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2024-06-01 13:47:38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初中英语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育人育才的重任,而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忽视了英语的人文性价值。本文基于产出导向法,结合第十三届全国初中英语观摩大赛的相关视频,探讨分析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初中英语思政教学提供思路。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初中英语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国育人育才的重任,而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忽视了英语的人文性价值。本文基于产出导向法,结合第十三届全国初中英语观摩大赛的相关视频,探讨分析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初中英语思政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课程思政;初中英语
1研究背景
在新政策的背景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其他各门各类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外语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就英语课堂而言,我们面对的是西方的主流话语,语言背后渗透着其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因此英语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德毅等,2017)。而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英语的育人价值,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英语教学活动中,广大学者对此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文秋芳(2017)提出的产出导向法,不仅在理论层面与课程思政所倡导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相契合,也为一线英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提供了操作方法指导。产出导向法构建了在教师主导下的“驱动”“促成”和“评价”的教学框架,转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英语教学模式。产出导向法与初中英语阅读课程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避免“哑巴英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2研究理论
2.1产出导向法
产出导向法,简称POA理论(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文秋芳,2021)。该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师主导的教学流程。其中“教学理念”是其他两部分的指导思想;“教学假设”是“教学流程”的理论支撑;“教学流程”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的实现方式,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之中。POA提倡“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育人说”的教育理念,基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和“以评促学”四个教学假设,设计了“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
POA理论自提出以来,众多学者对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张伶俐(2017)对其教学的有效性开展了研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研究发现产出导向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写作和口语能力,而且显著加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提升了其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邓海龙(2018)将产出导向法与另一种受到广泛认可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发现两者有共通之处,但产出导向法更具优势,更契合中国外语教学实际。POA理论设计的教学流程(文秋芳等,2020)着重阐述了驱动环节的第一步,即呈现交际场景的设计,明确了产出交际场景的基本要素,为一线教师应用POA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指导。邱琳(2019)则就促成环节的有效性开展了辩证研究,将有效性标准的落实途径层层推进,优化了原来的理论框架,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孙曙光(2020)专门深入地讨论了如何在POA框架下实施师生合作评价,并提出了师生合作评价的实施原则,从而达到以评促学的目标。
2.2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旨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行健致远。王学俭和石岩(2020)认为课程思政在新时代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产生影响。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举措、新方向(张大良,2021)。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文秋芳(2021)阐释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实施框架,她认为外语课程思政是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关于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学和高职的各专业英语课程,鲜少有关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然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至关重要。鉴于产出导向法的“全人育人”教学理念与课程思政的主张一致,将二者结合起来设计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合理且有意义的。综上所述,本文将基于产出导向法,结合实例探究分析POA理论如何应用于初中英语思政教学,旨在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落到实处,找到有效的初中英语思政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3研究设计
3.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第十三届全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培训中黄佳妍教师的授课视频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课堂实例与专家点评两个部分。
之所以选择该视频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全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培训作为一项国家级的赛事,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面向全国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影响深远,参赛选手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研部门选拔推荐,能较好地体现出初中英语教学领域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赛事还邀请了专家们莅临现场,对教师的课堂表现给予点评和打分,有助于教师的反思和进步。另外,黄佳妍教师是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存志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曾获上海市民办中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文科一等奖,在该赛事中表现优异,对该视频的分析能给其他初中英语教师带来启示和借鉴意义。
3.2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文秋芳教授的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全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培训中黄佳妍教师的教学视频,探讨如何借助产出导向法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初中英语阅读课中,以此找出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初中英语阅读课思政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季薇等,2020)。研究问题包括:(1)POA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具体操作;(2)如何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合于初中英语阅读课程。
3.3实例分析与讨论
本文选择的黄佳妍教师的教学视频是一节阅读课型,教学内容来自牛津上海课标版教材7A模块三第八单元,课题为:Growing healthy,growing strong。这一模块的主题是“饮食与健康”,本单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作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学生成长奠定扎实的价值基础,高度符合课程思政提出的育人要求。
