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奥兰多》城市隐喻翻译的意义解读论文

2024-06-04 10:05:25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景观被视为可解读的“文本”,反映了作者对城市、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具有超越空间的隐喻力量。文学作品译者一般会以跨文化的视野解读这些城市景观,对其中涉及的文化差异进行处理,体现文化隐喻内涵。《奥兰多》通过城市空间构建描绘了英国社会各阶层、性别、身份及族群的生存状态,突显伍尔夫对现代英国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现代女性命运的深切关照。译者对该小说中的城市隐喻进行跨文化翻译,使读者深刻领悟文学作品超越时代与地域的艺术意蕴。
[摘要]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景观被视为可解读的“文本”,反映了作者对城市、社会和生活的理解,具有超越空间的隐喻力量。文学作品译者一般会以跨文化的视野解读这些城市景观,对其中涉及的文化差异进行处理,体现文化隐喻内涵。《奥兰多》通过城市空间构建描绘了英国社会各阶层、性别、身份及族群的生存状态,突显伍尔夫对现代英国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现代女性命运的深切关照。译者对该小说中的城市隐喻进行跨文化翻译,使读者深刻领悟文学作品超越时代与地域的艺术意蕴。
[关键词]《奥兰多》;城市景观;隐喻功能;跨文化翻译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英国伦敦,是20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在她的文学创作中,伦敦扮演了重要的背景角色。其中,发表于1 92 8年的《奥兰多》(伍尔夫,2020)通过城市空间的构建展示了四百年来英国城市发展和社会风俗的变迁。
克朗(2003)在《文化地理学》中指出:“不论‘文化’被如何定义,我们都应该把它放在现实生活的具体情景中,放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去研究。”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情境性,社会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针对《奥兰多》中的城市隐喻,译者应该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翻译,以还原作者对城市的理解以及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体现文学所具有的启发性。本文对《奥兰多》中关于城市书写的跨文化翻译进行了解读,以更好地理解该小说中城市隐喻翻译的意义。
1《奥兰多》城市书写的主要视角
1.1城市建筑的功用与审美
19世纪50年代后,英国城市化突飞猛进,街道、教堂等标志性建筑构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街道作为一种典型的城市景观,如同城市的血脉,集中体现了城市的社会格局和流动性、混乱性特征,是建筑城市地理空间与文化空间的主要意指符号之一(段艳丽,2010)。教堂承载着伦敦的艺术、文化和历史,成了该小说主人公奥兰多摆脱名望、追逐自由和真理时的精神慰藉。奥兰多思考“无名”的意义,觉得“莎士比亚写作时以及人们在建设教堂时,一定都是匿名的”(伍尔夫,2020)。在追寻自由和诗歌的过程中,奥兰多觉得莎士比亚等人的诗歌就仿佛是教堂上鸣响的金钟。
1.2城市的商业化
在19世纪后期,伦敦逐渐崛起为英国市场布局的核心,展示了现代生活理念与消费方式的繁荣。这里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商品交换体现了城市的繁荣景象。城市商业的蓬勃发展在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导致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快节奏。奥兰多在第一次看见火车时,并非惊叹于它如何改变城市面貌,而是感到“它满身煤灰,发出可怕的轰鸣声,而且窗子打不开”(伍尔夫,2020)。漫步在人行道上,奥兰多看到每个人都拉着带轮子的箱子,马车、大车和公共汽车络绎不绝,他感到极度不适应。通过奥兰多在商业化的伦敦城中的观察和感受,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商业的繁荣虽为人们带来了便利,却也带来了无限的焦虑。
1.3城市生活与社会交往
城市化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多元,这在《奥兰多》中主要体现在对狂欢和社交的描写上。小说首章描绘了一场狂欢盛会,国王把冰封的泰晤士河改造为公园和游乐场,开启了穷奢极欲的庆典,皇宫门前瞬间成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聚焦点(伍尔夫,2020)。奥兰多参与各种盛会和宴会,融入伦敦上层社会。然而,在奥兰多看来,整个伦敦社交圈仿佛被云雾笼罩,他无法回忆起宴会的细节,这凸显了社交圈表面繁华背后空洞的本质。
