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泉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现状及问题分析论文

2024-05-16 10:47:05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突泉县位于内蒙古东部、兴安盟西南部,地处大 兴安岭南麓向松嫩平原和科尔沁草原的过渡地带,处 于世界三大黄金玉米产业带腹地。突泉县总面积 4889.5 平方公里,辖 6 镇 3 乡,188 个行政村,464 个自然屯,一个良种场、一个农场,总人口 31.5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24 万,是农业占主导产业的农业大县。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266 万亩,主要农作物以玉米、杂 粮杂豆、高粱、大豆、蔬菜为主, 其中玉米 175 万亩。
摘要:保护性耕作的田块犁底层逐渐消失,因而土壤结构稳定,微生物活跃,土质肥沃,能够为农作物稳产提供基础保障,进 而实现农作物高产及生态环境保护。结合突泉县地理位置和耕地结构,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在突泉县推广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为保护性耕作的推广提供依据,为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突泉县,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分析
1. 突泉县概况
突泉县位于内蒙古东部、兴安盟西南部,地处大 兴安岭南麓向松嫩平原和科尔沁草原的过渡地带,处 于世界三大黄金玉米产业带腹地。突泉县总面积 4889.5 平方公里,辖 6 镇 3 乡,188 个行政村,464 个自然屯,一个良种场、一个农场,总人口 31.5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24 万,是农业占主导产业的农业大县。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 266 万亩,主要农作物以玉米、杂 粮杂豆、高粱、大豆、蔬菜为主, 其中玉米 175 万亩。 2020 年在政策的推动下,突泉县开始进行黑土地保 护性耕作的宣传,同 年有 161 台免耕机参与作业, 2021 年有 303 台免耕机参与作业,2022 年有 817 台 免耕机参与作业,2023 年有 1081 台免耕机参与作业。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
2. 保护性耕作的意义
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少耕、免耕、地表微地形改 造以及秸秆地表覆盖等技术,有效加固土壤,减少扬 尘,进而减少耕地土壤和水分流失,增强耕地土壤蓄 水能力的农业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主要采用免耕机 具进行机械化作业,耕种流程简化,免耕机具操作简 单,进而节约劳动力、机具燃油等资源消耗,农机具 投入资金大幅度降低,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保护性耕作的同时采取合理种植等综合 配套措施,从而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 境并获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的可持续农业技术 [1]。
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应对农田干旱、减少 秸秆焚烧、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举措。目前保护性耕作模式已经成为突泉县主 流耕种模式,以玉米作物为主,以保障农作物稳产为 前提,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推广应用秸秆覆盖、免 少耕播种、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水肥高效利用等技术 为路径,以减少水土流失、培肥地力、节本增效为目标。
3. 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针对突泉县气候条件,选种适合本地区的玉米品种; 根据突泉县土壤环境,根据地势、地块面积等,推荐农 户选择适合本地区的免耕机具。突泉县积极探索适宜 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模式,主推两种保护性耕作 机械化技术模式,一是秋季作物收获后秸秆全量覆盖 越冬 + 春季免少耕播种;二是玉米秋季收获后留高茬 或秸秆部分覆盖越冬 + 春季免少耕播种 [2]。
4.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措施
4.1 政策及技术宣传
