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1993—2022)国外英语重音感知实证研究综述论文

2024-06-04 10:19:07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本文对近三十年国外英语重音感知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态势上,文献产出数量在前三个五年处于萌芽阶段,后三个五年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并在近五年达到最高峰;(2)研究方法上,国外研究仍主要采用传统听辨实验,而较少涉及眼动、脑电技术的使用,综合运用这些手段的研究也较少;(3)研究对象上,以非母语者为对象的研究在数量上远超过以母语者和两者混合为对象的研究;(4)研究内容上,该领域的研究广度尚可,但在影响因素领域的研究深度尚且不足,与听辨感知和重音声学线索的产出仍有一定差距。
[摘要]本文对近三十年国外英语重音感知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态势上,文献产出数量在前三个五年处于萌芽阶段,后三个五年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并在近五年达到最高峰;(2)研究方法上,国外研究仍主要采用传统听辨实验,而较少涉及眼动、脑电技术的使用,综合运用这些手段的研究也较少;(3)研究对象上,以非母语者为对象的研究在数量上远超过以母语者和两者混合为对象的研究;(4)研究内容上,该领域的研究广度尚可,但在影响因素领域的研究深度尚且不足,与听辨感知和重音声学线索的产出仍有一定差距。
[关键词]英语重音感知;国际期刊论文;概览和分析
1研究背景
重音是英语重要的韵律特征之一,是英语语言最显著的语音特征,其被认为是自然语流中的相对声强,且赋予音节一定程度的突出性。音强、音长、音高和元音性质是单词的四个声学特征(秦小怡,2007)。在语音产生和感知的过程中,相对于非重音音节,重音音节的声学特征也更具凸显性。产生凸显性的有四个主要因素:音强较强,持续时间较长,音高较高,以及元音音节更容易成为重读音节(Roach,2008:94—111)。重音不仅是说话者用于强调表达意图的最重要手段,更是听话者辨别词语或句子重音模式的重要方式。于词语而言,重音可用于指示其句法类别;于句子而言,重音可用于强调重要信息,以表达说话者意图和情感,同时帮助听者理解句子结构(Ladefoged et al.,2011:111—113)。英语作为重音自由语言,词缀、词的性质(如复合词)、音节数量和词类,甚至说话者的表达意图都可能使英语重音发生变化(Ghosh et al.,2021)。然而,二语学习者受到母语语言系统及学习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在重音分配与感知中可能存在学习困难,如重音位置错位、重音感知与产出模式不符合语言规则等,这会导致二语学习者在自然语流中的输入理解能力下降和输出的可懂性下降。
近些年来,在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之下,对英语重音感知的研究也逐渐从独立的语音现象探究向与心理语言学和神经生理科学融合过渡,但是,对国外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对比却鲜有。因此,本研究梳理Web of Science中1993—2022年收录的共67篇国外期刊文献,从研究概况与态势、研究方法与对象、研究内容与发现三个方面,对国外英语重音感知研究进行综述,以望对国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与反思,为我国当前与未来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并对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重音感知能力与水平有所启发。
2研究态势
笔者在Web of Science中以“English stress perception”为关键词,且将发表时间限定为“1993—2022年”进行高级检索,最终筛选出英语重音感知相关文献共67篇。笔者对发表年份和数量进行对比,获得阶段性发表分布情况(见图1)。
通过图1可见,以阶段发表数量来看,在前三个五年间,国外对英语重音感知的研究处于萌芽阶段,每年相关文献发表数量较少,皆低于阶段发表数量平均数11篇,且阶段变化趋势相对较为平稳。以2008年为界,后三个五年处于快速发展状态,国外文献产出数量直线上升,与平均数11篇相比三个时间段的增长数量分别为1篇、7篇和18篇,且在近五年达到文献产出最高峰。由此说明,英语重音感知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外研究者的关注,有较大的研究发展空间。
3研究方法
笔者对研究工具进行分类,并得出研究工具分布情况(见图2)。
从图2可知,在收集的67篇文献中,有56篇采用听辨实验作为研究工具(占比约83.58%);其次,采用脑电实验和混合实验的研究各有4篇(占比均约5.97%);最后,采用眼动实验为工具的研究有3篇(占比约4.48%)。从中可见,国外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均偏向于通过实证方式获取数据,且传统听辨仍是大部分学者采用的主要研究工具。虽有部分研究采取脑电和眼动为研究工具,但数量较少,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4研究对象
笔者以是否为英语母语者为条件,对目标文献的研究对象进行划分与统计,得出国外研究的对象分布情况(见图3)。
如图3所示,国外近三十年间英语重音感知的研究对象选择较为多样,各类人群均有涉及,但分布差异相对较大。整体来看,总数中约73.14%的研究集中于对非英语母语者的重音感知情况进行研究;对英语母语者的重音感知研究及两者均有涉及的研究数量位居其次,在总数中各占比约13.43%。可见,虽国外英语重音感知研究的对象选择较为全面,但可能因为非英语母语者英语经验相对较少,其重音感知情况更具研究意义,故对非母语者的研究明显偏多。
5研究内容
笔者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内容统计,得出1993—2022年国外英语重音感知的研究内容分布表(见表1)。