2跨文化视角下城市隐喻翻译的意义解读
隐喻可以定义为认识主体“我”或“体验”(bodily experience)对外界客观事实所做的投射。隐喻的生存环境有语言、思维和现实三个层面,而现实层面的隐喻包括实物和行为,如建筑、礼节、艺术等(张沛,2002;2004)。关于隐喻翻译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常见的方法有使用标准目标语意象替代源语言中的意象、转隐喻为明喻以及使用明喻加解释来翻译隐喻等。隐喻的可译性与表达的信息量以及文本中隐喻信息的组织程度密切相关。
在跨文化视角下,翻译《奥兰多》小说中涉及的城市隐喻时,现有译本会着重考虑道德伦理、风俗习惯和礼仪制度等方面。从隐喻的角度看,城市在文化记忆和想象中不仅代表建筑景观带来的主观感受,更是城市中的精神主体(城市内在的文化、社会和情感核心)展示各种复杂观念、独特韵味和情感内涵的场所。译者只有妥善处理这些精神主体和观念之间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展现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
2.1城市空间的性别隐喻
2.1.1交界地带城市的包容性
君士坦丁堡处在东西方地理和文化上的交叉口,作为两种文明状态的过渡地带,具有典型的跨文化特征。在这样一个城市空间内,孕育着各种可能性和差异性。小说《奥兰多》中主人公从男性转变为女性,彰显了对二元性别模式的挑战。奥兰多身体中男女性别特征的共存,从“他”到“她”的转变,表达了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背离与反叛。
君士坦丁堡初看像是诗意田园,但实际掩盖着社会现实的污秽嘈杂。这里文明与蛮荒相互交错,象征着各种可能存在的现象,如奥兰多身体中男女性别特征的共存。同时,吉卜赛人,摒弃名利财富、以自然为家的异质生活方式,启发了奥兰多对不同人生价值的思考。
当奥兰多准备登上回国的船时,他幻想着未来富足、舒适、尊贵的生活,但也意识到那将意味着束缚和限制。吉卜赛人的自由生活方式与中产阶级的约束不合,却为追求自由、逃避功利主义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2.1.2女性与男性的活动空间
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 e n r i Lefebvre)在《空间的生产》(Lefebvre,1991)中提出,空间不仅仅是几何学上所指的“空的区域”,而是一个渗透着社会关系,体现着社会秩序和社会形态的地方(包亚明,2003)。
在小说《奥兰多》中,君士坦丁堡、伦敦等城市作为重要的隐喻域,体现着物理空间背后隐藏的权力机制,这种权力机制借助空间的物理性质对个人实现规训,使空间呈现出强大的管理和统治能力(汪民安,2022)。其中,伦敦就是一个巨大的由男性控制的物理空间,对女性居民进行规训。女性居民只能在特定区域里活动,否则就是行为不得体;贵族妇女行走的人行道比普通人的略高,因为“贵妇人绝不应该独自在公共场所散步”(伍尔夫,2020)。
在《奥兰多》的隐喻翻译中,译者将“概念隐喻”与“隐喻表达”区分开来。前者涉及日常语言背后的概念体系,比如“权力”“管理”“统治”等;而后者则指这些概念在语言交际中的具体表现,例如“行为不得体”“绝不应该独自在公共场所散步”等。翻译过程中,动词词组的丰富运用旨在突出隐喻的动态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在伦敦,女性的身体、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受到极大限制的现实场景。
2.1.3时代精神与身份认同
时代精神反映了某个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城市隐喻翻译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维多利亚时代的时代精神体现为高度的道德操守、精心规范的语言和行为,与我国古代对女性施加的限制有些相似。伍尔夫(2020)在小说《奥兰多》中写道:“因为女人不是——根据我这段时间以来的切身体会——天生就顺从、贞洁和会打扮的。她们也只是通过后天乏味无比的训练,才学会这些的,因为,如果她们不那样做的话,就根本无法享受生活的乐趣。”这样的表达引起读者对当时女性地位问题的思考,丰富了城市隐喻的意蕴。译文的用词巧妙地唤起读者对性别角色二元化问题的认识,更好地传达了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
奥兰多意识到“时代精神是不可违拗的,它痛击每一个试图违背它的人,放过每一个顺从它的人”(伍尔夫,2020)。于是,她决定彻底顺应时代精神,坚定地确立自己作为女性的身份。
2.2城市空间的阶级隐喻
2.2.1对地位和权势的无限追求
在文学翻译中,概念隐喻主要源于人们的切身体验,受到地理、气候、生态等外部条件的深刻影响。汉、英民族在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对隐喻的理解存在差异,译者需在翻译中对这些差异加以调和。维多利亚时代标志着英国进入自由资本主义后最繁荣的经济时期,财富积累和购买力成为社会阶层划分的象征。《奥兰多》中许多描写与人物的经济地位和社会阶级息息相关,展示了消费时代下人们对地位和权势的无限追求。例如,女王在宴会上戴着硕大的戒指和宴会长桌上摆放的金盘银杯,商店里售卖的衣料、金银器具及香水等商品成为贵妇和绅士们地位的象征。对于这些意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常采用直译策略,以更好地呈现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