在阅读文本之前,教师设置了“驱动”环节。教师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场景——“Do you think you are healthy and strong?”情境的创设具有真实性而且贴合八年级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在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阐述他们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存在卡壳现象,并且认识到自己语言表达上的不足。这是POA最具创意的一个部分,《学记》中有言:“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生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后,便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
阅读文本时,教师主要完成了“促成”的环节。教师设置了若干个子任务,循序渐进,为学生接下来的产出做铺垫。首先,学生快速浏览阅读材料,找出材料的主要内容,这一子任务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文本的标题,对文章主题内容有大致了解;随后学生再次阅读材料,该任务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以及学习相关语言知识,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黑板上。第三个子任务是在理解课文中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课文内的图片,旨在培养学生的图片意识。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先理解文字再观察图片,这样的教学设计忽略了图片的重要性,在逻辑上欠缺合理性,学生甚至尚未意识到文章中4幅图片的存在意义,因而未能达到这一任务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在这一环节的课堂指令语含糊不清、指向不明,(“Besides the words and sentences,what else can you find in the information sheet?”)学生听完后茫然不知所措。教师在此之前完全没有提及任何有关图片的信息,缺乏对插图作用的清晰说明,突然将课堂焦点转向课文插图,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的意图和产出目标,削弱了“输入促成”的整体效果。最后一个子任务是带领学生分析文章句型结构及其使用语境,该任务还结合了检查和即时评价环节,教师在PPT上提供的语言信息线索逐步减少,最后只保留图片让学生依此造句,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消化吸收。此外,在学生尝试输出的过程中,该教师的纠错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在读写课程中,教师应该将关注点投向学生表达的流利度而非准确性,当学生出现语法、发音等口语表达上的错误时,直截了当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教师应该尽量给予每一位学生积极的反馈,采用间接纠错的方式稍加提醒即可。
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输出”与“评价”环节。这一环节布置了两个任务。首先,教师创设了一个与自己相关的问题情境:教师提出自己有睡眠问题,无法快速入睡,借此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提出一些建议。这一环节有两大问题:第一,这一情境的设计相较于之前的情境而言缺乏真实性与合理性,对于教师的睡眠问题,教师本人比八年级的学生更有经验、更有见解。第二,在其中一位同学提出多锻炼的建议后,教师当即反驳,并称医生叮嘱自己睡前不能锻炼,这样的反馈与评价有待斟酌。最后,教师布置了本节课的终极任务,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选主题完成一份信息表。该任务难度最高、最具挑战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准备了若干图片以供选择,高度符合选择性学习假设。在任务前教师为学生列了一份清单,详细说明该任务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脚手架”作用。而且,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树立合作学习意识,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但是,教师没能合理把控好教学时间,最后的评价环节草草结束(肖琼等,2020)。
4教学反思与对策
外语课程思政范围涵盖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外语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言行举止等多角度践行育人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邱伟光,2017)。
教学内容方面,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时,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思政元素,将其融入与POA教学环节的各个子任务中。产出困难的精确诊断时机是在驱动环节(邱琳,2017)。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前,除了可以提前完成“驱动”环节,保证有充足的时间来诊断学生的产出困难从而设计相应的“促成”活动。需要说明的是,产出导向法教学流程的三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并非有明确的界限(张伶俐,2017)。实际的教学活动是动态且复杂的,POA理论提供的方法指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与知识储备,根据学生现实需求,因材施教,也可以结合任务型教学法等其他方法实施教学活动(肖琼等,2020)。
教学评价方面,外语课程思政力求建设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第一,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除了教师评价,家长、社会、同学的反馈和意见也应适当听取,将多方的结果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判断。第二,注重过程性评价。多次的过程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终结性评价“一考定终身”的不足,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其学习成绩的客观反映。过程性评价的证据多种多样,这种个性化的证据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收集学生的阶段性成长记录,鼓励家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此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王学俭等,2020)。
言行举止方面,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课程思政元素不仅仅存在于教材的显性知识,学生周围的一切影响源都可以成为思政资源。教师言行看似与教学内容无关,殊不知教师在举手投足间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不仅如此,言行一致、举止优雅的教师更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而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建立在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身份的特殊性,不断自我反思,由内而外,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给学生带来正面积极的引导。
5结语
本研究基于对产出导向法辅助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分析,以黄佳妍教师的教学视频为例,探讨了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初中英语课堂,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本文从产出导向法的具体操作角度提供初中英语的思政教学思路,但除了教学方面,外语思政教学的涵盖面是十分广泛的,今后的研究可以从教材、课堂管理、教师言行等角度作为出发点,进一步挖掘英语思政元素,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邓海龙.“产出导向法”与“任务型教学法”比较:理念、假设与流程[J].外语教学,2018,39(3):55-59.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季薇,桂靖,朱勇.“产出导向法”教学中输入促成环节的设计与实施[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3):33-40.
[4]邱琳.“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的辩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9,42(3):407-418.
[5]邱琳.“产出导向法”语言促成环节过程化设计研究[J].现代外语,2017,40(3):386-396+439.
[6]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7]孙曙光.“产出导向法”中师生合作评价原则例析[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3(2):20-27+90-91.
[8]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9]文秋芳,孙曙光.“产出导向法”驱动场景设计要素例析[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3(2):4-11+90.
[10]文秋芳.“产出导向法”的中国特色[J].现代外语,2017,40(3):348-358+438.
[11]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18(2):47-52.
[12]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4):547-558+640.
[13]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17(5):1+10-14.
[14]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1):5-9.
[15]张伶俐.“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有效性研究[J].现代外语,2017,40(3):369-376+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