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本的机器翻译错误及译后编辑策略论文

2024-06-04 10:03:03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机器翻译发展迅速,大大提高了译者的工作效率,在科技翻译领域表现尤为亮眼。但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机器翻译输出的译文依然存在各种错误,机器翻译取代人工翻译还不现实。译后编辑成为改进机器翻译译文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翻译转换理论,并借助机器翻译平台,通过示例和验证,从阶层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方面对科技文本的机器翻译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译文编辑策略。
[摘要]机器翻译发展迅速,大大提高了译者的工作效率,在科技翻译领域表现尤为亮眼。但是,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机器翻译输出的译文依然存在各种错误,机器翻译取代人工翻译还不现实。译后编辑成为改进机器翻译译文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翻译转换理论,并借助机器翻译平台,通过示例和验证,从阶层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方面对科技文本的机器翻译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译文编辑策略。
[关键词]机器翻译;科技文本;转换策略;译后编辑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科技文本的翻译工作变得日益重要。在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语言技术的推动下,机器翻译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成为科技文本翻译领域的重要工具。机器翻译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卡特福德转换理论的引入为译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机器翻译中的问题。该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关注信息的传递和保持,以及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转化。译者通过将卡特福德转换理论引入科技文本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实践中,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间的转换关系,寻找改进翻译的关键节点,并针对性地进行编辑,以提高科技文本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本文探究科技文本的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卡特福德转换理论提出相应的转换策略,旨在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卡特福德转换理论在科技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效果,并与机器翻译进行对比,从而深入了解其在提升机器翻译质量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
1翻译转换理论
翻译的过程就是将源语言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要充分了解源语和目的语这两种语言的基本句式结构,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进行有效转换。如何才能实现源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成功转换呢?针对这一问题,卡特福德(Catford,1965)提出了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s)理论,包括阶层转换(level shifts)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s)等。该理论适用于译后编辑实践,可以大大增强译者的译后编辑能力。
2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国内外各大类型机器翻译平台相继出现并深受用户的喜爱,包括国外的谷歌翻译、微软翻译以及国内的百度翻译、有道翻译、搜狗翻译等。但是,机器翻译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译者需要通过译后编辑来改正机器译文错误,进一步提升译文质量。
译后编辑指“通过少量的人工修改,检查、修正、完善机器翻译输出的过程”(胡家敏等,2023:23)。《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8587草案标准(2017)》将译后编辑分为两个级别:轻度译后编辑(light post-editing)和充分译后编辑(full post-editing)。译后编辑的级别或程度取决于客户对翻译质量的要求。前者只需快速纠正明显的错误,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这种译后编辑的人工介入程度较低;后者又可称为“重度或深度译后编辑”,这种译后编辑除了达到轻度译后编辑要求,也要考虑语句间的润色、修改,使句与句之间衔接更连贯。译后编辑能够有效地处理机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实现又好又快的翻译效果(肖志清,2021)。
3科技类文本特点
从词汇特征看,科技类文本的专有词汇较多,主要来源于普通词汇、外来语或构词法词汇。在这些词汇中,普通词汇出现频率较高,且在不同领域具有巨大的意义差异;外来语则主要源自拉丁语、希腊语,在医药学和生理学领域尤为常见;构词法词汇是指在普通词汇基础上形成的大量新词汇,常见的构词方法包括合成法、词缀法和缩略法(何其莘等,2012)。由于科技类文本中专有名词词义相对稳定,句法结构重复率较高,机器翻译项目多为此类文本(Hutchins et al.,1992)。
尽管学术界对机器翻译和译后编辑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基于特定理论指导的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策略的相关研究却比较少。本文试图借助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结合科技类文本翻译中常见的错误案例,探讨译后编辑中转换策略的使用,旨在为译者的译后编辑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4机器翻译错误案例分析及译后编辑转换策略
4.1译后编辑中的阶层转换
阶层转换包括名词复数的转换。
例1:The experiments involve onefiltration column made of 50ml plastic hypodermic syringe filled with 25.0g sand and the other filled with 15.0g cast iron turnings.
