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牡丹亭》事典英译 ——以汪榕培译本为例论文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牡丹亭》事典英译 ——以汪榕培译本为例论文

19

2024-06-12 11:22:5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作为“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其中大量使用的典故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本文对《牡丹亭》中的事典进行了遴选,并将其分为神话传说类事典和历史类事典。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根据词汇对等、句法对等和篇章对等,对汪榕培《牡丹亭》译本中的事典翻译进行分析,剖析译者在事典英译中如何传递典故中的隐含意义。

  [摘要]作为“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其中大量使用的典故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本文对《牡丹亭》中的事典进行了遴选,并将其分为神话传说类事典和历史类事典。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根据词汇对等、句法对等和篇章对等,对汪榕培《牡丹亭》译本中的事典翻译进行分析,剖析译者在事典英译中如何传递典故中的隐含意义。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事典,翻译,《牡丹亭》,汪榕培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或历史名人等以及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属性。中国人的浪漫存于凝练的语言中,典故恰恰是这种情感表达最佳的载体。《牡丹亭》作为“临川四梦”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其中便使用了大量典故。典故的使用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因此,如何正确、完整地传递出典故中的内涵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奈达(Eugene 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是主要的翻译理论之一,在翻译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大量不对等的语言信息时,其指导效果更为显著。汉英语言之间存在大量词语不对等现象,这更加凸显出该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重要性(许渊冲,2015)。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牡丹亭》中的典故翻译进行分析。“汪榕培教授所译的《牡丹亭》被公认为是《牡丹亭》最佳的版本之一。”(郭著章,2002)因此,本文选择汪译《牡丹亭》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f977b206e3151257b3239dca4ad5007.png

  1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Nida(2004)在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基本翻译取向,即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是以文本为导向的,翻译的目的是机械地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相反,动态对等是以读者为导向的,要求译者在译文中使用最接近源语言信息的自然对等语进行翻译。动态对等要考虑到原作在源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接受效果,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特点。同时,译者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加工和再创作,使译作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效果与原作在源语言文化中的接受效果相当。

  为了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Nida(1986)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用“功能对等”来代替“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包含了词汇对等、句法对等及篇章对等。在翻译中,译者应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在目的语中准确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2《牡丹亭》中的事典分类

  “典故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典,另一类是事典。事典属于典故的一种。在古代,事典并没有单独划分出来,而是与典故一起被讨论。《辞源》对典故的定义有二:一是常例、典制和掌故;二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邵远静,2016)本文所说典故指第二种含义之典故。本文对《牡丹亭》中的事典进行了遴选,并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神话传说类事典,第二类是历史类事典。本文所展示的事典均选自汪译《牡丹亭》第二十九出至第五十五出。

  3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神话传说类事典翻译

  3.1词汇对等

  在翻译过程中,词汇对等要求译者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源语言最贴切的对等表达,以精准地传达源语的意思,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完整理解原文。然而,语言不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而且还承载着丰富文化的内涵。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留意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词汇差异和文化障碍。

  例1:暮云金阙

  汪译:gilded roofs are shadowed by the cloud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金阙”指天帝所居住宫殿的楼顶。在例1中,“金阙”是对道观的描写。此处作者想通过对道观外形的描述来强调道观的宏伟。译者将“金阙”直接翻译成gilded roofs——“镀金的楼顶”,而非“天宫的楼顶”,这是译者根据词汇对等,选择了最贴切的词汇表达。译者将“金阙”翻译成“镀金的楼顶”可以快速消除目标语读者阅读的障碍,不让读者因为文化的差异陷入“天宫”到底是什么的困惑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黄金一直是贵族的象征,因此译者通过gilded roofs,成功地将道观恢宏大气的形象传输给读者。在词汇对等层面,在典故翻译中,译者多采用直译的手法来传达意义。

  3.2句法对等

  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子构成及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差异。句法对等不仅要求句子的结构和成分能够对等,而且要求句子所蕴含的意思能够被完全表达。当两者不能兼顾时,译者应优先考虑翻译句子的内在含义,而非保持原来的句子成分不变。中文句子常常包含言外之意,能让读者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是句法对等非常重要的一环。译者应该注意中文语句在特定语境下的多重含义,根据语句含义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使译文句法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并将句子内涵意义释放出来,从而最终实现句法上的对等。

  例2:穷柳毅赔笑在龙宫。

  汪译:I thought I would be welcomed in the hall and would ride through the street.But instead of good reception,a rude father-in-law I meet.

