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生物多样性视角下黑颈鹤自然保护区论文

生物多样性视角下黑颈鹤自然保护区论文

10

2024-05-13 14:26:36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黑颈鹤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生存现状尤其引 人关注。黑颈鹤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高原 淡水湿地中,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是其重要的越冬栖 息地之一。近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黑颈鹤的越冬期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

  摘要:黑颈鹤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主要生活在高原淡水湿地中。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是其重要的栖息地,但由于近年 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黑颈鹤的越冬期生存面临觅食和夜宿等方面的威胁。该文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 深入剖析大山包自然保护区内影响黑颈鹤生存的各种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旨在为黑颈鹤的保护 事业提供重要的参考,促进黑颈鹤种群的保护和恢复。

  关键词: 黑颈鹤,越冬期生存,生物多样性,设计

  0 引言

  黑颈鹤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生存现状尤其引 人关注。黑颈鹤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高原 淡水湿地中,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是其重要的越冬栖 息地之一。近年,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黑颈鹤的越冬期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

  本文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视角出发,首先分析影响黑 颈鹤生存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栖息 地丧失等,继而深入研究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怎 样威胁到黑颈鹤的生存。最后,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设计策略,旨在为黑颈鹤的保护事业提供 重要的参考。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期望能够为黑颈鹤 的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希望能唤起 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和重视。

  1 场地现状

  1.1 大山包自然环境状况

  大山包位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乡,地处 27° 18 ′38″N ~ 27°28 ′42″N ,103° 14 ′55″E ~ 103 ° 18 ′38″E。作为乌蒙山系的五莲峰山脉东部分 支,大山包主体部分海拔在3 000 ~ 3 200 m 。气候冬寒 夏凉,年均温6.2 ℃、极端最低气温-16.8 ℃,冷冻时间 长,霜期约8个月,降水1 165 mm 、蒸发1 851 mm[1] 。 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黑颈鹤的越冬栖息提供了便 利。大山包在2003年被认定为“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进一步发挥其在保护黑颈鹤这一珍稀物种中的重 要作用。

  1.2 基于黑颈鹤生境需求的问题分析

  1.2.1 气候变化对黑颈鹤的影响

  近年,气候变化正以一种巨大的攻势影响着全球的 生态系统,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 产生影响。气温升高会引起湿地的水温和土壤温度升 高,进而加大湿地的蒸发量,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 失衡[2-3] 。湿地面积增减也会受到降水量变化的影响。降 水量的大小、降水的频次和降水空间分布格局的差异会 导致湿地植被生长或枯萎、水文补给充足或紧缺,从而 影响湿地的分布情况[4] 。以青藏高原为例,近40年来青 藏高原湿地总体面积减少,而黑颈鹤在青藏高原的湿地 上有大量分布,这对其保护极为不利。

  1.2.2 人类活动对与黑颈鹤的影响

  ( 1 )人与黑颈鹤之间存在的资源冲突。①泥炭资 源冲突。高原泥炭沼泽湿地是黑颈鹤重要的栖息地。泥 炭藓属于藓类植物门泥炭藓纲泥炭藓科泥炭藓属的一大 类植物,是泥炭沼泽的核心物种,可吸收自身干重25倍 以上的水,这为动植物的栖息与觅食提供良好条件。此 外,泥炭藓是最重要的碳封存植物,又被称为“固碳海 绵”[5] 。泥炭藓也能够存储未被分解的有机物质,从而 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泥炭藓于黑颈鹤而言是 十分有利的资源。但与此同时,泥炭也可作为重要燃料 供人类生产生活所用,这使得人与黑颈鹤之间存在泥炭 资源竞争的关系。②耕地资源冲突。黑颈鹤在越冬期时 极其依赖耕地觅食存活。运用空间点格局分析及缓冲区 叠加分析的研究表明,越冬种群中83%的个体依赖农耕 区觅食[6] 。而人类也具有大量耕地需求,导致人鸟争地 问题的产生。研究表明, 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纳帕海 自然保护区周围居民为了增加耕地,扩大牧场,将大面 积湿地排水、疏干,扩大出水口以降低水位,使湿地面积骤减[7] ,对黑颈鹤的栖息需求造成了极大威胁。黑颈 鹤越冬初期、中期为10月至来年2月,在此期间人类尚 未开始耕地活动,此时农田残留的粮食为黑颈鹤提供了 食源,耕地与黑颈鹤之间存在“共生”关系。越冬后期 为2月下旬至3月底,黑颈鹤开始摄食人类春耕作物,人 与黑颈鹤之间的耕地矛盾被激化。

  ( 2 )人与黑颈鹤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①人类生 产生活干扰黑颈鹤生存。为满足自身生活需要,人类大 量开展的生产活动产生了许多工业废料,对黑颈鹤的生 存造成巨大威胁。以塑料为例,如今塑料的使用量相比 约50年前增加了几十倍,且未来塑料使用量的迅速增长 仍然为必然趋势。塑料极大便捷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也 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白色污染。湿地生态系统会受到塑料 污染的破坏,鸟类也可能因误食塑料致死。②黑颈鹤 保护工作影响社区建设。人与黑颈鹤之间存在的利益冲 突主要体现在人类生活社区建设方面。首先,近年资 源问题日益突出,为更好地保护动植物的生物多样性, 国家与政府倡导“严守资源安全底线,夯实资源安全基 础”,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受到限制, 一定程 度上削弱了其生产活动的效益。此外,限制社区重建的 措施客观上导致居民生活质量降低,居民普遍产生不满 心理。在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上,也存在诸多历史遗留 问题,比如用地划分不够规范。