机译:实验中,一个过滤柱由50毫升塑料注射器制成,里面装有25.0克沙子,另一个则装有15.0克铸铁碎片。
译后编辑:这些实验中,一个过滤柱由50毫升塑料注射器制成,里面装有25.0克沙子,另一个则装有15.0克铸铁碎片。
分析:英语中的可数名词会有单复数的变化,复数形式一般以-s或者-es结尾,而汉语名词则没有该形式变化。英语中名词的复数形式变化通常用来表示数量上的增加,即表示多个实例或对象。汉语使用量词、数词或词缀,如“这些”“许多”“们”“万千”,明确表示数量的增加,或者通过上下文暗示数量的变化。为了准确传达原文中的复数概念和名词语义,科技文本的译后编辑需要进行阶层转换。在英译汉过程中,翻译人员应当添加合适的词语来体现单复数之间的意义差异,从而提高译文质量。
4.2译后编辑中的范畴转换
4.2.1类别转换
英语名词到汉语动词的转换属于类别转换。
例2:Ground water appeared to be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the bacteriological-contaminated surface water.
机译:地下水似乎是受细菌污染的地表水的可行替代品。
译后编辑1:地表水受细菌污染,地下水有望替代地表水。
译后编辑2:因地表水受细菌污染,地下水有望替代地表水。
分析:在英文科技文本中,名词化结构高频出现,这体现了英文的静态特点。这一现象与科技文本所具备的正式和客观特征有关。这些英语名词化结构,在翻译成中文时,应该转换为动词形式(胡家敏等,2023:25)。机器翻译通常采用字对字的生硬翻译,无法准确表现中文句子的动态感。例2中的名词alternative被转换为译后编辑译文中的动词“替代”,这种转换更加生动、自然,符合中文动态性的特点。
4.2.2单位转换
单词到词组的转换、句到句群的转换属于单位转换。
例3:The prolonged drinking of this water has caused serious health hazard in the form of hyperkeratosis on the palms and feet.
机译:长期饮用这种水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危害,表现为手掌和足部角化过度。
译后编辑:人们长期喝这种水(含砷),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表现为手掌和足部角质过度增厚。
分析:在例3中,从hyperkeratosis到“角化过度”和“角质过度增厚”的转换过程展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hyperkeratosis在形式上是一个单独的词,但它实际上由前缀hyper和词根keratosis组成,涵盖了多层含义,译者将其转化为词组,使译文在语言表达上更贴合中文语境。这种含有多个意义、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复合词的翻译过程更容易实现从单词到词组的转换。这种转换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有助于在目标语言中保持自然流畅的表达方式。可见,对于这类复杂词汇的翻译,从单词到词组的转换策略可以帮助确保翻译质量和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在例3原文的主语the prolonged drinking of this water中,drinking的施事角色没有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译后编辑需要添加主语“人们”来使译文符合汉语语法规则,而且为了强调对谁造成危害,译文加上“他们的(健康)”,以便让读者清楚地理解句子的重点。此外,drinking在机器译文中被直译为“饮用”,意思虽然正确,但这种表达可能显得略微生硬。译后编辑将其替换为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更高的词——“喝”,以增加自然度和流畅性。
例4:The arsenicfiltration system assembled by using locally available materials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nd promoted by variou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the arsenic affected areas of Bangladesh in large numbers.
机译:使用当地可获取材料组装的砷过滤系统已被孟加拉国受砷影响地区的各种非政府组织广泛接受和推广。
译后编辑:砷过滤系统的组装采用当地可获取的材料,在孟加拉国砷污染的地区,各非政府组织已广泛接受,且大力推广该过滤系统。
分析:首先,例4采用了从句子到句群的转换策略。原句为一个长的简单句,机器译文的句子结构不清晰,其中,“砷过滤系统”和“非政府组织”前的限定修饰词过长,导致译文出现翻译腔,读起来显得生硬晦涩。译后编辑的译文分成两个分句,结构一目了然,让读者读起来感觉清晰顺畅,不拖泥带水。可见,采用从句子到句群的转换策略能很好地处理限定词过长的问题,从而达到修正的目的。其次,例4采用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策略。被动结构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nd prompted by variou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被译为主动结构“各非政府组织已广泛接受,且大力推广(该过滤系统)”。
4.2.3结构转换
结构转换包括从被动语态到主动语态的转换、从无人称主语到人称主语的转换。
例5:It outperforms some of the previous arsenic removal techniques in the sense that it does not require any energy input,it is reliable,and it can be produced and maintained at a very low cost with locally available materials.
