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农科论文 合理增负背景下大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升的实效性研究论文

合理增负背景下大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升的实效性研究论文

4

2024-04-29 11:17:34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 。2018年6月,教育部在新时 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对大学生 要合理 “增负”[2] 。如今,我国高校部分大学生学习倦 怠,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

  摘要:本科教育合理“增负”是当前全国为提高大学生学习质量所提出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需要加快实验 课程改革和专业知识更新的进程。该文以《小动物内科学实验》课程为例,分析《小动物内科学实验》的课程现状, 同时 在合理“增负”下建构创新型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实施路径和评价机制,实现实验课教学改革, 以提高小动物内科学实验 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 小动物内科学,合理增负,实验教学改革

  0 引言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 。2018年6月,教育部在新时 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对大学生 要合理 “增负”[2] 。如今,我国高校部分大学生学习倦 怠,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究其原因, 一方 面,我国部分大学追求教学课时量的发展而忽略教育的质量,在增加课程负荷的背景下缺乏对学生学习质量的 关注,同时还存在招生“严进宽出” 的情况[3] ;另一方 面,在度过 “玩命的中学”后,部分大学生在盲目享受 “快乐的大学” 中迷失方向,失去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这一现状也提示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采取科学的手 段让学生提升学习的兴趣。“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 强出于学”,为培养高阶人才,使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等教育中给大学生合 理 “增负”是一种合理的教学措施,在众多课堂中的运 用也将成为大势所趋。

  《小动物内科学实验》是动物医学专业(小动物疾 病防治方向)的必修实验课程,是为配合《小动物内科 学》理论教学单独开设,同时是一门涉及兽医基础和专 业知识的临床应用性课程[4] 。在现如今的兽医临床实践 中,小动物(犬、猫)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其内科疾 病所占病例总数在逐渐上升,掌握小动物各种常见疾病 的诊断、发病机制和基本治疗至关重要[5] 。《小动物内科 学实验》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小动物疾病防治方向) 的学生由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的重要课程,其教学任务 是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小动物内科治疗的各种诊断和治疗技 术,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上小动物内科疾病的能 力;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系统掌握小动物内科常用的诊 疗技术,同时培养学生的临床分析疾病的能力,为国家 提供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兽医人才[6]。大部门农业院 校中的临床教学样本匮乏,教学实验内容简单,学生参与 度较低,动手机会较少,难以达到真正的临床实践效果。

  1 《小动物内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小动物内科学实验》的教学大部分是以教 师讲授和学生操作为主要模式,教师在讲授实验背景和 介绍相关操作后,实验员准备相关仪器、试剂和耗材, 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获得实验结果并完成实验报 告。然而,课堂上的讲授无法有效地兼顾学生个性需求 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束缚学生的思维发散,难以适 应大学生合理 “增负”下的学习模式。其次,教学评价 方式大部分依然是“看分数” ,而忽视在实验过程中对 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及运用,形成错误的教学导向。此 外,教学实验课绝大部分是固定的学习内容,与将来工 作中遇见的病例有较大的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 将学习内容进行综合应用,这也会导致《小动物内科学 实验》教学仅限于《小动物内科学》而不能与其他专业 课程进行融会贯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image.png

  2 《小动物内科学实验》 合理 “增负”教学改革 方案

  2.1 构建《小动物内科学实验》 合理“增负”教学模式

  合理“增负”的教学体系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 心进行设计。教师团队通过广泛收集、整理和学习文 献,制定出用于高校合理 “增负” 的调研内容并用于实 际考察;在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小动物内科学实验》 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接 收能力和实操技能的基础上,整合动物医学类人才培养 课程资源,积极拓展实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增加综合 性实验的开设,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供平台,让学生

  在实操过程中加深对内科疾病诊疗的认识,提升创新实 践能力。同时,《小动物内科学实验》课程还融入综合 设计性及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通过微课 等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加强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创新意 识。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动物内科学实验》教学中有 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适应当前 “新农科”发展所提出的 要求的同时,可使学生在学习理解、综合设计、归纳分 析能力等方面都有全方位的提高。

  2.2 建立《小动物内科学实验》课程合理“增负”实施路径

  2.2.1 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主要是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后,为证明这 一理论进而开展的验证实验,让学生对一个已知的实验 结果进行检验,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通过验 证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础和原理,提高学生 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实验现象观察、结果记录和数据分析 的能力,为后续综合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的开展奠定基 础。在验证性实验当中实行合理“增负”,学生需要做 到在实验当中的“多方验证”,以对实验内容进行熟 悉,可巩固实验所传递的知识点。以“动物膀胱炎病理 模型复制和诊疗”为例,学生在试验过程中为验证是否 成功建立膀胱炎模型,应该采用多种诊断手段进行验 证,如对动物进行基本检查中,应对动物进行视诊观察 是否存在腹痛症状,触诊动物腹部是否敏感等;另外, 可采用特殊检查手段,如B超探查膀胱是否充盈、膀胱 内容物是否存在异常回声、膀胱壁是否光滑或存在增厚 现象等; X光检查膀胱是否存在增大等表现。同时,可 配合课堂中所提及的血常规、尿常规、尿沉渣等实验室 检查技术,进一步对膀胱炎进行确诊。

