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应用分析论文

2024-05-15 14:35:32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南盘江上游,地势较高, 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非常适合马铃薯生 长,因而陆良县具有较为悠久的马铃薯生产历史。随 着农业机械的日益普及,陆良县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率 日益提高。但是在马铃薯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农艺 技术与农机技术缺乏匹配,致使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 都得不到有效发展。
摘 要: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减少马铃薯生产人力投入,对于马铃薯标 准化、规模化生产非常有利。基于此,以云南陆良县为例分析了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的优势,探讨了马铃薯种植 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广大马铃薯种植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应用
1. 引言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南盘江上游,地势较高, 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非常适合马铃薯生 长,因而陆良县具有较为悠久的马铃薯生产历史。随 着农业机械的日益普及,陆良县马铃薯生产机械化率 日益提高。但是在马铃薯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农艺 技术与农机技术缺乏匹配,致使农艺技术和农机技术 都得不到有效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陆良县马铃 薯产业发展,在当前背景下就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融 合生产技术应用展开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的优势
2.1 方便统一管理
陆良县马铃薯种植主要以人力种植为主,受个体 观念差异影响,马铃薯种植标准化程度较低,而这也 在一定程度增加了马铃薯后期管理的难度。而马铃薯 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可以使马铃薯生产过程标 准规范,减少人为影响,避免出现漏种、种植不均现 象,从而不仅可以更加方便马铃薯后期管理,而且非 常有利于马铃薯健康生长及产量的提高。
2.2 减少人力成本投入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陆良县青壮年劳动 力纷纷向城镇转移,农村留守人口主要以老人儿童为 主。传统马铃薯生产需要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投入,现 有的农村留守人口很难满足马铃薯生产需求。而采用 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不仅可以大幅提升马铃薯种植效率,而且可以减少马铃薯生产人力投 入,这对于陆良县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有 利的 [1]。
2.3 提高种植效益
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应用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 融合生产技术,一方面可以减少马铃薯生产人力投入, 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马铃薯种植 标准化,使马铃薯品质更为优越,产量显著增加,对 于马铃薯种植效益的整体提高非常有利。
3. 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具体应用
3.1 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的恰当与否会对马铃薯品质和产量产生 直接影响。因此在马铃薯种植前必须对马铃薯品质加 以合理选择。在实际选择时,要尽量选择适合当地种 植、亩产高、抗逆性强、芽眼小的马铃薯品种。对于 覆膜种植的马铃薯,在对品种选择时要尽量选择早熟 品种,以此来确保马铃薯能够提早上市,获得更高的售价。
3.2 土壤耕翻机械选择
马铃薯机播作业对于种植地点的土壤性质、地块 大小等均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马铃薯机播作业之 前必须对种植地点加以合理选择,要尽量选择土壤性 质偏酸,地势较为平缓,生态条件优越的地点种植马 铃薯。在种植地点选择完毕后,要运用直刀起垄机做 好整地工作,直刀起垄机可以通过机械旋耕的方式,将地块中的土壤硬块和作物残渣彻底粉碎。与此同时, 直刀旋耕机还能破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通透性,这 对于马铃薯后续生长是非常有利的 [2]。
3.3 种薯催芽
为了更好地促进马铃薯生长,切实提高马铃薯发 芽率,在马铃薯种植之前必须做好种薯催芽工作。在 对种薯催芽前半个月,要将种薯选出平摊到地上,每 隔 4-6 天对种薯翻动一次,以此来增加种薯和空气接 触,帮助种薯尽快发芽。待种薯长出壮芽后,要对种 薯类进行切块,如果种薯体积较小则无须进行切块, 每个种薯块质量要保持在 40 克左右,并且要保证每 个种薯块至少包含一个芽眼。在种薯切块后要运用草 木灰或拌种剂进行拌种,以此来起到切口消毒的作用, 之后再将种薯块平摊到地面晾晒,待种薯块切口风干 后即可进行播种。