机译:它优于以前的一些除砷技术,因为它不需要任何能量输入,它是可靠的,并且可以用当地可用的材料以非常低的成本被生产和被维护。
译后编辑:该过滤系统优于之前的除砷技术,无须供能,且性能可靠,可就地取材,能以极低的成本生产和维护。
分析:例5体现了从被动语态到主动语态的转换策略。机器译文中,be produced and maintained被译为“被生产和被维护”,这样的译文读起来很不通顺。经过译后编辑,被动句被转换为主动句,译文的可读性增强了。此外,从语言组织上看,例5的机器译文的语言显得冗长、松散,如“以前的一些”“不需要任何能量输入”“可以用当地可用的材料”等。中文讲究言简意赅,在英译汉过程中,译者要用简洁、凝练的表达,比如四字格短语“无须供能”“就地取材”,来翻译这些松散、冗长的句子成分。再如,例5机器译文中“它是可靠的”,让读者不知所云,很明显“它”的虚指用法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科技英语讲究用词严谨,译后编辑将“它是可靠的”修正为“性能可靠”,表达自然、连贯。
例6:The filtered water was collected for analysis by decanting into pre-washed HDP(high-density polyethylene)sample collection bottles and analyzed immediately for As(III)and As(total)by the computerized electrochemical analyzer.
机译:过滤后的水通过倒入预洗的HDP(高密度聚乙烯)样品收集瓶进行分析,并立即通过计算机电化学分析仪分析As(III)和As(total)。
译后编辑:研究人员将过滤水取出,倒入预洗的HDP(高密度聚乙烯)样品收集瓶进行分析,并立即通过计算机电化学分析仪分析As(III)和As(总量)。
分析:例6体现了从无人称主语到人称主语的转换。机器翻译按照原句成分进行翻译,未添加有灵主语。在机器译文中,“过滤后的水”无法自主“进行分析”,主谓逻辑错误。因此,译后编辑译文添加了有灵主语“研究人员”,使表达符合逻辑。
5结语
科技文本机器翻译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用词不准、句法错误等。为修正这些问题,本文从阶层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层面探讨转换策略,分析了机器翻译容易出现的错误类型,然后灵活运用相应的转换策略编辑译文。本研究结合具体的实例,通过对比科技文本机器译文和译后编辑译文,探讨机器翻译的不足以及译后编辑在改进译文中的重要性。
科技文本译者应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还需要具备译后编辑能力,根据文本词法和句法特征合理运用翻译转换策略,以达到“充分翻译”的标准。然而,现实中很多译者由于翻译水平不高且专业背景知识有所欠缺,无法充分利用译后编辑工具。由此,机器翻译的发展仍需要不断提升,以不断改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CATFORD 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HUTCHINS W J,SOMERS H L.An introduction onto machine translation[M].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1992.
[3]O’BRIEN S.Post-editing of machine translation[J].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2007.
[4]何其莘,仲伟合,许均,等.科技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5]胡家敏,冷冰冰.MTPE模式下科技文本典型翻译错误的归类与分析[J].中国科技翻译,2023,36(1):23-26.
[6]廉洁,杨帆.机器翻译与译者译后编辑能力研究[J].视界,2022(22):69-72.
[7]王华树,刘世界.人工智能时代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能力探究[J].中国科技翻译,2022,35(4):21-24.
[8]伍旭.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经济学人》科技文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2.
[9]肖志清.图书翻译项目驱动的译后编辑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43(5):3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