通过表1可见,国外1993—2022年间发表的相关核心文献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感知情况、声学线索和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整体来看,研究感知情况和重音感知线索的文献数量相同,各有25篇,均占总比约37.31%;其次是以重音感知影响因素为内容的研究,有17篇,占总比约25.38%。
首先,感知情况的研究可分为两部分,即母语者和非母语的感知情况。在研究英语母语者的感知情况时,学者发现成人母语者在重音识别过程中考虑最多的是元音长度、词汇类别和音系相似单词的重音模式,且在上下文可知度较低的情况下,母语者仍能判断出音节重音程度(Mattys,2000;Guion et al.,2003)。在非母语者的重音习得情况的研究中,与母语者相同,二语学习者的重音感知能力也受音节结构和词汇类别的影响(Miae,2008)。此外,英语学习者的感知表现也受重音位置、后缀类型、词类、听觉刺激大小等方面的影响(Miae,2008;Tremblay,2008;Derwing et al.,2012)。不少学者也就二语学习者的英语重音感知与产出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二语学习者的重音感知准确性高于产出准确性,产出感知与产出实验的结果不对称也说明学习者在英语重音习得中没有很强的感知—产出相关性(Lee,2006;Lee et al.,2011;Modesto et al.,2019)。虽然,整体看来,母语者的重音感知能力高于英语学习者,但这一优势并不在所有情况中适用,如Almbark et al.(2019)通过对比发现,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受试比英语母语者更准确地识别出带有词尾重音的单词。
其次,重音感知的声学线索是研究语言背景如何影响二语学习的重要途径。英语重音的声学线索包括元音性质、音高、持续时间和音强(Chrabaszcz et al.,2014)。与非重读音节或单词相比,重读音节或单词常有基频高、强度高、持续时间长的特征(Chung et al.,2016)。探究音段信息的研究发现汉语听者在判断英语重音时极其依赖元音性质(Chrabaszcz et al.,2014)。以超音段信息为方向的研究主要以二语学习者为对象。英语母语者在识别英语重音时既使用超音段信息,也同时使用复合信息,其中后者对重音识别的影响更大(Connell et al.,2018)。但英语学习者更依赖单独线索,尤其是超音段信息对英语重音进行感知。如韩语学习者在识别英语重音时较多地使用基频和音强线索,且音高是其最为依赖的重音判断线索(Lee,2022)。而德国英语学习者对高音调重读音节的单词和句子识别能力更强(Kutscheid et al.,2022)。此外,在巴西葡萄牙语母语者的英语重音识别过程中,音节时长、总音强和相对音强是感知中最重要的参数(Modesto et al.,2019)。不少学者将音段信息和超音段信息进行综合考究。该类研究发现,虽英语学习者在感知英语重音时对超音段信息更为依赖,但部分学习者也同样对元音性质的作用十分敏感(Ghosh et al.,2021)。
最后,探究重音感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关注母语韵律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英语学习者的母语韵律、母语单词音节结构、词汇类别和重音模式及结构都会影响英语重音系统的习得(Choi et al.,2017;Wayland et al.,2006)。此外,在研究语音训练的影响的文献中,学者发现重音系统训练确实对学习者的重音习得有所帮助(Lee,2007;Gibson et al.,2020)。也有研究者对音乐韵律或节奏对英语感知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音乐训练对英语重音的感知优势同样也适用于英语母语者(Choi,2022)。
6结语
本文回顾了近三十年国外英语重音感知研究,发现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外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稳步提升,且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的选择上较为全面多样。但其研究仍存在不足,且需要得到完善改正。
在研究态势上,虽国外相关研究的产出在2008—2022年间呈显著上升趋势,但产出总数却较为不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研究对象上,国外学者对不同受试群体都有所关注,但相对集中于二语学习者,没有为二语学习者提供足够的母语者感知系统对比。在研究方法上,多数国外研究者仍采用传统听辨作为研究工具,虽已有学者开始关注脑电和眼动等心理学技术在感知实验中的运用,但这类研究的数量远不及传统听辨。未来研究应多借助脑电和眼动技术进行实验数据收集,更多地反应感知中的大脑运动过程,而非感知结果。在研究内容上,对重音的感知情况、声学线索、感知的影响因素三部分的研究相对平衡,但在声学线索和影响因素这两个领域内,相关研究出现失衡现象,这是亟须关注的。
参考文献
[1]ALMBARK R,BOUCHHIOUA N,HELLMUTH S.Is there an interlanguage intelligibility benefit in perception of English word stress?[J].Loquens:revista española de ciencias del habla,2019,6(1).
[2]CHOI W,TONG X L,SINGH L.From lexical tone to lexical stress:a cross—language mediation model for Cantonese children learn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7(8):492.
