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别格的生存困境 ——《土生子》的存在主义解读论文

别格的生存困境 ——《土生子》的存在主义解读论文

6

2024-06-11 14:50:15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土生子》作为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在种族题材创作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以存在主义理论中“他人即地狱”“异化”“孤独的个体”三个概念为依据,对小说主人公的生存困境进行剖析,旨在揭示美国黑人客观存在的生存困境、面临的精神危机以及无法逃避的悲剧宿命。

  [摘要]《土生子》作为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在种族题材创作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以存在主义理论中“他人即地狱”“异化”“孤独的个体”三个概念为依据,对小说主人公的生存困境进行剖析,旨在揭示美国黑人客观存在的生存困境、面临的精神危机以及无法逃避的悲剧宿命。

  [关键词]《土生子》,存在主义,困境

  1研究背景

  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是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开创者之一,也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股强大的力量,其作品以书写黑人题材的现实主义“抗议文学”而闻名。他的经典代表作《土生子》(Native Son)讲述了主人公别格·托马斯(Bigger Thomas)在20世纪30年代充满压迫和种族歧视的环境中遭受的悲惨经历。小说出版后不仅震动了美国文坛,而且给美国社会带来强烈震撼,被誉为“黑人文学中的里程碑”。正如著名评论家欧文·豪所说,“《土生子》诞生之日起,美国文化被永远地改变了”(Howe,1992)。

  2研究理论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土生子》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主题、文学理论、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研究。相较于国内,国外展现出更广阔的研究图景,其主要集中在小说主题、叙事学、比较学等方面。而关于《土生子》中主人公所处的生存困境,少有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小说主人公别格所处的生存困境,揭示美国黑人所处的艰难境地以及他们的悲剧命运。

73085ad6308b6c13812507cf118f0af.png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丹麦神学家、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提出。之后,这一思想经由德国传到法国,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于整个西方世界。存在主义理论涵盖了许多深刻的概念,其中包括“他人即地狱”“异化”以及“孤独的个体”等。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并揭示了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挑战,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理解。下面本文将从“他人即地狱”“异化”“孤独的个体”这三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别格的生存困境。

  3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在其著名剧作《禁闭》中阐明的主题。萨特认为“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在萨特的哲学中,自我和他人是对立的关系,而自我与他人正是通过“注视(lere-gard)”发生关系。“在别人的注视下,我变成自在的存在,我成为世界上的我之外的我的存在,成为非我之我。我接受了他人赋予我的存在,我被物化了。这样,在别人的注视下,我就感到痛苦、混乱与不安。”(杜小真,2007)于是,他人作为冲突的来源,就变成了“自我的地狱”。小说中别格身处黑白两重“地狱”之中。

  黑人同胞是别格的“地狱”。首先,家人是别格的“地狱”。主人公别格出生和成长于一个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家庭。一家四口蜗居在芝加哥南部贫民窟一个逼仄的房间内。母亲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家中最大的孩子别格身上。而别格的不作为让母亲感到十分无奈,以至于母亲经常责骂他,期望能够唤醒别格,让他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然而狭小的生存空间和匮乏的物质资源迫使黑人永远只能停留在社会的最底层。无法改变家人的龌龊生活,别格觉得自己很无能,从而只能表现得对家人冷漠无情——“他有意不去听她们的声音。他憎恨这个家,因为他知道她们在受苦,而他自己却无力帮助她们。他知道一旦让自己充分体会她们在如何生活,以及她们的生活有多么可耻和悲惨,他就会恐惧和绝望得失去自持”(理查德,2008)。当与家人在一起时,别格感到痛苦、备受折磨,且这种地狱般的折磨循环不断、无处可躲。此时家成了“密室”,家人成为别格以外的他人,给别格带来痛苦和折磨,即“地狱”。

  其次,朋友是别格的“地狱”。在弹球房里,别格正与杰克、格斯、道格他们商量抢劫白人铺子的事。只有格斯还没有决定是否加入这次抢劫白人的计划。别格面对格斯既生气又害怕。虽然他嘴里恐吓格斯,叫他一起去抢劫白人,但心里却害怕格斯真的会去。因为别格知道如果格斯同意的话,那这次抢劫他就非干不可了。而一旦他们越过这个禁区,白人会将他们生吞活剥,所以他将对白人的强烈恐惧转移到了格斯身上。同时他也憎恨格斯,他知道格斯和他一样从心底里害怕入侵白人的领地,他恨黑人骨子里的软弱。在身边伙伴的注视下,他害怕内心那个软弱怯懦的自己因为格斯而被发现。于是他一边用肮脏的话辱骂格斯胆小怕事,煽动抢劫,一边极力掩盖自己内心的恐惧,试图通过语言上的暴力控制他人,实现自身主体性。在杰克、道格和格斯这三个他者的注视下,别格感到焦虑害怕,他们使别格身处“地狱”之中。