  1.2.3 土壤污染对黑颈鹤的影响

  近年,对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的退耕湿地土壤中重金 属含量的研究成为热点。首先,玄武岩发育形成的土壤 本身就具有较高的重金属含量。此外,研究表明,外源 进入也是造成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壤的外源污染可能来自退耕前大量的施用有机肥、厩 肥和放牧时牲畜的粪便以及使用农药等[8] 。重金属在土 壤中难以降解,可供黑颈鹤食用的食物富集土壤中的重金 属而后进入黑颈鹤体内,对其健康造成无法逆转的伤害。

  2 生境修复措施

  大山包区域的公共设施资源较为丰富,包括沿江道 路、农业及林业用地、村庄学校以及农贸市场等。人们 在此进行大量的工业生产活动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噪声污 染、重金属污染等。同时,植被覆盖率低、生物多样性 差是大山包突出的生态特性,因此它为黑颈鹤所提供的 栖息环境是极其有限的。然而,大山包市也不乏一定区 位优势,如保护区建立历史较长,管理经验丰富;区域 内水资源充足,适合营造水口林。

  2.1 水库区域生态设计

  大山包场地内部有多条河道、水库。对自然资源的 利用不足,生态环境较差;植物未被合理规划,观赏性 不强;较多分布耕地、林地等人为用地,与黑颈鹤生 存资源发生冲突。但此区域植物种类丰富,后期改造基础好,场地位于水库中央,人为活动干扰较少,为鸟类 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环境,利于其繁殖栖息。对此现状, 可采取以下生态设计措施。①依据黑颈鹤的生活习性进 行生境设计。例如设计密植高大乔木进行基础场地分 割,减少猎鹤者的侵入等。②设计宜居巢穴,适量投放 其他生物。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的深水区地形主要特点 是呈凹形分布,为满足湿地动物越冬以及湿地游禽栖息 觅食,可深挖基底形成深水区,构建湿地坑塘生态单 元[9] 。因此,可改造深水区内部地形实现对黑颈鹤的保 护,为黑颈鹤营造安全的野外生境。

  2.2 滨水公园生态设计

  由于黑颈鹤繁殖条件严苛,人类活动会对其造成干 扰,针对此现状,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近岸区域建设湿 地栈道,有利于监测记录,适时投喂,同时起到保护 黑颈鹤的作用,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鸟关系。同时,开渠 引水,维护河岸周边区域的生态多样性,建设适宜黑颈 鹤觅食与栖息的生态环境。②过渡区域设计自然生态博 物馆、动植物科普馆等,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完善村落 基础设施建设与功能。③加大科研的监测力度来跟踪其 动态,及时调整保护策略。④人为搭建庇护所、投喂廊 道,保障黑颈鹤繁殖的安全环境。滨水公园效果见图1.

image.png

  2.3 种植区生态设计

  实行轮耕、轮作制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与 黑颈鹤之间的耕地冲突。首先,在黑颈鹤的越冬期间采 取一定程度上的休耕措施来满足黑颈鹤的越冬需求,同 时也可以调节土壤状态、改善土壤环境。其次,轮作制 度本身便可通过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与年度 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来调节土壤肥力,均衡利用土壤中 的养分,使作物达到更好的收获效果,并防治土壤中的 病虫害。此外,轮作也利于农业生产中化肥减施,从而 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生态农田效果见图2.

  2.4 居民区生态设计

  区域形态为片状式,临近道路人流量大,并非鸟类 活动区域,针对此现状,可在区域内人为划分用地,政 府鼓励村民退耕还林、退耕还湿,利用本土植物设计 临水湿地,在净化水源的同时,减轻工业、重金属等污染,建立缓冲区。

image.png

  3 结束语

  有关保护黑颈鹤的现存问题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人 类活动对其越冬产生的干扰与威胁,以及人与黑颈鹤之 间客观存在的资源与利益冲突。为了缓解这些问题, 推动黑颈鹤保护进程,可以采取营造植物群落、对用地 类型进行再规划等措施。这些措施不仅能够响应资源安 全战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也为黑颈鹤的保护提 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 如何更好地平衡人与黑颈鹤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如何 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黑颈鹤栖息地的影 响。才能够站在生物多样性视角下,实现黑颈鹤的保护 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永霞,白皓天,傅伟, 等.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自然保护区 鸟类多样性及其与生境结构的关系[J] .生态学杂志, 2018 , 37( 1 ): 147-156 .

  [2] 邓招余 . 云南大山包湿地的生态景观修复[J] .林业勘察设 计, 2022 ,42(2 ):45-47 .

  [3] 陈嘉珈,蒲真, 黄中鸿, 等.全球黑颈鹤越冬种群分布与数 量[J] .生物多样性, 2023 ,31( 6 ):97-106 .

  [4] 张倚浩,阎建忠,程先.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湿 地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 2023 ,43(6):2 180-2 193.

  [5] 王瑶欣,薛永军,袁莹, 等.泥炭藓形态特征与栽培对其吸 水功能的影响[J] .贵州农业科学, 2023 ,51( 7 ):79-86 .

  [6] 武大伟,胡灿实,张明明,等 .贵州草海湿地越冬黑颈鹤觅 食地与农耕地的空间关系研究.生态学报, 2021 ,41( 8 ):3 238-3 247 .

  [7] 李杰, 胡金明, 罗怀秀, 等.人类活动对纳帕海湿地黑颈鹤 越冬生境的干扰强度与格局[J] .湿地科学, 2017 ,15( 3 ): 343-350 .

  [8] 谭小爱,王平, 王倩,等 .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J] .湿地科学, 2016 , 14( 6 ): 916-922 .

  [9] 翟夏杰,崔丽娟,李伟, 等.湿地生态单元定义及其在湿地 恢复中的应用.生态学报, 2022 ,42( 19 ):7 752-7 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