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英语专业本科典籍英译课程的最优译介内容选择论文

英语专业本科典籍英译课程的最优译介内容选择论文

5

2024-06-07 10:30:17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在对外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形态方面,典籍英译作为重要的文化输出手段,对弘扬中国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以及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鲍晓英,2*14)。在汉英翻译领域以及翻译课程设置中,典籍英译处于显著地位。为了更好地完善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典籍英译教学设置,教师必须对译介特性进行准确把握,合理选择译介内容进行翻译理论讲解和实践练习,从而使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典籍英译课程学习,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能够更好地开展后续理论深造或翻译实践,更好地阐述“中国式表达”。

  [摘要]目前,翻译课程在我国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教学中的地位正稳步提高,且有从高年级课程延伸至全域教学的趋势。然而,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典籍英译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诸多方面亟待完善。本文综合考虑典籍的知名度、翻译难度以及已有知名作家翻译的典籍作品的“参考答案”价值等因素,提出了典籍英译最优译介内容选择的原则、要求和目标,进而得出典籍英译教学的最优译介内容应以《水浒传》等市井、讲史类章回体小说为主体的观点。

  [关键词]教学;典籍英译;译介

  在对外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形态方面,典籍英译作为重要的文化输出手段,对弘扬中国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以及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鲍晓英,2*14)。在汉英翻译领域以及翻译课程设置中,典籍英译处于显著地位。

  为了更好地完善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典籍英译教学设置,教师必须对译介特性进行准确把握,合理选择译介内容进行翻译理论讲解和实践练习,从而使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典籍英译课程学习,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能够更好地开展后续理论深造或翻译实践,更好地阐述“中国式表达”。

  1典籍英译的概念及其在本科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1.1典籍英译的定义

  典籍英译主要通过笔译的形式完成,是对汉语典籍进行英语翻译的统称。把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文化精髓译成英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极为关键的手段,有助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平等对话与融合(陈莉,2*14)。

image.png

  1.2典籍英译的重要性

  对于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本科生来说,典籍英译作为汉英翻译实践的重要内容,是传承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同时在新时期“一带一路”背景下,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支撑。为了让英语专业学生更好地与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对接,积极参与我国海外经济建设和文化推广,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设置典籍英译课程显得至关重要。

  1.3典籍英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典籍英译教学面临三大问题。

  其一,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完善。国内开设英语专业本科的高校通常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或者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才开始开展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即使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翻译课程设置可能会提前到大学二年级,但仍然存在系统性不足、师资不均衡等问题。

  其二,典籍英译课程缺乏前置知识储备。典籍英译课程作为翻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首先要具备古代汉语及诗词曲赋等的系统知识。普通高校本科生对典籍英译的前期准备和知识储备都不够充分。同时,一些教师对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和社会知识的了解也存在不足,难以达到最佳的授课效果。

  其三,部分翻译理论难以理解。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常常将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理论知识点引入本科教学。然而,如果缺乏正确引导和客观解读,一些理论基础较弱的本科生很容易误解归化、异化、女性主义等理论或概念,从而影响他们典籍英译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1.4典籍英译面临的困境

  典籍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包含了中国文化的精华。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典籍英译却面临来自内部课程设置和外部社会需求的双重困境。在内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高校的翻译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及相关外语的学习。在外部社会需求方面,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很少从事典籍英译工作,就业市场未能有效推动典籍英译的深入研究和成果转化。在内外双重困境下,典籍英译教学内容通常局限于名胜古迹和古代典故的英译,无法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2译介学研究及典籍英译的关键变量

  2.1译介学研究

  译介学(medio-translatology)最早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1999)提出的,基于其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他认为“翻译的理解必须脱离于单纯的语言文字符号转换这一窠臼,而更多地关注在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朱佳明等,2*17)。

  译介学对典籍英译的指导意义突出。该理论认为,典籍英译是在不同民族、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文字与文学交流,属于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类别。译介学超越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对典籍英译的讨论,注重以“文化交际”为核心,将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审美追求作为典籍英译的目标。这种指导思想有助于英语专业本科生正确理解典籍英译的使命,并以功能性视角进行翻译实践和批评。

  2.2译介内容是典籍英译的关键变量

  根据译介学理论,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传播。因此,典籍英译的“译介”特性主要体现在其通过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及经过“创造性叛逆”翻译后,典籍能够引起其他民族读者共鸣的程度。

  译介通常包含主体、途径和内容三部分,即回答“谁在译”“如何传播”和“译什么”三个问题。对于参加典籍英译的英语专业本科生而言,他们既作为译介主体参与翻译实践,又会在进行翻译理论研究和分析时,对其他译介主体进行积极评价。在结束本科学习前,他们的译文(课堂实践)的传播限于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暂时不需要考虑传播影响力的问题。由此,译介内容的选择成为典籍英译教学中的关键变量。如何控制好译介内容这个关键变量,选择最优的译介内容,成了译介学研究在典籍英译中运用的核心问题。

  3典籍英译教学的最优译介内容选择

  译介内容涉及译者的选择,即选择什么样的文本进行翻译的问题(李燕,2*15)。在英语专业本科典籍英译教学实践中,教师对翻译文本开展最优选择分析,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理想的翻译训练经历,还能为其后续的典籍英译领域学习深造和实践产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文所述的古代文学、文化素养水平不足的问题,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典籍英译和文化传播的强烈使命感。对英专本科阶段典籍英译教学译介内容进行最优选择,也会对典籍英译教学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行有益调和。因此,精准挑选最佳的翻译文本将实现更为显著的译介成果(闫锐,2*16)。