  白人是别格的“地狱”。别格接受救济署的工作来到白人道尔顿先生家成为家庭司机,并负责接送道尔顿夫妇唯一的女儿玛丽。这是别格第一次穿过那面墙来到白人的世界。然而这里的白人世界让别格感到陌生。玛丽让他不要称呼自己“小姐”,而是希望他们像白人那样互相直呼名字,并且向他介绍了自己的白人朋友简。开车时,她提出三人同坐一排,后来甚至还邀请别格同坐一桌进餐。这些突如其来的关心和友善让别格难以接受并感到备受羞辱。当别格在车里坐在玛丽和简之间的时候,当别格在黑人区餐厅里和两个白人同坐一桌且餐厅里的人都瞪着眼瞧着他们的时候,别格只觉得被愚弄和羞辱。他认为正是这些“友善”白人的“白皮肤”使自己代表着羞耻与卑贱的“黑皮肤”暴露无遗。在玛丽和简以及其他人的注视下,别格变成了他人世界中的客体。他惊慌失措,失去主体性。别格的自由消失了,他好像成了主人面前的奴隶。玛丽和简成了别格的“地狱”。

  4异化

  无论是黑人世界还是白人世界都使别格觉得身处“地狱”之中,长时间的折磨也使得别格的心理逐渐发生异化。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alienatio,有转让、疏远、离间的意思。从存在主义角度来看,人类的本质是自由和自主的。但在社会中,个体却被外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束缚,被他人的期望和规范定义,导致失去了自我意识和自由,从而发生异化。小说《土生子》中,身处“地狱”中的别格失去了自我,心理发生异化,与社会、他人和自我发生了疏离。

  别格与社会疏离。在社会上,别格虽不甘活在白人给黑人设限的空间里,但又没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逐渐对生活失去兴趣,与社会发生疏离。他原本渴望通过自己的能力改善家庭的生活状况,并梦想成为天空中翱翔的飞行员。然而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的美好愿望一次又一次破灭,这使得别格整日感到焦虑和不安。面对社会不公,他拒绝接受白人安排好的工作,宁愿领着救济金过着贫苦的日子。他整日与朋友厮混、模仿白人取乐、并谋划抢劫白人店铺,以此来对抗社会追求一丝成就感。

  别格与他人疏离。家人的不理解造成别格与家人情感上的疏远,一眼能望到头的未来又使别格感到极度挫败和迷茫,因此他开始自我封闭,不愿展示真实的自我。面对母亲的抱怨他早已感到麻木,大多数时候他选择沉默或逃离这个家。虽然他和家人一起生活,但始终“隔着一堵墙,一幅帷幕”(理查德,2008)。别格与黑人女友蓓茜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而只是通过身体上的满足来缓解精神上的痛苦,他只将蓓茜视作缓解痛苦的工具。同时由于长期遭受种族隔离制度的折磨,别格对白人怀有深深的恐惧,种族对立的观念也根植于他的内心。因此当玛丽和简试图以友好的态度与他相处,帮助他摆脱困境时,他只觉得她们的行为是对自己的挑衅和侮辱,并一心只想从她们身边逃离。

  别格与自我疏离。别格不仅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日渐疏远,他内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也发生了疏离。别格奢望自己的存在方式是具有无限可能的,他期盼自己能像白人青年那样能够享受社会所给予的一切机会。他看着天上飞过的飞机咕哝道:“要是给我机会,我也能驾驶飞机。”但事实是他与其他黑人一样,被一条无形的界线圈得死死的,只能从事那些白人规定好的职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们什么都不让我们干”(理查德,2008)。残酷的现实告诉别格,他永远也无法摆脱自己的黑人命运。黑色的皮肤就像一道隐形的枷锁 ,无论他如何努力挣脱 ,结果总是徒劳 。于是他开始厌恶真实的自我,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感到痛苦,甚至以自己的肤色为耻辱,找不到一点身份认同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5孤独的个体