[3]CHOI W.Theorizing positive transfer in cross-linguistic speech perception:the acoustic-attentional-contextual hypothesis[J].Journal of phonetics,2022:91.
[4]CHRABASZCZ A,WINN M,LIN C Y,et al.Acoustic cues to perception of word stress by English,Mandarin,and Russian Speakers[J].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2014,57(4):1468-1479.
[5]CHUNG W L,BIDELMAN G M.Cortical encoding and neurophysiological tracking of intensity and pitch cues signaling English stress patterns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speakers[J].Brain and language,2016(4):49-57+155-156.
[6]CONNELL K,HULS S,MARTINEZ-GARCIA M T,et al.English learners’use of segmental and suprasegmental cues to stress in lexical access:an eye-tracking study[J].Language learning,2018,68(3):635-668.
[7]DERWING T M,THOMSON R I,FOOTE J A,et a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listening perception in adult learners of English:implications for teachers[J].The Can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12,68(3):247-266.
[8]GHOSH M,LEVIS J M.Vowel quality and direction of stress shift in a predictive model explaining the varying impact of misplaced word stress:evidence from English[J].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2021(6):1-18.
[9]GIBSON T A,BERNALES C.The influence of language background and second language phonetics training on the perception of lexical stress in a second language[J].Revista signos,2020,53(102):80-103.
[10]GUION S G,CLARK J J,HARADA T,et al.Factors affecting stress placement for English non-words include syllabic structure,lexical class,and stress patterns of phonologically similar words[J].Language and speech,2003,46(4):403-427.
[11]KUTSCHEID S,ZAHNER-RITTER K,LEEMANN A,et al.How prior experience with pitch accents shapes the perception of word and sentence stress[J].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2022,37(1):103-119.
[12]LADEFOGED P,JOHNSON K.A course in phonetics[M].Wadsworth:Cengage Learning,2011.
[13]LEE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in L2 English stress acquisition[J].Studies in phonetics,phonology,and morphology,2006,12(3):661-685.
[14]LEE S.Learnability effects on the placement of English stress in morphologically derived words[J].Kore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7,23(1):93-121.
[15]LEE S,CHO MI-HUI.An on account of the preced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i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stress[J].Poznan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2011,47(1):54-80.
[16]LEE G.Perceptual weighting on English lexical stress by Korean learners of English[J].Phonetics and speech sciences,2022,14(4):19-24.
[17]MATTYS S L.The percep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ress in English[J].Perception&psychophysics,2000,62(2):253-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