  3.1最优译介内容选择原则和要求

  在典籍英译课堂教学中,教师承担了译介主体的自我选择职能。最优译介内容的选择总体上限定在各类知名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典籍上。典籍英译教学中的最优译介内容选择应兼顾三个原则:

  一是选择具有普适影响力、广为人知的古典作品,而非仅限于海外汉学家了解的冷门作品,更不应选取与“典籍”称号不符的边缘作品。

  二是要选择具备一定难度梯度的译介内容。内容应具有挑战性但不应“断崖式”增加难度,以保护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姜欣(2*13)所说:“教材应当平衡难易,按深入浅出、渐次进阶的方式讲授,以避免学生初接触时产生畏难情绪。”

  三是选择已有翻译名家佳作作为“参考答案”的著名典籍,以便进行翻译分析和实践后的自我比较。此外,译介内容的选择还需使英语专业本科生深度理解和认同其文化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塑造情感和提升修养。翻译课程教师要激励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自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张兵兵,2*2*)。

  基于以上原则,教师在对译介内容具体选择和把握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能“四过”,即“过繁、过简、过偏、过边”,如:汉《乐府》之前的诗歌,对于本科生而言精准把握其涵义过于苛刻,翻译复杂程度和难度都较大;2*世纪至今的基于近当代语言表达的《小二黑结婚》《暴风骤雨》等文学作品,又较为简单,与典籍英译课程训练目标相违背;《道德经》《孝经》一类的作品和《金瓶梅》一类的世俗作品,偏离翻译课堂教学主线,更适合更高级别的研究生教学使用,译作的市场价值也并不明显;像《童林传》等明清以后的武侠小说过于边缘,对于翻译训练的价值也不高。

  3.2最优译介内容选择目标

  笔者认为,古典名著中的章回体小说可作为较为优秀的本科阶段典籍英译教学译介内容选择目标之一。章回体小说以章回为区分叙事,具有三大特点:

  (1)大部分作品每回都有言简意赅且对仗的标题,如曾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水浒传》第三回的标题“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2)以史实为底杜撰内容,塑造夸张或奇特的艺术形象。例如鲁迅(1998)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三国演义》的艺术形象“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

  (3)大量使用诗、词、杂曲等复合表现形式描写场景和抒发情感,如通行本《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根据译介内容选择原则和不能“四过”的要求进一步细分,可以注意到明清时期出版的现实题材市井章回体小说是最佳的译介目标。其原因如下:

  (1)该类小说在可译性上具有显著优势,并且已有成熟的译本,例如《水浒传》的沙博里和赛珍珠的译本。前者突显了原著的神韵,后者则展示了译者情感特点,这对后续的译者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该类小说不仅在国内受欢迎,在国外也多次被改编为文学作品,保持长久的热度,具有进行文学比较研究的价值。例如,尽管《儒林外史》由于时代背景、故事连贯性以及道德教化的需求而含有一定程度的迷*和超自然剧情,但是相比之下,《山海经》《聊斋志异》《封神演义》等作品主要着眼于神话志怪,《西游记》带有宗教色彩,《说岳全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强调封建教诲和因果思想,还有《红楼梦》存在多重解读。因此,从典籍英译课程的赏析、翻译实践尝试以及跨版本译文比较研究等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小说具有明显的优势。

  综上分析,《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明清时期出版的现实题材市井章回体小说是符合最优译介内容选择原则和要求的古典文学作品。

image.png

  4结语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要注重如何通过典籍英译方面的努力,让汉语为母语的英语专业本科生将兴趣及注意力放到中国文化和弘扬中国文化上面,将精力放在没有被译介到西方的文本上来(班柏,2018)。翻译课程教师要考虑如何通过培养未来译者过硬的典籍英译能力,让中国走向世界,让西方被东方文化所吸引。因此,无论从能力培养还是审美培育的角度看,译介内容的恰当选择都应处于典籍英译教学的突出地位。相对于过往教学中存在的片面基于“就业市场”需求而进行翻译训练的做法,本文基于教学经验、课堂反馈及文学作品特征分析,对典籍英译教学的译介内容选择策略进行了探索,并指出,明清时期出版的现实题材市井章回体小说可作为最优的译介内容。本文为英语专业本科典籍英译课程的译介内容选择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班柏.典籍英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汪榕培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18,39(6):3-10.

  [2]鲍晓英.“中学西传”之译介模式研究——以寒山诗在美国的成功译介为例[J].外国语,2*14,37(1):65-71.

  [3]陈莉.回顾与反思:国内典籍英译十年研究(2**2—2*11)[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2-135.

  [4]姜欣.本科教学中如何开设典籍英译课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3(5):122-124.

  [5]李燕.中国文学外译的译介模式探析——以葛浩文译《狼图腾》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5(6):91-95.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郭豫适导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闫锐.翻译社会学视角下古典文学小说译介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16(11):10-166.

  [9]张兵兵.“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大学英语汉英翻译教学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2*(2):17.

  [10]朱佳明,付天海.译介学视阈下《聊斋志异》德译本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迁移——以卫礼贤和章鹏高德译本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17(8):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