  例2中的事典出自一个神话故事。传说中,状元柳毅解救了受苦的龙女,随后他被邀请到龙女的父亲洞庭龙王的宫殿里,并被尊为上宾,最终娶了龙女为妻。该典故在曲文中的应用可以说非常巧妙。首先,典故中主人公姓氏与曲文中主人公柳梦梅的姓氏相同。其次,该典故与《牡丹亭》后期情节发展高度吻合,两位男主都与女主结为夫妻。典故中男主柳毅解救了龙女最终成为龙宫女婿。戏曲中,男主人公柳梦梅一路帮助杜丽娘,却因误会被杜丽娘的父亲杜宝关押过一段时间,待误会化解后,柳梦梅和杜丽娘结成伉俪。唯一不同的是,柳毅去找龙女父亲是被礼遇,而柳梦梅去找杜丽娘父亲却是被关押。这一点内涵意义区别能否在翻译中得到体现,是句法对等是否实现的重要体现。

  从句子内涵意义上看,I thought后面的内容是原本典故中所发生的事情,即“柳毅被龙王礼遇”,but instead of后面是实际上柳梦梅所经历的事情——杜丽娘父亲不相信他,反倒把他关押起来。同一个姓氏,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待遇,令读者啼笑皆非。结合语境意思,译者使用前后对比和虚拟语气,达到了句法对等中句子内涵意义传递的要求,强化了曲文想要表达的意思,也进一步让读者理解该处典故的含义。从句子形式上来看,“柳毅”变成了译文中的I,在译文中均充当主语,并且句子都为主动形式。在句法对等层面,汪教授对于典故的处理,是选择将典故中的人物与原文中某个人物相对应,从而进一步利用典故来烘托原文中人物的情感关系。

  3.3篇章对等

  篇章对等是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深入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在这一层面上,译者不仅需要考虑词汇和句法对等,更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思和文化背景,在必要时进行一定创造,如增译,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更接近原文读者的理解水平。

  例3:麻姑一去海生桑。

  汪译:The human world has made another start.

  例3中“麻姑”的事典源于一个叫“麻姑”的人三次看到大海变成山的神话故事。后来,这个典故一直被人们用来表达宏伟的变化。此处,“麻姑一去海生桑”出自《牡丹亭》第三十三出《秘议》。例3中“麻姑一去海生桑”,不仅表达了对世间变化无常的唏嘘,也表明了“生之末,死之初”的阴阳理念,为后续杜丽娘在第三十五出还魂作了进一步铺垫。此处,译者并没有直译“麻姑”,而是对典故主要内涵进行了提炼,将典故意思融入整个曲文中。译文the human world has made another start不仅说明了世事变迁之大,而且其中的another start更是暗合了曲文中接下来杜丽娘回魂并与柳梦梅开启另一段生活的整体脉络发展。此处翻译,无论是作为对世间变化的感叹,还是作为对接下来整本书的情节发展的铺垫,都堪称绝妙。在篇章对等的层面可以看出,汪教授将整个典故融贯于这一句曲文中,并暗合接下来的情节乃至整本书未来脉络发展。

  4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历史类事典翻译

  4.1词汇对等+句法对等例4:身当铁瓮作长城。

  汪译:I’ll guard the city as an iron wall.

  例4中“铁瓮”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中的吴帝在镇江建造了一座非常坚固的内城,后来,此城被称为铁瓮城。该处典故出自曲文第三十一出《缮备》,描述了在敌首李泉的骚扰下,杜宝带众将士整修装备,巩固防卫的事情。

  此处,该典故的翻译达到了词汇和句法上的对等。首先,在词汇对等上,译者采取了直译的手法,将“铁瓮”翻译成了iron wall。无论是在中文还是在英文语境中,“铁”都被视作是坚固的,因此iron wall的翻译有利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结合当时面临敌军的情况,译文也表达了曲文中将士们坚定的信念与不屈的精神,他们将自己身体化作一道坚固的城墙,守卫在这里。