  2.2.2 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小动物内科学实验》课程的课堂核 心,也是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的衔接部分,主要是 综合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思维。以动物急性肺水 肿病理模型的建立和诊疗为例,课前学生需要进行如生 理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等多门课程的预习和知识梳 理,掌握关于有效滤过压的概念及生成机制、湿啰音的 形成机理、肺水肿产生机制等内容[7] ;课中完成动物的 基本检查,随后进行病理模型建立,实时监测动物健康 状况,动态观察生命体征及症状的出现,并随即进行救 治;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并且进行即时课堂反馈。经合 理“增负”后,课堂中通过增加实验操作项目,提升实 验难度;实验分组由6人一组改为4人一组,提高学生对 每一项操作的参与度,避免有部分学生未上手训练的情 况发生;课后要求学生落地到动物医院诊疗工作,通过课 堂中对模型动物诊治的学习灵活运用到实际病例中,做到 “学以致用”。学生完成 “动物急性肺水肿病理模型的建立和诊疗”实验过程,提高操作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 力,并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拓展 临床教学内容,为接下来的探索性实验奠定了基础。同 时,综合性实验的开展要求学生翻阅大量文献材料,认 真梳理思路,这也锻炼和提升实验课的学习效果及能力。

  2.2.3 探索性实验

  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布置探索性课题的选题范围 并提高课题要求,学生自行分组,通过查阅文献、向高 年级同学讨教、组内成员讨论等多个途径拟定实验方 案。学生通过自主性探讨,开展课题研究,并将获得的 实验结果以PPT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经过老师的 提点和同学之间讨论后,各小组将实验设计、研究内容 和结果分析梳理成文,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提交。学生在 学习主动性和团队合作能力方面均可得到长足的进步, 为后续的毕业论文、继续深造和踏入工作岗位打好基 础。以“动物胃肠炎病理模型的复制和诊疗”课程为 例,在实际临床中,诱发胃肠炎的因素有很多,所表现 出来的临床表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探索不同诱发因 素引起的胃肠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机制,教师在 课前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以“科研探索”为课程 导向,让学生自主了解和摸索不同诱因引起胃肠炎的发 病机理,并以团队的形式进行模型构建及发病机制的探 究,同时挖掘胃肠炎诊疗技术的多样性,并以科研汇报 的形式对疾病模型的建立、发病机理的探索以及疾病的 诊治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课堂展现。该教学模式摒除过往 “本本主义”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开发学 生的科研潜力,以“探索精神”去挖掘不同类型疾病的 发病机理和诊治方案,在合理“增负”的同时可以让学 生对实验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2.3 完善《小动物内科学实验》课程评价机制

  完善现有评价机制,采用即时评价、同行反馈评价 等形式,督促任课教师把内容与当前形势紧密结合,提 升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对专业的兴趣。教师对学生课堂表 现进行形成性评价,督促学生即时整改。教学评价采用 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学习通等学习平 台实现全过程数据采集,由课前、课中、课后3部分构 成。课前评价主要包括通过线上学习平台中对线上资源 的学习以及课前的预习准备,教师在上课前对学生进行 提问,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中主要包括考勤、相关 知识点的提问和讨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等方面的考 核内容,其中操作实践是评价的核心内容;课后考核主 要是学生通过网络、书籍、专著等多种途径对课堂涉及 的知识点进行资源扩展,扩宽学习思维,并以报告的形 式提交,见图1.同时,根据特定的实验项目拟定相应 的考核方式,由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学生通过课前研究、课中讨论、课后查新等方式掌握小动物内科病 的诊疗进展,以此评估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及临床实践 技能。

  除了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通过 线上途径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反馈,通过课堂难易 度、准备充分度、课堂交流度、教师表达方式、教师课 堂出勤以及教师教学理念是否创新等多个方面对教学课 堂进行打分和评价。同时,在每次的课堂结束后,学生 可在课堂评价中给出希望教师在课中可详尽说明的知识 点,结合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课后的综合表现,及时调 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

image.png

  3 小结

  本文将 “增负”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动物内科学实 验》课程教学中,构建 “增负”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制定教学效果评估程序与方法,完善本门课程的教学 模式改革,并通过本门课程的改革辐射到各个专业主干 课程改革中去,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要求、提高大 学生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提高学生的 科研思维能力和对疾病的分析诊疗能力以及培养新时代 “新农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冰, 谢玮,王红茹,等 .新时代新征程新辉煌:二十大代 表与社会各界人士热议二十大报告[J] . 中国经济周刊, 2022(20 ):26-36 .

  [2] 罗晰,何新德.大学生合理“增负”:内涵、背景与路径[J] . 内江科技, 2020 ,41(4 ): 138-139 .

  [3] 胡马.大学生必须脚踏实地,大学“严进宽出”或成历史[J] .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上半月), 2018( 12 ):48 .

  [4] 徐闯, 张子扬, 沈泰钰, 等.小动物医学专业动物内科学课 程的教学探索[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5 ,36(9 ):70-72 .

  [5] 白亚楠,梁强.宠物医院犬猫临床病例统计分析[J] .吉林畜 牧兽医, 2020 ,41( 9 ): 102-103 ,105 .

  [6] 郭剑英,曹华斌,李英.小动物内科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 的探讨[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10 ):45-47 .

  [7] 郭剑英,曹华斌,唐兆新.犬急性肺水肿模型的建立[J] .畜牧与兽医, 2008 ,40( 12 ): 111 .