突泉县重点在以秸秆覆盖管理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情况下,“三农”工作者对推广保护性耕作的认识 进一步提升,并且结合农科各项工作在积极宣传、引 导本地区农民多地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耕种。
突泉县保护性耕作政策及技术宣传每年举行两 期,第一期依托一个乡镇一个班,各乡镇主管农牧业 领导、农科站成员、各村负责人、村级技术推广员、 各村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和农机、农业相关的合作社、 家庭农场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是保护性耕作的优点和 技术及补贴政策培训,鼓励农民在秋季收获后停止其 他农机具驶入耕地,保持农作物部分地上部位留在耕 地表面。第二期以作业机主和作业机手为重点,以保 护性耕作技术、操作技术、设备应用、档案管理和效 果监测等为培训内容 [3]。
4.2 技术专家田间指导
为确保突泉县保护耕作作业顺利完成,邀请种植 专家及农机专家在春耕时节到 6 镇 3 乡田间地头对正 在作业的机手进行指导,针对不同耕地区域及不同机 具品牌做出可行性作业指导,并进行出苗率回访 [4] 。 技术专家在玉米播种期、苗期、穗期、花粒期、成熟 期均在田间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为农民朋 友们提供专业、科学的技术指导,帮助农户科学高效 种植农作物,有效防治病虫害。
4.3 农机具使用及检修
突泉县农机监理站联合农机维修专家到 6 镇 3 乡 对作业机手进行免耕机设配调试、农机具常规检查、 重要工作部位的检查、润滑、供油、冷却、配气系统 等检查培训,定期进行农机具技术保养、故障维修、 确保农忙期间正常作业。
5. 保护性耕作的效益
5.1 经济效益
由于保护性耕作使用高效能免耕机具,与传统的 耕种模式相比较,减少了多种农机多次进地的次数, 减少了农机具使用的次数,从而节省了燃料费用,同 时也减少了农机具的磨损以及维修费用,为农户降低 了农业生产成本,进而促进了农民增收 [5]。
5.2 社会效益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新型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带动农机合作社大量收获农作物秸秆,提高农业机械的 利用率,从中获得销售收入。全县每年收购 15 万吨 秸秆,秸秆收获运输的组织和个人从中获利 1000 万 元,还无偿为农户解决了处理秸秆的难题。(农户每 年春播前处理田间废弃秸秆成本在 15 元左右,而且 是最简单的在田间焚烧)解决就业 200 人,扩大有机 农业的种植面积 50 万亩。农家肥的还田利用,大大 提升了耕地有机质的含量,培肥地力,促进增产增收。 防止病虫害传播蔓延,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
5.3 生态效益
由于秸秆焚烧对环境和大气造成的污染问题有目 共睹,若不进行有效的转化利用,污染水源、污染大 气。保护性耕作模式一是从农机具驶入耕地的次数减 少进而减少燃料的排放,二是与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同, 秸秆部分留田减少秸秆焚烧,同时减少大气污染,大 大降低春耕火灾的风险。随着秸秆综合利用方式的多 样性,突泉县可以处理秸秆 30 多万吨,大大减少环 境污染,有效净化土壤环境,改善土壤品质。促进和 带动农民对农作物秸秆不再露天焚烧和随意丢弃,起 到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双重作用。
6. 推广保护性耕作存在的问题
6.1 农民认识有待提高
由于农村家庭主要务农人口年龄较大,受传统思 想的禁锢,有一小部分农民群众对保护性耕作的认识 度不高,需要村级干部对其进行思想上的提升,农牧 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技术讲解和效益解读。
6.2 秸秆需求量增大
由于突泉县大型牲畜养殖数量不断增加,对秸秆 饲料需求量也比较大,导致秸秆资源特别抢手,原地 秸秆供不应求仍需外地大量购买。
6.3 农机具安全性使用有待提高
提高农民的农机具使用技能和安全意识,面向农 民展开培训和技术指导,正确地掌握农机具使用技巧, 提高使用性和安全性。提高农民对农机具的认知度, 开展农机具展示会、发布农机具的使用手册及宣传资 料,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农机具的类型、性能和适用范 围,提高对农机具的认识度和使用热情。
参考文献
[1] 姚垣亦 . 辽宁省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技术要点探讨 [J]. 新 农业 ,2021.(3):86-87.
[2] 郑引玲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分析 [J]. 农机科技推广 ,2020.(9):39-41.
[3] 朱勇 , 李建业 , 张程远等 .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坡耕地黑土有机碳组 分的影响 [J]. 农业工程学报 ,2023.39(10):103-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