2.2.2贵族与平民的活动场所
伦敦的城市空间表面看起来井然有序,然而这种秩序实际上是由“暴力”维持的。在《奥兰多》中,伍尔夫通过描写下层社会的艰辛:码头上的水手、救济院里的老妇人、大宅门前跪拜的仆人,揭示了伦敦混乱、肮脏和劳累的一面。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现有译本主要会对贵族和平民生活方面的词汇进行处理,以还原出当时英国平民的生活场景。
2.2.3城市空间的政治隐喻
《奥兰多》中的城市空间构建隐喻着一个强大的帝国形象,叙述了各种时代背景下大英帝国独有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奥兰多的传奇经历跨越四个世纪,伦敦兴衰变迁的历史也跨越了四个世纪:从伊丽莎白时代混乱不堪的伦敦城,到18世纪奥兰多回到英国后成为大都市的伦敦,再到20世纪后繁荣昌盛的伦敦(伍尔夫,2020)。在跨文化翻译中,现有译本通过呈现帝国大都市的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英格兰民族的身份认同。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英帝国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殖民地网络,以异域旅行或探险为主题的文学作品相继出现,这些作品在描写异域旅程的过程中渗透着对大英帝国殖民精神的颂扬。綦亮(2019)指出,“所谓‘英格兰性’,就是英格兰作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民族特性,是英格兰民族身份的意识形态表达。”在《奥兰多》中,奥兰多将君士坦丁堡作为“他者”,与大英帝国进行比较,在构建和认同异域他者的过程中,展现了作者对都市文化的反思和对“英格兰性”的解构。
现有译本通常能够细致地展现异域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让读者更加真切地体会奥兰多对于“英格兰性”的思考。这些译本使用了诸如“蛮夷”“孱弱”“粗野”“原始”等词汇来描述奥兰多对吉卜赛人的最初印象。然而,吉卜赛人所追求的非功利主义、自由随性的生活方式逐渐让主角开始质疑“英格兰性”是否应该被视作至高无上、值得称颂。现代都市中欲望的膨胀和生活的快节奏使奥兰多开始怀疑“英格兰性”。尤其是在19世纪之后,“时代精神”不断压制着女性,街道拥挤得几乎没有一丝空隙,生活在这样拥挤的空间中,奥兰多感受到了无尽的撕裂和分裂感。通过异域建构,伍尔夫对“英格兰性”进行了质疑和反思,拒绝将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凌驾于个体之上,主张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展示个体与民族、与帝国之间的联系。
3结语
在小说《奥兰多》中,伍尔夫描述了伦敦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新的生活和文化体验,同时赋予了城市空间深刻的隐喻意义。在翻译这些内容时,译者应秉持跨文化的视角,运用多种翻译技巧,以更好地呈现小说的主旨。这包括表达对城市人群和都市女性的关怀、对帝国文化建构的反思,以及对现代城市和城市居民的关注等。这些城市隐喻的翻译技巧和意义值得学者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LEFEBVRE H.The production of space[M].NICHOLSON-SMITH D,trans.UK:Blackwell Ltd.,1991.
[2]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段艳丽.伍尔夫笔下的伦敦[J].世界文化,2010(11):40-42.
[4]黄继刚.空间的现代性想象:新时期文学中的城市景观书写[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5]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綦亮.伍尔夫小说民族叙事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7]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
[8]伍尔夫.奥兰多[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
[9]张沛.仿真之境:文学文本的隐喻生存形态[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4):3-7.
[10]张沛.隐喻:人与言的和解者[J].中国比较文学,2004(3):151-162.
[11]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