达到译文和读者的最佳关联。

  4.3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相结合的石油术语隐喻翻译

  Gutt(1991)指出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并不对立,他认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交际意图”和读者的“期盼”。Gutt(1991)认为,只要不违背关联原则,译者可以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因此,译者灵活地采用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在保留一定喻体的基础上让读者理解原文意义。

  例10:christmas tree采油树

  例10将christmas tree的外形作为喻体,形象地展现了采油树的形状。在翻译时,译者综合考虑文化因素,将其译为“采油树”,不仅保留了原文tree的喻体,也充分地展示了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

  5结语

  关联翻译理论中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的概念对石油术语的隐喻翻译具有指导意义。译者通过直接翻译可以保留原文语言特征,展现原文韵味;通过间接翻译可以保持认知效果的相似性,直接译出原文内涵,减少读者的认知努力。译者应让喻体形象和读者需求以及语言环境达到完美的融合,实现石油术语隐喻翻译的最佳效果,使读者和译文产生最佳关联。

    参考文献

  [1]GUTT 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lackwell,1991.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匡方涛,文旭.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J].外语学刊,2002(4):42-45.

  [4]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1):14-22.

  [5]王潇,于艳英.信息化时代石油术语中的隐喻及其翻译[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3):219-220.

  [6]徐晓丹,张喆.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谈隐喻的直接间接翻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87-89.

  [7]张春柏.直接翻译——关联翻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J].中国翻译,2003(4):17-19.

  [8]赵峰.石油科技英语中的词汇隐喻及其翻译[J].科技资讯,2014,12(29):216.

  [9]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276-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