3.4 播期选择
马铃薯萌发对于外界温度具有一定的要求,当地 表温度保持在 7-8℃,气温保持在 5℃左右,即可进 行马铃薯播种。如果采用覆膜的方式进行马铃薯种植, 播种时间可以较裸地种植提前一周左右。
3.5 机械播种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需要使用专门的播种机械和起 垄机械。在运用起垄机械进行起垄时,需要对垄的行 距和高度加以控制,垄的高度要控制在 25-30 厘米, 垄的行距要控制在 1 米左右。如果种植的马铃薯为早 熟品种,种植距离可以适当减小,保持在 25 厘米以 下即可,种植密度控制在 8.25 万株 / 平方公顷;如果 种植的马铃薯为普通品种,种植距可以适当加大,需 要保持在 25 厘米以上,种植密度要控制在 7.5 万株 / 平方公顷。随着农机研发的不断深入,起垄机种类日 益丰富,包含四行、双行、单行等诸多种类,种植人 员要根据种植地大小及作业条件合理加以选择 [3]。
3.6 田间管理
3.6.1 查苗补苗
机械化种植虽然可以实现马铃薯大面积标准化作 业,但是在作业过程中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难免会出现 一定失误,因此种植人员必须做好查苗补苗工作。查 苗补苗工作通常在马铃薯 4~5 叶期进行,在查苗过程 中如果发现马铃薯出苗过密,要及时将过密的杂苗去 除;如果发现马铃薯出苗过稀,甚至存在缺苗现象, 要立即采用备用苗补种,以此来提高马铃薯出苗率,为马铃薯高产奠定良好基础。
3.6.2 及时发苗
覆盖地膜种植的马铃薯,出苗后要及时开口放苗, 以防太阳直晒出现烧苗现象。开口放苗尺寸不宜过大, 并且需要及时用细土补平地膜破口,以防地表温度快 速降低。对于需要喷施除草剂的马铃薯地块,开口放 苗时间要适当提前,以防除草药剂喷施对种苗生长造 成不利影响。
3.6.3 中耕培土
在马铃薯生长过程中要开展 3 次中耕培土工作, 第 1 次中耕培土需要在马铃薯匍匐茎尚未形成前进 行,在实际培土时需要适当深挖,挖掘深度要保持在 15 厘米左右;第 2 次中耕培土需要在第 1 次中耕培 土后 10 天进行,中耕深度要控制在 10 厘米左右;第 3 次中耕培土需要在马铃薯开花后进行,中耕深度不 宜过大,以防对马铃薯匍匐茎造成伤害,挖掘深度要 尽量保持在 7 厘米左右 [4]。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直 刀旋耕机代替人力操作,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在采用直 刀旋耕机操作时要将刀头拆除,同时安装施肥装置。 这样直刀旋耕机一次进地,即可实现追肥、除草、松 土一系列操作,而这不仅可以降低马铃薯生产人力成 本投入,而且对于马铃薯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利的。
3.6.4 灌溉
马铃薯生长对于水分具有较高的需求,因此在对 马铃薯田间管理时必须根据马铃薯地块实际情况,及 时做好灌溉工作,以防地块缺水导致苗弱现象。在对 马铃薯灌溉时,可以采用滴灌的灌溉方式,将肥料和 水混合起来一同施加,以此来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率。 在实际施加过程中水分不宜过多,水分施加过多不仅 会导致马铃薯块茎缺氧,而且严重时还会导致马铃薯 出现烂根现象。除了可以采用滴灌的灌溉方式外,种 植人员还可以在播种机械上安装灌水装置。由于播种 机械前进较为缓慢,所以水分灌溉也会较为均匀,可 以涵盖种植地块的角角落落,进而可以为所有马铃薯 植株生长提供充足水分,而这对于马铃薯整体品质及 产量提高是非常有利的。
3.7 收获
为了提高马铃薯品质,必须对马铃薯及时收获。 在对马铃薯收获时要保证气温不低于 8℃,土壤最大 含水量不高于 60%。马铃薯收获后要及时运送到仓库存储,如果仓库距离较远,不适合随收随运,需要用 茎叶或遮阳网将马铃薯覆盖起来,以防太阳直晒对马 铃薯品质造成不利影响。在实际收获时,为了提高收 获效率,可以采用马铃薯联合收割机进行收获。但要 注意的是,在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马铃薯时,为了防 止出现漏收的现象,种植人员需要对收获地点进行人 工检查,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漏收地点要及时进行 补收,以此来降低马铃薯机收获损失率。
4. 结束语
马铃薯是我国四大主粮之一,也是陆良地区重要 的粮食作物,对于保证当地粮食安全、增加当地农民 收入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地马铃薯种植业发展,农业部门必须对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生 产技术加强推广,将农机农艺有机融入马铃薯播前准 备、播种、田间管理、后期收获等环节当中,以此来 更好地促进马铃薯生产,切实提高马铃薯品质和产量。
参考文献
[1] 边艳东 , 刘晶晶 . 马铃薯种植中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应用 [J]. 农 机科技推广 ,2023:(09):36-37.
[2] 杨青山 . 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应用研究 [J]. 河北农 机 ,2021(10):14-15.
[3] 李银山 . 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应用分析 [J]. 农业灾 害研究 ,2021(09):127-128.
[4] 李新雨 . 马铃薯种植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与应用 [J]. 广东蚕 业 ,2021(07):69-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