  其次,从句法对等上来看,译文在句法形式上与曲文是符合的,都采用了主动的形式。“当”被翻译成as,除了达到句法结构上的对等,也表达了将士们要像铁瓮一样,伫立于此,与敌军相抗衡。在句子含义表达上,译者为了更清晰地表达原文含义,在译文中进行了增译,补充了主语I,这会让目标语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更有代入感,从而进一步理解原文传递的意义。此外,iron wall本身也具有坚固守卫的寓意,结合主语i的增译,进一步烘托出主人公在临敌时的无畏和不屈,充分将曲文中的内涵意义释放出来,完成了句法对等。

c6a580849aa03986097a2d8be7f9a46.png

  4.2句法对等

  例5:乍想起琼花当年吹暗香……

  汪译:When we think of the past glories...

  例5中“琼花”的典故来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从现在的陕西西安到江苏扬州地区欣赏紫薇的历史事件,“琼花”一词主要用来显示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从句法对等的角度来看,形式上,when引导的从句和“乍”相符合,都是表示“当时,当下”。另外,“琼花”在此处与the past glories位置上也都处在宾语位置。同时,整句都采用了主动语态。因此从句子构造上来看,此处达到了句法对等。然而,仅仅句型上的对等是不够的,根据句法对等的定义,此处翻译应进一步传递句子内涵意义。从意义上来看,首先,译文运用了增译的手法,补充了主语,使得整个句子意义表达更加完整。其次,“琼花”典故的翻译在这里有着重要作用,其表层意思是指典故中所指的隋朝的辉煌,深层意思是说将士们在面临敌军时,士气低落,他们不确定在这场战斗中能否获胜,故而想起往昔的辉煌。该处翻译对“琼花”进行意译,并增译了past,进一步表达了今夕的对比,让读者深层次体会今不如昔的含义。由此,例5翻译达成了句法上的对等。

  4.3篇章对等

  例6:这女贞观旁,可放着个书生话长?

  译文:How there can be a scholar’s face in this sacred Taoist place?

  例6中“女贞”的典故来自宋朝的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在圣母庙发生关系的轶事。例6中这个典故的应用十分巧妙。该句话在原文中是由一个小尼姑说的,指柳梦梅和杜丽娘在道观一个厢房中约会。译者在此处没有采用直译的手法,而是采取了意译和增译,先是提取出典故中女贞观所处的地方是一个Taoist place,随后增译了sacred一词。增译在此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sacred的意思是“神圣的;受崇敬的”。表面上,这可能是由于小尼姑因为自身原因,觉得道观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实际上该词却反映了《牡丹亭》整本书的内在核心与主题。《牡丹亭》除了描述了一段人鬼爱恋之外,更在于揭露了在残酷的封建社会剥削下,年轻女子没有办法寻求自己所爱,为旧时代的框架所束缚的困境。由于那时的女子在现实中很难去追求自己所爱,因此作者只能借助于人鬼的情缘。这句话由小尼姑说出,一方面有助于牵引出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凸显杜丽娘与柳梦梅情之至深的不易,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达出作者对男女主能自由追求爱情的期望。至此,例6中典故的翻译以画龙点睛之势,完成了与整本书内涵意义的呼应,达到了篇章对等。

  5结语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神话传说类事典翻译,还是历史类事典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均适用。从《牡丹亭》中汪榕培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来看,在词汇对等上,其多采取直译的手法,尤其体现在对地名的翻译上;在句法对等上,多采取意译及增译的手法,补全语句成分,传达语句内涵;在篇章对等上,多采取意译的手段,提取出典故中的核心含义,并结合文本的语境以及文本篇章之间的联系和主旨,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增译。汪榕培教授所使用的翻译方法灵活多变,其在翻译时将每个典故和文本进行了高度的融合,较好地呈现了典故内涵意义。

     参考文献
       [1]DE WAARD J,NIDA E A.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M].Nashville:Thomas Nelson,1986.

  [2]NIDA 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NIDA 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郭著章.谈汪译《牡丹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56-59.

  [5]邵远静.事典的生成[D].上海:上海大学,2016.

  [6]许渊冲.西风落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