  异化的别格与身边世界显得格格不入,成为萨特口中“孤独的个体”。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认为“每个人是作为一种神秘而孤立的实在”(刘放桐,1990),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内心世界,与他人和外在世界有着不可逾越的孤独。这种孤独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使个体成为自己的主人,必须自行决定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赖特笔下的别格便是这样一个作为“孤独的个体”而存在的人物形象,表现为孤独的存在、孤独的选择与行动、孤独的死亡三个方面。

f82e9df79efdc4c5b2994b21a5918c5.png

  孤独的存在。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独处性,每个人都是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存在,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感受和需求。因此个体的存在无法与他人完全重合。在20世纪荒诞的黑白世界中,别格虽是黑人群体的一员,但实际上他又是孤身一人。传统黑人对社会的压迫选择视而不见,如别格的母亲借宗教来逃避现实,坚信人生来就是受难的;女友蓓茜每天酗酒,以忘却自己痛苦的生活;朋友则接受现状过着麻木的生活。他们被白人价值“异化”,失去自己独立的个性,隐身于黑人群体之中。“人群就是他们忘掉孤独、逃避孤独从而丧失自我的所在”(陈捷等,2002)。而别格选择站在人群之外,承受孤独。他冷漠地对待家人,粗暴地对待伙伴,发泄欲望,故意自暴自弃对抗家庭与社会。这些都是别格孤独的外在表现,而这也使得别格必须面对自己存在和选择的责任。

  孤独的选择与行动。为了追寻自我存在的意义,别格做出了选择与行动。在这过程中他感到恐惧与迷茫,陷入内在的孤独和无助之中。在别格无意中杀死白人小姐玛丽后,他残忍地将玛丽血淋淋的躯体推进了炉子里烧毁,并选择向所有人隐瞒杀人的事实。玛丽的死让他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如此真实的存在,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无尽的恐惧。回到家后,别格由于担心尸体被发现而显露出心神不宁的样子。弟弟布迪发现了异常,并向他询问事由。他再次被巨大的恐惧笼罩,害怕得浑身僵直,紧紧攥着布迪的胳膊,要求他什么都不要说。离开黑人区再次回到道尔顿先生家后,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警惕害怕。他的精神高度紧张,瞪着双眼观察着锅炉附近的每一寸地,爬进衣柜偷听着道尔顿夫妇和管家佩吉的声音,生怕被白人发现自己杀了玛丽的事实。玛丽的死使他与原本所处的那个软弱麻木的黑人世界渐行渐远,白人世界又无时无刻不威胁着他。他感到他人和世界对他是陌生的、疏远的,感到自己处于一种孤独的、无家可归的状态。

  孤独的死亡。别格被捕入狱后彻底被剥夺了作为人的自由,这一刻象征着他个体的孤立。他被置于一个陌生而恶劣的环境中,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无法依赖他人。虽然家人、朋友、白人道尔顿夫妇、简和律师麦克斯都来看望过他,但没有人能真正拯救他。监狱的门开了又关上,始终只剩别格一个人。他无比孤独,却又无处可逃。审判前与白人律师麦克斯的谈话让别格第一次弄清了自己的情感,他思考自己过去行动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他感觉到他对生活、对他自己的感情、对自己的为人都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认识”(理查德,2008)。别格终于看清自己真实的存在。此刻别格的思想清晰而孤独。尽管他勇敢地做出了行动,但白色的重压一直笼罩在黑人民族之上,使他无法逃脱死亡的悲剧命运。最终,他告别了家人,独自面对死亡。

  清晰地看到别格所经历的生存困境:身陷他人“地狱”之中的别格心理发生异化,与社会、他人以及自我发生了疏离,陷入孤独之中,为寻求自我做出艰难的选择与行动,然而最终也只能孤独地接受死亡的悲剧命运。与此同时,赖特在《土生子》中通过别格的命运反映整个黑人民族的境遇。尽管奴隶制已被废除,但白人社会仍然对黑人实施着压迫,将他们边缘化在城市的阴暗角落,使他们的生活受到限制和歧视。赖特在《土生子》里写道,把别格的性格乘一千二百万,就得出黑人民族的心理,每个黑人内心深处都压抑着一个“别格”。对白人世界的普遍恐惧和仇视弥漫在众多黑人的内心深处,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使人们精神压抑,心理逐渐发生异化。而陷在美国社会底层的广大黑人,要么像小说中别格的母亲和女友那样借宗教和酒精麻痹自己,要么像朋友那样对白人逆来顺受,又或像别格那样做出反抗。但他们都受困于自己的黑色皮肤之下,最终都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

       参考文献

  [1]HOWE I.Selected writings,1950-1990[M].San Diego: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92.

  [2]陈捷,刘莘.《厌恶》与萨特早期思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3-99.

  [3]杜小真.萨特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理查德·赖特.土生子[M].施咸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5]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让·保罗·萨特.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M].关群德,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7]杨建国.“动物”身上的人性——评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J].外语教学,2007(4):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